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未見著錄的試印本和被「埋怨」的刻工

一部未見著錄的試印本和被「埋怨」的刻工

羅恰



《斷腸詞》為北宋女詞人朱淑真之詞集,現僅存一卷。目前所見最早刻本為明人毛晉汲古閣《詩詞雜俎》本(以下簡稱雜俎本),乃此本與李清照《漱玉詞》合刊。此後各本均從雜俎本出。

毛晉刻成《宋名家詞》六十一種後,又蒐集到詞集四十種,其中有《斷腸詞》一卷,但未能刊刻,以抄本流傳,即汲古閣未刻詞本,此本與雜俎本並無大異。清末況周頤從吳縣許玉瑑處得到此本後,訂誤補遺,附入王鵬運所刻《四印齋所刻詞》。湖北省博物館藏有一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柯孳大初刻試印本,係四印齋所刻詞本的覆刻本。此本保留了版片雕好後的最原始面貌,又有大量校勘者的批校手跡,是難得一見的古籍刻印實物,反映了雕版印刷流程中的某些生動細節,饒有趣味。

柯氏三代人與《斷腸詞》試印本

此試印本一卷一冊,書衣墨筆題「斷腸詞一卷 一冊 宋朱淑真 柯氏初校刊本」。半葉十行,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有書名,下記葉數。卷前為許玉瑑《校補〈斷腸詞〉序》與《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次為正文,卷末有況周頤跋及柯孳大跋。

護葉有柯春生識語一條,文末鈐有「柯春深」長方朱文印,云:

是書為先嚴繼文公自《四印齋所刻詞》中抽出覆刻者,校語皆大人手澤,宜永寶之。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4 年)五月十五日春生重裝於漢口三德里,因書數語志之。


柯春生(深)為柯逢時之孫、柯孳大之子,生平事跡不詳。柯逢時身後藏書多見柯春生重裝識語,可知其克承祖風,亦雅好藏書。柯逢時(1845-1912),名益敏,字懋修,號欽臣,亦號遜(巽)庵,晚號息園、絸翁,室名靈溪精捨,湖北武昌金牛(今湖北鄂州市原稱武昌縣,金牛原隸屬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金牛劃歸大冶)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歷任陝西學政,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西,廣西巡撫,土藥統稅大臣等職。柯逢時一生喜著書、刻書、藏書,晚年設武昌醫學館,校勘醫籍,於光緒三十年(1904)至民國元年(1911)刻成《武昌醫學館叢書》八種九十六卷。柯孳大(1891-1919),字繼文,據柯逢時女婿殷應庚纂、外孫殷方鉞輯《鄂城柯尚書年譜》,其為柯逢時第六子,曾參與刻印《武昌醫學館叢書》之《傷寒論》。

此試印本卷末有柯孳大刻書跋語一條,云:

有宋南渡後,女子以詞擅名者,惟朱淑真一人。淑真詞之精妙,足以方軌李易安,而秋菊春蘭各競其美,後人往往以《漱玉》《斷腸》合刻。愚以為合固兩美,離亦無所謂兩傷也。此本為臨桂況夔笙舍人校刊,坿入王幼遐給諫《四印齋所刻詞》中,而單行本甚少。耆淑真之詞者,每引以為憾。因覆刻之,以餉同志雲。光緒丁未十月武昌柯孳大識。

光緒丁未即光緒三十三年(1907),其時柯逢時仍在土藥統稅大臣任上,駐湖北省垣武昌,並在校刻《武昌醫學館叢書》,柯孳大刻《斷腸詞》時應有現成條件可供利用,較為方便。


「試印本」的產生與價值

由柯春生和柯孳大識語可知,此本為《四印齋所刻詞》之覆刻本。二者並觀,正文內容、字體、行款、版式全同。

此本版面整潔,字跡清朗,墨色濃重,版框界行完整,無漫漶斷版之處。書中天頭隨處可見批校文字,據柯春生識語,可知出自柯孳大之手。批校內容主要涉及字體、版式以及刷印效果,如短缺筆畫應修補、框線粗細應修整等。

按照刻印書籍的一般流程,底本確定之後寫樣,然後上版,刷出少量試印本進行校勘、修版,最後正式刷印流傳。此本保留了雕版初期的面貌,又有校勘痕跡,為試印本無疑。試印本體現的是版片雕好之後的最原始面貌,可謂極初印本,生動反映了雕版印刷流程中的一些細節,由於刷印數量極少,因此受到版本學研究者和藏書家的珍視,有其特殊價值和意義。


