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藏孤本《抱耒堂集》作者汪耀麟生平鈎沈

國圖藏孤本《抱耒堂集》作者汪耀麟生平鈎沈

胡春麗

摘要:

國圖藏孤本《抱耒堂集》作者汪耀麟是清初揚州的學者,與弟懋麟並負詩名。由於各種典籍對其人其書記載簡略,故而較少受人關注。本文以汪耀麟《抱耒堂集》為基本史料,兼採方志、家譜、總集及其交遊別集,對其字號、生卒年、著述、交遊等鈎沈。

關鍵詞:

抱耒堂集;汪耀麟;生平;著述;交遊


汪耀麟(1635—1699),字叔定,號北阜、榘葊,江蘇江都人。貢生。與弟懋麟俱有詩才,深受王士禛獎勖。一生省試屢蹶,賫志以終。著有《抱耒堂集》六卷,為其子荃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刊刻。有關汪耀麟生平種種,清人多於其汪懋麟傳附帶提及,較為簡略,且時有舛誤。有鑒於此,筆者以汪耀麟《抱耒堂集》為基本史料,兼採方志、家譜、總集及其交遊別集,對其字號、生卒年、著述、交遊等加以梳理,敬祈方家批評指正。


一、字號考

阮元《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二:「汪耀麟,字叔定,號北皋,江都貢生。與弟懋麟齊名,著《抱耒堂集》六卷、《南徐唱和詩》一卷、《愛園倡和詩》若干卷。」[1]《(雍正)揚州府志》卷一百六十六:「兄耀麟,字叔定,初與懋麟齊名……著有《抱耒堂》諸集。」[2]對於汪耀麟的號,各種文獻或不載,或載其號為「北皋」。按,「北皋」實為「北阜」之誤,據宗元鼎《宗定九新柳堂集》卷一《二月二日獨步小亭,懷北阜、蛟門並阮子月樵》《二月十六日入郡,北阜、覺堂留飲十二硯齋,次早覺堂以和韻詩來索再和,仍迭前韻簡北阜和之》、卷三中《寶應縣客店別汪北阜,並寄蛟門捨人》、卷四《送汪北阜廷對北上》、卷六《代冒姬題雙棲圖贈北阜》、卷七《月宮春•甲寅八月三日為汪北阜初度》,皆是「北阜」。宗元鼎與汪氏兄弟同里且交篤,所記應不誤。又程夢星雲:「《抱耒堂集》,外伯祖汪公北阜先生之遺詩也。」[3]亦是北阜。程夢星乃汪懋麟外孫,於耀麟為從外孫,所記亦應不誤。

張貞《愛園倡和詩集序》:「當吾世而有兄弟並以才名鵲起江淮間者,則榘葊、覺堂兩汪先生也。」[4]汪懋麟自京師罷官返里,於康熙二十四年更號覺堂,則此「榘葊」很有可能是汪耀麟於康熙二十四年所更號。


二、生卒年考

關於汪耀麟的生卒年,各種典籍未載。茲據施閏章《學餘堂文集》、方象瑛《健松齋續集》、汪楫《山聞後詩》、《休寧西門汪氏宗譜》、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厲鶚《增修雲林寺志》、宗元鼎《宗定九新柳堂集》、汪耀麟《抱耒堂集》等,對其生卒考證如下。

(一)生年

施閏章《汪覺非先生墓誌銘》:「公諱如江,字觀瀾。……有四子,振麟、兆麟早卒。次耀麟,揚州府學生。又次懋麟,康熙丁未進士,所謂內閣中書捨人者也。副室某氏,生一子起麟。」[5]方象瑛《汪蛟門墓誌銘》:「父觀瀾公有子五人,三兄皆前卒。次耀麟,即叔定。君其季也。」[6]知汪如江生五子,依次為:起麟、振麟、兆麟、耀麟、懋麟,振麟、兆麟、耀麟、懋麟同為如江妻李氏所生,起麟為妾所生,且起麟、振麟、兆麟三兄皆早於懋麟卒。汪楫《山聞後詩•題叔定四兄梅月圖》和《重九日,同周伯衡給諫,徐健庵、史子修兩太史,倪闇公、程穆倩、鄧孝威、江闓諸同學,家叔定兄、蛟門弟登平山,次少陵夔州九日韻三首》,汪楫稱耀麟為「叔定四兄」,知汪耀麟年長於汪楫。據拙著《汪楫年譜簡編》和《休寧西門汪氏宗譜》卷十二,汪楫生於崇禎九年丙子(1636)年春,則汪耀麟之生必早於1636年春。另據汪懋麟《百尺梧桐閣詩集》卷十壬子《哭公趾三兄時聞葬信》和汪懋麟《百尺梧桐閣文集》卷五《亡兄汪公趾墓誌銘》,知三兄兆麟生於崇禎六年癸酉(1633),則汪耀麟當生於1634年或1635年。汪耀麟《抱耒堂集》卷六《病中雜詠十首》,其一中言「六十三年老病身」,此詩排在《哭三峰碩和尚》之後、《病起十首》之前,據王澤弘《碩揆和尚塔銘》:「師諱原志,字碩揆,鹽城孫氏子。……庚寅,師年二十三,至通州佛陀寺去氏祝發。……壬子,住三峰,初進院,聞靈岩訃。……丁醜,師年七十……七月中元,午刻,沐浴更衣,說偈……坐脫而去,世壽七十,法臘四十七。」[7]知三峰碩揆禪師卒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十五日,則知汪耀麟於康熙三十六年秋生病,旋愈,康熙三十六年汪耀麟年「六十三」,逆推之,知其生於崇禎八年乙亥(1635)。宗元鼎《宗定九新柳堂集》卷七《月宮春•甲寅八月三日為汪北阜初度》,知汪耀麟生日為八月三日。綜上,則汪耀麟生於崇禎八年乙亥(1635)八月初三日。

