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用書齋筆記(二)

讀無用書齋筆記(二)

元明人藏印

《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本《駱賓王文集》《常建詩集》《杜審言詩集》《岑嘉州詩集》《皇甫冉詩集》《王摩詰文集》《孟浩然文集》,皆海源閣舊物,後六種歸周叔弢。又宋本《李太白文集》《寒山子詩集》,後一種亦歸弢翁。又元本《清容居士詩集》,涵芬樓舊藏。各書所鈐多元明人印記,未能盡考。


宋蜀刻唐人集

宋蜀刻唐人集十餘種,皆元翰林國史院舊藏,清初歸劉體仁,至民國散落各處,輾轉爲袁克文、傅增湘、周叔弢、朱文鈞、邢之襄、陳清華等人收藏,今多歸國圖、臺圖。朱文鈞(號翼盦)曾收得六種,顏其室曰“六唐人齋”。傳劉體仁舊藏蜀刻唐人集三十餘種,今見者不足半數,殊爲一憾。


貴徵鈐印

涵芬樓舊藏貴徵鈔本《五代會要》(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每卷首尾皆有鈐印,且各不相同,共四十餘方,不啻爲貴氏印譜一部。《涵芬樓燼餘書錄》著錄不全。貴徵(1756-1851),字仲符,號一堂,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儀徵縣學生員,與阮元爲“三同好友”。著有《安事齋詩錄》四卷(道光十五年刻本)。


文廷式竊取《永樂大典》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似叢書非叢書似總集非總集之書”條:“《永樂大典》有百餘本在萍鄉文芸閣學士廷式家。文故後,其家人出以求售。吾曾見之,皆入聲韻。白紙八行朱絲格鈔,書面爲黃絹裱紙。蓋文在翰林院竊出者也。”此說尚無旁證,當屬葉氏一面之詞。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三云:“《永樂大典》今存於翰林院者僅八百餘冊,余乙酉、丁亥在京時,志伯愚銳詹事方協辦院事,曾借讀三百餘冊。”《文廷式集》中確有不少其抄《大典》材料之記載,然竊書之說尚存疑。張升先生《〈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新考》二書,未詳考此事。


清代輯佚家之藏書

清代輯佚家藏書特點:一,注重實用,以常見版本爲主;二,注重收藏類書、古注等輯佚常用書;三,收藏有較多古佚書輯本。


錢大昕所見宋本《爾雅疏》

《竹汀先生日記鈔》卷一記錄錢大昕所經眼善本古籍,同時涉及與當時著名藏書家之交遊。其中有兩處提到宋板《爾雅疏》。一云“晤袁又愷、臧在東,見宋板《爾雅疏》”,此本後歸黃丕烈,臧庸曾據以撰《爾雅注疏校勘記》,後失傳。又云“晤黃蕘圃、周漪塘,……又見《爾雅疏》單行本,與袁氏所藏本行款悉同”,此本今藏國圖。陸氏皕宋樓亦藏有宋本《爾雅疏》,今在日本靜嘉堂。


沈欽韓藏書印

沈欽韓有藏書印兩方,較爲少見,鈐于清康熙間冠山堂重修徐氏東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沈欽韓批注並跋)。一曰“織簾藏書”(白文方印),“織簾”二字出《南齊書·沈驎士傳》“驎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沈欽韓一號織簾居士,用典而不忘其祖。一曰“有此廬圖書”(朱文方印),語出韓愈《示兒》“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此印蓋專爲《昌黎先生集》而治。又,沈氏曾作《韓集補注》一卷。


翁氏家傳秘籍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金明昌三年(1192)張謙刻本《重校正地理新書》十五卷,遞經陳揆稽瑞樓、常熟翁氏(翁心存、翁同爵、翁同龢、翁之繕)、蔣氏密韻樓(蔣汝藻、蔣祖詒)、張珩韞輝齋收藏。内頁鈐有翁氏三代四人藏書印,實乃翁氏家傳之秘籍。翁心存:“臣印/心存”白文方印、“遂菴/珍藏”朱文方印、“知止齋”朱文長方印、“海虞翁氏陔/華館圖書印”朱文長方印,翁同爵:“常熟翁/玉甫珍藏”朱文長方印,翁同龢:“龢”朱文方印、“同龢”朱文長方印,翁之繕:“善”朱文長方印、“之善/審定”朱文長方印、“常熟翁/之善藏本”朱文長方印、“翁之繕/所收精/品圖籍”朱文長方印、“鬲盦/祕笈”朱文長方印。


《北戶錄》版本

《北戶錄》三卷,舊題唐段公路撰,崔龜圖注,博物學著作。此書最早爲南宋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今已不可見,臺圖藏有傳抄本。又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皕宋樓舊藏,光緒六年陸心源據以刻入《十萬卷樓叢書》,並出校勘記一卷,爲此書最善之本。毛抄《北戶錄》今在日本靜嘉堂文庫,河田罴《靜嘉堂秘籍志》于史部地理類著錄。又有清宮天祿琳琅舊藏元刊本、南京圖書館藏明胡文煥校刻《格致叢書》本、國家圖書館藏明清抄本、子部雜家及說部叢書中所收之節錄本等。鍾無末《〈北戶錄〉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乙編爲《北戶錄》點校,以十萬卷樓本爲底本,以文淵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爲校本,參以《類說》本、《說郛》本、《說海》本和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文始堂本,爲《北戶錄》之精善整理本。案,中華書局新出許逸民校箋本,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2023年3月),以《叢書集成》本爲底本(即《十萬卷樓叢書》本),而未參校其他諸本。文物出版社曾影印明抄本(2022年6月),列爲《海上絲綢之路基本文獻叢書》之一,未詳何本。

二〇二四年三月二日記于古濟水之北


本文原刊揀風亭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