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來源考
滿鐵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來源考
尹敏志
摘要
中國國家圖書館現藏《永樂大典》中,有52冊為滿鐵大連圖書館之舊藏。本文根據《書香》《書志學》等日文報刊,結合當事人回憶錄、日記等史料,考證1945年前大連圖書館分五批購入55冊《永樂大典》的始末。該館1925年12月前先從北京書肆購入2冊,1934年12月至1937年4月間入藏丁氏百一齋舊藏4冊,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間入藏嘉業堂舊藏42冊,1943年2月入藏2冊,1944年3月最後入藏5冊。除第二批外,均與松崎鶴雄有關。抗日戰爭爆發前,劉承幹的清遺民立場,與偽滿洲國及日本方面的聯繫,是嘉業堂本轉讓大連圖書館的重要原因。
《永樂大典》(下文簡稱《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有永樂、嘉靖兩部抄本,前者明亡時不知所蹤,後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散佚。對於近代以來嘉靖本《大典》的流傳史,張升已做翔實考證[1]。趙愛學統計中國國家圖書館現擁有嘉靖本《大典》224冊,居各收藏單位之首,並系統梳理其來源,指出其中52冊為滿鐵大連圖書館舊藏,1954年6月從蘇聯中央列寧圖書館歸還[2]。然而,作為戰前收藏《大典》最多的機構,滿鐵大連圖書館藏本的來源、入藏時間等,目前仍留下不少疑點。
大連圖書館始建於1907年,全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從二十年代開始收購《大典》,最多達55冊,以得自南潯嘉業堂者最多。嘉業堂主人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求恕居士,浙江省吳興縣南潯鎮人,聚書六十萬卷,以宋元本、稿抄本、清代禁書收藏最為宏富[3]。七七事變後南潯淪陷,日軍特意保護嘉業堂,藏書樓因此幸免破壞[4]。抗戰中期,劉承幹有意將藏書整體售與大連圖書館,雖以失敗告終,但學界普遍認為嘉業堂藏《大典》是此時轉讓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結合《書志學》《書香》《圖書館雜誌》等日文報刊,當事人的書信、回憶錄等史料,重新考證滿鐵大連圖書館舊藏《大典》的來源、入藏時間等問題。民國時期,中日兩國藏書界互動頻繁,《大典》的收藏活動也必須放在這一國際視野中理解。本文將重新梳理、考辯史實,以求教於方家。
一、嘉業堂本《永樂大典》轉讓時間新證
1925年12月袁同禮統計《大典》現存卷目,記錄大連圖書館藏卷2739至2740、卷14382至14383兩冊,均為述古堂之舊藏[5]。1927年2月、8月袁氏兩次發表續目,加入嘉業堂等處藏本[6]、日本東洋文庫等處藏本信息[7]。1929年袁氏又發表《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一文,記錄嘉業堂藏44冊、大連圖書館藏2冊[8]。以上統計之準確性,得到學界普遍認可。
據大連圖書館館長柿沼介回憶,滿鐵在購入這2冊《大典》後,由於中方的古書出口管制政策,不得不將其暫存於北京某處。1929年1月他與松崎鶴雄共赴北京,疏通各方關係,才將《大典》與海源閣舊藏宋刊本等在內約3萬冊漢籍一起運抵大連:
當時中國政府嚴禁古書外流,我們此番購書還入手兩冊《永樂大典》之事被國立北京圖書館聽說後,對方提出嚴正抗議,要求必須將此書讓渡給該館,因此我們為將購入圖書運到大連花費了不少的苦心。通過北京公所的足立長三氏、押川一郎氏等多方斡旋,4月2日全部書籍安全到達大連碼頭,我們這才安心。[9]
大連圖書館的《大典》數量此後五年未發生變化。證據是1934年12月,柿沼介又在滿鐵各圖書館報《書香》上發表《話永樂大典》一文,引用袁同禮的統計,表示該館仍僅有2冊《大典》[10]。
但袁氏《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發表不到兩年後,嘉業堂藏《大典》開始散佚。1931年5月劉承幹通過張元濟的中介,先將卷5248至5249、卷5251至5252共2冊以一千元的價格轉讓給奉天故宮博物館館長金梁[11]。若干年後,嘉業堂剩餘42冊被售與大連圖書館。1945年蘇聯軍隊攻佔大連時,這42冊與其他《大典》一同被接收。然而,對於嘉業堂本《大典》轉讓大連圖書館的具體時間及冊數,學界卻說法各異,大致可分戰時、戰前轉讓說兩大類。