(二)卒年

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李天祚序:「先生歾,今已十七年,蛟門前先生歾十一年。……康熙丙申季冬除夕前一日,筠岡李天祚。」[8] 據拙著《汪懋麟年譜》,懋麟卒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李天祚序言懋麟前耀麟「歾十一年」,則耀麟卒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另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子汪荃識語:「自府君下世,今十有七年。……康熙丙申三月男荃敬識。」[9]「康熙丙申」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耀麟已卒「十有七年」,亦可推知耀麟卒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此外,汪耀麟《抱耒堂集》卷六末載《送少司空昭陽李公赴闕兼呈總憲新城王公大司農澤州陳公二首》,「少司空昭陽李公」即李枏,據王先謙《東華錄》「康熙六十二」條:(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十二月)壬寅,以李枏為工部右侍郎,原任。丁未,轉李枏為工部左侍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十二月,耀麟尚有詩送李枏赴都,亦可證其卒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


三、著述考
關於汪耀麟之著述,各種典籍籠統言之:阮元《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二:「汪耀麟,字叔定,號北皋,江都貢生。與弟懋麟齊名,著《抱耒堂集》六卷、《南徐唱和詩》一卷、《愛園倡和詩》若干卷。」 [10]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六:「兄耀麟,字叔定,著《抱耒堂集》二十六卷。」[11]《(乾隆)江都縣誌》卷三十:「《抱耒堂集》八卷,邑貢生汪耀鱗著。」[12]三書一載《抱耒堂集》「六卷」,一載「二十六卷」,一載「八卷」,較為混亂。茲據汪耀麟《抱耒堂集》、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嘉慶)揚州府志》、張貞《杞田集》、《(乾隆)江都縣誌》、《(乾隆)江南通志》等書,對汪耀麟諸著述試作考證。
(一)《南徐唱和詩》一卷
《南徐唱和詩》一卷,作於康熙六年(1667),是汪耀麟與弟懋麟游鎮江時所作詩的彙編,現見於汪耀麟《抱耒堂集》卷一《鶴林寺》《拜米元章墓》《寄奴泉》《杜鵑樓》《竹林寺》《招隱寺》《北固多景樓》《八公洞贈一葦孤嶼兩上人》《蓮花洞》《枯木堂訪古上人不遇》《郭公墓》《焦山古鼎歌》《晚際泛江》,汪懋麟《百尺梧桐閣詩集》卷五《登金山絕頂留雲亭》《鶴林寺》《拜米元章墓》《寄題杜鵑樓》《竹林寺》《招隱寺》《題招隱洞》《八公洞二首》《又題八公洞》《蓮花洞》《九華山》《北固山》《同叔定家兄登北固多景樓遲介夫游焦山不至時介夫為郡別駕招集萬歲樓》《焦山三首》《謁焦孝然祠》《焦山古鼎歌》《枯木堂訪古樵師不遇》《江風山月亭》《松寥歌》《晚際泛江》。可知汪氏兄弟在各自刻集時,已將《南徐唱和詩》一卷收入各自集中。
(二)《愛園倡和詩》
《愛園倡和詩》,卷數不詳,當是汪氏兄弟移居愛園後平日酬贈之詩的彙編。《(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十:「(江都縣)愛園,汪耀麟之居,耀麟有《愛園唱和詩》。」[13]康熙三年秋,愛園落成,汪氏兄弟移居其中,各有詩紀事,見汪耀麟《抱耒堂集》卷一《移居愛園四首》、汪懋麟《百尺梧桐閣詩集》卷二甲辰《移居愛園二首》。張貞《杞田集》卷一《愛園倡和詩集序》云:
當吾世而有兄弟並以才名鵲起江淮間者,則榘葊、覺堂兩汪先生也。榘葊清和婉篤,弱不勝衣,經明行修,蔚為醇儒。覺堂早登甲第,出入館閣,回翔郎署,且生而魁壘,以豪傑自命,指畫天下事,數著可了。兩人若不相為謀者。至其惇倫理,重交誼,沈潛於風雅,汜濫於詞章,則誠伯仲也。壬子之夏,余遊學都門,獲遇覺堂,深相慕悅,遂與定交。每過門下馬,譚諧間作,留連夜分。尤喜讀余文,長吟闇誦,不忍釋手。求其是正,即點竄評隲,朱墨狼籍,至今手跡尚藏篋中。比余東歸,書問促數,月必再至,瑣屑細碎,無異覿面。逮其罷官,草猝出春明,猶遺書寄余,付屬鄭重。開函循覽,令人有一人知己之感。余交榘葊在甲子之秋,雖後覺堂十年,而歡若平生,未嘗少別,良以相期之久、相望之切,故一見莫逆,不自知其傾蓋非故也。余乙丑南來,訪兩先生於家,執手話舊,數共晨夕。見其內行淳備,家庭藹然,有連棟聚食之風。及酒酣鐙炧,此唱彼和,又深得夢草對床之遺意。越六年辛未,余再過維揚,覺堂即世,歲星已周,余服朋友之服,哭其墓上。入唁榘葊,相與登見山之樓,如睹顏色,如聞履聲,徘徊俛仰,當饗而嘆。榘葊出視《愛園倡和集》一帙,乃會稡兄弟平日酬贈之詩也,請為其序。余摩挲遺編,回環吟咀,於良朋銷殞之余,追憶定交之初,有如昔夢,依然往劫矣。余九歲而孤,終鮮同氣,見人兄弟偶語,輒心情慘抑,謂為人世難得之樂。況觀其手足零落,邑郁無聊,排纘篇章,用以寄人琴之慟者乎?縱慾伸紙吮筆以序其事,十句九慟,不能成聲矣。因述我兩姓游好始末,書諸卷後,姑存灼艾分痛之意。若夫詩之輪囷結轖,纏綿惻愴,讀之增「友於」之重者,當世君子皆能道其所以,亦何待於余言!榘葊解人,定當不昧斯語耳。康熙甲戌古重陽日,牟山張貞序於廣陵僧舍。[14]
《愛園倡和詩》始於康熙三年秋汪氏兄弟移居愛園後,終於康熙二十七年四月懋麟卒時。「康熙甲戌」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此年張貞為《愛園倡和詩》作序,集約刻成於此年。
(三)《見山樓詩集》八卷
《見山樓詩集》八卷,弟懋麟於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為之序。其序云:
余兄弟五六歲時,戲弄先人膝下,輒教頌唐人五七言斷句,上口不忘。稍長,見人家屏障所書古今人詩,必記其可頌者,歸為先人頌之。十五以後,從事時文,非性所專好,間遊獵他書,恣情聲律。所師謂與時文妨也,禁不許,更潛習,不肯輟。先人見之,顧大喜,為治興嚴寺北樓,令讀書其中。四方賓客稍稍來,必給筆札,酒食不倦,或出所為詩示賓客。今國子祭酒濟南王先生時為揚州推官,因小試,得以詩為質,先生加獎焉,反復所以為詩之道,又時時齒余兄弟名於通儒大人之前。先人聞,益喜。二十以後,余謬通籍,趨走中書,去家四年,俯仰不給,遂大困。兄里居,奉先人養,省試又屢蹶。南北俱失意,窮愁無聊,益肆志為詩,郵書緘寄無虛日。兄之學,務典實,喜辨駁,故博而該,詳而有體,確守古人律度,無毫髮失。余性通脫,懶於讎較,又不肯強記,遂頹唐自恣,按以古人之法,不知何如已。嗣余廬居,前後六載,與兄經營兩先人喪葬,筋力早衰,舊業都廢。余復以浮名虛拘纂局,再治刑書,去家又五年。中間緘書往來,兄時寄詩慰勞,余不能答只字。今年四月,兄以明經入對,攜所為詩八卷,命余次第。已痛割少作什五六,非感時覽古,意之所托,則不存。而徵事取材,必確有源本。間事雕繪,必極殊採,非空疏躁妄之人所能一覽而即得其意與力之所至也。余嘗慨古今人兄弟以名位並稱於時者何限?固其才之異,其遭亦非偶然也。若余之摧折濩落,以其愚狂而見困於時也固宜。兄則循循中禮法,好學深思,孝於親,友於弟,遠近無間,而困尚如是。才耶?遭耶?古今人誠不相及耶?他日,余與兄歸老故鄉,掃興嚴北樓舊捨,盡焚所為詩,學東坡兄弟息影禪學,余稱東軒長老以從,或更有得才與遭之見兩忘矣。康熙甲子六月序。[15]
此序今見於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當是《抱耒堂集》的祖本。
(四)《抱耒堂集》六卷
國家圖書館現藏《抱耒堂集》六卷,刻成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卷首依次載李天祚康熙五十五年序、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弟懋麟序、子汪荃康熙五十五年三月識語、外從孫程夢星康熙五十五年序。李天祚序略云:
《抱耒堂集》六卷,余友汪叔定先生之遺詩,其令子民長刊之以問世者也。先生詩五七言古淳樸遒勁,五七言近體深遠雅秀,概出入於開元、大歷間,而其矩獲尤為森嚴。……先生詩無往非己之性情,無往非古人之法度。於呼,先生詩真詩家矜式也!曩余與先生為比鄰,時以詩酒相過從。……余每展先生昆弟詩,輒興山陽聞笛之愴。……因喜其集告成,漫書數言以為序。康熙丙申季冬除夕前一日,筠岡李天祚。[16]
子汪荃云:
府君辭養之明年,不肖荃校錄府君詩集,卷帙甚繁,與顧花田先生選擇商定成若干卷。……府君家居,常以詩文賦應試於大吏,得拔萃,有重譽,但困躓場屋,最後以明經入對。……府君有自訂《愛園倡和詩》數卷,皆與季父往復者也,賢士大夫多為之序。向有《南徐倡和詩》……亦與季父同賦者,濟南王西樵先生序之,久鐫行世。府君詩□名《見山樓集》,季父曾序之矣。後築抱耒堂,遂總名《抱耒堂集》。……予常以府君遺集置案上校閱,出必載行篋,深以久未能梓為憾。茲聊掇得六卷,以存其大概雲。康熙丙申三月,男荃敬識。[17]
程夢星序 云:
《抱耒堂集》,外伯祖汪公北阜先生之遺詩也。先生為外王父比部公同懷兄,余童丱時猶及見里中壇坫之盛,首推二汪,叔、季之名,機、雲是匹。[18]
從諸序可知,《抱耒堂集》乃耀麟子荃刻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原為六卷,「八卷」及「二十六卷」說皆誤。

