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周君叔弢勘書圖序》(之一)

傅增湘《周君叔弢勘書圖序》

李國慶

按:2024年4月16日,受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之邀,李國慶先生以《自莊嚴堪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愛國藏書家周叔弢先生及其藏書活動》為題,以周叔弢先生的藏書活動為主線,講述愛國藏書家周叔弢先生的生平事跡及其對古籍保護事業的貢獻。現節選部分講座內容,與師友們分享,感謝李國慶先生授權發佈。


民國二十年(1931),周叔弢請張恂作《自莊嚴堪勘書圖》,許保之題其端。張恂乃弢翁好友。許保之,浙江錢塘人,字策忱,為周叔弢妻許和之之弟,精書法、善治印。該圖如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周書弢請傅增湘作《周君叔弢勘書圖序》,此序並見《藏園群書題記》及《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傅增湘(1872—1950),四川江安人。字叔和,又字沅叔、潤沅,號姜庵,別號書潛、書潛氏、雙鑒樓主人、藏園老人、藏園居士。藏書樓主要有雙鑒樓。因得宋刻本《資治通鑒》和宋內府寫本《洪範政鑒》二書,故名。另有藏園之名,取蘇東坡致子由詩「萬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傅增湘也為著名藏書家,目錄版本學家。清光緒六年定居天津。光緒二十四年進士,曾任直隸提學史、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等職。參加創建直隸省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前身)。1927年任故宮博物館圖書館館長。1929年赴日本搜訪中國古籍。總計藏書逾20萬卷,其中宋、金刊本150種,元刊本幾十種。病重時囑其後人將所藏之書分別捐贈北京圖書館和四川大學圖書館。病逝後,長子傅忠謨遵父遺願向二館分別捐書。鎮樓之寶的兩部宋版書歸北京圖書館。著《藏園群書經眼錄》和《藏園群書題記》等。刊印《雙鑒樓叢書》及《蜀賢叢書》等。與建德周氏為世交,與周叔弢有書緣,往來較密。


傅增湘《周君叔弢勘書圖序》全文如下:

秋浦周氏自愨慎公以來與余家論交已歷四世矣。道義文章,互為師友,風義之篤,雖懿親不啻焉。桑海以後,於群從昆季中與叔弢過從尤密,則以癖古嗜書為之緣也。君自青島移家津門,始相接晤,其收書亦微後於余。

然君之為人也,貌婉而神清,才敏而志定,淡聲色,薄滋味,寡氣矜,畏榮進,怡然淡然,若與世無競者。獨於古書秘籍則深嗜篤好,專精奮氣以肆求索,若疾病之待藥餌而飢渴之思食飲也。

旅津二十年,殖業餘閒,無日不以訪書為事。廠肆之人,苕舟之估,麇集其門,內而天府館庫之舊儲,外而南北故家所散逸,珍異紛羅,供其採擇。由是頻歲所收宋元古槧殆百帙,名抄精校亦稱是,聲光騰焯,崛起北方,與木犀軒、雙鑒樓鼎足而立,駸駸且駕而上之,噫,可謂盛矣!

顧君之收書也,與恆人異趣。好尚雖摯,而懸格特嚴。凡遇刻本,卷帙必取其周完,楮墨務求其精湛,尤重昔賢之題識與傳授之淵源。又其書必為經子古書,大家名著,可以裨學術供循誦者。至抄校之書,審為流傳之祖本,或為名人之手跡,必精心研考,以定其真贋。不幸有俗書惡印,點污塗沫之累,則寧從割捨,不予濫收。設遇銘心絕品,孤行秘本,雖傾囊以償,割莊以易而曾不之恤。

既收之後,又亟繕完補綴,存其舊裝,襲以金粟之箋,盛以香楠之匣,牙簽錦袠,芸芬麝馥,寶護周勤。故其藏書不侈閎之名,而特以精嚴自勵。有客請觀,必告以澄神端慮,靜幾焚香,恪守趙文敏六勿之戒。

余每過津門,輒詣君欣賞,盡出新獲,以相質證。每當午窗晴旭,夜漏風清,吾兩人展卷細讀,相對忘言,宛如坐澹生堂中,有縹函朱榻,風過鏗然之趣。逸情高致,固難為不知者道也。

治事之隙,不輟丹鉛,常觀手校群書,皆字畫端謹,朱墨鮮妍,頗具義門風格,決不效蕘圃之火棗糕、赤練蛇見訾於後世也。

余嘗觀當世藏書者眾矣,豪門鼎族,揮手萬金,捆載而來,束之高閣。衡其流品,寧污齒牙。其有故家名輩,心契古歡,而鑒別無方,蘭蕭雜採。亦有家富萬軸不通一瓻,守帳秘以自私,類長門之永錮。此其人皆弋取聲氣,企慕風流,或骨董以貽譏,或詅痴而致誚。求其雅裁邃學,善藏善讀者,志同道契,能有幾人。此也是翁稱絳雲樓為讀書者之藏書,所以異於清常潛在也。

嗟乎,若吾叔弢者,既如任昉之多藏異本,復兼子才之善思誤書,墨莊藝圃之中英絕領袖者,非子而誰屬耶?余生平微尚,雅慕顧黃,何意晚歲棲遲,欣逢俊侶。昔人論詩有朱貪多、王愛好之說。余衰頹廢學,泛騖無歸,何敢仰企長蘆。若君之英資卓識,慎下雌黃,奄有漁洋愛好之風。爰述舊聞,聊資借喻,或異時補《書林清話》者存為故實,俾藏園校錄得與莊嚴堪並傳,則炳燭之明,實被餘光之照,斯君之所以惠我良多矣。丙子(1936)二月江安傅增湘書於藏園。

