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四庫全書》撤出本版本價值

略論《四庫全書》撤出本版本價值

李士娟

摘要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四庫全書》撤出本10種,書籍保留了《四庫全書》七閣的原始面貌,每部書內皆留有四庫館臣們刪改、圈點的真實記錄。本文以故宮存藏的撤出本為實物,以纂修四庫時的檔案為依據,結合對撰述人以及四庫館臣對書中圈點標記處的改動意圖和撤毀原因的分析,從撤出本的文獻、學術、文物及藝術角度推考撤出本系列的版本價值。

關鍵詞:故宮特藏;《四庫全書》撤出本;版本價值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四庫全書》撤出本10種,書籍保留了《四庫全書》七閣的原始面貌,每部書內皆留有四庫館臣們刪改、圈點的印記。撤出本從何而來又為何幸運的留存宮中,撤出本系列書又有何價值,本文予以揭示和考證。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主持下,由紀昀等一大批官員、學者編撰的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撤出本是在《四庫全書》已經編纂、繕抄數部並已分貯各閣之後,乾隆皇帝偶然閱看發現有「違礙字句」,而再行撤出或銷毀的書籍,共撤出書籍11種。撤出本即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四庫全書》在對乾隆以前歷代典籍進行整理編纂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借機銷毀了大量的古籍,這其中主要針對那些有「謬於是非」,不利於其思想統治的文化典籍。11種撤出本分別從不同閣中撤出,撤出後集中在宮裡準備銷毀但未及處理。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經檢點收藏有10種,每種書又數部不等,唯缺《諸史同異錄》,該書應已被全部銷毀。撤出本留在宮中保存至今,實為幸運之事,後人能有機會還原那段歷史。撤出本因其「命運」獨特而更顯其版本價值珍貴。筆者將以故宮存藏的撤出本為實例,以纂修四庫時的檔案為依據,結合被撤書的作者分析和四庫館臣對每部書內圈點標記處的改動意圖,撤毀原因,從撤出本的文獻、學術、文物及藝術角度推考撤出本系列的版本價值。

一 文獻價值
撤出本的文獻價值首先體現在它的學術資料性上。《四庫全書》撤出本本應是從七閣撤出後集中在宮裡準備銷毀,還未能及時銷毀。1927年王重民先生在故宮方略館中發現了11種撤毀書的9種,當時王重民先生把9種撤毀書的提要彙為一編,輯成《四庫抽毀書提要稿》印行,但缺李清的《諸史同異錄》、周亮工的《同書》提要。1965年,中華書局影印《四庫總目》也把9種撤毀書的提要作為附錄排印於後,題為《四庫抽毀書提要》,但都沒有《諸史同異錄》和《同書》提要。清史善後委員會留有編目書簽記錄,只著錄了存藏位置,這些書原存方略館。近些年故宮圖書館編目人員也包括本人在內,在編目過程中所見到的與現狀相同,《諸史同異錄》原缺,應已被全部銷毀。《同書》僅存三、四卷,沒有卷首的提要部分。
通過查閱纂修四庫全書時檔案,已知撤出本被撤經過是據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七日軍機大臣的報告,查到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內有悖妄之處,隨後乾隆帝下令將文溯、文津閣藏貯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一書,撤出銷毀。於是,包括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歷代不知姓名錄》,也一並遭到撤毀。
李清著作撤毀事件發生不久,乾隆帝在翻閱文津閣《四庫全書》時,又發現其中有很多訛謬之處,遂下令復校已歸藏四閣的《四庫全書》。把潘檉章《國史考異》等有「應毀及語意可疑」之處,分為「應行撤毀、刪削及毋庸議」,並開列清單。詳校官祝堃簽出周亮工《讀畫錄》、吳其貞《書畫記》內,有違礙猥褻之處,已照簽撤改。之後包括周亮工的其他幾種(《閩小記》《印人傳》《同書》《書影》)撤出。所有北四閣及江浙三分書,附應行撤毀、抽毀、刪削各書單。如此,在乾隆帝的監督下,已入藏各閣之書遭到撤毀、抽毀及刪削。
這些記載是書籍編纂史不可或缺的豐富的檔案史料,使我們可以搞清楚四庫撤出本被撤出原委以及原書風貌,其特殊的文獻價值至今被後人珍視。