四、交遊考
(一)師長前輩
師長前輩類交遊對象主要包括汪耀麟幼時從學的老師,也包括提攜他的前輩。他們才高學厚,汪耀麟得到他們的指授頗多。這一群體主要有王岩、王士禛、梁清標等人。
1.王岩(1605-1681),原名天佑,明亡後更名岩,字築夫,字平格,號白田,江蘇寶應人。明亡後,棄諸生,以古文擅名。著有《白田集》《異香集》。汪耀麟與弟懋麟少時同受學於王岩,得其指授頗多,王士禛《比部汪蛟門傳》:「與兄耀麟同受經長安王岩築夫之門。築夫宿儒,工古文,通經學。君得其指授為多。」[19]王岩卒,耀麟為題遺像,見《抱耒堂集》卷四《題王築夫先生遺像》。
2.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八年(1651)中舉,十二年(1655)成進士。歷官揚州府推官、禮部主事、戶部福建司郎中、翰林院侍讀、國子祭酒、戶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著有《帶經堂集》《居易錄》《池北偶談》等。王士禛官揚州府推官時,汪耀麟、懋麟兄弟受業門下,執以弟子禮。康熙四年,王士禛入都,汪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一《詠懷呈王阮亭先生即送入京》。康熙十七年,王士禛以戶部尚書郎特召翰林侍講,耀麟以詩寄祝,見《抱耒堂集》卷三《聞阮亭先生以戶部尚書郎特召翰林侍講奉寄》。
3.梁清標(1620-1691),字玉立,一字蒼岩,號蕉林,又號棠村,河北正定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清順治元年,補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宏文院編修、國史院侍講學、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等職。精於鑒賞,所藏書畫甲天下。著有《蕉林詩集》《棠村詞》等。康熙二十三年,耀麟入京廷對,有詩呈梁清標,見《抱耒堂集》卷四《呈大司農真定梁公》。康熙二十八年,有詩寄梁清標,見《抱耒堂集》卷五《奉寄相國真定梁公》。梁清標寄以匏杯滇茶,作詩謝之,見《抱耒堂集》卷五《真定相國以匏杯滇茶見寄奉謝二首》。
通過與王岩、王士禛、梁清標等師長前輩的游處,汪耀麟深受他們詩文創作觀念的影響,奠定了一生為學的基礎。
(二)遺民隱士
在汪耀麟的交遊群體中,還有一部分是隱逸山林的遺民,他們拒絕與清廷合作,以布衣終老。較為重要的有杜濬、冒襄、方文、程邃、顧有孝、吳嘉紀等。
4.杜濬(1611-1687),字於皇,號茶村,湖北黃岡人。明季諸生,避張獻忠之亂,流轉至南京,僑居雞鳴山下,以詩名。著有《變雅堂集》。杜濬游揚州,互有詩贈答,見《抱耒堂集》卷四《答杜茶村》。
5.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江蘇如皋人。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稱「四公子」。明亡後,隱居不出。著有《先世前徵錄》《樸巢詩文集》《岕茶匯抄》《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等。康熙十五年春,耀麟與弟懋麟游海陵,喜晤冒襄,見冒襄《同人集》卷七《丙辰海陵倡和》載汪耀麟《丙辰春日吳陵寓中喜晤巢民先生兼出二女史畫冊扇幅種種奇妙因攫雙棲圖為玩報以長歌以砆碔而易瓊玖貴賤恐不相敵耳惟先生教之》。後耀麟有詩贈冒襄妾蔡含,見《抱耒堂集》卷二《贈冒巢民姬人蔡女羅》。
6.方文(1612-1669),字爾止,號嵞山,原名孔文,字爾識,明亡後更名一耒,別號淮西山人、明農、忍冬,安徽桐城人。明末諸生,入清不仕。著有《嵞山集》。康熙四年夏秋,方文游揚州,耀麟與方文等聚游宴飲,見汪懋麟《百尺梧桐閣詩集》卷三乙巳稿《城西陂觀漲同方爾止、豹人、次功、家湛若、左岩、叔定、舟次作》、方文《峹山再續集》卷二乙巳稿《汪左嚴招同孫豹人、汪秋澗及令兄舟次、叔定、季甪泛舟紅橋作》、孫枝蔚《溉堂前集》卷六乙巳《夏日,同爾止、次功、叔定、季甪集飮龍眉齋中》。同年立秋日,懋麟與方文等宴飲愛園,並為方文《四壬子圖》題詩,見方文《峹山再續集》卷一乙巳《立秋日,汪叔定、季甪招同張韞仲飲愛園》、汪耀麟《抱耒堂集》卷一《題方爾止四壬子圖》。康熙八年,方文卒,汪耀麟作詩哭之,見《抱耒堂集》卷一《哭方嵞山二首》。
7.喬出塵(1622-1701),字雲漸,號疑庵,又號留雲子,別號雲堂翁,江蘇寶應人。康熙二十二年,與喬出塵集漁灣草堂,見《抱耒堂集》卷三《漁灣草堂同西厓疑庵作》。喬出塵歸寶應,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三《送喬疑庵兼懷湯西厓》。喬出塵病目復明,喜而贈以詩,見《抱耒堂集》卷五《喜疑庵病目復明兼贈劉湘南》。
8.顧有孝(1619-1689),字茂倫,晚號雪灘釣叟,江蘇吳江人。少游陳子龍之門,子龍殉國難,有孝棄舉業歸隱。好客,有「窮孟嘗」之稱。選《唐詩英華集》,甚稱於世。康熙二十八年,顧有孝卒,作詩輓之,見《抱耒堂集》卷五《輓顧茂倫》。
9.徐崧(1617-1690),字松之,號曜庵居士,江蘇吳江人。少從史元游,善詩,好山水。著有《百城煙水》等。徐崧游杭州,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徐松之游武林》。
10.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別號垢道人、江東布衣,安徽歙縣人。精篆刻,善書畫。明亡後隱於揚州,與明末遺老往來。著有《會心吟詩集》《蕭然吟詩集》等。康熙二十九年,喜晤程邃,作詩贈之,見《抱耒堂集》卷五《喜晤垢道人》。
11.吳嘉紀(1618-1684),字賓賢,一字野人,江蘇泰州人。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著有《陋軒詩集》。康熙二十四年,耀麟為吳嘉紀遺稿題詩,見《抱耒堂集》卷四《題野人遺稿》。
在與這些遺民隱士的交往中,汪耀麟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氣節和立場,在人生觀和功名觀上有了更多的感悟與體驗。
(三)當朝權貴
汪耀麟出身揚州鹽商之家,富貴多才,自然受到權要貴族的青睞,並與之交往酬應。其中有徐乾學、高士奇、張英、徐秉義、宋犖等人。
