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傑著屏廬鉛槧:藏書家刻書家金鉞研究序

序寶卷•雕版•劫餘錄

李國慶


今年初突發的新冠病毒災疫,持續在全世界大範圍流行,至今尚無結束跡象。其流行範圍極廣,幾無一塊淨土。感染者高達八百餘萬,致死者多達百餘萬,成為人類歷史的一次空前劫難。受此次疫情的影響,胡艷傑博士原計劃上半年赴美作訪問學者的計劃被擱置。事物是有兩面性的,騰出來的時間,正好把這部《屏廬鉛槧:藏書家刻書家金鉞研究》書稿寫作的收尾工作完成了。近日,艷傑持書索序,我疾閱一過,認為此書乃文獻學方面的專題著述,其為天津地方史及我國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珍貴文獻,因此欣然接受。聊以《寶卷•雕版•劫余錄》為題,充為書序。

一、寶卷

2007年7月23日,李世瑜先生像往常一樣來到天津圖書館看書。他從書包裡取出一本書遞給我,說:「這是我新出版的論文集,請國慶批評。」這部《社會歷史學文集》,既是李先生的論文集,又是一部社會歷史學專著。多年以來,這部書一直端置案頭,經常翻閱,頗有教益。其中,《我在天津北辰區發現明清刊本寶卷的經過》一文,詳細記述了李先生在天津北辰區發現明清刊本寶卷的經過,以及這批明清刊本寶卷後來入藏天津圖書館的情況。

1956年秋,李世瑜先生在天津北郊區(今北辰區)調查民間宗教紅陽教和天地門,在宜興埠發現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十分古老的紅陽教佛堂,名叫普蔭堂。裡面秘藏明清時期刊印的32部寶卷。從此開始,李先生便經常到這裡看寶卷,後來他們竟然允許李先生將寶卷借出帶回傳抄。在長達三四年中一共抄了十部。這部分書收入了李先生自己編著的《寶卷綜錄》中,凡標「穿月齋藏本」或「據明刊本迻錄」字樣者,多是來自普蔭堂的藏書。「文革」時普蔭堂藏全部寶卷被抄走,後來幾經輾轉,在李先生參與並提議下,這批寶卷經由市宗教事務處撥交給了人民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李先生為天津圖書館的藏書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當時,人民圖書館由劉尚恆館員負責接收,文化局還給李世瑜先生辦了一個特殊借閱證,不受借閱時間的限制,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為此,李先生曾先後找到時任黃鈺生館長和後來的繼任者董長旭館長。經過多次爭取,李先生這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圖書館持特殊借閱證的、具有特殊身份的讀者,成為人民圖書館的常客讀者。

在李世瑜先生爭取下獲得的這批明清寶卷,成為人民圖書館收藏寶卷的開始。後來,通過民間渠道,我館採購了幾批明清寶卷。隨著品種和數量的不斷增加,明清寶捲成為人民圖書館的特色藏書之一。一些海內外學者及在讀研究生、博士生紛紛慕名來館看書。

受李世瑜先生嚴謹治學精神的影響,為了更專業地揭示館藏,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時任古籍部主任的謝忠岳先生,傾心研究館藏明清寶卷,在《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3期上發表了頗有學術水平的《天津圖書館藏善本寶卷敘錄》等論文,成為研究寶卷方面的專家。經董長旭館長同意,謝主任遴選館藏明清寶卷中的精品,編成了《中華寶卷三十種》專題叢書,交付中華書局出版,並撰寫了《中華寶卷三十種敘錄》一文,在《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上發表。該文發表後,來館看寶卷的讀者人數明顯增加。出乎意料的是,中華書局的申報出版項目竟然沒有獲批,這部頗有含金量的專題叢書,胎死腹中,留下了些許遺憾!

二、雕版

這裡說的雕版,指天津圖書館目前收藏的用於印書的木刻印版。2007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館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天津圖書館在對館藏古籍進行普查登記的同時,對館藏十一種雕版也作了普查和登記。編製了《天津圖書館收藏古籍木版統計目錄》。通過此次普查,摸清了這些雕版的存藏情況。

這些雕版,共計十一種,我們按照刊刻年代早晚,開列目錄如下:

1.津門詩抄三十卷  清道光四年(1824)思誠書屋藏板

2.補注瘟疫論四卷  清咸豐四年(1854)晚翠堂刻版

3.黃山谷詩集二十卷外集十七卷別集二卷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版

4.許學四種五卷  民國八年(己未,1919)秋八月天津金氏刊版

5.戊午吟草一卷  民國九年(庚申,1920)秋月刻於京師

6.天津金氏家集二種四卷附家訓一卷  民國九年(庚申,1920)冬天津金氏刊版

7.天津文抄七卷  民國九年(庚申,1920)金氏刊版

8.王仁安集四十一卷  民國十年(辛酉,1921)二月金氏刊版;王仁安續集十二卷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八月金氏刊版