戰時轉讓說分三種。(1)張升認為,1938年「日本滿鐵大連圖書館從嘉業堂買入42冊《永樂大典》」,又稱「松崎鶴雄代表滿鐵從嘉業堂買了44冊」,前後冊數顯然自相矛盾[12]。此說影響甚廣,如趙愛學指「嘉業堂出讓此42冊《大典》的時間,一般認為是1938年」[13]。吳真也判斷「嘉業堂所藏《永樂大典》44冊已於1938年3月被偽滿鐵大連圖書館買下。」[14](2)張廷銀、劉應梅認為,嘉業堂與大連圖書館的交易發生在「1939年夏秋至1943年間。」[15](3)尾崎康則主要根據岩井大慧的回憶(詳見下文)指出:「據岩井氏講,大約在1940年,曾想一次購買劉氏嘉業堂的49冊,但因時逢戰亂,資金短缺,未能遂願。通過當時的滿鐵,將其收藏在了大連圖書館。大戰後,它們經過蘇維埃聯邦歸還至北京圖書館。」[16]
戰前轉讓說僅一種。《嘉業堂志》稱,1937年4月「蔣復璁就嘉業堂藏《永樂大典》以三萬元售予大連滿鐵圖書館向劉承幹表示不滿,指出政府可以更高價收購」[17]。換言之,交易在此之前已完成。《嘉業堂志》編者未注明史料出處,經筆者調查,應是劉承幹《求恕齋日記》(括號內原為雙行小注,下同):
近據培余弟告余,現在中央圖書館主任蔣慰堂(名復璁,硤石人,為生沐之子孫)曾問《永樂大典》只以三萬元售於東瀛,胡弗歸諸公家?政府肯出五六萬元。至若嘉業書籍全部分,令兄如肯脫售,近來財政寬裕,孔部長(祥熙)允撥巨款以購之。余雖未能全信,而對於是項亦殊難於答復。因告培余弟,余之近況雖不甚舒,比之木齋還可支持,故亦不必切實復彼也。[18]
當時瀋陽、大連實質上都被日本控制,都可以算「售於東瀛」,單從此史料看,蔣復璁說的也可能是售於奉天故宮博物館的2冊。但正如前文所述,1931年2冊《大典》的售價是一千元,此處蔣復璁說的是三萬元,顯然是嘉業堂剩餘42冊的價格。
但此判斷仍存在一個疑點。據《滿鐵大連圖書館增加圖書分類目錄》,嘉業堂本42冊《大典》的入藏時間是昭和十四年度,確切說是1939年4月之後、1940年4月之前[19]。趙愛學在調查中國國家圖書館現藏《大典》後也發現,除了被蘇軍接收後去向不明的一冊外,41冊嘉業堂本《大典》鈐大連圖書館印的時間大部分為1939年12月11日[20]。如果1937年4月前交易已完成,為何大連圖書館兩三年後才將其登記、鈐印?即使充分考慮各項手續所費時間,正常情況下這也是不合情理的。
實際上,錄入《滿鐵大連圖書館增加圖書分類目錄》及鈐印時間,與嘉業堂本入藏大連圖書館的時間均有所出入。來源於大連圖書館的其他原始史料顯示,嘉業堂舊藏本《大典》的入藏時間要早得多。如據滿洲建國大學教授瀧川政次郎回憶,1938年9月因松岡洋右的關照,他得以閱覽大連圖書館48冊《大典》[21]。又1940年《書香》刊登《送別柿沼館長》一文,文中稱:
比如有名的《永樂大典》,目前所在地明確的不過三百冊,而且很多流往歐美散佚,幾年前通過當地的松崎鶴雄先生、前參與上村哲彌的斡旋,又得到松岡前總裁的援助,本館得以一次性入藏42冊。加上之前已有的部分總共達到48冊,現在本館該書的數量,在世界範圍內已達到最多。[22]
松岡洋右為滿鐵第十四代總裁,就職於1935年8月2日,1939年2月離職[23],由此記載可知,嘉業堂本交易、運至大連圖書館必在此之間。文中稱此事發生在「幾年前」(日文原文作「先年」),而不用「去年」或「前年」,很可能因為此事發生在三四年前,而非一兩年前。
可作為旁證的是,曾在嘉業堂工作幾十年的老員工周子美回憶,嘉業堂藏書的散失「第一是主人經濟上的沒落,不得已陸續把書售給他人。如宋本《四史》《竇氏聯珠集》《魏鶴山集》都歸到寶禮堂潘氏,明抄列朝《實錄》讓給中央研究院,《永樂大典》讓給遼寧滿鐵圖書館。其次是抗戰爆發的影響」云云[24]。此回憶明確指出《大典》的轉讓發生在戰前,與《求恕齋日記》的記載、大連圖書館方面的記錄相符。
總而言之,嘉業堂本42冊《大典》最晚1937年4月完成轉讓,1938年9月前肯定已入藏大連圖書館[25],至1939年正式登記、鈐印,翌年開放閱覽。1940年5月瀧川政次郎再度前來查閱《大典》卷7517、7518中所引《經世大典》《大元倉庫記》[26]。8月仁井田陞查閱卷14620中《吏部條法》、卷14575中《金玉新書》,並表示「同書原本由嘉業堂所藏,廣為學者所知」[27]。進度為何如此緩慢,原因不得而知,但從1929年大連圖書館起運《大典》時北京圖書館的「嚴正抗議」,以及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的反應來看,很可能是大連圖書館有意低調處理此事。
二、其他《永樂大典》入藏大連圖書館時間
前引《送別柿沼館長》還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42冊嘉業堂本入藏之後,大連圖書館《大典》數量達48冊,除去1925年12月前購入的2冊,應還有4冊在嘉業堂本之前入藏該館。從趙愛學的統計來看,只可能是鈐1939年入藏印的卷3614、卷5345、卷8979、卷22570至22572、卷22760這5冊中的4冊,皆為丁氏百一齋舊藏[28]。又因大連圖書館明確記載卷8979是1944年入藏(詳見下文),可知是除此之外的4冊。這4冊的具體入藏雖時間不明,必定在1934年年底柿沼介發表《話永樂大典》之後、嘉業堂本入藏之前,即1934年12月至1937年4月間。
