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鉞與文楷齋往來信札
金鉞與文楷齋往來信札
胡艷傑
金鉞(1892-1972),字浚宣,號屏廬,天津人。清末監生。能文善畫,尤擅墨竹,能以書法會通。辛亥革命後,專心著述、文獻蒐集整理,曾任天津修志局編修。著有《戊午吟草》一卷、《屏廬文稿》四卷等,刻有《天津文抄》《重刊廣瘟疫論》《王仁安集》《屏廬叢刻》等,天津近代文化名流、刻書家。
文楷齋,民國時期北京最爲著名的刻書坊。以寫宋體字爲主,所刻書爲世人稱道。20世紀50年代初歇業。齋主劉春生。文楷齋最盛時期擁有三四百工人,寫手有三十多人。
1975年,天津藏書家李世瑜先生受金鉞先生兒媳之托,到北京國子監辦理文革期間查抄書發還事宜,並將金鉞手稿、信函以及一些不能上架出售的東西帶回天津,分類整理,撰寫了《金浚宣先生劫餘資料敘録》。2007年9月,李世瑜先生將這批資料轉讓給天津圖書館。在這批資料中,保存了部分金鉞與文楷齋關於刻書事宜的往來書信。其中,文楷齋寫給金鉞的信,多用文楷齋自己的信箋。上面印有文楷齋的三枚印章:一是「北京文楷齋刻印書處宣武門外西磚衚衕法源寺後門廟內電話南局一千三百五十六」朱文長方印,一是「文楷齋記」朱文方印,一是「文楷齋」。金鉞寫給文楷齋的書信前後有「文楷齋台鑒,金浚宣手啟」落款。現將這批資料中金鉞與文楷齋書信往來部分整理出來,以供同仁研究所用。
金鉞致文楷齋信札
一
《志餘隨筆》修補殘筆單:
卷一:十三頁前九行四字「暇」;又(十三頁)後四行十三字「所」。十四頁前四行二字「其」,又(十四頁)八行十三字「其」;又後九行十字「載」。十六頁前六行十字「謂」。
卷三:五頁後一行十八字「譜」。十六頁前七行二字「雪」。
卷四:二十六頁後二行十五字「賞」。二十七頁後一行三字「平」。三十頁前五行二字「曲」。
卷五:五頁後五行一字「某」;又十八字「祖」。十三頁前二行十一字「壇」。二十頁前九行十三字「閒」。
卷六:二頁前七行三字「學」。九頁後四行十九字「闌」;又六行十四字「但」。十五頁後三行三字「文」;又九行十字「三」。二十二頁前八行三字「世」。二十三頁前四行二十字「童」;又後四行十五字「吏」。二十六頁後二行十一字「一」;二十六頁前六行十三字「是」改正。右改一字,餘皆修殘。
卷一十五頁後末行第八字「巵」;卷二十五頁後四行十五字「闖」字不對再查;又卷一十七頁前五行四字「訪」補殘;又卷一十七頁前六行三字「而」補殘。現在毛邊紙價仍如上次所刷者否?擬將此小誤改正後再刷毛邊的少許。十月二十八日,金浚宣啟。
二
《志餘隨筆》前囑改之卷一十五頁後末行八字「巵」改「卮」,又「卮」字下之「轉」字補殘,又卷三十五頁後四行,又卷一十七頁前五行四字「訪」補殘,又卷一十七頁前六行三字「而」補殘。以上照改畢,可再刷毛邊紙的二十部,一切照上次一樣,係磁青皮子,簽字貼在皮外,但不知現時紙價較上次刷時有漲落否?文楷齋台鑒,金浚宣手啟,十月初七日。
三
《志餘隨筆》卷五四頁前六行十七字「牋」改「 」,三十六頁前四行八字「牋」改「 」,六十三頁後七行十字,首二頁前二行二字三字「乾」「閒」。跋一頁後一行二字「徵」中間山頭兩豎削短點。又卷首二行題後第五字「雯」,除第四卷外,其第一、二、三、五、六卷,該字中豎與下「文」字之上點削短,勿連成一筆。
《志餘隨筆》卷六十二頁後四行八字「員」,十三頁後六行二十字「論」,二十五頁前八行一字「者」。以上補殘。此書想已刷齊,甚望早日寄來。前者函囑卷四十七頁後五行末字「千」改「百」,想早經照改好矣。文楷齋台鑒,金浚宣手啟,三月二十四日。
四
寄去寫本內《黔行水程記跋》之中段「蘭」字下「仕」字上,添「嗜金石碑版」五字,新添者囗在捆上下小字。又「遺族」二字改作「家囑」,又《緑莊嚴館漫録》跋內第一行,「幸值」二字改作「世幸」。以上望照改,盼早寄回爲幸。文楷齋台鑒,金浚宣手啟。十月十三日。
五
