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日本漢籍書志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日本漢籍書志

沈津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域外之傳播,是近幾年來一些學者所熱衷做的題目,尤其是佚存於日本、韓國的中國典籍或域外人士撰著的漢文載籍,更是令人所矚目。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千百年來,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國典籍通過多種渠道流入日本,這些原本典籍,不少被收藏在公家圖書館或私人藏書家手中。而在日本國內刻板印刷的各種涉及漢文的各種版本,包括翻刻的中國典籍,和日本學者為漢籍撰注、釋解、評點的本子,也非常之多。但是,這類日本刻本在中國國內則流傳不多,這只要翻閱一下《中國館藏和刻本漢籍書目》和《中國館藏日人漢文書目》就可知道。二本書目,前者三千零六十三種,後者二千四百種,而且是包括了北京國家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及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六十八個省市一級的公共圖書館及大專院校圖書館的所藏。
筆者所在的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是歐美地區最重要的東亞圖書館,也是西方研究漢學的重鎮。該館所藏中文古籍善本,包括宋元明刻本計一千五百部,清乾隆以前刻本二千餘部,抄本(含稿本)近千部,完全可以比美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至於日本刻本,當然也包括日刻漢籍和日人撰注、釋解、評點的刻本,總數約三千五百部,以區區一館之所藏,數量也極可觀,其中難得之帙。冷門之書,比比皆是,中土失傳之本,必可於中窺得。國內研究者由於渠道不暢,知者甚少,報章雜誌也鮮有報導,筆者本擬作文紹介,苦於雜務繁多,無暇為之,蓋欲細覽一過,方有心得也。今信手拈得若干,或有《中國館藏和刻本漢籍書目》和《中國館藏日人漢文書目》中失收者,特撰成書志,一以饗我同好,二則有望同道教我矣。

論語秘本影譜  一卷。日三澤安一編。日本昭和十年(1935)斯文會影印本。一冊。
此書編纂,乃因昭和十年春,湯島聖堂復興儒道大會在東京召開,為宣揚並紀念此次會議,特將日本現存《論語》之古版舊鈔秘本每種選一至二頁編成《影譜》,並附解題。其收入《影譜》之標準為:凡刻本以中國宋元刻本及日本室町時代刻本為限;又抄本皆收日本之舊寫本。
《影譜》計二十三種,分別藏於東洋文庫、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尊經閣文庫、安田文庫、圖書寮、大阪府立圖書館、東京文理大學圖書館、龍谷大學圖書館以及著名收藏家長尾雨山氏。
凡集解本八種(文永五年鈔本《論語集解》零本、正慶二年鈔本《論語集解》十卷、正平刻本《論語集解》殘本八卷、覆正平板單本《論語集解》十卷、覆正平板雙跋本《論語集解》十卷、覆正平板無跋本《論語集解》十卷、明應刻本《論語集解》十卷、室町時代影鈔正平雙跋本《論語集解》十卷)、義疏本一種(文明九年鈔本《論語義疏》十卷)、註疏本二種(南宋本《論語註疏》十卷、元刻十行本《論語註疏解經》二十卷)、集注本四種(朱子手稿本《論語注殘筒》、元覆宋刻本《四書章句集注》三十卷、元延祐刻本《論語集注》、元龜鈔本《論語集注零本》一卷)、單經本一種(天文刻本《論語》十卷)、宋元注釋本七種(元刻本《論語集注纂疏》十卷、元刻本《四書纂疏》十卷、宋末元初刻本《附音訓晦庵論語句解》二卷、元刻本《論語集成》二十卷、元刻本《論語集注通》十卷、元後至元刻本《四書章圖纂釋》二十四卷、元至正刻本《四書輯釋大成殘本》二十七卷)。
孔學之微言大義,盡在《論語》一書。其價值可用「言簡意微」來概括,而它在歷史上之意義則是歷久而彌新。千百年來,為《論語》作註疏者不知凡幾。於今大陸所存最早者當推漢鄭玄注本,為唐景龍四年卜天壽寫本,然僅存四篇。
宋元刻本尚有七種,為《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二卷(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論語集解》十卷(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宋刻元明遞修本)、《論語註疏解經》二十卷(元刻明修本)、《論語集注》十卷(元刻本,存五卷)、《論語集說》十卷(宋淳熙六年湖刻本)、《附音傍訓句解論語》二卷(元刻本)。《影譜》中所列中國宋元刻本計十一種,部分為國內所不存者。於此可見,流落於日本之漢籍珍本不計其數,此僅其九牛一毛也。