對於出售42冊《大典》的原因及過程,劉承幹在1936、1937年的日記中隻字未提,已公佈的劉氏信札也未見任何記錄。關於此次售書最詳盡的史料,是東洋文庫前主事岩井大慧的回憶。岩井氏發表過三篇《大典》統計表,依次為:(1)《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發表於1939年7月1日,統計出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共48冊、104卷[29]。(2)《袁氏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補正》,發表於1939年10月30日,維持(1)的48冊說[30]。(3)《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新訂)》,發表於1963年6月30日,文末落款時間1961年10月15日,該文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典》藏地變化的信息[31]。
關於嘉業堂本出售的回憶出自(3)。該文稱從1933年、1934年開始,東洋文庫委託北京某書肆[32],只要市面上出現《大典》便盡快告知東京方面,東洋文庫願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下。通過這種方式,該文庫成功購入幾冊《大典》。兩三年後,日本國內爆發經濟危機,東洋文庫經費驟趨緊張:
某書肆據說從中國的上海和北京傳來一個新消息。劉承幹氏的某妾因為沈迷於賭馬,欠下巨債,為還清債款,劉已經準備將家藏《永樂大典》出售,附加條件是不許將書分割,必須一次性全部買下。對我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我立刻拜訪林理事長的宅邸討論此事,但林理事長認為,以文庫目前的財政狀況,無論如何是辦不到的,又不忍心再去麻煩岩崎男爵。我也好放置不管。但無論通過什麼方式都要將這批書收歸日本所有,為此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我判斷當時既有財力,又有搜書的熱心將書全部買下的,除了滿鐵外沒有其他。我還考慮到滿鐵有松崎鶴雄氏那樣的愛書家和古書通,肯定會做些什麼,於是立即將事情原委告訴松崎氏,並將買入並妥善保存這批書的意願,向當時滿鐵總裁松岡洋右提了出來。多虧了松崎氏等人的支持,理事會通過了將這些書一起買下的提案,於是在昭和十八年二月三日,全部四十九冊《永樂大典》都已入藏滿鐵大連圖書館。[33]
幾乎所有中國學者,以及田仲一成、尾崎康等日本學者的研究,無不基於這段回憶。此回憶時間模糊,尾崎氏轉述時稱「大約在1940年」[34],未詳何據。從引文來看,1933、1934年的兩三年後最晚也不過1937年。田仲氏將此史料譯為中文(可能是中國學者代譯),但將譯文與日文原文核對,發現原文中某書肆通知東洋文庫、岩井氏與林理事長商議的過程、岩井氏希望由日本方面收下嘉業堂本《大典》而找到松崎氏等細節均遭到刪除,論文集的出版時間也出現錯誤[35]。
田仲氏譯文將引文最後一句譯為「幸而多虧松崎氏推動,得到滿鐵理事會批准,昭和18年2月3日,該書全部49冊就由滿鐵大連圖書館接受了」,並認為岩井大慧記錯了時間,昭和十八年(1943年)應改為昭和十四年(1939年)或十五年(1940年)[36]。然而,田仲氏的譯文未準確傳達出昭和18年2月3日是一個截止時間點之意,容易讓人誤解岩井氏是說昭和18年2月3日49冊《大典》全部由嘉業堂轉交大連圖書館。如張升據此斷定岩井氏回憶的時間、冊數皆有誤:「昭和十八年(1943),應是昭和十三年(1938);49冊,應是42冊。」[37]
對於田仲一成、張升的觀點,趙愛學提出有力質疑。趙氏發現,國圖藏本《大典》中來自大連圖書館的部分,除前文分析過的抗日戰爭爆發前已入藏的48冊外,還有卷2537至2538、卷7960至7962這2冊《大典》無嘉業堂印,但鈐「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藏(昭18 2 3)」印,即昭和十八年2月3日,與岩井大慧所說的時間點完全吻合。然而,趙氏未能解答此疑問:「為何有這種差異,實在令人費解。姑且羅列於此,以供進一步研究。」[38]
從岩井氏發表的(1)(2)兩篇論文看,他清楚瞭解大連圖書館48冊《大典》的來歷,1961年的49冊說,應該加入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連圖書館新收的2冊。1941年9月《書香》刊登《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目表》,顯示館藏《大典》數量為48冊[39],亦未見趙愛學發現的鈐「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藏(昭18 2 3)」的2冊,可佐證卷2537至2538、卷7960至7962的確是1941年以後入藏的。逐一核對《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新訂)》,發現該表已將1943年2月前大連圖書館入藏的50冊《大典》全部登記在內,可見岩井氏回憶中「昭和十八年二月三日」的時間點無誤,錯在將總數50冊計算為49冊。