12.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號健庵,江蘇崑山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授編修。先後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明史》總裁官、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累遷左都御史、刑部尚書。著有《憺園文集》等。康熙二十九年,有詩呈徐乾學,見《抱耒堂集》卷五《呈崑山徐大司寇》。徐乾學歸里,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五《奉送相國崑山徐公歸里二首》。
13.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號江村,先世余姚人,系籍錢塘。歷官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鑒賞,所藏書畫甚富。著有《左傳紀事本末》《清吟堂集》等。康熙二十八年,高士奇自京師歸里,過揚州,互有詩贈答,見《抱耒堂集》卷五《送高詹事歸錢塘》、高士奇《歸田集》卷一《答汪叔定》。
14.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1663)舉人,六年(1667)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禮部尚書。著有《文端集》。康熙二十一年,張英還桐城,舟過揚州,耀麟賦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三《張夢敦學士假歸桐城舟過揚州奉送二首》。
15.徐秉義(1633-1711),初名與儀,字彥和,號果亭,江蘇崑山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授編修,選右中允。後擢內閣學士。著有《培林堂集》《易經識解》。徐秉義耘圃成,作詩題之,見《抱耒堂集》卷五《題徐果亭先生耘圃》。
16.宋犖(163401713), 字牧仲,號漫堂,又號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河南商丘人歷官刑部員外郎、直隸通永道僉事、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巡撫、江寧巡撫、吏部尚書。著有《西陂類稿》《綿津山人集》等。康熙三十年,耀麟有詩呈宋犖,見《抱耒堂集》卷五《呈大中丞商丘宋公》。宋犖作《滄浪亭》詩,作詩和之,見《抱耒堂集》卷六《奉和大中丞商丘宋公滄浪亭韻》。
與當朝權貴的交往,足以說明汪耀麟在清初的影響力;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汪耀麟與他們的交遊有別於普通的學友關係。由於汪耀麟與這些當朝權貴在社會地位、家世背景、生活氛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在與他們的酬唱往來中,汪耀麟通常處於「和」的角色。同這些當朝權貴的來往,汪耀麟的社會關係網得到了擴大,社會聲望亦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四)同鄉彥友
同鄉彥友這一群體,既包括汪耀麟的同鄉友人,也包括與汪耀麟有文字之交的外地友人。汪耀麟與他們的交往,即有思想的溝通,也有詩詞的酬唱,具體表現在互相作序題詞、書信論學、詩詞唱和、聚會宴游等方面。
17.喬萊(1642-1694),字子靜,號石林,江蘇寶應人。康熙二年(1663)舉人,六年(1667)進士。授內閣中書。康熙十八年舉鴻博一等,授翰林院編修,與修明史。升侍講,轉侍讀。著有《歸田集》《易俟》。康熙十五年,耀麟為喬萊樂志堂題詩,見《抱耒堂集》卷二《題喬石林捨人樂志堂二首》。喬萊柘溪草堂成,耀麟作詩歌之,見《抱耒堂集》卷二《柘溪草堂歌為石林捨人》。康熙二十一年,喬萊自廣西典試還,遇於南京,作詩贈之,見《抱耒堂集》卷三《白下喜石林編修粵西使還》。喬萊縱棹園落成,和韻贈之,見《抱耒堂集》卷四《和石林侍讀縱棹園成韻》。
18.沈胤範(1624-1675),字康臣,號肯齋,浙江山陰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由中書官刑部郎中。著有《採山堂集》。康熙十四年,沈胤範卒,耀麟以詩吊之,見《抱耒堂集》卷二《吊沈康臣比部》。
19.方象瑛(1632-?),字渭仁,號霞莊,浙江淳安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康熙十八年舉鴻博,授編修,纂修明史。著有《健松齋》前後集、《方氏先賢考》、《松窗筆乘》。康熙二十八年,方象瑛游揚州,互有詩贈答,見方象瑛《健松齋續集》卷九《答汪叔定見簡用令弟蛟門健松齋贈詩韻》。
20.魏麟徵,字蒼石,江南溧陽人。康熙六年進士。曾官邵武太守、杭州知府。著有《石屋詩鈔》。康熙二十八年,魏麟徵之杭州知府任,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五《送魏蒼石之任杭州》。
21.王賓(1628-1682),字賓王,號仔園,江蘇江都人。康熙二年舉人。能文,善書法。著有《系園遺稿》。康熙七年,汪耀麟飲王賓鳳翙堂,有詩贈王賓,見《抱耒堂集》卷一《鳳翙堂醉歌贈王仔園》。
22.汪士裕,字左岩,江蘇江都人。康熙二年(1663)舉人,官太湖教諭。除服,補沛縣教諭,又移廬江。著有《適園詩鈔》。康熙四年,耀麟與弟懋麟、汪楫同飲汪士裕宅,見汪懋麟《百尺梧桐閣詩集》卷三乙巳《同叔定、舟次兩兄飲左岩兄宅》。汪士裕之任太湖教諭,耀麟以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二《送左嚴二兄之任太湖》。汪士裕補沛縣教諭,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左嚴兄》。