朱熹手稿本《論語•子罕篇》殘簡(長尾雨山藏)

此譜中朱熹稿本一種,存《子罕篇》十六行,雖為殘簡,但彌足珍貴。其書法筆勢迅疾,無意求工,而尋其點畫波磔,無一不合書家矩矱。稿本為長尾雨山當年於北京購得。朱熹手跡,據《歷代著錄法書目》,約百廿六件之多(有重複),然今存大陸者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行草書城南唱和詩卷》一卷(見《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
斯文會,原名斯文學會,是日本的一個以儒道精神維持風教的學術團體。於明治十三年(1880)6月在東京成立,會員約一千五百餘人,且大部分為傳統的漢學家。1918年9月解散後,又在原有基礎上與研經會、東亞學術研究會、孔子祭典會、孔子教會、漢文學會合併,成立新的斯文會。二次大戰後經過改組,為一個史籍管理和學術研究的團體,對推動日本漢學研究的復興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本之漢學家編纂各種善本書影,筆者歷年所見也僅十餘種而已,此冊為非賣品,國內甚鮮見。內葉印有「湯島聖堂復興儒道大會開催紀念」。

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  四卷,日本上村次郎右衛門刻本。四冊。有圖。

半葉十行二十六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21釐米,寬13.6釐米。題「國師馬師問編輯。書林寶善堂梓行」。無序跋。
馬師問者,或題馬師皇,傳為黃帝時明牧之聖師,生而聰敏,長而靈通,能相馬牛之形神,診馬牛之脈息,察五臟之虛實,嘗待於黃帝之側。《列仙全傳》卷一「馬師皇」條云:「知馬形氣死生之胗。理之輒愈。」此書題馬師問輯,當為託名。中國養馬歷史悠久,元王禎《農書》、明徐光啓《農政全書》皆有敘述。是書為論馬專書,也為農家實用通俗之書,此類馬經,多與喻氏兄弟之《元亨療馬集》大同小異。
是書扉頁刻「馬經大全。寶善堂梓」。並繪四馬圖,分以奔、立、臥、飲為之。寶善堂,為中國明末之坊肆,該日本刻本乃據明末書林寶善堂刻本所刻《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翻刻。行款及圖皆同。按:寶善堂本,傳世罕見,今僅知「哈佛燕京」藏有全帙(日本內閣文庫也有明刻本,去卷一)。寶善堂是專刻通俗實用書之書坊,還刻有《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二卷。
中國傳統中獸醫學之形成,始於隋代,至明代中葉以後發展到新的階段。據《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治馬經》、《療馬方》、《馬經孔穴圖》等。現存最早之馬經著作為《司安驥集》,次為明楊時喬撰《新刻馬書》。此《馬經大全》當是有經驗之獸醫據以前古農書或舊獸醫書加以總結、參證而成。書分春夏秋冬四集,春集論相馬、察色、按脈等,凡三十四條;夏集論馬疾;秋集為評講八諭、東溪四十七論,及論馬八十四條;冬集為餵養、治疾之各種方劑等,凡四十五條。多論述馬之生理、病理、解剖、診斷、治療諸方面的材料。其中相馬法各篇是外貌鑒定的客觀描述。
書名中題「針醫」者,乃民間獸醫根據獸醫學辨證論治和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利用針刺和炙烙等不同方法,通過扶正祛邪、調節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治療馬牛疾病之目的。獸醫書《養耕集》對針灸及藥物聯用有云:「針不能到者,有藥以至之,藥不能及者,有針以輓之。」民間於馬牛所謂「三分用藥,七分針炙」即是言此。
日本早期也是農耕社會,馬牛為其鄉間不可或缺之物。大凡中實用之書,無論文學藝術、經史百家,多有日本販書家舶運島內,且有重刻流通,此《馬經大全》當其一也。翻刻本漢字旁注以假名。皮紙印。冬集之末頁,刻「二條通玉屋町村次郎右衛門新刊」二行。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未著錄。查鄭振鐸《西諦書目》有《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題馬師問輯,日本刻本,四冊,有圖。或與此翻寶善堂本同。《哈佛燕京圖書館和書目錄》於此書判斷為「江戶初期」所刻。然諦視再三,紙張非舊,字體也欠古,江戶所刻之據不足。鈐印有「岡田真之藏書」。

