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弢先生參與刻書(之五)

周叔弢先生參與刻書

李國慶

弢翁早年,除了自己刻書外,還曾參與同仁刻書。茲檢數例,以饗同好。

一、集資校刻《釋摩訶衍論通玄抄》

民國七年(1918)戊午年,弢翁時年二十八歲。

為祝陳公孟居士四旬壽誕,弢翁與周學淵、張嚴及洪震等27人集資校刻《釋摩訶衍論通玄抄》。

北京刻經處《釋摩訶衍論通玄抄》刊記:

戊午(1918)八月,陳公孟居士四旬誕辰,同人集資校刻釋典,為陳君壽。列名如左:(按:共27人,名略)以上共二百七十元,計刻《釋摩訶衍論通玄抄》卷一至五,連圈計字七萬七千二百九十八個。周學淵二十元,周暹伍拾元,張嚴、洪震各肆元,本處撥補三百二十一元,以上共三百九十九元。計刻《釋摩訶衍論通玄抄》卷六至十六卷,連圈計字十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四個。兩共付刻資六百六拾九元整。民國九年十二月北京刻經處識。

按:《釋摩訶衍論通玄抄》十六卷,遼釋志福撰,1920年北京刻經處刻本。

二、易資印行《廬山復教集》

民國七年(1918)戊午年,弢翁時年二十八歲。

仲冬,傅增湘跋《廬山復教集》,言弢翁用珍藏宋本《諸史提要》和《莊子口義》兩書易資,希望日後印行《廬山復教集》等事。

諸史提要十五卷 (宋)錢端禮撰 宋乾道紹興府學刻本 國家圖書館

傅增湘《廬山復教集》跋:

……方今《蓮宗寶鑒》已入《明藏》,獨此元刊元印《復教集》僅存孤本。增湘昔以蜀中舊帙鄭重收之,鄰蘇老人與寐叟皆極度稱賞,謂宜補收入藏,以備廬山掌故。叔弢三兄精研大乘,會賢耦妙顏夫人示疾,發願以尤所珍愛之宋槧《諸史提要》《莊子口義》二書易資以流通經典,既歸吾齋,因檢此帙奉貽,冀選工摹勒,以備一種。今中閨安隱,福因圓滿,善緣感應,良非偶然,承屬題記,復書其略於後。戊午(1918)仲冬江安傅增湘。

按:此跋言及弢翁用自己收藏的宋槧《諸史提要》《莊子口義》二書與傅增湘易資,希望日後擇機影刻這部元本《廬山復教集》。當時的初衷是流通經典,以廣其傳。因此,商議既定,效果即顯,「今中閨安隱,福因圓滿,善緣感應,良非偶然」。

五年以後,到了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三月,弢翁影刻了這部元本《廬山復教集》。

弢翁影刻《廬山復教集》的封面刊記「甲子(1924)三月建德周氏新刊」。

按:此本系弢翁影刻本。封面題「景元本廬山復教集」。版框18.5釐米×14.9釐米。書口雙魚尾間距9.9釐米。宣紙精印。

此書又有弢翁影印本,版框18.9釐米×14.9釐米。書口雙魚尾間距7.7釐米。

筆者持兩本比對,影刻本與影印本魚尾間距大小不一,是其明顯不同之處。

三、施財刻《圓覺經大疏義抄》

民國十六年(1927)丁卯,弢翁施財刻《圓覺經大疏義抄》二十六卷。

卷末刊記云:

安徽建德縣淨業學人周暹同妻許和之,於壬戌年謹施宋刊《莊子口義》《諸史提要》兩書,易財命工刊《圓覺經大疏義抄》全部,所集助德,上報四恩,下資三有,普願有情,共成正覺。民國丁卯年孟春月天津刻經處謹題。

四、借刻《佛說阿彌陀經》

民國七年(1918)戊午,弢翁時年二十八歲。

弢翁從方爾謙處借得唐寫《佛說阿彌陀經》,經校勘後刻板印行。

見弢翁《佛說阿彌陀經》刊記:

戊午(1918)九月,周叔弢用唐寫本校印。

按:弢翁所用唐寫本,系從方爾謙處借得。此校刻本版框尺寸:11.6釐米×11.1釐米。今見二本:一宣紙印,一皮紙印,俱為精品。

方爾謙(1871—1936),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字地山,又字無隅。好蓄書,然宋版僅得一部,故題室名「一宋一廛」。又好文物,尤以集藏古泉為多,鑒別極精。凡書賈等持書或文物登門求售者,必選購一、二種,價聽其言,向不掬價,故時人皆稱其大方,後以大方名號。書法挺峭,有山林氣。曾任袁世凱家庭教師,袁克文從其學。弟爾咸,昆仲文壇齊名,時稱二方。大方善作對聯,時有「聯聖」之譽。與弢翁交往甚密。

五、參與影印《慈悲道場懺法》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丙子時年四十六歲 

仲秋,與傅增湘、徐鴻寶、張允亮、趙萬里及釋範成諸同好一道賞鑒在西安開元寺發現的元刊殘本《慈悲道場懺法》一書,並參與是書影印之事。

見釋範成撰《慈悲道場懺法》跋文:

民國二十年(1931)春季,因影印宋刻本《磧砂藏經》,偕工人赴關中製版。見西安開元寺佛龕後塵土堆中有殘本《慈悲道場懺法》一巨冊,觀其楮質乃北宋麻紙無疑。每開三行,行十字,刊工古樸,頗似龍門始平公造像,愛不忍釋,寺主即以相贈。二十二年(1933)在滬付裝池,於書背忽發現有中統年涼州稅票,彌可珍異。書共十卷,完好者僅三卷,余皆殘破,計三百四十開,分裝三冊,較現行本分卷及文字均有異處。頃攜來平,以示江安傅沅叔、吳興徐森玉、浭陽張庾樓、至德周叔弢、海寧趙斐雲諸君子,共相欣賞,嘆為得未曾有。因集資一千二百元,用遷安紙影印二百部行世,略紀始末,以示來者。丙子(1936)仲秋如皋釋範成識於柏林寺。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