23.劉謙吉(1623-1709),字六皆,號訒庵,江南山陽人。康熙二年(1663)舉人,三年(1664)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刑部主事、思南府知府、山東提學僉事等,著有《雪作鬚眉詩鈔》。劉謙吉之任思南府知府,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劉六皆出守思南即和留別韻二首》。
24.臧眉錫,字介子,號喟亭,浙江長興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魯山知縣,行取御史。著有《喟亭詩集》。康熙十四年,臧眉錫任魯山縣知縣,耀麟以詩送行,見《抱耒堂集》卷二《送臧介子之任魯山》。
25.江闓(1634-1701),字辰六,號覽古、青蕪,別號牂牁生,晚號鹵夫,安徽歙縣人,貴州貴陽籍。康熙二年(1663)舉人,榜姓越。歷官益陽縣知縣、均州知州、解州知府、員外郎。著有《江辰六文集》。康熙二十八年,江闓招飲,見《抱耒堂集》卷五《江辰六刺史招同醉白陪方渭仁編修編修雲蛟門亡弟曾為題健松齋歸檢遺稿即於燈下次韻奉簡》。
26.汪虯,字雲聲,安徽繁昌人。康熙二年舉人,九年進士。初令江西峽江,繼調常德府桃源令。後晉比部主政。汪虯入都,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五《送雲聲弟入都》。
27.金鎮(1622-1685),字又鑣,號長真,河北宛平人。少有夙悟,與兄釴、弟鋐有「三珠」之目。歷官山東兗州府曹縣知縣、河南閿鄉縣知縣、刑部河南司員外郎、河南汝寧府知府、揚州知府、江寧驛傳鹽法道副使、江南按察使。著有《清美堂詩集》。康熙十三年,金鎮修復平山堂落成,作詩歌之,見《抱耒堂集》卷二《郡伯金長真先生修復平山堂落成燕集》。
28.丘象升(1629-1689),字曙戒,號南齋,江蘇山陽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旋擢侍講學士。左遷瓊州府通判,又遷武昌府通判。後官至大理寺左寺副。著有《南齋詩集》。康熙五年,丘象升游揚州,過汪氏愛園,有詩贈耀麟,見丘象升《南齋詩集•七夕後二日,過愛園,贈汪叔定、季甪》《愛園樓上與西樵、汪叔定、季甪夜話,時西樵先別,悵然作》。
29.趙隨,字雷文,又字武昔,浙江嘉興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至福建提學使。康熙二十年,趙隨視榷揚州,耀麟有詩相簡,見《抱耒堂集》卷三《趙雷文儀部視榷揚州奉簡三首和蛟門韻》。
30.宮夢仁(1623-1713),字宗袞,號定山,江蘇泰州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改庶吉士,授御史。歷官湖北驛鹽道、山東提學副使、通政使司右參議、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撫。康熙三十六年,宮夢仁之官巡撫福建,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六《奉送海陵宮定庵先生巡撫福建》。
31.田雯(1635-1704),字紫綸,一字子綸,亦字綸霞,號漪亭,自號山姜子,晚號蒙齋。山東德州人。康熙三年進士。授中書捨人。歷戶、工二部司員,累擢江南督學、湖廣督糧道、貴州巡撫。著有《古歡堂詩》《山姜文集》《長河志籍考》等。康熙二十年,耀麟陪田雯赴西莊看牡丹,見《抱耒堂集》卷三《陪田綸霞學使西莊看牡丹二首》。
32. 袁景星,字密山,廣西平樂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至通政司左通政。袁景星歸粵西,以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密山銀台》。
33.黃元治,字自先,號涵齋,安徽黟縣人。副貢。歷官平遠知府、大理知府、刑部郎中、澄江知府。著有《黃山草》《燕晉游草》等。康熙十五年,耀麟與黃元治泛舟游平山,見《抱耒堂集》卷二《與黃自先泛舟游平山》。黃元治之大理知府任,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五《送自先之任大理》。
34.曹貞吉(1634-1698),字升六,又字升階、迪清,號實庵,山東安丘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歷官禮部郎中、湖廣學政。嗜書,工詩詞,與曹爾堪並稱為「南北二曹」。著有《珂雪集》《珂雪詞》。二十四年秋,曹貞吉之徽州府同知任,耀麟作詩送行,見《抱耒堂集》卷四《送曹實庵司馬》。
35.葉封(1623-1687),字井叔,號慕廬,又號退翁,湖北黃陂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歷官登封知縣、西城兵馬司指揮。工篆隸。著有《慕廬集》《嵩陽石刻集記》。康熙二十二年,葉封游揚州,作詩贈之,見《抱耒堂集》卷三《贈葉井叔司城》。
36.孫枝蔚(1620-1687),字叔發,號豹人,又號溉堂,陝西三原人。幼為諸生,抵抗李自成入關,兵敗走江都。肆力於詩古文辭,名噪海內。康熙十八年,以博學鴻儒徵,授中書捨人。著有《溉堂集》。康熙二十二年,耀麟為孫枝蔚《採藥圖》題詩,見《抱耒堂集》卷三《題豹人採藥圖》。孫枝蔚生日,作詩祝壽。孫枝蔚次韻答謝,見孫枝蔚《溉堂後集》卷六丙寅《生日酬汪叔定次令弟韻見贈詩》。
37.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號梅岑,又號東原居士、梅西居士、小香居士、賣花老人等,江蘇江都人。康熙十八年貢太學。工詩善畫,與兄元觀、弟元豫、侄之瑾、之瑜稱「廣陵五宗」。著有《芙蓉集》《新柳堂集》。康熙三年,耀麟移居愛園,宗元鼎以詩寄題,見宗元鼎《宗定九新柳堂集》卷三《寄題汪叔定、蛟門愛園三首》。康熙七年,耀麟以詩題宗元鼎別墅,見《抱耒堂集》卷一《新歲寄題宗梅岑別墅》。
38.韓魏(1643-?),字醉白,江蘇江都人。韓魏游杭州,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一《送韓醉白之杭州》。康熙十三年,與韓魏江邊望焦山,見《抱耒堂集》卷二《與韓醉白江邊望焦山》。
