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用書齋筆記(四)

讀無用書齋筆記(四)

版本作僞

明代仿宋元刻本,常被割去牌記、刊記、序跋,再將紙張染黃做舊,以充宋元真本。後世書志書目如《天祿琳琅書目》《平津館鑒藏書籍記》等,誤著錄者甚多。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仿宋刻本《唐僧弘秀集》,曾被書估染色做舊,以冒充宋本。是書爲澹生堂舊藏,鈐有祁氏藏印四方,卷首又有陸心源之子陸樹藩題記,曾在2022年古籍善本展中展出。


歸納古書通例

讀書必通其例。鄭玄注經,善於歸納凡例,執簡馭繁,以觀會通,後世學者多仿其求例之法。先是淩廷堪撰《禮經釋例》,以例釋禮,發凡起例,求得貫通,江藩評之曰:“尋例析辭,聞者冰釋。”後有曹元弼撰《禮經學》,衍其绪余,旁徵博采,剖肌分理。二書皆讀禮者之必備。(附記:曹氏欲依張之洞《勸學篇》所立治經提要鉤玄之法作《十四經學》,僅成《禮經學》《孝經學》《周易學》三種)又如王筠《說文釋例》、陳玉澍《爾雅釋例》,皆專釋一書之例。乾嘉學者尤重視歸納古書通例,而有專著者不多(參見漆永祥《論中國傳統經學研究方法——古書通例歸納法》,載《乾嘉考據學新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集其大成,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皆有續補。此外,又有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後改名《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余嘉錫《古書通例》等。


清代輯佚之派別

喻春龍《清代輯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有專門論述清代輯佚家之師承,分惠、戴、錢三派,實源自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將輯佚學內容塞進考據學框架中。除惠棟一派輯佚家較多外(如余蕭客、臧庸、黃奭等),其餘兩派專事輯佚者甚少,另有眾多輯佚家並不在此三派內。喻書最有價值部分,當屬附錄一《清代輯佚者及其輯佚書彙考》,與孫啓治《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配合使用,前人輯佚書則盡收眼底。又,郭國慶亦有《清代輯佚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可與喻書互補。


誤書思適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唐宋人類書刻本”條,謂明刻本《太平御覽》“雖有訛錯,究未擅改。誤書思之一適,此邢子才有爲而言也”。誤書思適,語出《北齊書·邢邵傳》。邢邵,字子才,與温子升、魏收並稱“北地三才”。《北齊書》卷三十六云:“(邢邵)有書甚多,而不甚讐校。見人校書,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書至死讀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誤書思之,更是一適。’妻弟李季節,才學之士,謂子才曰:‘世間人多不聰明,思誤書何由能得。’子才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勞讀書。’”清代校勘學家顧廣圻,名其齋曰“思適齋”,又自號思適居士,即取自此。


中華書局整理本之不善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羣書跋文》上下冊,中華書局《書目題跋叢刊》之一,曾貽芬整理(中華書局,2019年)。莫跋捃摭豐富,考據精當,結構完善,當屬上乘。此書之整理,僅對底本標點,引文不標出,長跋不分段。又過於忠實底本,保留太多異體字,甚至誤字。如此整理,實難以卒讀。朱振華整理《藏園批注楹書隅錄》亦不善,尤其藏書印點斷不明,或一分爲二,或合二爲一,皆以臆斷之。(附記:聊城楊氏書目題跋之整理本,可用齊魯書社《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


海源閣遺書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藏海源閣遺書六種,即宋淳熙八年錢佃江西漕司刻本《荀子》、宋紹興二十二年瞿源蔡潛道寶墨堂刻本《管子》、宋刻本《淮南鴻烈解》、宋嘉泰四年譙令憲重修九江郡齋刻本《三謝詩》、宋建安蔡子文潛心齋刻本《康節先生擊壤集》、元大德七年雲謙刻本《校正劉向說苑》。除《擊壤集》外,皆黃丕烈、汪士鐘舊藏。又,五種宋本皆爲孤本。此六種版本在學術利用上,存在較大空間。


《禮記正義》引《爾雅》李巡注

孔穎達等人撰《禮記正義》,在皇侃、熊安生舊疏基礎上編修而成,然多不出二氏之名。郜同麟《禮記舊疏考證》(《國學研究》第四十六卷,中華書局,2021年)提出二十七例以辨別《禮記》舊疏,第二十七例云“引《爾雅》李巡注未必皆爲舊疏”。今按,唐時《爾雅》李巡注已亡,《正義》所引若非出自舊疏,則可能引自梁沈旋《爾雅集注》。又《後漢書》李賢注、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文選》李善注、玄應《一切經音義》等書所引李巡注,或采自前代類書,或出自沈旋《集注》。(附記:陳鴻森先生曾專門對沈旋《爾雅集注》進行輯佚與考證,文章收入《漢唐經學研究》,中西書局,2021年


譚錫慶印記

譚錫慶,字篤生,河北冀縣人。清末民初書賈,受業於翰文齋何俊華。其書肆名“正文齋”,位於東琉璃廠,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開設,經營二十餘年歇。譚氏專靠收購太監所偷盜內府藏書起家,過手珍本、善本不少,所藏多鈔本和家刻本。其部分藏書經由董康與誦芬室部分藏書賣於日本“大倉文庫”,後被北京大學圖書館購回。譚氏有朱文印兩方,分別鈐於過手宋、元版書上,一曰“譚錫慶學看宋板書籍印”,一曰“譚錫慶學看元本書籍印”。此二印既記其學習鑒定宋元本書之事,又具有輔助版本鑒定之功用。


清代《爾雅》著作之分類

《爾雅》之學,至清代大盛,著作層出不窮。胡元玉《雅學考》乃首部雅書專科目錄,收錄宋代以前《爾雅》注釋之作三十二家,而於宋以後著作未收。周祖謨遂仿胡氏之例,廣搜宋元明清雅學著作,撰《續雅學考擬目》,按訓詁體例分為校勘、輯佚、補正、文字、音訓、節略、疏證、補箋、考釋、釋例十類,並於每類下注明其特點。竇秀豔《中國雅學史》(齊魯書社,2004年)細分清代雅學著作爲十八類:疏注體、校勘體、輯佚體、注解體、釋例體、目錄體、記體、考辨體、音體、箋體、訂體、集解體、問答體、彙編體、節略體、說體、讀本體、科場備用體,王其和《清代雅學史》(中華書局,2016年)則分爲疏證、補正、校勘、輯佚、普及、釋例、札記七類,有所合併與刪減,部分著作歸類亦不同。如將“疏注體”“注解體”“集解體”合爲“疏證”類,將“訂體”散入其他類,更加合理;刪去“目錄”類,而將朱彝尊《經義考·爾雅》、謝啓昆《小學考·爾雅》、胡元玉《雅學考》附于“輯佚”類,太過牽强;對“考辨”“音”“節略”“彙編”等類未作討論,則不夠全面。

二〇二四年三月四日記于古濟水之北

本文原刊揀風亭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