趙愛學指《大典》卷3614、卷5345、卷8979、卷22570至卷22572、卷22760這5冊鈐「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藏(昭14 12 11)」印,均為吳興丁氏百一齋舊藏,並由此判斷它們「約於1939年讓與滿鐵」[40]。但昭和十六年(1937)《大連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卷目表》羅列館藏《大典》48冊,包括卷3614、卷5345、卷22570至卷22572、卷22760,惟獨沒有卷8979[41]。昭和十四年(1939)度《滿鐵大連圖書館增加圖書分類目錄》亦未載卷8979[42]。由此來看,與上節所述嘉業堂本的情況類似,大連圖書館舊藏《大典》的鈐印時間與實際入藏時間往往有所出入。而1944年3月《書香》刊登植野武雄的文章,顯示卷8979是此時與其他4冊《大典》一起入藏,為大連圖書館的第五批、即最後一批入藏的《大典》:
本館原有五十冊,此次又得以入手如下五冊,共達到五十五冊。
イ、卷四八二、一東、忠、忠義一七
ロ、卷四八三、卷四八四、一東、忠、詩文、一、二
ハ、卷八九七九、二〇尤、周
ニ、卷一三一九、一送、宋、宋室三
ホ、卷一四六二六、六暮、部、吏部十三
植野氏還透露以上5冊「通過松崎的囑託和斡旋,方能入手」[43]。必須考辯的是,原文「卷一三一九」當作「卷一三〇一九」,疑脫「〇」字,因《永樂大典》卷1319至今未發現,且植野文中將卷數從小到大排列,1319小於8979,不應該排在第4行。另一個證據是1944年6月10日《書香》刊登《本館所藏稀見書解題》,詳細記錄館藏55冊《大典》的卷目與分合情況,僅見卷13019而無卷1319[44]。
綜上所述,1945年前滿鐵大連圖書館入藏《大典》的時間及來源如下:最早1925年12月前從北京購入2冊,1934年12月至1937年4月間收入丁氏百一齋舊藏4冊,1937年4月前通過松崎鶴雄從嘉業堂購入42冊,1943年2月再度購入2冊,1944年3月最後入藏5冊,總數達到55冊。上述《大典》除卷2190-2191、482、483-484這3冊去向不明外,剩餘52冊均由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贈還,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45]。
三、松崎鶴雄與劉承幹的交往
如前文所述,大連圖書館藏《大典》55冊中至少51冊與松崎鶴雄相關。本節將從這一關鍵人物入手,討論嘉業堂本《大典》轉讓大連圖書館的時間上限。
松崎鶴雄字柔甫,1867年出生於熊本縣,先後就讀於東京獨逸學校、熊本洋學校、長崎鎮西學院、青山學院等,1908年入大阪朝日新聞社。翌年以通訊員身份赴清,旅居長沙,師從葉德輝、王先謙和王闓運,1920年就任滿鐵大連圖書館漢籍主任[46]。1929年松崎鶴雄從大連圖書館離職[47],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翌年羅振玉邀松崎氏至旅順整理清朝內閣檔案,任漢文主任[48]。離開大連圖書館後,松崎氏仍與該館保持密切聯繫,定期在滿鐵理事石本憲治的宅邸中講課,其受業學生組成名為「柔父會」的團體[49]。
1936年5月劉承幹赴偽滿洲國,9月4日通過王季烈的介紹在大連認識松崎鶴雄。劉氏在當天日記中記載:「松崎柔甫(名鶴雄)來略談,能華語,知華文,在湖南甚久,為湘潭王壬秋太史(闓運)之弟子。其言語聲音甚低,耳又不便,故筆談也。」[50]《求恕齋日記》的體例,是對初次見面的人加以簡要介紹,可見兩人之前並無來往。十一天後劉承幹赴遼東飯莊午宴,松崎氏亦來,劉氏又記載「此公雖能說華語,而聲音甚低,聽不清楚,且言語甚少」[51]。同年10月8日劉承幹結束偽滿洲國行程,離開大連[52]。約幾個月後,岩井大慧將劉承幹準備一次性出售42冊《大典》的消息告訴松崎鶴雄,隨後松崎說服館長松岡洋右,由大連圖書館出資購入。
不久七七事變爆發。由於劉承幹素來將藏書對藤田豐八、內藤湖南[53]、濱一衛[54]等日本學者開放,故日本學界不少人關心嘉業堂的安危。1938年3月,日本書志學會刊物[55]《書志學》報道「劉氏嘉業堂的書籍似有散佚」[56]。5月又刊登岡井慎吾的文章,否認之前的報道,稱日軍進入嘉興時,松崎鶴雄發電報給嘉興部隊長牧二郎,委託他保護嘉業堂,故藏書樓目前完好無損[57]。
