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本的字體趙體乎?

元刻本的字體趙體乎?

沈津

大凡講中國書史、古籍版本鑒定的一些專著中,在述及元代刻書時,也必定要說元刻本的幾個特點,即黑口、趙體字、不避諱、多簡體字。這幾項都是鑒定版本的輔助條件。對於元刻本的字體也都有專門的敘述,諸如葉德輝《書林清話》、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劉國鈞《中國書史簡編》、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等等,都是說元刻本的顯著特點,其一就是趙體字。趙體者,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子昂)字體也,意思就是說,元代刻書字體類似趙孟頫。


葉德輝《書林清話》有「元刻書多用趙松雪體字」一節,舉例如《歐陽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此書字類趙法,規仿鷗波,深得其妙。元槧吳澄《禮記纂言》三十六卷,雕刻工整,字皆趙體。元本《稼軒長短句》十二卷,是書舊刻,純乎元人松雪翁書。元刊元印《清容居士集》五十卷,有趙子昂筆意。《曹漢泉集》五卷,字畫端楷,直出松雪手書。

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鑒定篇「依據風格特點初步鑒定版本」之「元代刻書的特點」有「趙字」一節,在引用徐康《前塵夢影錄》關於元代士大夫競學趙書條後,即云:「可證在元代,不僅士大夫竟學趙字,就是一般文人也刻意模仿。反映在刻書上,也附庸這種社會風氣,皆以效法趙字為美,所以元代刻書的字體,無論官刻私雕,幾乎都是趙字的風貌。這就又形成了元代刻書的另一特點。毛春翔說得更明確。「元刻字體。的確都是趙體字」。看來這是一個定律。然而,我們對元代刻書作一個比較,這條定律就成問題了。

一般來說,元人刻書字體有四。其筆畫圓整,與宋本相類者,乃元初承南宋之後之面目。一為寫刻,但不甚工。另一種則為趙體。趙的字體,筆法妍媚,結體淳古,典雅秀麗,每字大小相當,結構平隱,布白清爽。末一種為自由體,任意發揮。我們即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為例,其第一冊所收元代刻本36種,竟沒有一種為趙體字。如《十三經註疏》三百五十三卷(元刻明修本)、《周易》九卷(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伊川程先生周易經傳》十卷(元刻本)、元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十卷(元延祐元年翠岩精舍刻本(、《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十卷(元後至元二年建安碧灣書堂刻本)、《周易程朱傳義音訓》十卷(元至正六年虞氏務本堂刻本)等,皆非趙體,而為宋體字。


又第五冊,自編號1162至1264,共102種,為金元人集至詩文評、曲類止,其中元刻本56種(含複本)。這些元刻本中,大多為宋體字,如《筠溪牧潛集》七卷(元大德刻本)、《師山先生文集》十一卷(元至正刻明修本)、《中州集》十卷(元至大三年曹進德齋刻遞修本)、《葉先生詩話》三卷(元陳仁子刻本)、《國朝文類》七十卷(元至正刻本)、《漁隱叢話前集》六十卷(元翠岩精舍刻本)、《東坡樂府》二卷(元延祐七年葉辰南阜書堂刻本)、《疊山先生批點文章軌範》七卷(元刻本)等。之所以宋體字多,是因為元代刻書從整體上看,遠遜於宋代,故仍然承襲前朝的基本特點。南宋的手工業者、技術工人多在新朝各地書坊展示自己的技能,書坊中的寫工,早就熟悉前朝習用字體,所以在字體上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如元姬志真撰《知常先生雲山集》五卷(元延祐六年李懷素刻本),字作方整,的為宋體。