39.汪楫(1636-1699),字舟次,號悔齋,江蘇儀徵人。初官贛榆教諭,康熙十八年(1679),舉鴻博,授檢討,與修明史。旋充冊封琉球正使。康熙二十八年,出知河南府。累擢福建按察使、布政使。著有《悔齋集》《中山沿革志》等。康熙十六年,汪楫之官贛榆教諭,耀麟以詩送行,見《抱耒堂集》卷二《送舟次弟赴郁洲學官》。康熙二十二年,汪楫充使琉球正使,耀麟以詩送行,載《抱耒堂集》卷三《送悔齋檢討出使琉球五首》。二十四年,汪楫回休寧展墓,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次韻送悔齋歸里展墓》。
40. 吳綺(1619—1694),字薗次,江蘇江都人。由拔貢生授中書,遷兵部主事,歷郎中,知湖州府。長於詩,尤工駢體。著有《林蕙堂集》。康熙十五年,耀麟有詩題吳綺看奕軒,見《抱耒堂集》卷二《題吳薗次看奕軒》。康熙二十二年,吳綺入粵訪吳興祚,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三《和韻送薗次入粵訪吳制府》。耀麟飲吳綺種字林,題詩為贈,見《抱耒堂集》卷四《飲聽翁種字林即題奉贈》。吳綺游淮陰,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聽翁游淮陰兼呈魯謙庵》。
41.夏九敘,字次功,江蘇江都人。夏九敘之東淘,耀麟作詩送之,兼寄吳嘉紀,見《抱耒堂集》卷一《送夏次公之東淘並簡吳野人》。
42.許承家,字師六,號耒庵,江蘇江都人。幼與兄刻苦力學,同負盛名。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著有《獵微閣詩集》。許承家招飲獵微草堂,耀麟有詩紀事,見《抱耒堂集》卷五《許耒庵太史招集獵微草堂張燈設樂飲海棠花下各賦七言長句一首得尤字》。
43.宗觀,字鶴問,江蘇江都人。為貴池學官數年,復遷常熟。工詩。康熙十五年,耀麟有詩贈宗觀,見《抱耒堂集》卷二《竹瓦歌為宗鶴問》。
44.王仲儒(1635-1698),字景州,號西齋,別號夢華山人,江蘇興化人。康熙十五年,懋麟游海陵,與王仲儒等宴集,見冒襄《同人集》卷七《丙辰海陵倡和》喬出塵《丙辰早春,過海陵,得晤巢民先生,暨王景州、汪叔定、汪蛟門、王歙州、李湯孫諸子》。
45.王士祜(1632-1681),字叔子,一字子側,號東亭,又號古鉢山人,山東新城人。王士祿弟、士禛兄。康熙九年(1670)進士。王士祜游揚州,將歸里,耀麟有詩送行,見《抱耒堂集》卷三《送王東亭進士歸歷下》。
46.湯右曾(1656-1722),字西崖,浙江仁和人。少有才名。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授編修。歷官刑科給事中、戶科掌印給事中、河南學政、奉天府丞、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著有《懷清堂集》。湯右曾入京,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九言詩送西厓入京》。
47.尤侗(1618-1704),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號三中子,又號悔庵,晚號良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江蘇長洲人。順治年間,除永平府推官。康熙十八年(1679),舉鴻博,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著有《西堂全集》。康熙二十二年,尤侗以《歸興詩》見示,耀麟次韻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三《尤悔庵太史以歸興詩見示次韻奉送》。
48.施閏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蠖齋,晚號矩齋,安徽宣城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山東提學道、湖西道參議。康熙十八年,舉鴻博,授侍講,預修《明史》,旋進侍讀。文章醇雅,尤工於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又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著有《學余堂集》《蠖齋詩話》等。康熙十六年,耀麟有詩寄施閏章,載《抱耒堂集》卷二《寄施愚山大參二首》。施閏章卒後,耀麟有詩題《寄雲樓圖》吊施閏章,見《抱耒堂集》卷四《題寄雲樓圖吊愚山先生》。
49.汪霦,字朝採,號東川,浙江錢塘人。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官行人。十八年,舉鴻博,改翰林院編修。歷官國子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戶部右侍郎。康熙三十一年,汪霦假歸,途經揚州,與之游宴數日,見《抱耒堂集》卷五《陪家東川大司成與吳山侖諸君游宴屢日即事四首》《和東川過十二硯齋韻》《和東川留別韻》。三十五年,汪霦赴京,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六《送東川大司成入都感舊四首》。
50.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庵,初號玉遮山樵,晚號堯峰,江蘇長洲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舉鴻博,歷官戶部主事、刑部郎中、編修。著有《堯峰詩文鈔》《鈍翁類稿》。康熙十五年,耀麟為汪琬《堯峰雜詠》題詩,見《抱耒堂集》卷二《題鈍翁堯峰雜詠四首》。康熙二十八年,耀麟過堯峰訪汪琬,見《抱耒堂集》卷五《過堯峰訪鈍翁兄》。
51.張貞(1636-?),字杞元,山東安丘人。康熙十一年拔貢。精篆刻。著有《杞田集》。康熙二十三年秋,與張貞定交京師,張貞《杞田集》卷一《愛園倡和詩集序》:「余交榘葊在甲子之秋,雖後覺堂十年,而歡若平生,未嘗少別,良以相期之久、相望之切,故一見莫逆,不自知其傾蓋非故也。」二十四年,張貞游揚州,耀麟為其《浮家泛宅圖》題詩,見《抱耒堂集》卷四《題張杞園浮家泛宅圖》。
