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用書齋筆記(五)

讀無用書齋筆記(五)


鄒百耐編纂《題識彙錄》未全

松江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咸豐間聚書甚富,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失載。吳縣鄒百耐,設百雍樓書肆於蘇州,韓氏後人欲沽售藏書,委託其經理。鄒氏得以遍覽韓氏藏書,編纂《雲間韓氏藏書題識彙錄》,時民國二十二年(1933)。《題識彙錄》著錄韓氏藏書四百六部,宋刻本二十一部、元刻本九部、明抄本一百九十餘部。其中多名人批校題跋本,黃跋本有近六十種之多。原書題識,鄒氏並未全錄,尤其韓應陛題識未錄入者較多。如宋刻本《禮記》、淡生堂抄本《尹和靖論語解》、明抄藍格棉紙本《唐書志》、明抄藍格本《塵史》、就堂和尚抄本《閑閑老人滏水文集》、明毛氏汲古閣本《周禮注疏》(此書《題識彙錄》未著錄),皆有韓應陛題識,記其得書時間、來源及價格,而《題識彙錄》未收,故使用時當與原書覆覈。


劉楷籍貫

劉楷,字木齋,號守真,遼寧人。有尚友山房,所藏多明清佳刻,講究棉紙初印。天津圖書館有其舊藏多部。劉楷藏書印頗多,其中與姓名、字號、籍貫相關者,有“劉楷/之印”白文方印、“劉木/齋印”朱文方印、“渝水劉/楷字木齋/號守真”白文方印、“尚友/山房”朱文長方印、“尚友山房/主人劉氏/守真之印”朱文橢圓印、“尚友山房珍/藏金石文/字書画之印”白文方印、“渝水劉/氏木齋/珍藏書/畫之印”朱文方印、“渝水/劉氏木齋/珍藏”朱文橢圓印、“古平州鎦氏尚友山房珍臧”朱文長方印、“古平州/劉氏木/齋心賞”朱文方印等。江西新余縣有渝水,鄭偉章先生即以此斷定劉楷爲江西藏書家(見《津門讀書記(下)》,《藏書家》第十八輯,齊魯書社,2014年),並錄其藏書印多方,唯誤識“古平州”爲“古本州”。今按,渝水又是遼寧大凌河之古稱,西漢曾置臨渝縣(今遼寧朝陽市東北),即因此水而得名。漢末遼東郡有平州之名,治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市)。劉氏藏印既稱“渝水”又稱“古平州”,可斷其爲遼寧人。此爲藏書印訂補蟫林志傳之例,又可見鈐印釋讀之重要。


是藏書家亦是預言家

趙烈文在常熟購置吳峻基水吾園(明錢氏小輞川遺址),改名趙吾園,築天放樓以藏書,積至萬卷,有朱文長方印曰“陽湖趙烈文字惠父號能靜僑於海虞築天放樓收庪文翰之記”。其女婿鄧邦述(群碧樓主人),青年時曾登樓覽書,遂立下藏書之志。趙氏一生四次入曾國藩幕,占卜預測極其準確。又以日記聞名天下,其《能靜居日記》多記占卦之事。


杜本倫藏書

杜本倫(1882-?),號衛初,湖北黃岡人。1906年考入兩湖師範學堂,與朱峙三、張祝南爲同學(《朱峙三日記》多記其事,張祝南有詩贈之)。1916年候補湖南知事。癡愛古籍,有藏書處曰“知道齋”,所藏甚富,而集部尤豐,僅杜詩有十三種之多。與徐行可、劉昌潤等人相善。其藏書今流散各地。杜本倫藏書印有:“本/倫”白文雙邊方印、“杜本/倫印”朱文方印、“黃岡/杜本/倫臧”白文方印、“知道/齋/臧書”朱文方印、“黃岡杜/氏家臧”朱文長方印、“邑後學杜/本倫受讀”朱文長方印、“本倫/校讀”朱文方印等。


名號印之類別

名號印爲最常見印章類型,印文主要包含姓、名、字、號四要素,除常見組合形式外,亦有其他類別。姓之外有本姓,常置於今姓前,如馬思贊有“朱馬/思贊/印”白文方印。名之外有原名、別名,常繫於今名後,如毛晉有“毛晉/一名/鳳苞”白文方印,李放有“義州李放/原名充國/字无放号/狷厓之印”朱文方印。字之外有小字、別字,如汪喜孫有“小字/阿買”白文方印,張蓉鏡有“張伯元/別字/芙川”白文方印。號之外有別號、晚號,如楊以增有“楊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號冬樵”朱文方印,楊紹和有“楊紹和字/彥合一字念/徵號協卿/又號筑巖”白文方印。若爲官者,常冠以“臣”字,如秦恩復有“臣/恩復”白文方印,翁心存有“臣印/心存”白文方印。若與前人同名或同姓者,則並稱之,以示景仰或自矜,如韓熙有“與江南/徐河陽/郭錢塘/戴同名”白文方印,郭宗熙有“與周文/王季弟同/姓少皞氏/四弟同名”朱文方印。此外,有雜以地名、門第、行第者,此不盡舉。