至於元代大量坊刻本,多密行小字,字與字緊連,間有簡體字,是一種不似趙體的匠體,這種字體上下連接緊密,而趙體字屬偏扁。津以為,如書坊扁體字鐫刻,行距必然寬廣,而字小可省板,這是符合書坊的多快好省、速見贏利的原則。如《潛室陳先生木鐘集》十一卷(元建安吳氏友於堂刻本)、《宋提刑洗冤集錄》五卷(元刻本)、《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元後至元五年胡氏古林書堂刻本)、《傷寒論註解》十卷(元至正二十五年西圃余氏刻本)、《國朝文類》七十卷(元至正刻本)、《古今雜劇》三十卷(元刻本)、《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前後集》十卷(元刻本)、《梨園按試樂府新聲》三卷(元刻本),其多數皆為建刻。坊刻本中的字體,大多與趙體相去甚遠,至少是沒有趙字的氣息,屬仿宋體而略扁。

元代的劉氏新書堂是一家知名書坊,刻書甚多,其有明確刻書年代者即有二十餘種之多,如《朱子全書》十卷(元至正元年日新書堂刻本)等。該坊在元後至元六年時所刊刻的《伯生詩續編》三卷、《揭曼碩詩集》三卷,即非趙體,前者為手寫體,自成一格,後者為匠體。非趙體、非宋體、非匠體,而又自成一體的也有一些,如著名的《梅花字字香》二卷(元至大刻本)、《梅花百詠》一卷(元至正刻本)、《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皆是寫刻,尚有古拙之氣,有自己的風格呈現,然絕不類趙也。元代刻佛經大藏,均為仿宋體。諸如元至元間杭州大普寧寺刊《普寧藏》。單刻者也大多仿宋,蓋求其全經精整也。


不可否認的是,趙孟作為元代的重要人物,又是宋代宗室,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所以在政治上的地位顯赫,「榮際王朝,名滿四海」。年十四,以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因程矩夫薦,出仕新朝,曾任兵部郎中、濟南同知、江浙儒學提舉諸職,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卒封魏國公,謚文敏。趙氏博學多才,\詩文、書畫、音樂造詣均深。

《稼軒長短句》——元大德三年(1299)廣信書院刻本 書法、繪畫領袖當時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真、行二體,成就尤高,對後世影響巨大。生於宋寶祐二年(1254),卒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68歲。詳見《元史》本傳。

元代從統一中國至滅亡(1279-1368),前後不過八十九年,由於其時書法興盛,也產生了不少書家。前期以趙孟為書壇盟主,書法上「宗唐」、「宗晉」,又將晉人的飄逸瀟灑與唐人的嚴正法度結合起來,力求完美,終於在楷書上形成了「趙體」。而他的書法,既是「領袖當時」,那在當時也確實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即使是一些文人以趙體為範本,但作品多貌似而神離。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云:「元代不但士大夫競學趙書,如鮮于困學、康裡子山,即方外如伯雨輩,亦刻意力追,且各存自己面目。」按,此語不甚妥。鮮于樞(1257–1302),與趙孟齊名,二人交往親密,鮮于筆力豪放,清森峭勁。明王世貞說鮮于較趙「往往以骨力勝」。趙曾云:「余與伯機皆學草書,伯機過余甚遠。雖極力追之亦不及。」康里嶝巙(1295-1345)與張雨(1277-1348)都有自己面目,風格獨特,自在野逸,並無「刻意力追」之態。且《元史》有「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至於當時有自由書風而成名的,如鄧文原(1258-1328)、虞集(1272-1348)、揭傒斯(1274-1344)等,都有自己的書風。


按,趙孟書法作品甚多,如《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它的字體寬博秀潤、姿媚圓活,最為典型。趙體字的流行與否,實際上是受到流通的限制,因為那個時代,趙的墨跡流落民間,幾乎是不可能之事,因此,只能靠他書寫的各種碑刻之拓本拓片傳至京師以外的地方。然而,一般小民包括在書中打工的寫字匠人等,應該是很難見到趙氏石刻拓本拓片的。這不似今天,見到自己鍾愛的某書家作品,可以在徵得書家同意後,用數碼相機拍攝,或是某些印刷品可以複印掃描,或是自書店中購取。今天的條件,是七八百年前的書法愛好者所不能想象的。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元代刻本中,屬於趙體的,或類趙體的卻不多,真正被後代學者所稱道的僅有數十種而已,如《張文忠公文集》二十八卷(元至正十四年刻本)、《漢泉曹文貞公詩集》十卷(元後至元四年曹復亨刻本)、《清容居士集》五十卷(元刻本)、《蒲室集》十五卷(元後至元四年刻本)、《樂府詩集》一百卷(元至正元年集慶路儒學刻本)等,而且多為官刻及家刻,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云:「其時如官本刻經史,私家刊詩文集,亦皆摹吳興體。至明初吳中四傑高楊張徐,尚沿其法,即刻板所見,如《茅山志》、周府《袖珍方》,皆狹行細字,宛然元刻,字形仍作趙體。沿至匏家藏《東里文集》,仍不失元人遺意。至正德時,慎獨齋本《文獻通考》細字本,遠勝元人舊刻,大字巨冊,僅壯觀耳。