9.廣瘟疫論四卷末一卷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金氏刻版

10.妙蓮花室詩抄一卷詞抄一卷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天津金氏刻版

11.屏廬叢刻十五種二十四卷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天津金氏刻版

在館藏十一種雕版中,是否全部為金鉞所刻,金鉞捐贈,一時未能定論。今日,通過劫餘資料中「天津金氏屏廬刊印各種書籍價目」(簡稱「價目單」),與艷傑《屏廬鉛槧:藏書家刻書家金鉞研究》一書中,第三章「金鉞刻書研究」(簡稱「胡文」)對金鉞刻書具體情況的整理與研究,可對館藏十一種雕版的情況加以增補和印證。

1.津門詩抄三十卷,清道光四年(1824)思誠書屋藏板。

「價目單」和「胡文」均未載錄。

2.補注瘟疫論四卷,清咸豐四年(1854)晚翠堂刻版。

價目單:洪吉人補注瘟疫,四冊,粉連紙印,每部定價八元。

胡文:《補注瘟疫論》四卷,(清)吳有性著,(清)洪天錫補注,民國十五年(1926)金鉞印本。是書板為金鉞所購,初次以原版印刷,卷末無金鉞跋文,版心下鐫「晚翠堂」。後金鉞補版,卷末有跋文一篇,敘述了書板源流及其修板印行的過程。

3.黃山谷集詩集二十卷外集十七卷別集二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

「價目單」和「胡文」均未載錄。

4.許學四種五卷,牌記:己未秋八月/天津金氏刊。

「價目單」:許學四種,四冊一套,宣紙精墨,雙番印,每部定價二十八元。

又,四冊一套,宣紙精墨,每部定價二十元。

又,四冊一套,毛邊紙,每部定價十元。

又,十二冊二套,棉連紙精印,每部定價三十五元。

又,十二冊一套,粉連紙印,每部定價二十五元。

胡文:《許學四種》,金鉞輯,民國九年(1920)刻本

5.戊午吟草一卷,牌記:庚申秋月/刻於京師。

價目單:未載。

胡文:《戊午吟草》一卷,金鉞撰,民國九年(1920)刻本。

6.天津金氏家集二種四卷附家訓一卷,牌記:庚申冬天/津金氏刊。

價目單:金氏家集四種,六冊一套,棉連紙精印,每部定價十五元。

胡文:《金氏家集》二種,金鉞編校,民國九年(1920)刻本。即《致遠堂集》三卷,金平撰;《善吾廬詩存》一卷,金銓撰。

《金氏家集》四種,金鉞輯,民國二十一年(1932)刻本。《致遠堂集》三卷,金平撰;《善吾廬詩存》一卷,金銓撰;《黃竹山房詩鈔》六卷補一卷附《田盤紀游》一卷,金玉岡撰;《芸書閣剩稿》一卷,金至元撰,共四種凡十四卷,皆天津金氏族人著作。

《家訓》一卷,刊於民國九年(1920),多附錄於二種、四種本後,共同流傳。

7.天津文抄七卷,牌記:庚申金氏刊行。

價目單:四冊一套,宣紙精墨印,每部定價十五元。

又,四冊一套,粉連紙印,每部定價十元。

又,四冊,毛邊紙印,每部定價六元。

胡文:《天津文抄》七卷附刻《孟繼坤天津三列婦徵詩啓》,華光鼐輯,王守恂編,金鉞校,民國九年(1920)金鉞刻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補刻本。

8.王仁安集四十一卷,牌記:辛酉金氏刊。王仁安續集十二卷,牌記:丁卯八月金氏刊版。

價目單:王仁安初集,十二冊二套,宣紙精墨印,每部定價三十六元。

王仁安初續集,十六冊二套,粉連紙印,每部定價三十四元。

胡文:《王仁安集》四十一卷,王守恂撰,金鉞輯,民國九年(1920)金鉞刻本。《王仁安續集》十二卷,王守恂撰,金鉞輯,民國十五年(1926)金鉞刻本。

9.廣瘟疫論四卷末一卷,牌記:壬戌金氏刻。

價目單:廣瘟疫論,二冊,粉連紙印,每部定價四元。

胡文:《廣瘟疫論》四卷附末一卷,(清)戴天章撰,(清)陸九芝校訂,金鉞再校,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10.妙蓮花室詩抄一卷詞抄一卷,牌記:壬戌七月/金鉞署檢。

