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研究第十二輯編後記

古籍保護研究第十二輯編後記


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一年來古籍保護事業蒸蒸日上—即以天津而論,臨近「4•23」世界讀書日,各區都結合全民閱讀推廣,緊鑼密鼓地籌劃與古籍保護相關活動,可以說古籍保護特別是傳承性保護,已經逐漸在民眾生活裡生根發芽。這種喜人的態勢,自然給《古籍保護研究》第十二輯的編輯注入了動力與活力。本輯共刊出稿件26篇,分別納入11個專欄。

「古籍保護綜述」專欄刊文3篇。范雪琳《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高校合作開展古籍保護學歷教育之考察》探討了2014年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合作開展古籍保護學歷教育情況,在綜述合作辦學培養模式、具體特點和分析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基礎上,闡述了合作辦學對國內高校建設古籍保護專業的帶動作用。陳怡爽《1949年以來海外中華古籍實體回歸綜述》縷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在海外中華古籍實體回歸方面取得的成就,並通過梳理典型回歸案例,展現了海外中華古籍實體回歸的艱辛歷程,總結了其間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指出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建立長期穩定的古籍保護機制,同時發動多方力量參與,才可能讓更多海外中華古籍回歸中華。艾尼瓦爾•艾力《持續推進新疆古籍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思考》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籍的存藏現狀、宣傳推廣、搶救性保護、開發利用四個方面,概述了新疆古籍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並對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進行了思考。

「探索與交流」專欄刊文2篇。楊照坤《古籍保護學科建設之探討》指出,人才培養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點工作,而學科建設是培養古籍保護人才的重要途徑。文章以四屆古籍保護學科建設研討會為切入點,回顧了歷屆會議議題和學科建設成果,論述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高等院校在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進展,並對古籍保護學科未來建設進行了瞻望。田周玲《古籍保護實驗室與古籍保護學科建設》以古籍保護實驗室建設與古籍保護學科之間的關係為基礎,分析了古籍保護實驗室建設對古籍保護技術人才培養的作用,進而闡述了實驗室建設對古籍保護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認為這是對古籍保護學科理論的豐富和深化,壯大培育古籍保護學科研究人員的同時,也能反哺古籍保護學科的健康發展。

「普查與編目」專欄刊文2篇。姚小燕《中國古籍分類法初探》指出,1993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獲批國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古籍分類法》的研製」,但該分類法一直未公開發表。文章詳細剖析了該分類法的編制思路、分類體例和分類思想,揭示其在類目設置、類名擬定、編制技術等方面的匠心及不足,並對盡早產生一部可以作為國家標準的中國古籍分類法作了展望。馮坤《〈書志〉對古籍保護工作的作用》介紹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書志》集刊基本情況,明確其對古籍信息全面化、精確化、標準化著錄的推動作用,探討了其在數字人文領域的潛在發展因子和多種發展可能。

「保藏與利用」專欄刊文1篇。劉家真《霉菌消毒殺菌劑的選擇》針對既往研究和實踐的空白,探討了古籍類藏品與裝具發霉後的消殺路徑,在對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礎上,針對11種消毒滅菌劑的特點、適用對象、使用方法以及必須注意的關鍵事項進行了論述,對於藏品管理工作者給藏品及其裝具進行霉菌消殺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修復與裝潢」專欄刊文6篇。呂曉芳《敦煌冊子本縫綴形式初探—以英藏和法藏敦煌文獻為中心》根據文獻著錄和圖版資料,對英藏和法藏敦煌文獻中涉及縫綴的冊子本進行篩查整理,對縫綴形式的特徵、類別和分布作了有益探索,詳盡論述了粘葉本的加固縫綴、線訂本的獨立縫綴兩大類型,並旁及線訂本的單沓折縫鎖線訂、側訂等形式。喻融、沈喆韡、劉鵬《淺談文獻修復中手工紙的橫縱向問題》以實踐和實驗為基礎,提供了五種鑒別紙張橫縱向的方法及其適用範圍,討論了手工紙在橫縱向上的強度、伸縮性差異原因及影響因素,測定了幾種常見手工紙模擬修復後的尺寸變化量,建議對文獻紙張橫縱向的伸縮性進行修復前檢測,以避免伸縮不同步對文獻產生修復性損傷。李玉茹《計算機輔助古籍殘片修復方法探究》以山西省圖書館藏《西夏文大藏經扉畫斷片》修復為例,探討了數字技術在古籍修復中的具體應用。修復時借助「中華古籍資源庫」線上資源,找到國家圖書館所藏同版本的《經律異相》卷十五和《悲華經》卷九扉畫作為參照,利用CAD和PS軟件通過計算機輔助技術對圖像進行模擬拼合,最終實現斷片的精準拼對。嚴天月、余輝《藏書印修復方案初探》以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嶺表詩傳》的方功惠、劉承幹藏印為例,通過模擬修復探討了對殘缺藏書印進行修復的材料、步驟與方法,認為模擬修復符合古籍修復原則,既保證了古籍物質形態的安全,又保留了古籍流傳的印跡,是對古籍修復技術的有益探索。吳小蘭《野外碑刻傳拓技藝及拓片修復保護》以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碑刻為例,探討了野外碑刻的傳拓技藝及拓片的修復和保護問題。康麗萍《為古籍續命 讓技藝傳承》記述甘肅省地方名人手跡修復項目以傳統師帶徒模式培養人才,探索適合甘肅省特點的古籍修復技藝傳承模式。