趙體書的一些集子,後人多有評述,如鄧邦述題元刻本《松雪齋文集》,云:「鷗波人品不足論,而書畫文字照耀一代,固自斐然。此《松雪集》十卷,乃元花溪沈伯玉手寫付刻者,其結體與波正同,有元風,尚如鮮于伯機、鄧文元、俞紫芝輩,書法皆與文敏相類,學者風行,下至刻書,亦各摹其體格,如《樂府詩集》及此書,皆精妙。又如《茅山志》,則相傳為張伯雨書,亦皆瓣香文敏者也。」(群目二17頁)葉德輝云:《漢泉曹文貞詩集》十卷《後錄》一卷,元刻本,書法韶秀,摹仿松雪,雕鏤亦精。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又云:「昔在申江書肆得《黃文獻集》二十二卷,狹行細字,筆筆趙體。」有意思的是,連趙孟自己的《趙子昂詩集》七卷(元至正元年虞氏務本堂刻本),竟非趙體,而是當年福建書坊流行的一種體。

上個世紀的1960年,津拜顧廷龍先生為師,習流略之學,顧師要求我每天抽一個小時去臨摹名家書法,當年所臨的有褚遂良、歐陽詢、米芾、黃庭堅等人,也臨寫過顧蒓書小楷(潘師景鄭先生家影印本)。臨摹各家書法,對鑒定抄稿本或名人題跋是大有裨益的。至1963年,我也是一時興起,找來了趙孟的《膽巴碑》,臨了幾天,顧師見了,告我趙媚美無骨,晚年不保,你還是臨其它的吧。我也知道,趙字不易臨,尤其是轉折處很難掌握,所以馬上就停了。

津五十年來,經眼之元刻本應在五百部上下,其中典型的趙體極少。而所見上海圖書館藏的元至元五年司農司杭州路刻明修本《農桑輯要》,那確是循規蹈距、字體秀逸的趙體字。又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元後至元二年沙門明悟刻本《梵網經盧捨那佛說心地法門品菩薩戒本》一卷,也可看到趙字的點畫圓潤、遒媚靈動,真是開門見山。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私宅家塾刻書多都不惜工費,延請書法家寫成清樣,再鳩集良工名匠,選用上等紙墨刷印。如至正二十六年刻《淵穎吳先生集》,就是請宋璲書寫。璲,字仲溫,為宋濂次子,工篆隸真草。《書史會要》說他:「大小二篆純熟姿媚,行書亦有氣韻。」

實際上,元刻本在刻本圖書中是最難鑒定的,這不僅是因為元代的時間短,且上接南宋,下接明初,前後也就那麼七八十年,二三代人的時間,所以要在刊刻圖書字體有什麼大的突變,則是有困難的。

固然,限於圖書館或其它收藏單位的局限性,要找出數十種以上的元刻本進行比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若翻閱一些1949年前後所出版的版本圖錄或各家善本書影,稍加比對,就可發現美多姿的趙體少之又少,有的幾乎沒有。而字畫方整,頗似宋時浙本體則時常可見,有的甚至稜角鋒露。可見如果僅憑書本知識,迷信書本,聽憑專家人云亦云,不去作一些實踐,則不免會出現偏差。在鑒定版本中,字體是一個方面,但不是主要因素。

2009.10.25

本文原刊氏著書海揚舲錄第171-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