古籍保護再認識

古籍保護再認識

張志清

壹、建立「大保護」理念

近年來,古籍界關於設立「古籍保護學」的討論十分深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多年舉辦「古籍保護學科建設研討會」,討論古籍保護學科內涵、外延和實踐進展。202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一級學科內涵及二級學科組成有了明確指導,將「古籍保護與文獻學」納入一級學科「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明確要求,「古籍保護與文獻學是探索古籍等文獻遺產採集、修復、管理與開發利用規律的學科,旨在探尋蘊藏於各種古籍中的信息資源價值實現的規律性,實現其對社會發展的價值。主要培養方向包含:整理與典藏、保護與修復及開發與傳承,具體研究內容如下:古籍與文獻遺產的普查、鑒定、整理與編目,載體與記錄媒介的結構和衰變、收藏環境控制、館藏日常維護、載錄格式轉換、數字化保護、再造與活化利用、保護管理、修復技術與方案、保護職業倫理等。」這標誌著古籍保護學科正式建立起來。

古籍保護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化學、生物、材料、計算機等,人文科學領域的文學、歷史、哲學、地理等,管理學領域的圖書、情報、檔案、文物等,以及藝術學、非遺技藝等都與古籍保護有關。上述每個學科都不能完全涵蓋古籍保護。如歸類於人文學科的古典文獻學已經越來越多地與數字人文相結合,但進一步和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學科結合還不太可能。目前,很少有人綜合性地進行古籍保護研究,只在少數領域比較深入,這是業界一直呼籲建立古籍保護學科的關鍵。但古籍保護學科內容又被不斷解構、進入其他學科,說明古籍保護已經得到了更多學科的重視。其實,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出版、數字化等,本質上都是古籍保護傳承。古籍保護學科帶有一種全景式、交叉性的特點。

古籍保護是以古籍為對象,研究造成其損壞的理化、生物、材料機理,或造成其損毀的自然和社會因素,採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延長其壽命,再造其生命,活化其內容,傳承其思想的行為。現在業界普遍談的是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其實也是以「傳承」為目的的保護,在概念上三者還存在相互包含、界限不明確的地方。考慮到古籍兼具書籍、文物、檔案三方面特質,我個人覺得古籍保護用本體保護、信息保護和文化保護來界定會比較好。

本體保護是針對於「物」的保護,是呼應文物保護的。基於本體的保護,會對古籍原生性保護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以前古籍修復時可以裝裱、做金鑲玉,改變古籍冊數。可以描欄畫線、補字裁邊,現在要基於文物本體進行保護,就要盡可能保留文物本來的樣子。

信息保護與再生性保護有關,但範圍要大些。我們可以把古籍的形式和內容比作一個信息池,長期以來,大多數古籍已經成為「一潭死水」。古籍活化就是讓信息池里的信息流動起來,形成涓涓細流、瀑布激流、大江大河。在信息保護中,古籍影印要強調「真」,真實反映古籍的形制和內容信息。古籍整理也是信息保護的重要範疇,對古籍進行標點、注釋、校勘、翻譯、提要等,讓當代人看得懂古籍,讓人傳播古籍。信息揭示和傳播,也是信息保護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是指縮微、影印、數字化等影像轉換,還包括對古籍信息進行知識化、結構化拆解與合併,讓信息可利用、好利用,有更豐富的連接和呈現。最關鍵的,還是要保證信息之「真」。

文化保護是一個文化學概念,是古籍保護過程中的文化傳統保護和古籍所蘊含的學術思想、精神價值、民族情感的體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古籍在歷史上的抄寫、刊印、裝幀、材料、傳播、接受、閱讀、典藏、保護、貿易、聚合流散等,在書上都有信息、痕跡,在古籍相關領域形成了文化傳統。圖書館古籍保護管理就有很多規矩和傳統,成為行業文化。對於行業文化,我們在繼承中要根據科學發展和現實需要進行揚棄,守正出新,在科學基礎上,形成現代的新文化。

要有意識地把本體保護、信息保護和文化保護結合起來。過去許多文化大家都是兼顧三者的,如鄭振鐸先生在上海「孤島」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古籍,交給圖書館庋藏;同時也做了大量古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管理工作,開辦培訓,培養人才。張元濟、顧廷龍等前輩文化大家,也都是把搶救文獻、整理研究、出版傳播與崗位育人結合起來,實際上做的就是完整的古籍保護。我認為要把古籍保護的鏈條加長加寬,建立「大保護」概念,讓更多整理、研究、出版人才加入到古籍保護隊伍里來,把典籍的保護傳承發展做好,這是培養文化大家的重要手段,也符合黨中央和人民對古籍工作的期待。

貳、打牢古籍保護基礎是永恆話題

2007年開展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國家古籍保護工程,更是當今古籍保護的著力點和重要命脈。「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所要求的全國古籍普查(包括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改善古籍存藏條件、搶救修復珍貴古籍、大力培養保護人才、促進古籍保護學科建設和科技應用、推進古籍影印和數字化傳播、做好古籍保護宣傳推廣,在新時代都得到了加強和提升,通過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全國開展古籍保護指明瞭方向。古籍保護是個長期工作,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努力。