二 學術價值
古籍的學術價值更注重所反映的內容。具體分析《四庫全書》撤出本撤出的每種書中館臣們的圈點勾畫處,反映出的不僅是書籍內容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們改動內容的思想過程。從對每部書的刪銷、改動印記中透射出館臣們的改動意圖,也真實地體現出乾隆朝政治思想和皇權學術等方面的變化。撤出本中保持了原書風貌,猶如稿本、批校本所具有的學術價值。它們是《四庫全書》編纂歷史的實物遺存,有其特殊的學術性和歷史意義,為後人深入探究撤出本的學術價值提供了難得的版本依據。
針對那些所謂有「謬於是非」,不利於其統治思想的撤出本的內容,筆者結合檔案與書中的標記進行比對考證,借此來分析書籍的被撤原因,以期對這些被撤之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11種撤出本撤出的原因各有不同。
1.李清著述的四種書被撤出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續繕三分全書即將告竣,乾隆帝在抽閱進呈的書籍時,發現了本文所撰述的所謂《四庫全書》撤出本。據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七日軍機大臣報告,查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內悖妄之處,現傳續辦三分書提調,詳加詢問,並查取文淵閣所貯此書及其餘二分書,並原書底本,詳細核對,再行擬寫將總裁、總纂、校對等分別議處治罪諭旨進呈。十八日,乾隆帝下令將文溯、文津閣藏貯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一書撤出銷毀。十九日,內閣奉上諭:
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書內,稱我朝世祖章皇帝與明崇禎四事相同,妄誕不經,閱之殊身駭異。李清系明季職官,當明社淪亡,不能捐軀殉節,在本朝食毛踐土,已閱多年,乃敢妄逞臆說,任意比擬。設其人尚在,必當立正刑誅,用彰憲典…其所著書籍悖妄之處,自應搜查銷毀,以杜邪說而正人心。[1]
依乾隆皇帝的本義,《四庫全書》編纂的原則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全面禁毀那些不利於王朝統治、特別是有「夷夏之防」思想的書籍。李清《南唐書合訂》一書以及其他著作中所體現的所謂「夷夏之防」的思想非常突出,因此被入禁毀之列也是必然的。除《諸史同異錄》外,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歷代不知姓名錄》也一並遭到撤毀。
2.周亮工五種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一日,乾隆帝再發諭旨:
現在覆勘文淵閣等所藏四庫全書,據詳校官祝堃簽出周亮工《讀畫錄》、吳其貞《書畫記》內,有違礙猥褻之處,已照簽撤改矣。……[2]
故宮圖書館藏《讀畫錄》一書中還可找到,卷一還把「虞山」處改為「其人」,在卷一葛震父條下乾脆把末一句「虞山晚年號東澗遺老」一句完全刪掉。錢虞山、東澗遺老,即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錢謙益。而錢謙益是乾隆皇帝最厭惡之人,凡是有他的文字也是片紙不留。應當說這一點也是周亮工所有書籍被撤的理由。
3.明末清初吳其貞撰《書畫記》
《書畫記》被撤的原因,首先因書內所載《春宵秘戲圖》語涉猥褻。
另外,《書畫記》被撤出還因書中有「虞山」(即錢謙益)字樣,等等。
4.清潘檉章撰《國史考異》
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三日,由《四庫全書》總裁官紀昀領銜報告檢查結果,並列出應行撤毀、抽毀、刪削各書名單九種,其中包括《國史考異》,引錢謙益之說甚多,應行撤毀。從故宮圖書館藏四庫全書撤出本《國史考異》看,該書的確引用了錢謙益著述《列朝詩集》《初學集》《功臣廟考》等。
分析撤毀原因是為更加明晰當時歷史、理清四庫撤出本的概念奠定基礎,更是為了深入瞭解四庫編纂過程,判斷書籍的版本價值。