52.顧圖河(1655-1706),字書宣,號花翁,江蘇江都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官文林郎、翰林院編修、湖廣學政。工詩,與同鄉史申義齊名,並稱「維揚二妙」。著有《雄雉齋集》《湖莊雜錄》。康熙二十四年,與顧圖河互有詩贈答,並為顧圖河《春江草堂圖》題詩,見《抱耒堂集》卷四《和顧書宣見寄韻》《題書宣春江草堂圖》。顧圖河送烏米,作詩謝之,見《抱耒堂集》卷四《謝書宣送烏米》。
53.史申義(1661-1712),初名伸,字淑時,一字蕉飲,江蘇江都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禮科給事中。申義能以詩傳王士禛之衣鉢,與湯右曾稱「王門二弟子」。著有《蕪城集》《使滇集》。史申義入京會試,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史蕉飲入京》。
54.吳麐,字仁趾,安徽歙縣人。工篆刻,擅詩。康熙四年,吳麐歸里,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一《送吳仁趾》。
55.王士祿(1626-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號西樵,山東新城人。王士禛兄。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歷官萊州府教授、國子監助教、吏部主事。康熙五年,王士祿游揚州,懋麟邀其游康山,見王士祿《十笏草堂上浮集》卷三丙午詩《汪叔定、季甪兄弟邀同孫豹人游康山,醉為短歌》。康熙十二年,王士祿卒,作詩哭之,見《抱耒堂集》卷二《哭王西樵司勳四首》。
56.梁佩蘭(1630-1705),字芝五,號藥亭,又號紫翁、郁洲,廣東南海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與屈大均、陳恭尹合稱為「嶺南三大家」,又與程可則等六人並稱為「嶺南七子」。著有《六瑩堂集》。梁佩蘭歸里,過揚州,耀麟作詩送行,見《抱耒堂集》卷五《送梁藥亭翰林歸南海》。
57.李柟(?-1704),初名葉,字木庵,又字倚江,江蘇興化人。康熙十二年進士(1673),由庶吉士授檢討,擢工部侍郎,累官左都御史。著有《律令箋注》《大遠堂集》等。康熙三十七年冬,李柟服闕還京,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六《送少司空昭陽李公赴闕兼呈總憲新城王公大司農澤州陳公二首》。
58.李念慈(1628-?),一名念茲,字屺瞻,號劬庵,陝西涇陽人。順治十五年進士(1658),官景陵知縣。詩畫皆擅時名,尤善山水。著有《谷口山房集》。康熙十五年,李念慈赴荊州軍前,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二《送李屺瞻明府之荊州》。
59.宮鴻歷(1656-?),字友鹿,號恕堂,江蘇泰州人。壯歲游京師,讀書蕭寺中。康熙四十一年(1702)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著有《恕堂詩鈔》。懋麟自泰州歸里,有詩留別宮鴻歷,見 《抱耒堂集》卷三《留別宮友鹿兼懷定庵令兄》。宮鴻歷之山東,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四《送友鹿之山東》。
60.汪士鋐(1632-1704),原名徵遠,字栗亭,又字扶晨,安徽潛口人。工詩古文。著有《四顧山房集》《黃山志續集》《栗亭詩集》。汪士鋐自揚州歸里,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三《送家栗亭歸里》。康熙二十五年,耀麟有詩寄汪士鋐,見《抱耒堂集》卷四《迭前韻寄栗亭》。
61.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居士,江蘇長洲人。汪琬從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舉。三十六年(1697)成進士,選庶吉士。三十九年(1700),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左中允,尋入直南書房。與兄汪份、汪鈞,弟汪倓,有名於時,稱「吳中四汪」。善詩文,工書法,富藏書。書法與姜宸英齊名。著《瘞鶴銘考》《長安宮殿考》《全秦藝文志》《三秦紀聞》《玉堂掌故》《華岳志》《元和郡縣誌補闕》《近光集》《近光余集》。康熙三十七年,汪士鋐寄以《朝回》詩,並手書敘舊,耀麟以詩答之,見《抱耒堂集》卷六《家文升翰林以朝回詩見寄兼惠手書敘舊率筆奉答》。
在汪耀麟的交遊中,同鄉彥友是規模較大的一個群體。他們中很多人與汪耀麟保持終生的交往,使汪耀麟體會到了友情的可貴。
(五)方外交遊
釋原志、釋弘儲等高僧都與汪耀麟有一定的交往。在與這些高僧友人的交往中,汪耀麟的佛學修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對人世間的名利、生死榮辱等問題看得更透。
62.釋原志(1628-1697),字碩揆,號借巢,俗姓孫,江蘇鹽城人。杭州雲林寺僧。著有《借巢詩集》。康熙十五年前後,耀麟與釋原志互有詩贈答,見《抱耒堂集》卷二《答三峰碩禪師》《再答碩禪師四絕句》。康熙三十六年七月,釋原志卒,作詩哭之,見《抱耒堂集》卷六《哭三峰碩和尚》。
63.釋弘儲(1605-1672),字繼起,號退翁,俗姓李,江蘇南通人。歷主台州東山、蘇州靈岩等寺。著有《樹泉集》。釋弘儲回靈岩寺,耀麟作詩送之,見《抱耒堂集》卷一《送退翁和尚回靈岩》。
汪耀麟在與這些習佛之人的雅集交遊中,自然難免時常談禪論道,這為其佛家思想的交流營造了較為濃郁的氛圍。
對於汪耀麟來說,這些交遊具有頗為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與不同群體的交遊,汪耀麟在思想觀念、學術創作乃至批評品鑒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過與不同群體的交流,汪耀麟的思想日趨成熟。其次,廣泛的交遊擴大了汪耀麟的聲望,也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汪耀麟的社會地位。再者,在與不同交遊的接觸中,汪耀麟的個性特徵亦得到了生動的展現。譬如與方外高僧的交遊,可以顯出其寬容平和的胸襟。通過以上交遊考略,可以發現汪耀麟多方面的特徵,對其生平有了生動的瞭解。