2021年,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公藏古籍存藏底數基本摸清。目前,《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正在陸續出版;《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已經啓動;中華古籍普查基本數據庫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已經開通並逐步更新完善;《全國古籍善本書總目》數據庫也即將建設完成。全國1000多家古籍收藏單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古籍庫房。庫房設備設施裝具、溫濕度控制、水火蟲霉光塵的預防能力都得到質的飛躍,古籍收藏單位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現代化、智能化管理也得到了提升,使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古籍得到了有效保護。 

全國普遍開展了古籍搶救修復工作,修復古籍達到400多萬葉,許多珍貴古籍如敦煌遺書、西夏文獻、永樂大典、宋元明清善本、古代拓本輿圖、少數民族古籍等都得到了修復,恢復了光彩,延長了生命。在修復過程中,通過培訓班、傳習所和中高等院校科班「三位一體」的培養,全國已有千人古籍修復隊伍活躍在修復一線,本科以上學歷人員達到半數以上。古籍修復從技藝修復轉向科學修復,基本解決了修復人員嚴重匱乏和修復技藝瀕臨失傳的局面。

全國古籍收藏單位開展古籍影印和數字化掃描,無論從數量和質量方面與「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前相比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僅國家圖書館每年提供出版的古籍就有3000多種,幾乎是每年開發一部《四庫全書》的規模。舉世矚目的《永樂大典》和敦煌遺書正在仿真高清影印出版;古籍數字化以「中華古籍資源庫」為例,發佈古籍影像達到10.4萬部,超過2640萬葉。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宋元明清善本、《永樂大典》和敦煌遺書等都得以通過「中華古籍資源庫」發佈出來。

古籍宣傳推廣工作從圖書館走向社會,從小眾走向大眾。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在國家圖書館掛牌成立了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160多個。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冊府千華」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文津講壇、國圖公開課、《中華傳統百部經典》、古籍保護進校園等活動形成品牌。《國寶檔案》《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古韻新聲》《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一饌千年》等大眾傳播專題節目紛紛挖掘古籍內容,推廣古籍保護,全國數十億人次收看古籍傳播類節目,對古籍保護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所取得的成績,說明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走的路是正確的、有效的。但是,我們要看到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古籍保護是持續不斷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是永恆話題。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進程中,古籍普查後書目數據和古籍資源整理髮布、古籍庫房環境改善、珍貴古籍修復、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保護學科建設、古籍數字化和整理工作、古籍保護推廣等工作,是全國古籍界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和重要使命,應該牢牢把握,真抓實幹。

叄、結合「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立古籍數字化和智能化新型管理和服務模態

我們這個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可以完整保護傳承存世古籍的時代,國力和技術都已經成熟,在這個時代從事古籍保護工作,深感驕傲!其核心是可以依靠古籍數字化、新質存儲和萬物互聯,實現中華古籍的永久保存和價值再造。

當今時代是數智時代。數智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結合,其本質是萬物互聯。「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是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重要工程,是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基礎上開展的適應數智時代發展要求的重大文化工程,按照「1+3+N」的思路,即打造雲服務平台、大數據集中倉儲、資源管理系統、多維知識融合系統,以及多種管理和展現模式,是「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關鍵。古籍納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惠民為目的」,在古籍影像掃描、文本數字化前提下,進行多維度知識挖掘、標引、連接,通過價值提煉、效率賦能,形成智能化檢索—知識核心構建—無限情景表現的古籍智能化管理和服務。2023年,文化和旅遊部正式確立了把「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突破口放在古籍智慧平台和古籍數字資源的建設上,在2024年轉移支付經費上作出部署,從而正式開啓了古籍數字化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已經協助文化和旅遊部擬定了《古籍智慧化平台方案》《古籍數字化和知識標引規範手冊》《古籍數字化選目工作方案》《古籍數字化權益機制建議方案》等,並在全國各省文旅廳和省級圖書館徵求了意見。古籍智慧化平台將採取古籍大數據分步建立、集中倉儲、自動OCR、自動標點、自動校對、深入標引和全文檢索模式,打造真實反映古籍版本差異的原始級 +實用級的雙層PDF文本呈現和檢索。同時,通過深度標引、內容關聯、知識發現和工具開發,建立古籍核心知識中台,從而促進專題庫開發和無限情景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提升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能力,解決古籍藏用矛盾吹響了號角。近年來,國家圖書館牽頭全國古籍收藏單位進行了多次古籍數字化發佈,發佈古籍13余萬部件(含國圖參與聯合發佈的古籍3.6萬部件)。古籍數字化和智慧化是當前熱門話題,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古籍數字化、智慧化應該進入前沿科技和新質生產力範疇,是有效解決古籍藏與用矛盾,促進國家文化旅遊發展的最好方式。

2024年是「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打造古籍智慧化平台和古籍資源建設的關鍵一年。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正在發揮智慧圖書館「國家中心」的作用,研制古籍智慧化平台,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古籍優質資源建設和倉儲系統,打造古籍重要專題知識庫。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古籍數字化、智慧化建設一定能夠結出碩果。

本文原刊古籍保護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