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整理與研究》徵稿啓事
一、《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主辦的學術集刊,鳳凰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一輯。截稿時間為當年3月31日。
二、本刊欄目包括傳統文獻研究、金文文獻研究、石刻文獻研究、域外漢籍研究、學術論衡、校勘札記、學苑隨筆等。
三、本刊採用匿名審稿制度。來稿請以電子文本的形式,投寄至編輯部電子郵箱。自收到稿件起半年內,編輯部將以電郵形式通知作者稿件採用結果。
四、來稿內容的著作權(如引文、圖、表、照片、統計數字等)問題,由作者負責。如發生侵害第三者權利之事,概由投稿者承擔法律責任,與本集刊無關。
五、來稿請依照本集刊格式規範,並請另紙寫明真實姓名、出生年月、供職機構、職稱、詳細通訊地址、電子郵箱、電話或傳真,以便聯繫。來稿若不符合格式要求,恕不受理。
六、本刊對作者原稿所進行的技術上的編輯、刪改、加工,將不另行通知作者。如需要保留修改權的作者,請來稿時特別注明,否則視同全權委託本編輯部編輯處理。
七、來稿一經採用,皆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當期本刊兩冊。
八、聯繫地址: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含光南路177號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獻整理與研究》編輯部收,郵編:710065;電子文本請發送至gjs029@163.com;來電垂詢:029-85254198。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稿件格式
一、來稿請使用繁體字。除特殊論文外,異體字、俗字等請改用繁體正字。
二、文章題目請用宋體,小二,加粗;標題請用宋體,小三號,加粗;正文字體與字號請用宋體小四;獨立引文字體與字號請用仿宋體小四;注文字體與字號請用宋體小五、1.5倍行距。全文段落設置為1.5倍行距。
三、首次提及帝王年號,請加公元紀年;首次提及外國人名,請附原名。中國年號、古籍卷數請用中文數字。其他如公曆年數、期刊卷期號、頁碼等,均請用阿拉伯數字。引用敦煌文獻,請用縮略標號加阿拉伯數字形式。其他特殊文獻,依學界慣例。
四、注釋請採用頁下注,具體如下:
1.注釋碼請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④……表示,正文中的注釋號一律置於引文句子的標點之後。
2.所有注釋均請採用當頁頁下注,每頁注釋重新編號。
五、引用文獻,請採用如下格式;重復引用,亦請詳細注明出處,勿以「同上」、「同注①」等格式代替。
1.引用古籍,請標明著者名、版本(新印古籍,標明出版社、出版年份及整理信息) 、卷數、頁碼(如分上下欄或ab面也應注明),如:
①古籍刻本
張秉直:《四書集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柏經正堂刻本,第2頁a面。
②古籍影印本
a.郝玉麟等修、謝道承等纂:《福建通志》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9冊,第31頁。
b.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卷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潛研堂叢書》本,第916冊,第257頁。
③古籍整理本
a.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二八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19冊,第9238頁。
b.陸心源:《儀顧堂續跋》卷十一,《儀顧堂書目題跋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4頁。
2.引用專書,請標明著者(譯著,著者名前加註國別,名後附註原名,請用圓括號括起)、譯者、書名、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如:
a.張滌華:《類書流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43頁。
b.(英)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撰、黃寶華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3頁。
3.引用論文,請標明期刊名、年月及卷期數、頁碼等信息,如:
①論文集論文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余録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年,第266頁。
②期刊論文
a.張伯偉:《典範之形成:東亞文學中的杜詩》,《中國社會科學》第9期,2012年9月,第173頁。
b.宮紀子:《對馬宗家舊藏の元刊本<事林廣記>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六十七卷第一號,2008年6月,第35頁。
③學位論文
周彥文:《千頃堂書目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1985年4月,第20頁。
④會議論文
裘錫圭:《涵義與「馬那」類似的「精」這個詞在殷墟卜辭和西周較早青銅器銘文中已經出現》,「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國際學術論壇論文,北京,2023年10月,第1頁。
4.引用西文論著,請依西文慣例,標明作者、論著名、出版地及出版者、出版年代、頁碼,著作名請用斜體,論文名請加引號,如:
①論著
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11th-17th Centur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p.138-139.
②論文
Cherniack,Susan.「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 (April 1994):5-125.
5.間接引文的標注通常以「參見」或「詳見」等引領詞引導,反映出與正文行文的呼應,標注時應注出具體參考引證的起止頁或章節。標注項目、順序與格式同直接引文。示例:
詳見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章。
6.同一文獻再次引證時只需標注責任者、題名、頁碼,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六、文中若有插圖,請提供清晰照片或計算機文件,並在文中注明位置。
七、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學歷、工作單位、職稱、主要研究領域、聯繫方式(包括電話、通訊地址,如果方便請附上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