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用書齋筆記(三)
讀無用書齋筆記(三)
黃乾行《禮記日錄》
《禮記日錄》爲黃乾行研讀《禮記》之筆錄,明清私家目錄多有著錄,《四庫》列爲存目,納蘭《補正》凡四引之,徐乾學《讀禮通考》凡八引之,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亦見引。《千頃堂書目》著錄爲四十九卷,云“初僅三十三卷,此更定本也”。今有三十卷本、十四卷本,皆附《圖解》一卷。黃乾行,字玉巖,又字大同,福寧(今屬福建)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重慶知府。
《南宋群賢小集》刊記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宋陳起父子刻書之不同”條,稱“臨安書棚陳氏所刻書,每卷後均刻字一行,其文亦詳略不一”,又據各家書目題跋詳列十八種,然所著録間有失誤。今見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刻本《南宋群賢小集》(書號14204),計五十九種九十五卷。每書刊記或有或無,內容、位置亦不盡相同。或在序後,或在卷尾,或皆有之。或作“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印行”,或作“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刊行”,或作“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印”,或作“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宅書籍鋪刊行”。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清顧修重輯刻本,又與宋本略有不同。(參見羅鷺《宋刻〈南宋群賢小集〉版本發微》,《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七輯下卷,2014年)
汪之昌與《學古堂日記》
汪之昌(1837-1895),字振民,新陽(今江蘇昆山)人。曾參與王先謙《皇清經解續編》之彙刻,主要負責第三十七卷之初校與第四十三卷之覆校。晚年教授於蘇州正誼書院學古堂,章鈺即從其學習史學和目錄學。學古堂學風重漢學,尚徵實,學生記錄每日讀書心得,由雷浚、汪之昌等評價,彙集成《學古堂日記》一書。《學古堂日記》收錄書院學生讀經史、算學著作之日記,包括《讀周易日記》二種、《讀尚書日記》一種、《讀毛詩日記》九種、《讀爾雅日記》七種、《讀史記日記》二種、《讀漢書日記》四種、《治算學日記》三種,以及讀《三禮》《通鑒》《文選》等日記多種。《中國古籍總目·叢書部》有詳目。(附記:蘇州圖書館以正誼書院學古堂藏書樓爲基礎創立)
兩宋浙刻叢刊編委會
浙江古籍出版社攜手止觀書局,打造“兩宋浙刻叢刊”,邀請國內外二十餘名一流文獻版本專家,組建叢刊編委會,共同梳理、甄別與編纂。自毛晉、黃丕烈後,始有此舉,真乃古籍出版一大幸事。著名篆刻家、書法家景盦先生製“兩宋浙刻叢刊編委會”朱文方印,其邊款曰:“兩宋浙刻叢刊爲許君石如與誼同輯者,庚子始議,辛丑擬目,壬寅付梓。其間得前輩無錫沈公燮元、蘇州江公澄波肯定,有時任國圖館長山西陳先生紅彥鼎助,幸合肥沈先生津、沁陽范先生景中、北京趙先生前玉成,溧水夫子陳公先行、烏傷夫子吳公格、滕州夫子杜公澤遜指授,故此事之成,實三代古籍人之共願也。楮精墨良,宋韻流溢,展卷之際,文脈在茲。吾二人得敬恭其事,幸何如也。石如、陳誼仝啟,時壬寅二月廿五。 無爲景厂刻印。”
菦圃遺書
蘇州圖書館藏宋嘉定五年章貢郡齋刻本《容齋隨筆》十六卷、《續筆》十六卷,繆荃孫跋。此書由田吳炤自日本購回,有“鞠山文庫”朱文長方印。後轉售給徐行可,又經傅增湘手爲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購得(《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八著錄,《涵芬樓原存善本草目》著錄),印入《四部叢刊續編》。張元濟因向張鈞衡借印其所藏影宋抄本《說文繫傳》,張氏提出以此書爲交換條件,遂忍痛割愛讓於張。張氏適園藏書,被其長子張乃熊(號菦圃)繼承。抗戰期間,經文獻保存同志會斡旋,菦圃藏書皆售與中央圖書館(今藏臺北國家圖書館)。當時未售出者,傳之其長子張澤璿,此本即在其中。後大多捐給北京圖書館,仍有幾部留于家中。1973年,江澄波在前梗子巷居民家發現此書,歸藏於蘇州圖書館(參見《古刻名抄經眼錄》,第180—181頁)。
《爾雅》在史志目錄之歸屬
《漢志》附《爾雅》于“孝經類”,《隋志》將《爾雅》諸書與五經總義附于“論語類”。《舊唐志》將《爾雅》等獨立出,列爲詁訓類十一,與易類一、書類二、詩類三、禮類四、樂類五、春秋類六、孝經類七、論語類八、讖緯類九、經解類十、小學類十二並列。在正文著錄圖書時,却將詁訓類與小學類合並,總稱“小學”。雖前後矛盾,有開創之功。《新唐志》“甲部經錄”將詁訓類合併入小學類,成爲十一類。自此,《爾雅》在中國古籍目錄分類中便固定在小學類,且居其首。
平陽刻本
山西臨汾,古稱平陽,因位於平水之北而得名。金代曾置平水縣,設經籍所。平陽是金代和蒙元時期北方雕版印刷中心,此處所刻書稱“平陽刻本”或“平水本”,代表版本有:金皇統九年(1149)至大定十三年(1173)刻本《趙城金藏》、金正大六年(1229)王文郁刻本《新刊平水禮部韻略》、蒙古乃馬真后三年(1244)平陽玄都觀刻本《玄都寶藏》、蒙古定宗四年(1249)張存惠晦明軒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蒙古憲宗三年至五年(1253-1255)張宅晦明軒刻本《增節標目音注精議資治通鑑》、蒙古中統二年(1261)段子成刻本《史記》、蒙古平水刻本《尚書注疏》、元元貞二年(1296)平陽府梁宅刻本《論語注疏解經》(原書已佚,今有清光緒三十年劉世珩玉海堂影刻本)。案,葉德輝《書林清話》誤將晦明軒列入“金時平水刻書之盛”條,所刻書亦誤作《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又誤讀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將所謂張存惠刻本《大觀本草》列入“元時書坊刻書之盛”條(俱在卷四)。
《太平御覽》版本
《太平御覽》版本多而雜,宋刻本有兩種,均爲殘帙,今已流落海外;明刻本有一種,活字本有兩種,鈔本有數十種之多;清刻本有兩種,活字本有一種,鈔本亦有不少。校勘最精者當屬清張海鵬從善堂本,現通行本爲中華書局縮印《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
朱光藏書
十竹齋(北京)2022秋拍,有清宮天祿琳琅舊藏明仿宋刻本《班馬字類》。除葉盛、季振宜、朱彝尊、天祿琳琅諸家藏印外,書中還鈐有“朱光所藏書畫”“朱光所藏書畫燕南印”二朱文長方印。今考其人,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廣西博白人,曾參加紅軍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州市市長、廣東省副省長等職,喜好收藏書畫。朱燕南,朱光之子。可知是書爲朱氏父子舊藏,此次拍賣後,不知又插架何處。
二〇二四年三月三日記于古濟水之北
本文原刊揀風亭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