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前沿》徵稿啓事
《歷史文獻前沿》徵稿啓事
《歷史文獻前沿》是由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歷史文獻前沿》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歷史文獻類學術集刊,擬每年出版兩輯。刊物開設「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民間文獻」「紅色文獻」「域外漢籍」「學術述評」「學術札記」等欄目。為更好地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刊物質量,特向廣大專家、學者徵求以上方面的佳作,望不吝賜稿。
為使稿件能夠得到及時處理,作者來稿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來稿應為首發論文,一般字數在8000~20000字,做到齊、清、定。要求論點鮮明,層次清楚,文字精練,並附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5個關鍵詞。其中,摘要要求表達簡明,語義確切,直接表明文章的內容、觀點。
2.來稿所提供圖表、照片務必清晰,掃描圖片像素在300dpi以上,照片大小不低於2Mb;圖表、照片應有編號和說明文字、出處。
3.引文務必核對準確,注釋格式請按照《〈歷史文獻前沿〉來稿徵引文獻注釋規範》執行。
4.屬於課題基金項目的論文,請在首頁注明基金項目類別、課題項目名稱及編號、批准號。
5.來稿請附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繫電話、電子信箱等詳細信息,以便聯繫。
6.依照《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編輯部有對來稿進行文字修改、刪節的權利。對於抄襲、偽造或一稿多投等行為者,本刊將不再受理該作者的一切來稿。
7.來稿須提供word文檔,發送至編輯部郵箱:lswxqy@sina.com,電話:(0311)80788407。
8.自收稿之日起,編輯部將在3個月內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告知作者稿件處理意見。因財力人力有限,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
9.稿件一經刊用,本刊將寄贈稿酬、樣刊。凡稿件刊用2個月內未收到稿酬和樣刊者,請與編輯部聯繫查詢。
《歷史文獻前沿》編輯部2024年1月15日
附:
《歷史文獻前沿》來稿徵引文獻注釋規範
一、注釋採用腳注,注釋號順排採用 WORD 文檔①、②、③……,每頁重新編號。
二、 注釋格式
1.古籍標注順序:撰寫者時代、撰寫者、 書名、卷數、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等信息。影印古籍、未經今人整理的古籍亦出頁碼。二十五史、《資治通鑒》類常用古籍省略撰寫者。如:
《史記》卷 1《五帝本紀》, 北京:中華書局, 2013 年, 第 N 頁。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第 N 頁。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 1《曲禮上》,(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年, 第 N 頁。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卷 9,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第 N 冊第 N 頁。
2.專著標注順序:責任者與責任方式、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如:
胡平生、 李天虹:《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 N 頁。
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第 N 頁。
[日]籾山明著,李力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第 N 頁。
3.期刊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刊物名與年份、期號、頁碼。如:
李學勤:《初讀里耶秦簡》,《文物》 2003 年第 1 期, 第 N 頁。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8年第 2 期, 第 N 頁。
4.報紙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報紙名與年月日、版次。如:
王子今:《簡牘學基礎教育的新進步》,《中國文物報》 2011 年 10 月 19 日第8 版。
5.集體論文集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論文集編撰者名與論文集名、
出版者、出版年、頁碼。如:
薛英群:《居延漢簡職官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第 N 頁。
6.個人論文集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論文集名、出版者、出版時間、頁碼。如:
黃展岳:《漢代諸侯王墓論述》,《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年, 第 N 頁。
7.學位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及學位類型、所在學校、發表年份、頁
碼。如:
楊芬:《出土秦漢書信匯校集注》,博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 2010 年,第 N頁。
8.會議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會議名稱、會議所在城市(或單位)、會議年月日、頁碼。如:
晏昌貴:《放馬灘、睡虎地、孔家坡三種〈日書〉之比較》,「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蘭州, 2011 年 8 月 25~26 日, 第 N 頁。
9.網絡論文標注順序:作者、論文名、網站名、發表年月日、網址。如:
陳偉:《上博楚竹書〈 王居〉 編連再探》, 簡帛網 2011 年 10 月 17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66)。
10.外文文獻標注順序:西文專著:責任者與責任方式、著作名、出版地點、出版者、出版時間、頁碼。著作名用斜體,出版地點後用英文冒號,其餘各項間用英文逗點隔開。西文期刊:責任者、著作名、期刊名、卷冊、出版時間。著作名用英文引號標出,期刊名用斜體。引文跨頁用「pp.Ⅹ-Ⅹ」。日文、韓文等專著和期刊標注方式基本相同。如:
T ung-tsu Ch′ü, Han Social Structure.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p.121.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挙前史》,京都:同朋舎, 1971 年,第 N 頁。
中村圭爾:《魏晉時代における「望」について》,《中國-社會と文化》 2,1987 年, 第 N 頁。
方東仁,『韓國의 國境線劃定研究』,首爾:一潮閣, 1997 年,第 N 頁。
金文植, 「조선후기 지식인의 자아인식과 타자인식」『大東文化研究』39,2001 年,第 N 頁。
11.其他
(1)引用文獻責任者為 3 個及以上時,僅取第一編著者,並在其後加「等」
字。
孫繼民等:《考古發現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年,第 N 頁。
(2)引用內容不止一頁且不連續時,頁碼間用頓號隔開;引用內容不止一
頁而內容連續時,首、尾頁間用「~」表示。
(清) 趙翼著, 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 (訂補本), 北京:中華書局, 2001 年,第 N~N 頁。
(3)同一文獻再次引用時,只標出責任者、論著名、頁碼。如:
胡平生、 李天虹:《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第 N 頁。
(4)一條注同時引用 2 篇以上文獻時,文獻編號為 a、 b……,文獻間用分號間隔。如:
a.李學勤:《初讀里耶秦簡》,《文物》 2003 年第 1 期,第 N 頁;b.王子今:《簡牘學基礎教育的新進步》,《中國文物報》 2011 年 10 月 19 日第 8 版。
(5)海外版中文圖書應標注出版者所在城市。如:
饒宗頤、李均明:《敦煌漢簡編年考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5 年,第N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