 「再生與傳播」專欄刊文1篇。李澤雨、姚伯岳《〈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初探》針對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開發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進行了探討,肯定了其收錄對象的珍貴性、資源獲取的便捷性、時空分布的可視性、脈絡呈現的創新性、檢索功能的高效性等優點,同時也指出該庫需要改進之處,如書影圖像完整度和精確度不高,古籍說明文字有待充實,缺乏與其他古籍數據庫的關聯等,可為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版本與鑒賞」專欄刊文2篇。郎菁、薛繼民《汝陽傅應奎所刻先祖著述兩種及其版本述略》指出,教育家傅應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職陝西韓城,其間修纂《韓城縣誌》影響較大。本文則重點考述古籍普查工作中發現的傅應奎韓城任內所刻兩種先祖著述—傅世垚的《六書分類》和傅振商的《愛鼎堂遺集》,對作者生平和版本流傳作了較為詳盡的辨析。侯富芳、葉飛《明刻本淮南水利考考論》,基於丁晏《胡氏應恩淮南水利考序》一文,考察歷代目錄學文獻的相關著錄,同時通過《淮南水利考》自身記載,明確作者為明代沭陽人胡應恩。文章針對該書不同版本作了細緻考辨,認為以明代刻本最佳,顧炎武節錄本已非原貌,清抄本則頗多訛誤,點校本更不能反映原書體例特色。

「人才培養」專欄刊文5篇。呂婷婷《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探討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培養古籍人才的兩種主要形式—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願服務行動項目及面向社會開展的古籍編目、修復、鑒定和傳拓人才培訓,這種自下而上的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模式,最大限度地團結了社會力量,為構建多層次、高素質、全方位古籍保護人才培養體系做出貢獻。洪琰《關於古籍目錄審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全部26期《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審校人員培訓班為例,從緣起、發展、培訓內容及培養模式四個方面,對培訓工作進行全方位梳理,總結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古籍目錄審校人才培養的經驗,為古籍保護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謝謹誠《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綜述》概述了自京師圖書館至國家圖書館百餘年來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情況,總結了2013年「國家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掛牌成立後,在師徒傳承、科學研究、培訓教學、高校合作、社會推廣、交流傳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對古籍修復人才培養具有一定啓發意義。耿興岩《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面向社會人員培養古籍保護與修復人才工作實踐與思考》認為,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多年致力以古籍修復為核心的古籍保護類培訓,面向社會人員招生,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成為國家培養古籍保護人才的重要補充。楊林玫《山東省圖書館宋刻本文選修復項目對人才的培養》以山東省圖書館實施的宋刻本《文選》修復項目為例,探討了修復前、修復中、修復後不同的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模式。