岡井慎吾號柿堂,福井縣人,時任九州帝國大學、東京文理科大學等校講師[58]。岡井氏將牧二郎帶回日本的消息對外公開,稱嘉業堂目前「書庫排列整齊,戰爭爆發後來不及立即作遷移他處之想,也不對外開放」,主人劉承幹「現居上海。雖然在考慮擔任日軍治安維持會的要職,但因怕被人目為漢奸,來訪的日本人一概不見」。岡井氏還透露,雖然現在南潯守備軍數量有所減少,牧二郎還是承諾盡力保護嘉業堂[59]。對於這一好消息,《書志學》主編長澤規矩評論道:
聽聞嘉業堂藏書未散佚、現在仍然保存的消息,感到欣喜的不止我一人吧。但是,該堂藏書一部分在戰爭之前就已被分割售賣,我聽聞包括《永樂大典》等書目前在別處。嘉業堂藏書果真在一個地方完整保存否,我希望得知實情。[60]
此話可作為前文結論的一個旁證,顯示日本藏書界消息人士早已得知抗日戰爭爆發前44冊嘉業堂本《大典》已被分割出售,先後轉讓奉天故宮博物館、大連圖書館之事。
據劉承幹日記,1937年11月他舉家逃離南潯[61],12月13日抵達上海,居於法租界內[62]。劉氏離開之後,松崎鶴雄先後委託兩位日本軍官保護嘉業堂藏書樓。第一位即牧二郎(松崎信中稱他為牧次郎),時任嘉興守備隊部隊長。牧二郎是松崎鶴雄的內弟,《書香》報道牧在收到松崎的電報後,立即「向駐紮在南潯的隊長下命令,同時向上司請示,要求特別留意該地區。嘉業堂因此免於趁亂打劫的中國人之掠奪,得以安然無恙」[63]。此消息源很可能是松崎氏本人。第二位軍官是杭州警備旅團長松井貫一少將,他是日本軍醫中將飯島茂的女婿,松崎氏以飯島茂為中間人「請松井少將將搬書等保護」[64],協助劉承幹將嘉業堂部分藏書從南潯運至上海租界。
由於牧二郎的保護,1938年1月底日軍在南潯劫掠,當地房屋十毀其八,嘉業堂未受波及[65]。1938年上半年牧次郎回國,松井貫一成為嘉業堂的新保護人。至1960年代,劉承幹回憶道:
丙子夏五月,余作大連之行,寓王君九學部家,遇日本人松奇鶴雄(字柔甫),為王壬秋太史門生,詩文兼擅,彼此曾往還酬酢。其明年丁醜,戰爨突起。彼邦派遣軍司令松井,為松奇之戚。松奇函松井,謂有湖州友人劉某藏書樓,須加保護。松井以此達杭嘉湖司令牧次郎,能如其言,絕不損礙,且入樓見御賜匾額及先人遺像,均行禮致敬。[66]
此回憶自稱丙子(1936)夏5月作大連之行,《求恕齋日記》也記載劉承幹於陰曆1936年5月7日抵達大連[67],兩者相符。回憶還能證明此次大連之行結束後,劉氏才與松崎氏相識。但此回憶存在不少錯訛:第一,將「松崎」誤寫作「松奇」。第二,松井貫一是松崎鶴雄朋友飯島茂的親戚,而不是松崎氏本人的親戚。第三,牧次郎、松井貫一由松崎鶴雄分別委託,不存在松井貫一函牧二郎保護之事。第四,《書香》的記載顯示牧二郎的軍職應是嘉興守備隊部隊長,而不是杭嘉湖司令。總之此回憶的史料價值頗高,但人物關係顛倒錯亂,引用時宜慎重。
綜上所述,1936年9月劉承幹與松崎鶴雄初次見面,幾個月後將42冊《大典》售於大連圖書館。翌年9月劉氏為躲避戰亂逃離南潯,松崎氏幫助劉氏保護嘉業堂,其背後動機頗耐人尋味。從事態的發展來看,其考量可能是先借日軍之力保護南潯嘉業堂藏書,然後由大連圖書館出面將其全部買下。雖然劉承幹對此表示同意,但一半滿鐵員工卻反對將四十萬巨款用於「此不急之事業」[68],交易最終失敗。換而言之,嘉業堂42冊《大典》的轉讓必在1936年10月劉承幹離開大連以後。
根據上文分析,以表格整理大連圖書館藏《大典》的來源及入藏時間如下:
表1 滿鐵大連圖書館《永樂大典》入藏批次、時間、卷目及來源
資料來源: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一卷第四期,1925年12月,頁4-10。岩井大慧《永楽大典現存卷目表》,《史學雑誌》第五十編第七號,1939年7月1日,頁942—945;岩井大慧《袁氏永楽大典現存卷目表補正》,《東洋史論叢:池內博士還暦記念》,座右寶刊行會,1940年,頁109—161;《大連図書館藏永樂大典卷目表》,《書香》第一三二號,1940年9月,頁23、34;岩井大慧《永楽大典現存巻目表(新訂)》,《岩井博士古稀記念典籍論集》,岩井博士古希紀念事業會,1963年,頁1-29;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文獻》2014年第3期,頁37-64。
四、餘論
在《求恕齋日記》中,劉承幹呼章太炎、吳敬恆、蔡元培、汪兆銘等革命黨人為「文妖」[69],貶辛亥革命為「國變」,斥國民政府「搜刮民脂,一律破壞,以較洪楊尚不如,安知保全國粹為本責哉」[70]。清遺民的政治立場十分鮮明。1935年劉承幹首次前往偽滿洲國,謁見溥儀,仍稱之為「皇上」,行前清跪安禮,希望其「早日入關救百姓」[71]。翌年劉氏再游偽滿,結識松崎鶴雄,並得以參觀大連圖書館[72]。考慮到抗日戰爭前劉氏對偽滿洲國的政治認同遠勝於國民政府,出售《大典》時偽滿境內的圖書機構成為優先選擇,並不令人意外。