《詩經》名物著作整理本

《詩經》名物考證專書,以三國吳人陸機所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最早。陸《疏》自南宋末年以後傳本日稀,至明代便已亡佚,今本爲明人輯本。明萬曆間陳繼儒《寶顏堂祕笈》本、天啓間吴永《續百川學海》本是陸《疏》今存較早版本,至今尚未有輯校整理本。崇禎間毛晉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則以寶顏堂本爲底本補輯、校正,其整理本有二:一爲2021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王孫涵之整理本,收入《中國科技典籍選刊》,以明末崇禎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作爲底本,參校以《四庫全書》本;一爲2023年中華書局欒保群點校本,收入《歷代經學要籍叢刊》,底本、參校本與上同,同時參考趙佑、丁晏之校勘考證,並據原書覆覈《廣要》引文。明清學者《詩經》名物著作頗多,而整理本極少,所見有清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中華書局,2020年)及日本岡元鳳《毛詩品物圖考》(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


《小十三經》與《小四書》

《小十三經》十三種十六卷,明顧起經輯,明嘉靖間祗洹館刻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十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上方刻“祗洹館”三字。此本爲清姚文田舊藏,鈐“吳興姚氏邃/雅堂鑑藏書/畫圖籍之印”朱文長方印。該書所收爲宗教、軍事、自然科學、雜藝以及儒家系統著作,包括《忠經》《女孝經》《黃帝授三子玄女經》《風后握奇經》《丸經》《五木經》《墨經》《青烏先生葬經》《通占大象歷星經》《胎息經》《耒耜經》《黃帝宅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小四書》四種五卷,明朱升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楚府武岡王朱顯槐重刻本,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藏。半葉六行,每行上半注文双行约八至十三字,下半正文大字八字,四周双边,大黑口,双黑花鱼尾。此本遞經清怡府、近代張世堯(字峻天,號振宇,欒城人)等收藏,鈐“明善堂/覽書/画印記”白文長方印、“安樂堂/藏書記”朱文長方印、“欒城/張世/堯印”白文方印、“算學/博士”朱文方印。該書彙編四種兒童讀物,分別爲宋方逢辰撰《名物蒙求》一卷、宋程若庸撰《性理字訓》一卷、元陳櫟撰《歷代蒙求》一卷、宋黃繼善撰《史學提要》二卷。此四書皆用四言韻語寫成,為有別於宋朱熹所編《四書》,故名《小四書》。


數據庫與古書輯佚

清人嘗于群書中輯得《爾雅》古注,有舍人、劉歆、樊光、李巡、孫炎諸家,今試用古籍數據庫覆覈之。數據庫既精確又死板,檢索結果完全取決於檢索關鍵詞。想全面設置檢索關鍵詞,則需要了解各書引《爾雅》之體例。有先引《爾雅》經文再引古注者,可設置關鍵詞爲“爾雅”;有不稱《爾雅》而僅稱篇名者,可設置關鍵詞爲“釋詁”“釋言”“釋訓”等;有直接引用某家注而不稱書名、不引經文者,可設置關鍵詞爲“樊光”“李巡”“孫炎”等,或其簡稱“樊氏”“李氏”“孫氏”等;有不引經文而稱某某注《爾雅》或《爾雅》某某注者,可合併關鍵詞爲“爾雅孫炎注”“爾雅孫氏注”“爾雅孫注”“孫炎注爾雅”“孫氏注爾雅”等等。使用數據庫檢索古書佚文後,仍需覆覈原書,或參照前人研究成果,以免有所遺漏。


天才少年呂兆禧

呂兆禧,字錫侯,海鹽人。生於萬曆元年(1573),卒於萬曆十八年(1590),得年僅十八歲。十二歲能文,十五歲考中秀才,遍讀群書。又藏書萬卷,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三有載。其校勘、考訂之學,已接近清代學者之所為。輯校《東方先生集》一卷(明萬曆、天啓間刻本)、《任彥升集》六卷(明萬曆十八年刻本),又刻有《潘黃門集》六卷。著有《呂錫侯筆記》一卷,卒後被其好友姚士粦推薦入《鹽邑志林》中,由胡震亨作序。案,《鹽邑志林》四十一種七十二卷,明樊維城編,專收海鹽歷代名人著作,開地方性叢書編纂之先河,有明天啓三年(1623)樊維城刻本。

二〇二四年春三月驚蟄記于古濟水之北


本文原刊揀風亭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