價目單:未載。

胡文:《妙蓮花室詩詞抄》二卷,王增年撰,民國十一年(1922)刻本。

11.屏廬叢刻十五種二十四卷,牌記:甲子天津/金氏刊。

價目單:屏廬叢刻,十二冊二套,宣紙精墨印,每部定價四十五元

又,十二冊二套,綿連紙精印,每部定價三十五元

又,十二冊一套,粉連紙印,每部定價二十五元

胡文:《屏廬叢刻》十五種,金鉞輯,民國十三至十六年(1924-1927)刻本。

通過以上記錄,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津門詩抄》三十卷,清道光四年(1824)思誠書屋刻本。

「價目單」和「胡文」均未載錄,非金鉞刻版印本。此版屬於天圖舊藏,

其二:《補注瘟疫論》四卷,清咸豐四年(1854)晚翠堂刻版。

據「胡文」可知,此為金鉞用他人刻版補刻刷印之書,版片為金鉞舊藏,金鉞捐贈。

其三:《黃山谷集詩集》二十卷外集十七卷別集二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

「價目單」和「胡文」均未載錄,非金鉞藏版,亦非金鉞刻版。此版屬於天圖舊藏。

除以上三種外,其餘八種雕版,計:《許學四種》五卷、《天津金氏家集》二種附《家訓》一卷、《天津文抄》七卷、《王仁安集》四十一卷續集十二卷、《廣瘟疫論》四卷末一卷、《戊午吟草》一卷、《屏廬叢刻》十五種二十四卷、《妙蓮花室詩抄》一卷《詞抄》一卷,都是舊時金鉞出資鐫刻之書版。

由此可知:天圖館藏雕版2種為天圖原藏,9種為金鉞收藏、刻書版。此9種即1951年10月金鉞捐贈給天津市立第二圖書館的四十八箱木板。

三、劫餘錄

「文革」時,金鉞的藏書被紅衛兵小將抄走。1975年政府落實政策,準備將抄走的金鉞藏書發還給書主。金家請李世瑜先生幫忙前去招領。領到的書,李先生與金家主人經商量決定就地處理,賣給當時負責收購的人。李世瑜先生向收購人提出一項要求,就是金鉞個人的書稿、信札之類,以及不能上架出賣的東西,能不能發還?他說那可以。李先生就把這類東西收拾了起來,斂了兩大書包,這就是所謂的「劫餘。李先生據此寫了《劫餘錄》,就是這篇《金浚宣先生劫餘資料敘錄》。

因我館收藏了與李世瑜先生有直接關聯的一批明清寶卷,以及部分金鉞舊刻雕版,多年來,自己有幸經常向李先生請教問題。在自己言及館裡發展特色藏書,擬從民間收集天津地方文獻和明清寶卷時,李先生談到了這份《劫餘錄》並慷慨提出捐獻天津圖書館。

2007年9月11日,受館領導指派,我與艷傑一同到李世瑜先生家,取回李先生捐獻的這批「劫餘資料」。當時,艷傑負責清點工作。在一切資料核對完成之後,李先生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這些資料足夠一個博士生研究使用了!」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先生的這句話,一直記在了艷傑的心裡。

這批「劫餘資料」進館入藏後,艷傑負責清點和整理工作。漸漸地,她對天津這位文化名家金鉞產生了研究興趣。2014年12月,她以「天津近代文化名流刻書家金鉞研究」為題,成功申報了「2014年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編號:B14015)。2016年12月,艷傑又參加了問津書院舉辦的第四屆問津學術會議—金鉞先生學術討論會。她逐漸走上了研究金鉞問題的學術道路。

經過幾年的探索,今年6月,艷傑完成了這部《屏廬鉛槧:藏書家刻書家金鉞研究》一書,收入王振良主編的《問津書庫》叢書。

2006年6月28日,艷傑在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直接到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參加館藏古籍保管、整理與研究工作。因受過古典文獻專業系統教育,到崗後很快上手,如魚得水。多年來天圖承接的由國家委派的大型古籍整理出版項目,艷傑以骨幹館員身份全程參與。十幾年如一日,別無旁騖,刻苦專研,業精於勤,練就了一身文獻學真本領。

這部《屏廬鉛槧:藏書家刻書家金鉞研究》的出版,標誌著艷傑是繼李世瑜先生之後,第二位系統研究這份劫餘資料的學者。此書是研究藏書家、刻書家金鉞先生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填補了天津近代文化建設史上的一項空白。

