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書志文獻-地方文獻整理
韓國書志文獻-地方文獻整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
2024年4月24日,韓國全南大學校金大鉉教授在光華樓西主樓1601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師生帶來一場主題為「韓國書志文獻-地方文獻整理」的精彩講座。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研究館員吳格主持講座並致歡迎詞。
金教授從韓國古典籍分布情況、韓國書志文獻學概況、金玉文庫-湖南地方文獻研究所介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一、韓國古典籍分布情況
金教授講到,截至2024年,韓國的古典籍收藏數量約為400萬冊,分散在韓國公立藏書機構、私立藏書機構以及民間個人收藏200餘處。
(1)國立圖書館:主要收藏在國立中央圖書館(30餘萬冊)、法院圖書館(4000餘冊)、國會圖書館(15000冊);
(2)公共圖書館:主要收藏在慶州市立圖書館(2500冊)、大邱市立圖書館(3000冊)、首爾鐘路圖書館(3000冊)等35所公共圖書館,共5萬餘冊;
(3)國公立大學圖書館:主要收藏在首爾大學中央圖書館奎章閣(20萬冊)以及慶北大學(8萬冊)、慶尚大學(8萬冊)、忠南大學(5萬冊)、全南大學(4萬冊)等20餘所大學圖書館;
(4)私立大學圖書館:主要收藏在高麗大學中央圖書館(12萬冊)、延世大學中央圖書館(12萬冊)、成均館大學尊經閣(10萬冊)、嶺南大學圖書館(10萬冊)、啓明大學圖書館(8萬冊)、東國大學圖書館(5萬冊)等;
(5)研究機構:主要收藏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15萬冊)、國史編纂委員會(3萬冊)、韓國國學振興院(25萬餘冊)等;
(6)國立中央博物館等各地博物館;
(7)個人文庫。
韓國古典籍四大收藏地是國立中央圖書館、韓國國學振興院、首爾大學中央圖書館奎章閣和韓國學中央硏究院藏書閣。除公立、私立和私人藏書外,宗家文庫、書院文庫、寺剎文庫、古書店等也是古典籍的重要收藏地。
二、韓國書志文獻學
韓國書志文獻學主要分為原文書志學、體系書志學、形態書志學。原文書志學相當於中國的校勘學,體系書志學相當於中國的目錄學,形態書志學相當於中國的版本學。
根據金教授介紹,韓國書志文獻學主要有六大特點:1)以研究版本的形態書志學為主;2)佛教典籍收藏較多;3)金屬活字發達,約40餘種;4)筆寫本多樣;5)儒教書籍多樣;6)與中國關聯的書籍豐富多樣。
金教授還介紹了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的韓國古文獻綜合目錄。韓國古文獻綜合目錄是一個聯合140餘所機構,旨在收集、整理和提供韓國古典文獻相關信息的在線平台,通過檢索書名、作者等方式可以查閱韓國古典文獻的目錄、原文等信息。
三、金玉文庫-湖南地方文獻研究所
湖南地方文獻研究所位於韓國光州市,主要研究湖南地區(韓國光州、全南、全北、濟州等地)的地方文獻。金玉文庫是金教授的個人文庫,按照地方文獻研究的必要性,將所收藏的文獻分為十大類:漢文文集、地方誌、門中文獻、文學類、歷史類、哲學類、科試資料、醫書類、中國本、日本古書。
金教授認為中國與韓國是隔海相望,交流頻繁,所以收集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書籍文獻,有中國本木版本400餘種,石印本600餘種,其中缺本、殘本、零本較多。
金教授也非常重視目錄學這一領域的研究,目前湖南地方文獻研究所出版了《湖南基礎目錄》《湖南地方誌基礎目錄》《湖南門中文獻基礎目錄》等。
最後,金教授講到,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的漢詩加起來有一千萬首,希望能把三國的漢詩整理成一個綜合資料庫,讓更多人去瞭解和研究漢詩。如果復旦大學能夠開展這項工作,他願意將自己收集和研究的成果分享和捐獻給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研究館員吳格和常務副院長楊光輝對講座作了精彩點評。吳格先生認為金教授今天的分享情緒飽滿、內容翔實,金教授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收集了4萬餘冊書籍十分難得,不僅藏書數量豐富、門類齊全,還對藏書進行了學術研究,其對古籍文獻事業不遺餘力的熱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楊光輝副院長指出,東亞有著書寫漢字的共同文化,通過漢字記錄的情感也是共通的,希望能夠將整個東亞聯合起來,利用數字化技術,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大型漢詩數據庫,促進國家間的情感與文化的溝通和交流。
在互動提問環節,聽眾們就韓國四書三經的概念、韓國古籍的年限劃分、金屬活字鑄造等問題踴躍發問,金教授逐一進行了耐心細緻回答,與大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金教授在講座中風趣地講到:「為了這次講座,我相當於準備了二十多年。」金教授從事古籍文獻的收集二十多年,其對古文獻整理和研究事業的熱愛和堅持深深感染著在場師生。古籍整理研究事業任重道遠,也需要每一位古籍研究人員的堅守與付出,共同為古籍研究事業添磚加瓦,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的繼承和發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