蘇氏印略四卷,明蘇宣篆刻並輯。日本明治四十二年(1909)東京光風樓書房印本。四冊。


框高20.2釐米,寬13.3釐米。題「大鄣嘯民蘇宣篆。當湖明世褚獻良、以霖馬德澍校」。前有施鳳來序、萬曆四十五年(1617)俞恩燁序、萬曆四十五年蘇宣序、明治四十二年四章序。末有萬曆二十一年(1593)董嗣成跋、萬曆三十七年(1609)王雅登跋、黃汝享。
蘇宣,字爾宣,一字嘯民,號泗水,安徽歙縣人(一說四川眉山人)。雅好讀,旁通經史百家,以任俠避仇吳中,匿名跡不欲自見,而往往寓意一技間。素精六書,殘碑斷碣無所不窺,所至問奇字者履相錯。其書篆錯出,不名一家,鐫法亦變幻多端,不主故常,要以歸於渾樸典雅,其印章流遍海內,與文壽承(彭)、何長卿(震)鼎足稱雄,,然所刻多不能盡傳。《廣印人傳》有傳。
此譜著錄者,乃宣游吳時所刻,裒而輯之曰《印略》。蘇宣序云:「余不幸,幼孤遭不平,遁跡淮海間,如古夷門屠狗賣漿者流。久之,怨家漸銷,始以先太學宇內交遊不少,故名公大人無不欲力持余,而吳門文博士承先生,以通家坐落絳帳下。然食指日貧,書劍埋沒,於祿無謀,喟然嘆曰:丈夫不能執一藝成名,而塵生乎?乃取六書之學博之。而壽承先生則從諛之,輒試以金石,便欣然自喜。既而游,雲間則有顧氏,槜李則有項氏,出秦漢以下八代印章,縱觀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為政。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復魏晉;書非不法鍾王也,而非復鍾王。始於摹擬,終於變化,變者逾變,化者逾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余於此道,古今論,師研習,典畫之偏正,,形聲之清濁,必極其意法,逮四十餘年,其苦心何如?而今之繼吾鄉何主臣而起者,家家蒼籀,人人斯邕,是是非非,又出主入,而余烏能獨樹之幟,第其間為名公大家、學士文人所以為奇者,豈止數十百千。然囊括笥覆,星散四方,余又安能一一譜之?邇來僑居鵡湖,鑒賞之家,謬許以能,必欲彙余之譜。余於是檢篋中所僅存者,災之木石,以供諸好事者,名之曰《印略》。而余又胡能忘言也。」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蘇氏印略》原本傳世不多,且有四卷、三卷、二卷、一卷四種不同版本。四卷本為「明萬曆四十五年刻鈐印本」,藏上海圖書館、上海松江縣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及台北國家圖書館;三卷本為「明萬曆四十五年鈐印本」,藏南京圖書館;二卷本為「明萬曆四十五年鈐印本」,藏杭州西泠印社;一卷本為「明萬曆鈐印本」,藏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也有此書,作「不分卷,明萬曆四十五年眉山蘇氏刻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錄》著錄一部,四卷,二冊,萬曆四十五年序刻本。(按:日本京都大學及國會館所藏皆作刻本,或有誤)
蘇宣,嘗被日人奉為「漢土之篆神」。此本為日本「印聖」高芙蓉摹刻者。芙蓉,大島孟彪也,字孺皮,又曰近藤齋官,號芙蓉,別號冰壑山人、三岳道者、中嶽畫史。室名菡萏居。甲斐高梨人。家業醫,精音韻,刻意說文,博綜眾藝,尤雅好書畫,凡石室金匱之秘、名跡碑記之類,旁搜而委究。又以篆刻名,人稱「印聖」。生於享保七年(1722),卒於天明四年(1784),年六十三。刻有《芙蓉軒私印譜》。日人吉木文平著《印章綜說》中有其傳。另筆者曾見有《芙蓉先生遺篆》二冊,為明治十六年鈐印本,也藏哈佛燕京圖書館。
據四官憲章序云,漢土數經禍亂,奇籍珍本多散佚,《印略》在日本也聞其名而未見者甚多。日本所藏蘇氏原本,亦僅二部,一在近衛公家,一在蒹葭堂。蒹葭堂本,曾有翻刻本,為河本氏印行數十部,世稱「河本版」,聲價甚高。此四章本即以「本樓不忍抱名器而使之埋沒,乃諮斯道大家中井敬所、益田香遠」等人,以芙蓉摹刻本特製數十百本,頒於江湖博雅之士。此本雖為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四憲章翻印本,然用上等宣紙精印,細細品玩,亦可獨臻妙境,佳本也。後有版權頁,發行者為「光風樓書房」。憲章,號鳴洲居士。此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錄》也有著錄。鈐印有「渡邊千秋藏書」。

本文原刊藏書家第七輯,第155-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