為了增進對這篇序的瞭解,我們對其中涉及的人物、藏書樓和典故也做一下說明。

木犀軒:指近代藏書家李盛鐸。李盛鐸(1858-1935,一作1937),江西德化(九江)人。字曦樵、椒微,號木齋、木庵等。室名木犀軒、凡將閣、甘露簃、半宋一墨、安愚守約之室、延昌書庫、古欣閣、兩晉六朝三唐五代妙墨之軒、廬山李氏山房、建初堂、儷青閣、蜚英館、麐嘉館,藏書印有「李氏玉陔、李氏家藏文苑、李氏傳模、德化凡將閣珍藏」等。清光緒十五年進士,著名藏書家。袁芳瑛臥雪廬藏書多為其得,並收有日本古籍、敦煌卷子,以及楊氏海源閣散出之書,總藏約逾萬種,其中宋、元本近三百種。卒後,其子將木犀軒藏書全部售歸北京大學圖書館。

附:弢翁《木犀軒藏宋元本書目》題識:

李氏所藏宋本或不止此,若以質論不及雙鑒樓也。罕秘之本不過十餘種,今皆易主,更減色矣。元本書多未經眼,不能妄測。

割莊以易:指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用自己的一座莊園從書商手裡換得一部宋版《兩漢書》的故事。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三載王世貞條,云:「得一奇書失一莊,團焦猶戀舊青箱。眼前束筍呼奴子,身後駢枝問貨郎。」

趙文敏六勿之戒:指宋末元初官員、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謚號文敏)所云:「聚書藏書,良非易事。善觀書者,澄神端慮,靜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

清代藏書家楊繼振收藏甚富,自稱藏書有數十萬卷之多,皆卷帙精整,標識分明。他有一枚為長方印,文曰:「予席先世之澤,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自少及長,嗜之彌篤。積歲所得,益以青箱舊蓄,插架充棟,無慮數十萬卷。暇日靜念,差足自豪。顧書難聚而易散。即偶聚於所好,越一二傳其不散佚殆盡者亦鮮矣。昔趙文敏有云:『聚書藏書,良非易事。善觀書者,澄神端慮,靜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予謂吳興數語,愛惜臻至,可雲篤矣,而未能推而計之於其終,請更衍曰:『勿以鬻錢,勿以借人,勿以貽不肖子孫。』」 印文凡195字。(見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六「楊繼振幼雲」條)

義門:指清代藏書家何焯。何焯(1661-1722),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號義門、無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寄籍崇明,為為官後遷回長洲(今蘇州)。學者稱義門先生。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進士。曾為皇八子胤禩伴讀。在當時以通經史百家之學,長於考訂而有盛名。他在考據學上很有造詣,對坊間出版書籍的錯誤都一一訂正。

蕘圃:指清代藏書家黃丕烈。黃丕烈(1763-1825),字紹武,一字承之,號蕘圃,紹圃,又號復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軒主人、學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黃氏仲子、民山山民、龜巢老人、復見心翁、長梧子、書魔、獨樹逸翁等。江蘇蘇州人,清代藏書家、目錄學家。有藏書室士禮居、百宋一廛、陶陶室等。年少讀書,務求精純,所作文章,必以六經為根柢。19歲時補學官弟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後屢應會試不果,遂無意科場。嘉慶六年(1801)擢為直隸知縣,不願就職,援引舊例任戶部主事,不久棄官歸里,杜門著述、校書。平生博學多聞,惟好收聚典籍。其藏書之豐富,為當時東南巨擘,且多精本、善本,尤重宋版,長於校勘。黃丕烈從二十多歲開始藏書,一直到他去世,共收藏了大約二百多部宋版書和上千種元、明刻本及大量的舊抄本、舊刻本。

任昉:任昉(460-508),字彥升,小字阿堆,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南朝著名文學家,地理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

子才:指邢子才。這裡喻指顧廣圻。顧廣圻(1766-1835),字千里,號澗蘋、無悶子,別號思適居士、一雲散人,清朝著名校勘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卒於宣宗道光十五年,元和(今屬江蘇蘇州)人,與孫星衍、黃丕烈等人稱有清一代校勘學巨匠。名家所刻各書,爭相聘他勘校。乾嘉間與盧文弨稱雄於東南。尤喜藏書,取邢子才「日思誤書,更是一適」之語,名藏書處為「思適齋」。藏書印有:陳黃門侍郎三十五代孫、時思誤書亦是一適、千翁、顧千里經眼記、顧澗蘋藏書、陳黃門侍郎三十五代孫、廣圻審定等。著有《思適齋集》,錄其校書、刻書的序跋。1935年王大隆又輯集外題記,刊成《思適齋書跋》4卷。

《書林清話》:清末民初藏書家葉德輝撰,凡20卷、《書林餘話》2卷。本書介紹了古籍版本的基本常識、歷代版刻的主要特徵,並列舉了許多著名版刻的實例,資料豐贍,論述翔實,為從事古籍版本研究、收藏、鑒賞必讀之書。

傅增湘《周君叔弢勘書圖序》,世人稱為「傳神之筆」,聯結了兩位著名的藏書家,蘊含了豐富的藏書知識,值得我們認真研讀。

本文原刊汲古求新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