試印本經主事者校勘後要返還給刻工進行修版,一般為剜改。刻工修版完成後,不會整葉印刷,而是將剜改部分以小紙條印出(也有直接在原紙上印刷的),以夾簽方式粘貼在試印本上交給校勘者再審。這種單獨印刷被剜改的部分有學者稱為「局部再印」,有一個專用名詞稱之為「小樣」。此本未見「局部再印」現象。柯孳大在此本跋語的天頭位置以大字批:「行斜。刻工草率,宜換。」不知是否因此而換掉刻工。此本不見著錄,正式印本亦未見,無法兩相比對,故尚不能知曉後來是否做了相應修版,抑或此本僅止於校勘試印本這一刻印環節。


柯孳大對「試印本」的五類批校

此本的批校者乃柯孳大,其在書中多以「△」符號標出需改動之處,於天頭對應位置做出批校。批校內容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是修補筆畫。此類最多,且極為細緻。筆畫有殘缺或不規範之字,在字右側以「△」符號標出,並在天頭對應位置出校語,或徑改為完整筆畫之字形。如「冢」字缺一點作「塜」,將其補足;「晦」「玉」二字,校語云「應補好」「補好」。《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詞」「著」「確」「璧」「微」「竄」等字,校語云:「補好」「應修好」等。第三葉下半葉第七行「遠」字,天頭批語云:「『遠』『辶』加長。」第四葉上半葉第三行「連」字,批語云:「『連』不成字,改刻。」第六葉下半葉第二行「鹽」字,批語云:「『鹽』橫補好。」


二是改換字形。多與四印齋所刻詞本一致,喜用古字,一般在天頭對應位置寫出應改之字。如將「並」改為「竝」、將「昏」改為「昬」、將「更」改為「㪅」、將「深」改為「㴱」、「岩」改為「巖」、「佇」改為「佇」(此為避諱,「寧」作偏旁時同)、「光」改為「灮」、「呌」改為「叫」等。

三是修改版式。對於刻版的瑕疵,相當重視。如許玉瑑序中「四庫」二字的框線,柯孳大在天頭的批語云:「仍將墨線改好。須收縮,與細線齊」;第二葉版心漏鐫葉數,在天頭批語雲:「『口』補『二』字」;序末的框線不齊整,以「△」符號標出,示意應作修整。《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末葉的上邊欄內細框線以「△」符號標出,云:「筐內墨線除去。」卷端天頭批語雲:「口上頁數應一律在數目字下加一橫。」況周頤跋語第一葉上半葉在天頭批語雲:「口補『一』字」,「『跋』字應改小,寫於前半頁,以歸一律。」


四是調整文字。多是因為字體稍有歪斜或字體大小不宜而需要調整。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幽」字,批語云:「『幽』移正。」第三葉下半葉第六行「與」字,批語云:「『與』移正。」第六葉上半葉第二行「鼎」字,批語云:「『鼎』移正。」 第七葉上半葉第二行注文「未」字,批語云:「『未』字太大,略修好。」

五是評價刻工。有三處,均為不滿意之詞。一處在書名葉,天頭有批語云:「書中野墨太多,應修整。」一處在許玉瑑序中第二葉,版心漏鐫葉數,在天頭批雲:「留心!」另一處在柯孳大跋語葉,天頭位置有大字批語:「行斜。刻工草率,宜換。」從柯孳大的批校內容來看,主要是對刻工雕版不合意之處進行審校,幾無對文字內容的校改,也就是說其校勘關注的是印刷效果,而不是文本層面。柯氏的校勘要求較高,且明顯對刻工的工作態度和鐫版質量十分不滿,評語的字裡行間似乎能隱隱看到柯氏臉上「斷腸」之痛苦感。無獨有偶,武漢大學圖書館藏清通志堂刻試印本《讀史方輿紀要》,也保留了不少評價刻工技藝的批語,其批評更直接更嚴厲,如「甚惡」「不佳」「速遣去」「刻手太惡」「不用心」等語(見石祥:《清初書籍刻印的實態細節:清通志堂刻試印本〈讀史方輿紀要〉讀後》,《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年第4期,第87-88頁),可見校勘者的心態有共通之處。

本文原刊藏書報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