1929年嘉業堂藏有《大典》44冊,1931年劉承幹先將2冊售於奉天故宮博物館館長金梁,1937年將另外42冊售於滿鐵大連圖書館。金氏為杭州旗人,曾重印被國民政府查禁的《清史稿》,劉亦購得此「關外本」一部[73]。劉氏、金氏兩人顯然志同道合。代表大連圖書館購書的松崎鶴雄則是清遺民葉德輝、王先謙的弟子,又與羅振玉、王季烈等私交密切。羅振玉是著名清遺民,王季烈在辛亥革命後「誓不入仕民國」,為偽滿成立初期重要人物[74]。由此可見,劉承幹更傾向於借助清遺民的關係網絡,與政治立場相近的人進行交易,價格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嘉業堂與大連圖書館之間,共發生過兩次售書交涉。第一次在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間,標的物為42冊《大典》,最終成功。第二次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標的物為嘉業堂所有藏書,最終失敗。兩次交涉均涉及國民政府、日本、偽滿洲國各方勢力,當事人語焉不詳,給還原史實帶來較大困難。42冊《大典》交易完成後,劉承幹在日記中只提及此事一次,且略去所有相關細節。大連圖書館遲遲不將這批書登記鈐印,《書香》三年內不加報道,諱莫如深[75]。交易之後,松崎鶴雄還囑咐王季烈銷毀有關信件:「關書事敝信中多涉該社之內容者,請焚卻之,以絕後累為盼。」[76]由於人為造成的史料殘缺,兩次售書很容易被混為一談,遂產生嘉業堂舊藏《大典》轉讓時間、冊數的各種版本。
注釋
[1]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新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2]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文獻》2014年第3期,頁37-64。
[3]周子美《嘉業堂藏書聚散考》,《文獻》1982年第2期,頁220。
[4]黃建國總結了嘉業堂保全的三種說法:一是嘉業堂有溥儀匾額,日軍見後不再進入;二是日本漢學家松崎鶴雄叮囑南潯的日軍司令、其妻舅牧少將保護藏書樓;三是劉承幹將很多藏書頭冊隱藏,日軍見書多不全便未下手。黃氏認為「上述諸說至今未有充分證據。」黃建國《嘉業堂藏書樓全盛時期的藏書》,《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第3期,頁81。
[5]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一卷第四期,1925年12月20日,頁4-10。
[6]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續目》,《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二卷第四期,1927年2月28日,頁9-13。
[7]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續目》,《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三卷第一期,1927年8月31日,頁9-11。
[8]袁同禮《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北平北海圖書館月刊》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1929年3、4月,頁230-251。
[9]柿沼介《購書の思い出二、三》,《書香》第一〇一號,1937年11月10日,頁2、3。
[10]柿沼介《永楽大典の話》,《書香》第六六號,1934年12月10日,頁7。
[11]《張元濟全集》第一卷《書信》,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449、450。
[12]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頁105。
[13]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頁56。
[14]吳真《鄭振鐸與戰時文獻搶救及戰後追索》,《文學評論》2018年第6期,頁54。
[15]張廷銀、劉應梅《嘉業堂售書滿鐵圖書館敘—兼及鄭振鐸對中華古籍的竭心保護》,《滿鐵研究》2012年第4期,頁27。
[16]尾崎康《日本對永樂大典的收藏、保護、研究情況》,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永樂大典編纂600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頁316。
[17]應長興、李性忠主編《嘉業堂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頁16。