注釋: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項目編號:14ZDB076)之「汪懋麟全集」的階段性成果。

[1]阮元、阮亨纂,萬仁國、盧嫻點校:《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二,《阮元集》,揚州:廣陵書社,2021年,第68頁。

[2]《(雍正)揚州府志》卷三十一,《中國地志方志薈萃•華東卷》第三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498頁。

[3]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5頁a。

[4]張貞:《杞田集》卷一《愛園倡和詩集序》,《清代詩文集匯編》集部第1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9頁。

[5]施閏章著,何慶善、楊應芹點校:《施愚山集•文集》卷二十《汪覺非先生墓誌銘》,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第414—415頁。

[6]方象瑛:《健松齋續集》卷八《汪蛟門墓誌銘》,《清代詩文集匯編》集部第1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6頁。

[7]厲鶚:《增修雲林寺志》卷五,丁申《武林掌故叢編》第102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無頁碼。

[8]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1頁b。

[9]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3頁b。

[10]阮元、阮亨纂,萬仁國、盧嫻點校:《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二,《阮元集》,揚州:廣陵書社,2021年,第68頁。

[11]李鬥撰,周春東注:《揚州畫舫錄》卷十六《蜀岡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第429頁。

[12]《(乾隆)江都縣誌》卷三十《經籍》,清乾隆八年刊光緒七年重刊本,第24頁a。

[13]《(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十《古蹟志一》,清嘉慶十五年刊本,第36頁a。

[14] 張貞:《杞田集》卷一《愛園倡和詩集序》,《清代詩文集匯編》集部第1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9頁。

[15]汪懋麟:《百尺梧桐閣文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700—701頁。

[16]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1頁a—b。

[17]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3頁a—b。

[18]汪耀麟:《抱耒堂集》卷首,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第5頁a—b。

[19]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遺稿》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801頁。

本原刊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