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津講古籍版本鑒定的方法和經驗紀要
沈津講古籍版本鑒定的方法和經驗紀要
中山大學圖書館
2024年5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學圖書館學術講座暨2024年第三期館員培訓在中山大學學人文庫舉行,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沈津先生受邀作題為「古籍版本鑒定的方法和經驗」的講座。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等院系機構的師生和館員共計140余人參加了講座。講座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一、古籍版本鑒定重要性
沈津先生從圖書館古籍編目工作談起,簡要概括了編目過程中所涉古籍題名、卷數、著者、版本、行款、附註項等基本款目的著錄問題,明確指出版本鑒定乃古籍編目最重要者,亦是最難者。版本鑒定之難,一方面在於傳世古籍歷經兵燹、自然災害及政治因素等,導致書籍殘損,或佚去序跋、封面、牌記等重要版本信息,或被書估作假,以一拆二、改頭換面等形式導致失去本來面目,從而難以判定版本;另一方面則是古籍產生之初,除稿本之外,可能尚有抄本、刻本,再經後世不斷翻刻、重刻、遞修,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版本,這些複雜因素都為古籍版本的鑒定增添了不少困難。
針對目前國內外部分圖書館、出版社、拍賣行所出版之館藏書目、圖錄出現的一些著錄問題,尤其是關於版本鑒定方面的錯誤,如誤將叢書零種定為宋刻本,將宋人寫經誤為唐人寫經,誤將書估作偽之殘本充全本等諸如此類,因版本鑒定不善而導致著錄錯誤、編入書目,最後誤導讀者、學人、藏家。沈津先生指出,無論是圖書館館員編制書目、撰寫書志,或者學者整理古籍、影印出版,還是私家藏書、坊間拍賣等,都需要準確鑒定古籍版本。
二、古籍版本鑒定方法
鑒定古籍版本一般可從紙張、字體、藏書印、裝幀等方面入手。例如朝鮮本、和刻本的裝幀具有鮮明特徵,裝訂線和封皮用紙與我國古籍完全不同,鑒定經驗豐富者一望便知。然而古籍版本鑒定是一門實在的學問,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需要多看、多聽、多讀、多記,綜合運用各方面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基於此種理念,沈津先生就古籍版本鑒定中常見的痛點、難點問題,結合他在海內外進行版本鑒定的豐富實踐,一一舉例,娓娓道來。如古書中的字體,是鑒定版本的重要條件之一。每個時代或地區各有其獨特風格。宋版書的字體,實際上很多就是我們今天所說仿宋體,是一種規範化的印刷體。萬曆以後刻本的字體多趨於方正,即所謂宋體。清代康熙間盛行之寫刻本,採用一種正楷書的軟體字,有別於仿宋體的匠體字。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認為「版本鑒定最難的是抄本、稿本」。因為其中涉及題跋、批校、手札的鑒定,特別是對名家筆跡的鑒定,若不熟悉則非常容易出問題。
三、古籍版本鑒定經驗談
沈津先生結合自己六十餘年來在海內外各館鑒定古籍的實踐,分享了古籍版本鑒定中的一些個人心得與體會。比如「觀風望氣」說。實際上是借用我國中醫診治病人所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概念,即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憑借豐富的經驗,幫助判斷版本。又如鼓勵古籍工作者練習書法。只有親手提筆書寫臨摹,方能體會筆鋒、筆意的變化,以及筆跡的差異,這些都有助於觀察稿本、抄本的字體特點,尤其是同一人在青壯年時期與老年病弱時期的書法特點,從而作出準確的版本鑒定。此外,在開展古籍版本研究時,亦可以關注一些「小問題」並注重積累。如古籍中涉及的書價問題,明代至清初書中鮮有涉及書價的,經過多年探尋也僅得十數例而已。若能更全面地收集相關書價數據,對於開展版本史、書籍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等研究都能有所裨益。
最後的交流環節,沈津先生圍繞著宋刻元明清遞修本、原刻後印本、朝代更替時期的版刻特點、抄本的地域特色,以及書估如何作偽、明清書價等聽眾提出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