[18]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7年4月13日,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頁174、175。劉氏日記同時記陰曆與公曆,本文引用時以公曆為準。
[19]岩田実《満鉄大連図書館增加図書分類目錄(昭和14年度)》,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1942年,頁40、41。
[20]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頁57。
[21]瀧川政次郎《元の経世大典と金玉新書》,《書香》第一二四號,1940年8月10日,頁1。
[22]《柿沼館長を送る》,《書香》一二二號,1940年5月10日,頁1。
[23]財団法人満鉄會編《満鉄四十年史》,吉川弘文館,2007年,頁544、548。
[24]周子美《嘉業堂藏書聚散考》,頁223。
[25]1937年6月大連圖書館舉辦「第三十一回全國圖書館大會」,展出館藏善本兩百多種,僅有《大典》四卷二冊。考慮到同時展出的《大明集禮》三十冊,應該不是因為《大典》冊數太多而僅選兩冊,更可能是嘉業堂本尚未運抵大連。(《第三十一回全國図書館大會展覧図書目録》,《図書館雑誌》第二三〇號,1937年8月,頁30)
[26]瀧川政次郎《元の経世大典と金玉新書》,頁1、2。
[27]仁井田陞《永楽大典本宋代法律書過眼錄》,《書香》第一二五號,1940年10月10日,頁1、3。
[28]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頁56。
[29]岩井大慧《永楽大典現存卷目表》,《史學雑誌》第五〇編第七號,1939年7月1日,頁942、945。
[30]岩井大慧《袁氏永楽大典現存卷目表補正》,《東洋史論叢:池內博士還暦記念》,座右寶刊行會,1940年,頁109-161。
[31]岩井大慧《永楽大典現存巻目表(新訂)》,《岩井博士古稀記念典籍論集》,岩井博士古希紀念事業會,1963年,頁1-29。
[32]該書店可能是來薰閣,其總店位於北京琉璃廠。高田時雄指出:「來薰閣的主人陳杭在琉璃廠的舊書店中是最親日的,以倉石為首的日本留學生和學者們多從該店購買書籍。」(高田時雄《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中華書局,2018年,頁316)
[33]岩井大慧《永楽大典現存巻目表(新訂)》,頁4-5。
[34] 尾崎康《日本對<永樂大典>的收藏、保護、研究情況》,頁316。
[35]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永樂大典編纂600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13。岩井大慧出生於1891年,但《岩井博士古稀記念典籍論集》1963年才出版,田仲卻將出版時間記作1961年。
[36]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頁313、314。
[37]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49頁。
[38]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頁57。
[39]《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目表》,《書香》第一三二號,1941年9月10日,頁23、24。
[40]趙愛學《國圖藏嘉靖本<永樂大典>來源考》,頁56。
[41]《大連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目表》,頁23、24。
[42]岩田実《満鉄大連図書館增加図書分類目錄(昭和14年度)》,頁40、41。
[43]植野武雄《特別購入による貴重漢籍類に就いて》,《書香》第一六卷第二號(通卷第一五五號),1944年3月10日,頁76-77。該表第十五冊卷數作「二三四五、二三四六、二三四六」,顯然為「二三四五、二三四六、二三四七」之誤。
[44]島田好《本館所藏稀覯書解題》,《書香》第一六卷第三號(通卷第一五六號),1944年3月10日,頁4-9。
[45]張志清《趙萬里與<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編纂600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61。
[46]杉村勇造《柔父先生略伝》,松崎鶴雄《呉月楚風:中國の回想》,株式會社出版科學總和研究所,1980年,頁284-286。
[47]松崎鶴雄《回顧》,荒川隆三編《滿鐵教育回顧三十年》,滿鐵地方部學務課,1937年,頁363、364。
