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郘亭印存》

莫友芝《郘亭印存》

沈津


文白兄剛剛在朋友圈裡分享了一個鏈接,是說北京匡時2015春拍歷代印譜專場,中有莫友芝的《郘亭印存》一卷,1933年的鈐印本,一冊。說是「裡面所收之印,均為名家所篆刻者,這樣的印譜使得藏書者和藏印者共同喜愛。此譜也是這種情況,裡面所收之印,有不少是名家篆刻之物。故此一冊之譜,以5000元起拍,1.035萬元成交。」

三十年前,我曾見上海圖書館普通線裝書庫藏《郘亭印存》一卷,因為是清莫友芝的印譜,所以有了興趣,因為我想知道譜中之印是那位或幾位篆刻家之鐵筆。但是細細翻了一下,才知道這些印章竟然全部為莫友芝自己所為,這是我原來沒有想到過的。於是我將所見錄入了筆記。

筆記中寫道:清莫友芝篆、民國吳徵輯。鈐印本。一冊。封面書簽為吳徵書,題「郘亭印存」。前有趙叔孺(1933年)、吳徵(1934年)、黃賓虹、李尹桑、王禔(1936年)、宣哲、陳延韚(1935年)、秦曼卿(1935年)題詞。末有1933年吳載和後序。看來,此譜所鈐的時間,應在1935年時。

吳載和後序云:「獨山莫郘亭徵君,為姑丈伯恆先生王父,博學多文,兼工篆隸,餘事尤善治印,其所用印章皆出自制,都二十餘方,先生世守原石,勿敢失墜。余嘗請觀其印文款識,縱橫遒逸,酷似所書,而使刀如筆,純任自然,實非僅於體格間規橅秦漢者所可幾及。徵君名重藝林,獨治印之精,知者頗鮮,爰向假拓,以餉同好,並告嗜徵君書者、知豪翰外更有可寶者在。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當世必有同此響往者,時距徵君捐館蓋逾一甲子矣。」

譜中之印為:「友之信印」(朱文方)、「子偲」(朱文長方)、「子偲」(白文方)、「莫五」(白文方)、「莫氏子偲」(朱文方,又一方朱文小方)、「莫印友芝」(白文方)、「莫印友芝」(朱文方,又一方不同印)、「友芝私印」(白文方,又二方朱文小印)、「郘亭眲叟」(白文方,又二方不同印)、「友芝私印」(白文方)「友芝私印」(白文方)、「莫友芝」(白文方印)、「莫友芝圖書印」(朱文長方)、「莫印友芝」(白文小方)、「其名曰友」(朱文小方)、「莫五」(白文小方)、「紫泉莫五」(朱文小方)、「紫泉莫氏圖書」(朱文方)、「則心氏」(朱文方)、「莫氏五郎」(朱文方)、「心蘭」(白文方)、「心蘭學字」(朱文方)、「莫五友芝則心」(朱文方)、「影山草堂」(朱文方)、「則心第五」(朱文小方),計印二十七方。

津所見計有二本,一為吳仲坰贈葉景葵者,一為吳仲坰贈葉恭綽者。

吳仲坰(1897-1971),又署仲珺、仲君、仲軍,號載和、在和。江蘇揚州人。室名餐霞閣、山樓、師李齋等。其為篆刻家,治印受父執李尹桑啓蒙,早年客寓上海,參加「題襟金石書畫研究會」。吳氏雖為黃士陵再傳弟子,然不囿於師門,尤喜仿漢印,心摹手追,秀雅獨絕。民國間以象牙印章為風尚,吳氏頗厭之,一律書篆後交付印匠完成。1927年輯自刻印成《餐霞閣印稿》,秦更年作序,潘飛聲題詩。輯莫友芝刻印成《郘亭印存》,有功於印林。晚景淒涼,貧病以終。此二本,當為吳氏作序所得若干本,故可贈二葉。

此外,我還見林章松先生也有一本。林公居香港,是最重要的印譜收藏家,他藏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印譜多至二千種。每次我去港,必赴松蔭軒探視林公,每去必看十數種新收之譜。在我的另一本筆記中載有另一段關於《郘亭印存》之事,但我已記不得怎麼得來的了(或許錄自林公博客,待核)。現錄於下,供同好者參閱。

經比較,貴州省博物館所藏「郘亭印存」比先生所藏少了王福庵和宣哲二序,而西泠藏本則又比先生藏本還多出李尹桑、陳延韡和秦曼卿之序。據吳載和譜後跋文所示,1933年,吳從姑父莫經農(字伯衡、伯恆,莫友芝孫)家獲見莫友芝先生自刻用印二十餘方,乞之以搨成此譜。而今見竟各異,甚惑。莫非「郘亭印存」有多種版本?待考。再謝先生無私惠賜。 吳鵬頓首拜

林先生好!南京圖書館也藏有一冊「郘亭印存」,封面題簽遺失,內容與先生的藏本相同,扉頁有吳載和先生贈友人的親筆題字,該本子似應為初印本。

林公也有一段話:「謝謝琴鶴軒主告知,現時我還摸不清真的有兩次鈐拓這事,要證實的話,必須有實物方能下定論,今後對此事會多加留意。」記得在林公家,還看到過一柄莫友芝自製之擱臂,難得一見的極佳物件。

莫友芝是大家,精許書,工篆隸,詩亦古樸有味。嘗與曾國藩訂交於京師琉璃廠書肆中,曾有贈詩云:「黔南莫夫子,志事無匹雙。萬書薄其腹,廿載窮幽鄉。今年偶作劇,射策來都堂。青鞵側破帽,日繹書賈坊。邂逅一相見,揖我謂我臧。」

莫善印作,知者甚少。後來之人多以莫為藏書家目之,蓋因其《經眼錄》三卷,及《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十六卷兩書之名聲。然潘師景鄭先生《著硯樓書跋》P.174云「嘗讀郘亭所著《經眼錄》一書,其所載宋元本,誤者不勝枚舉。」

記得當年曾查過《印人傳》一類的書,似乎並無莫氏的一席之地。如今,莫氏自篆之印不知所蹤,或冥冥之中重現江湖也未可知。

輯者吳徵(1878-1949),浙江崇德(今桐鄉)人,字待秋,以字行。別號抱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暉外史、鷺鷥灣人、栝蒼亭長,晚署老鋗。與吳昌碩、王一亭為世交。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因年長,列之首。為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又與趙叔孺、吳湖帆、馮超然被譽為「海上四大家」。曾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古今名人書畫集》。擅長山水,花卉初學李鱔,後窺元明諸家。書法則學王鐸、倪元璐。有《吳待秋山水畫集》、《吳待秋畫集》、《吳待秋花卉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