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書目書志叢刊》平議

小而精:《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書目書志叢刊》平議

羅琴


《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書目書志叢刊》(全30冊),石祥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這是近期較為重要且特色鮮明的一部古籍影印叢書,以下從選目特色、文獻價值、研究深度等方面,對其略做述評。

該叢刊共收錄上海圖書館收藏的17部稿抄本書目(其中《內閣藏書目錄》卷四配補之天一閣藏鈔本),具體細目為:

1.《遂初堂書目》,明湖東精捨鈔本

2.《直齋書錄解題》,清盧文弨校訂稿本

3.《內閣藏書目錄》,清鈔本(卷四配補天一閣藏清鈔本)

4.《傳是樓書目》,稿本

5.《傳是樓書目》,清拜經樓鈔本

6.《傳是樓書目》,清鈔本

7.《漱六樓書目》,稿本

8.《經籍跋文》,稿本

9.《授經圖屋藏書目錄》,稿本

10.《慈雲樓藏書志》,稿本

11.《映雪樓藏書目考》,稿本

12.《斵研山房書目》,稿本

13.《存吾春室書目》,稿本

14.《擬刻古籍書目》,稿本

15.《鐵華館藏書箱賬》,稿本

16.《小綠天書目》,稿本

17.《小綠天藏書志》,稿本

與現今動輒收書上百種、成書數百冊的影印叢書相比,該叢刊體量誠然有限,但它收錄的書目文獻的形態層次卻相當豐富。從著述體式來說,既有只記書名、作者冊數的簡明目錄,亦有解題目錄。從著錄特點來說,既有普通藏書目錄,也有裝箱目錄,更有擬刻書目。從撰著者身份來說,以私藏書目為主,兼及官修書目。此外,私藏之大中小藏家的書目書志均有收錄,既有大藏家徐乾學的《傳是樓書目》,也有北方中小藏家謝寶樹的《授經圖屋藏書目錄》、南方小藏家沈炳垣《斵研山房書目》《存吾春室書目》。從成書年代來說,時代跨度從宋到民國,具體包括宋代2部、明代1部、清代12部、民國2部。從抄錄時間來說,時間跨度從明代到民國,包括10部清代稿本、2部民國稿本、1部明鈔本、4部清鈔本。從版本類型來說,包括13部稿本、4部鈔本。

上海圖書館是海內外聞名的古籍收藏重鎮,所藏稿抄本書目書志數量極為客觀。該叢刊並未採用「一網打盡」式的編纂模式,而是如編纂說明所言,以稀缺性與學術性為標桿,擇優精選。「首要標準是從未被影印或標點整理」(第1頁),這樣才會為學術研究提供此前不易獲得的珍貴材料,避免重復影印造成的浪費。這讓我想起了約360年前周亮工在其《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選藏弆集》內封「已刻一字不載」之宣言。此外,「還需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與較高的學術價值或是反映某一方面史事的獨特材料」,這一宗旨也在具體選目有明確體現,顯示出編者良好的學術眼光與判斷力。比如,梁維樞《內閣藏書目錄》,與張萱書同名且內容相似,因而聲名不彰,長期被學界忽視。但二者實非一書,各有同異,分別反映崇禎、萬曆時期宮廷藏書情況,皆有重要價值。再如,沈炳垣《斵研山房書目》所夾清單「提供了觀察清代藏書家收藏實務與其藏書目錄之間的‘斷裂’與‘分歧’的切口,這一層史料價值是很可寶貴的」。(第54頁)

該叢刊為所收書目書志,逐一撰寫解題,旁徵博引,發明尤夥,其學術質量頗可稱道。其中尤可圈點者,約有以下數端。

其一,對該稿抄本在此書版本系統中,予以準確定位。比如,盧文弨校訂稿本《直齋書錄解題》「系以四庫館臣輯本為基礎,校以四卷鈔本、宋筠鈔本這兩種原書殘本,以及馬端臨《文獻通考》等他書文獻,將分卷恢復為五十六卷,梳理各卷(類)的先後次序,是‘原本’與‘輯本’這兩條版本脈絡的匯合點,於此書意義重大。」(第4頁)

其二,對該種書在版本目錄學史上之地位,予以明確定位。比如,「《經籍跋文》體現了在版本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下,題跋這一傳統文體出現‘著作化’的趨勢,即行文風格趨於嚴肅,專注考訂辨析,重視描述物質特徵,近乎書志解題。」(第31頁)

其三,對各書目書志之史料價值,予以準確闡發。比如,關於上圖藏本《直齋書錄解題》,「傅氏(傅增湘)過錄的基本思路,是反映盧氏校訂後的最終面貌或者說‘結果’,盧校的‘過程’遂少有體現;而後者恰是上海圖書館藏本獨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猶如,戴望《擬刻古籍書目》「不僅是與金陵書局相關的獨有史料,更可由此折射至晚清書局刻書史事,反映晚清學者對於所謂‘近時善本’的認識,具有相當寶貴的價值。」(第64頁)再如蔣鳳藻《鐵華館藏書箱賬》記載初印之可貴,並記書價。