[48]甘孺輯述《永豐鄉人行年錄(羅振玉年譜)》,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112。
[49]松崎鶴雄《詩經國風篇研究•序》,第一出版,1937年,頁1。
[50]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一冊)》,1936年9月4日,頁489。
[51]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一冊)》,1936年9月15日,頁496。
[52]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6年10月8日,頁20。
[53]梁穎整理《求恕齋友朋書札(中)》,《歷史文獻(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61、166。藤田豐八在《宋代的市舶司市及舶司條例》一文中,多次引用嘉業堂藏本《宋會要》。(藤田豊八《東西交渉史の研究(南海篇)》,岡書院,1932年,頁312—316)
[54]濱一衛《劉氏の嘉業堂》,《図書館情報 : 九州大學附屬図書館月報》第五卷第七/八號,1969年,頁41、42。
[55]日本書志學會由長澤規矩也、川瀨一馬發起,1931年成立,首批會員有藏書家安田善次郎、德富蘇峰、三村清三郎,宮內省圖書寮鈴木重孝,帝國圖書館鹿島則泰,京都大學圖書館新村出,尊經閣文庫永山近彰,靜嘉堂文庫諸橋轍次等知名人士。(《日本書志學會記事 會の成立》,《書誌學》第一卷第一號,1933年1月10日,頁85、86)
[56]《雑報・人》,《書誌學》第一〇卷第三號,1938年3月5日,頁37—38。此謠言流傳甚廣,《申報》(1939年3月9日,第7版)報道:「吳興嘉業堂劉氏、常熟鐵琴銅劍樓瞿氏、蘇州滂喜齋潘氏、天津木犀軒李氏,藏本之精善,為全國之冠,且有為公家圖書館所不及者,盡數為日人強掠以去。」
[57]岡井慎吾《劉氏嘉業堂の書物》,《書誌學》第十卷第五號,1938年5月5日,頁29。
[58]加藤與次兵衛《岡井慎吾博士略傳》,《漢文學》第四輯,1955年10月25日,頁26—38;寺岡龍含《岡井慎吾博士年譜附岡井氏系譜》,《漢文學》第五輯,1956年10月30日,頁30—43。
[59]岡井慎吾《劉氏嘉業堂の書物》,頁30。
[60]《編輯後記》,《書誌學》第一〇卷第五號,1938年5月5日,頁40。
[61]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7年11月14日,頁297。
[62]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7年12月13日,頁319、320。
[63]《剩語》,《書香》第一一〇號,1938年10月10日,頁8。
[64]張廷銀、劉應梅整理《嘉業堂藏書出售信函(下)》,《文獻》2003年4月第2期,頁233。
[65]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8年1月22日,頁337。
[66]劉承幹《嘉業老人八十自述》,繆荃孫、吳昌綬、董康撰,吳格整理點校《嘉業堂藏書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410。
[67]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一冊)》,1936年6月25日,頁438。
[68]張廷銀、劉應梅整理《嘉業堂藏書出售信函(下)》,頁232。
[69]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7年2月14日,頁111。
[70]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冊)》,1932年11月22日,頁343、344。
[71]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一冊)》,1935年9月24日,頁313。
[72]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一冊)》,1936年9月15日,頁496、497。
[73]劉承幹《求恕齋日記(第十二冊)》,1937年2月14日,頁111。
[74]王季烈《螾庵未定稿》卷二《乞歸奏折》,文海出版社,1969年,頁127、128。
[75]如1937年4月《書香》島田好的文章介紹《大典》但未言及嘉業堂本。島田好《支那の百科辭典、専科辭典及び類書の話(中)》,《書香》第九四號,1937年4月10日,頁1—3。
[76]張廷銀、劉應梅整理《嘉業堂藏書出售信函(下)》,頁235。
本文原刊《中國典籍與文化》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