各部。又該書有包角,如須拆開另換。能不拆則更好矣。務記合原色,方好與全部一律。至要之該板一塊務代保存勿損是荷。文楷齋台鑒,金浚宣啟,十月十一日。
又《緑莊嚴館漫録》在新寄去之包內。跋第一行照原稿擬添數字如左:「爲貴州石阡知府時,萬里邊荒,一官孤蹤。落寞,幸值承平,事無鞅掌。乃於公餘刪除公餘。閑燕。」以上照紅字添改寫之。
六
文楷齋台鑒:
《天津政俗沿革記》序一頁後七行十七字「勘」,補殘小橫。
《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一之第一頁前六行二字「事」,補殘。
金浚宣手啟,二月廿八日。
文楷齋致金鉞信札
一
計開:
前存洋伍拾壹元玖毛柒分。
八月廿四,墨印《屏廬文稿》,自來紙。三拾部,每部貳拾貳元,陸拾陸元;代買南粉連紙,八部所用襯紙。六拾四張,每張貳毛五分,壹拾陸元;寄此書郵費三元貳角。
十一月十九日,墨印《嚴範孫年譜》,拾本,每本貳元八角,貳拾捌元,寄該書郵費柒毛肆分。
共合洋壹佰壹拾三元捌肆分。
除前存浄欠洋陸拾壹元捌毛柒分。
金先生台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具。
二
計開:
前結存洋貳佰三拾捌元壹毛三分。補印八寸夾連文稿序,廿頁,肆元。又,又卷四,十一頁,貳元貳角;補印棉連文稿序,十頁,貳元;墨印八寸南毛邊《屏廬文稿》,廿部,每部拾伍元貳角,三百零肆元;寄文稿書郵費三元陸角。除前存結欠洋柒拾柒元陸毛柒分。
金浚宣先生台照。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元月廿日具。
三
計開:
由三二年更來結存洋貳百三拾八元壹毛三。
元月:墨印毛邊八寸《屏廬文稿》,貳拾部,拾貳元,合三百零肆新元。
十一月廿七、八:補印八寸夾連文稿序,廿頁,四元;補印八寸夾連文稿,卷四,十一頁,貳拾貳元;補印棉連八寸文稿序,十頁,貳元;郵寄《屏廬文稿》費洋三元貳角。合洋三百壹拾伍元捌毛,除存浄欠洋柒拾柒元六毛八角。金浚宣先生台照。六月十九號具。
四
浚翁先生台鑒:
徑啟者,邇維譚第清吉爲祝。茲因端陽節在邇,正是商界清賬之期,茲將尊賬開列清單一紙,並信呈上,至希台閲。特此,並請文祺。文楷齋謹啟。六月十九日。
五
浚翁先生惠鑒:
頃接來函,聆悉一切。茲由本月十號收到匯洋柒拾柒元,已收入,尊冊清。再者,若照前印高毛連文稿,每部須洋三拾玖元,因此紙每張須價壹元七八,是否可,速來信示知爲盼。所問《説文提要校訂序》之板,等留意檢得,再行奉知。特此,敬請文祺。文楷齋。七月十一號。
六
[前缺]浚翁先生既知近年之商難,請多原諒爲荷。隨信寄上《黔行水程記》估單壹紙,見後速將估單與人一閲是否,速來回音。日後如有工料漲落,當時另議。特此奉覆,敬頌春安。四月八號,文楷齋謹啟。
墨印粉連紙六開《屏廬文稿》每部十一元五角,墨印毛邊紙六開《屏廬文稿》每部拾貳元四角,紅蘭色印每部外加洋壹元。
七
浚翁先生鈞鑒:
敬啟者,來諭敬悉。今交郵局奉上王仁安四集廿六本、《天津志》紅樣四本。今將《天津志•沿革表》估價列後:分訂四本,中等粉連,六寸,每部合洋壹元六角,好毛邊紙每部合洋壹元三角五分,均不帶套。倘若用套,每部加套洋三角八分。見草請酌印若干部並印何紙示知。專此奉復,即頌大安。文楷齋頓首。廿七日。
八
浚翁先生大鑒:
今將改修之字,業已修妥,並書頁之大小樣今隨信奉上,至希台閲是否,速回音示知,再行開印。特此奉達,即頌時祺。文楷齋謹啟。六月廿四日。
九
浚翁先生大鑒:
徑啟者,來信所言旭和紙,因本市此紙來源不廣,現時短貨,遷安紙按卅八開計算每部十四元三角。日前開明書局來人言將此板取回之説,但未知何故,甚爲悶悶。今將改樣及孫先生寫樣一併寄交王先生處交上。特此達知,敬頌文祺。文楷齋謹啟。四月廿七日。
本文原刊《歷史文獻》第十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