這宗劫餘文獻的存在,為我們深入挖掘、整理與研究金鉞問題,提供了文獻支持。尤其是在近代中國文化史及天津地方史等領域方面的研究,其利用價值更大。例不悉舉,這裡僅選二通「金鉞與文楷齋往來信札」,與同道分享。

文楷齋致金鉞信札一通:

浚翁先生鈞鑒:敬啓者,來諭敬悉。今交郵局奉上《王仁安四集》,二十六本。《天津志》紅樣,四本。今將《天津志沿革表》估價例後,分訂四本,中等粉連,六寸,每部合洋一元六角,好毛邊紙,每部合洋一元三角五分,均不帶套,倘若用套,每部加套洋三角八分。見草請酌印若干部,並印何紙,示知。專此奉復。即頌大安。文楷齋頓首,廿七日。

金鉞至文楷齋信札一通:

《志餘隨筆》前囑改,改之卷一、十五頁後末行八字,「巵」改「卮」,又「卮」字下之「轉」字補殘……以上照改畢,可再刷毛邊紙的二十部、一切照上次一樣,系磁青皮子、簽字貼在皮外、但不知現時紙價較上次刷時有漲落否?文楷齋台鑒,金浚宣手啓,十月初七日。

我們知道,文楷齋,是近代北京一個規模很大的刻書坊,創立於民國八年(1919),主人劉春生。最盛時期有三四百名雕版刻工,其中寫手就有三十多人。金鉞刻印的書主要是該店經手,其與該店書信來往應該很多,但實際上卻只保留下來了一小部分,共計15通。金鉞舊時在文楷齋刻書事,記錄在這些信札中,留下的這些資料十分稀見且珍貴,對瞭解金鉞刻書情況,以及其與文楷齋合作刻書詳情都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民國時期的刻書業曾盛極一時,刊印具精。刻出名匠之手,紙墨考究。出自文楷齋之書,或有超邁前人者,業界嘗以「回光返照」喻之。這等現象的出現,與文楷齋以及諸位大藏書家的努力不無關係。放在全國範圍來看,涉園陶氏、誦芬室董氏、藏園傅氏及自莊嚴堪周氏等大藏書家刻書,亦由文楷齋承雕,文楷齋在近代文化建設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倘若艷傑更進一步,把文楷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所刻之書尋覓網羅,編制一部《文楷齋刻書目錄》,無疑又是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專題書目。其與艷傑近日出版的關於明代藏書家、刻書家毛晉的專題書目《毛晉父子校刻佛典書錄》成為姊妹篇,這又將是藏書文化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吾將倚門翹首望之。是為序。

李國慶於聽蛙鳴室

二〇二〇年庚子六月二十三日


目錄

第一章 金鉞與友朋往來信札

第一節 金鉞與高凌雯往來信札 003

一、高凌雯致金鉞信札 004

二、金鉞致高凌雯信札 015

第二節 金鉞與王守恂往來信札 048

一、王守恂致金鉞信札 050

二、金鉞致王守恂信札 057

第三節 金鉞與王賡綸往來信札 059

一、王賡綸致金鉞信札 059

二、金鉞致王賡綸信札 099

第四節 金鉞與文楷齋往來信札 109

文楷齋致金鉞信禮 110

金鉞致文楷齋信札 114

第五節 金鉞與其他友朋往來信札 118

一、友朋致金鉞信札 118

二、金鉞致友朋信札 201

第二章 金鉞著述研究

第一節 金鉞詩文集 213

一、《戊午吟草》一卷 213

二、《許學四種》五卷 215

三、《辛酉雜纂》四卷 216

四、《屏廬題畫》一卷 218

五、《屏廬文稿》四卷 218

六、《屏廬續文稿》一卷 220

第二節 金鉞未刊稿 228

一、刻書題跋 228

二、藏書題記 230

三、劫余未刊詩文稿 233

四、龔望藏金鉞詩文遺稿 242

五、金鉞習作對聯 249

第三章 金鋮刻書藏書研究

第一節 金鉞刻書研究 253

一、金鉞刻書概述 253

二、金鉞刻書精神 283

三、金鉞刻書意義 289

第二節 金鉞藏書研究 291

一、金鉞收藏信札 291

二、金鉞收藏詩文稿 293

三、金鉞藏書目錄 304

第四章 金鉞社會文化活動研究

第一節 金鉞與《天津縣新志》的編纂出版 327

第二節 金鉞與崇化學會 329

第三節 金鉞與保嬰會 333

第四節 金鉞與儔社 334

第五節 金鉞與天津圖書館 336 

第六節 金鉞與天津文史館 342

結 語 345

主要參考文獻 346

附錄 金鉞年譜 349

後記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