「史事與人物」專欄刊文2篇。胡艷傑、李國慶《紙號印記知見錄》認為,紙號印記在古籍中並不多見,但作為研究古籍實物的一手材料,卻能為鑒定版本、研究紙張提供直接依據;又紙印由花紋、圖飾、文字等信息符號組成,可為相關藝術研究提供佐證。文章簡要記述了紙號印記的位置、樣式特徵、印文題款及內容形式,重點輯錄紙號名稱57種(對印文不全、紙張價格、朱藍紙印亦附加揭示),同時輯錄有紙印的古籍92種,為學界認知古籍紙張和古籍自身提供了新的視角。尋霖《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在湖南遞藏及翻刻考略》考述了《唐女郎魚玄機詩》為上海知縣黃芳所獲並攜回長沙,自此滯湘五十餘年的遞藏與刊刻過程,填補了這一知名宋本古籍流傳的空白。

「名家談古籍」專欄刊文1篇。沈津《宏燁齋讀書筆記(二)》賡續前篇,談及民國書價、《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袁西江到上海圖書館估張子美和陳清華書價、馮其庸談自藏明正德九年(1514)《罪己詔》原件、明抄本的面目、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藏書印真偽鑒定等話題。

「研究生論壇」專欄刊文1篇。李超然《王重民整理中國目錄學史料的實踐及思想方法》探討了王重民編《中國圖書目錄學史料》《中國目錄學史料》兩書與《中國目錄學史》的關係,認為兩部「史料」有助於後學瞭解其編撰《中國目錄學史》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王氏卓越的目錄學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讓底蘊深厚的中國故事從泛黃的紙頁中走出,「典籍裡的中國」無疑做出了極好的示範。2022年,天津師範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附設地方文獻研究中心。2023年起,該中心與天津市全民閱讀活動辦公室及天津市問津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生活廣播《城市記憶》節目合作,每季推出「文獻里的天津」專題20講—讓古籍說話,以文字傳聲,2023年第1季節目聚焦《天津運河故事》,這檔節目3月24日啓幕,目前已經播出過半,社會反響非常之好,開展古籍傳承性保護確實大有可為!

《古籍保護研究》第十一輯即將出版,第十二輯編輯完竣,編輯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合作有了良好開端。在古籍保護事業跨越前行的背景下,我們也有信心讓《古籍保護研究》更上層樓!

2023年4月10日


目次

古籍保護綜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高校合作開展古籍保護學歷教育之考察    范雪琳 001

1949 年以來海外中華古籍實體回歸綜述     陳怡爽   010

持續推進新疆古籍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思考    艾尼瓦爾•艾力   018

探索與交流古籍保護學科建設之探討    楊照坤   025

古籍保護實驗室與古籍保護學科建設    田周玲   036

普查與編目《中國古籍分類法》初探     姚小燕   042

《書志》對古籍保護工作的作用    馮   坤   053

保藏與利用霉菌消毒殺菌劑的選擇    劉家真   059

修復與裝潢敦煌冊子本縫綴形式初探—以英藏和法藏敦煌文獻為中心     呂曉芳   070

淺談文獻修復中手工紙的橫縱向問題      喻   融   沈喆韡   劉   鵬   104計算機輔助古籍殘片修復方法探究—以《西夏文大藏經扉畫斷片》修復為例    李玉茹   115

藏書印修復方案初探—以復旦大學圖書館《嶺表詩傳》藏印為例     嚴天月   余   輝   123

野外碑刻傳拓技藝及拓片修復保護—以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碑刻為例    吳小蘭   138

為古籍續命 讓技藝傳承—記甘肅省地方名人手跡修復項目      康麗萍   147

再生與傳播《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初探    李澤雨 姚伯岳 155

版本與鑒賞汝陽傅應奎所刻先祖著述兩種及其版本述略     郎   菁 薛繼民 165

明刻本《淮南水利考》考論—基於丁晏《胡氏應恩淮南水利考序》的考察     侯富芳  葉   飛    177

人才培養中國古籍保護協會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    呂婷婷 190

關於古籍目錄審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審校培訓班為例    洪   琰  202

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綜述     謝謹誠  211

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面向社會人員培養古籍保護與修復人才工作實踐

與思考    耿興岩   226

山東省圖書館宋刻本《文選》修復項目對人才的培養     楊林玫   234

史事與人物紙號印記知見     胡艷傑   李國慶   242

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在湖南遞藏及翻刻考略     尋   霖   264

名家談古籍宏燁齋學古筆記(二)    沈    津   272

研究生論壇王重民整理中國目錄學史料的實踐及思想方法     李超然   286

編後記     王振良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