其四,關注並解明同書之不同版本的異同及其成因。比如「此次影印的三種《傳是樓書目》稿鈔本,其編次於內容多寡均有不同,差異既來源於傳世樓藏書情況的變動,也與書目流傳過程中發生的文本編輯有關。」(第23頁)

其五,探究不同目錄著作之間的關係,明晰晚近書目襲用前代書目成文,前代書目編纂思路影響晚近書目,同一藏家之不同書目的先後關係等史事問題。諸如,分析梁維樞《內閣藏書目錄》與張萱同名目錄之關係;李筠嘉藏並編、周中孚編訂《慈雲樓藏書志》與周中孚著《鄭堂讀書記》關係;莊仲方《映雪樓藏書目考》對《四庫全書總目》之借鑒,與《提要》之關係;《[光緒]嘉興府志》「經籍」一門對《映雪樓藏書目考》的引用;周錫瓚《漱六樓書目》與《琴清閣書目》成書先後,此前研究以為《漱六樓》在前、《琴清閣》在後,本次則提出相反觀點。

其六,注重對於版本實物細節的探求。例如,解題指出:《遂初堂書目》明湖東精舍鈔本遭人作偽,裁割首尾,冒充單行本,以掩蓋其為某一部《說郛》零冊的事實。再如,根據盧文弨印章的鈐蓋位置,探討盧校本《直齋書錄解題》的原始分冊,並分析缺卷內容。這些都始於實物探索,止於內容分析。

該叢刊以原書高清掃描,灰度印刷,每頁為半葉原書,較好呈現原書面貌。關於灰度印刷的好處,南江濤曾論述:「第一,書品不好的葉子和缺筆斷畫的字跡能夠完整呈現,比較容易辨認出來,相反,褪底之後,有些字畫就沒有了,完全無法辨認。第二,書籍流傳過程中的歷史痕跡(包括紙張纖維、印章、批校符號、污漬、損壞、修復痕跡)能夠基本保留,能夠看到原書更多的信息;相反,褪底之後一些顏色較淡的印章模糊不清,句讀點畫基本消失殆盡。」(南江濤《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第63頁。)

較為遺憾的是,或許是受限於成本,該叢刊未能採用彩印,導致部分在原字上的批校筆跡,不甚清晰(如圖一至三)。再如,多色批校(如盧文弨校《直齋書錄解題》朱墨兩色批校),不用彩印,難以區分,而多色批校往往意味著批校時間不同或批校內容指向性不同。

圖一至三:第一冊第105、109、126頁

古籍影印可使珍本秘籍化身千萬,為研究者提供豐富資料。但在使用影印古籍的時候,須對影印本的性質有所認識,區分不同影印本對原本的忠實度。在張元濟《四部叢刊》的時代,由於使用黑字白底去灰底的方式,加之描潤、改字、配補卷葉等,影印本的文本與外在形制(比如描補欄線之類),均與原書有差別,決不能等同原書。直至今日,許多影印仍然去灰底,且替換漫漶葉面或者配補缺失頁面,更有甚者,對於替換和配補情況,不加說明。去灰底的劣勢,已如前述說明,而撤換或配補原書書葉,雖然在內容上便於讀者閱讀,但不能反映原書版本面貌。南江濤從形制上將當下的影印古籍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灰度呈現的單色影印古籍」;「二是色彩呈現的洋裝影印古籍」;「三是以色彩呈現的原大宣紙影印古籍」。(南江濤:《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第302-304頁。)先不論裝幀形式這種外在差別,古籍影印最核心的區分點在於是否忠實於原件,比如是否經過描潤文字、描欄、更換葉面、配補卷葉、白底黑字刷印、保留灰底刷印、彩色刷印。研究者在使用影印古籍時,一定需要保持警惕,不能輕易將影印古籍文字等同於原書文字。

隨著越來越多的原書高清掃描件在網絡公佈,古籍影印面臨挑戰。即便是彩色影印古籍,由於經過重新印刷的緣故,對原書的還原度依舊不如後者。如果後者已經比較易得,前者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否會有所降低?與此同時,面對海量的資源,研究者更需要的或許正是如《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書目書志叢刊》這樣的針對所收諸書的高質量解題。當然,現在公佈的大量掃描件,並非高清彩色掃描,對於古籍原件的呈現效果有限。因此,保留灰底印刷和彩色印刷,仍然對學術研究尤其是版本學研究有重要作用。

《上海圖書館藏稿鈔本書目書志叢刊》是一部小而精的影印叢書,精體現在選目精、解題精、影印精三個方面。筆者非常希望,主編者能夠繼續開展稿抄本書目文獻的影印整理,無論是繼續挖掘上圖館藏抑或其他館藏,公佈更多不易得見的珍本,配以精審解題,推進相關學術研究。


注: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漢籍版本學史」(22&ZD331)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原刊書目文獻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