三 文物價值
談到文物價值,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標準2006年發佈並實施的《古籍定級標準》來分析判斷。古籍定級標準最主要的是三性,按照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價值的准則來確定。歷史文物價值側重以版本產生的時代為衡量尺度,學術價值側重以古籍反映的內容為衡量尺度,藝術價值側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徵為衡量尺度。
1.故宮圖書館存藏撤出本情況
《四庫全書》撤出本共11種,故宮圖書館存10種。
(1)《南北史合注》共存兩部。
(2)《南唐書合訂》共存三部。
(3)《歷代不知姓名錄》存三部。
(4)《讀畫錄》存三部。
(5)《書影》存三部。
(6)《閩小紀》存一部。
(7)《同書》存一部。
(8)《印人傳》存二部。
(9)《國史考異》存四部。
(10)《書畫記》存三部。
2.撤出本定級之我見
首先,按國家古籍定級標準,一級古籍定級標準其中有一條規定是明清時期朝廷組織編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指具有特別重要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代表性古籍。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四庫全書》編修時間從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即乾隆皇帝在翰林院開設「四庫全書館」算起,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應符合清朝廷組織編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四庫撤出本每一部書中的每一條刪改、圈點都是當時四庫館臣真實記錄,直接反映出皇帝的旨意,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七閣多有失散,據筆者統計,《四庫全書》撤出本基本留存在故宮,幸存的撤出本以其自身的歷史真實性,保留了當時刪改原貌,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書籍編修的歷史過程。
其次,國家定級標準規定中的二級古籍定級標準:具有重要歷史、學術、藝術價值的古籍。包括清乾隆及其以前內府刻印、抄寫的書本、禁毀書、四庫零帙及四庫底本。如按此規定撤出本還應該定為二級。那麼,到底定哪一級更準確呢?筆者認為根據書中勾畫圈點以及館臣修改的文字處應該符合一級古籍其中一條規定,即明清時期各學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更為難得的是版本稀缺,存世不多,每部修改點都不同,因此,均可將每部書視為孤本,至少可定為一級古籍丙等。
故宮博物院2000年編輯的《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出版,其中選收了品相比較好的《四庫全書》撤出本,而2015年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四庫全書》撤出本彙編(全套37冊)所選書籍與《故宮珍本叢刊》有所不同,不是同一個版本。撤出本彙編所選書籍是四庫館臣刪銷、改動處最多的本子。因此,故宮圖書館收藏的撤出本10種多部對研究《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禁書內容及重檢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出清代「康乾盛世」背後的文化策略及所採取的手段方式。
撤出本有幸存世,無論從紙質、墨跡、裝幀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價值。

四 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側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徵來判定。明清內府抄本以恭揩繕錄的精寫、精抄為其主要特色,以《四庫全書》為典型代表。裝潢具有皇家氣派,北四閣開本寬大,南三閣則略小。抄寫工整,書寫俊秀,結構俊美,校勘精良,是清代內府抄本的上佳之作。具體到七閣《四庫全書》,分別繕抄七分,分貯文淵閣等七處。七分大致相同,但又有不同之處。
1.相同之處
(1)《四庫全書》繕抄有統一的格式,即首卷首頁先書「欽定四庫全書」,次書集入書名,再次書「提要」,並統一署名為「總纂官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卷末則由總校官、校對、謄錄人署名,署名人不一。
(2)裝潢基本一致,統一為內府抄本。《四庫全書》採用包背裝形式,典雅富麗又硬實不鬆散。封面採用四色裝潢,四色選擇有其深遠的文化淵源且哲學內涵。
(3)七閣《全書》書冊裝幀全部採用包背形制,每書還配以精緻的楠木書函。書冊裝函後,即按部類順序放入專門製作的書架,安置閣中。為便於查找翻閱,還另外繪制了《四庫全書排架圖》,一並庋置其中,需要時按圖索驥,循架取書,既方便又快捷。
2.不同之處
《四庫全書》七閣撤出本匯集宮中,亦可以更便於甄別、比較七閣撤出本的不同之處。
(1)書籍裝潢上的區別。
《四庫全書》裝潢,七閣略有不同。北四閣最為華麗,用料極為考究。紙張選用浙江上等開化紙,潔白且非常堅韌。
具體到七閣,文淵閣《四庫全書》書成「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文津閣亦如之。南三閣書,文匯閣為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玉色,集部藕荷色;文瀾閣書,經部為葵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黑灰色,七閣藏書不同是之殊異。」[3]這與乾隆帝初制略同,但還是有區別的。
(2)開本及紙張之不同。
首先,在裝幀上主要指開本大小上不同,這一區別也比較明顯,南三閣開本均小於北四閣。
其次,紙張不同。內廷四閣,用的是浙江開化榜紙,南三閣所用堅白太史連紙。南三閣書初繕時,主持人永瑢於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擬定章程,分款具奏云:「伏查原奏寫書格紙,改用堅白太史連,系欲與先辦四分顯有分別,以免牽混。今由戶部取到太史連紙樣,質地尚屬堅致,惟尺幅較小,臣等按將板心略為收入,將來四面裁齊,裝訂成書,較之先辦之四分,其高矮闊狹所差不過七八分,似亦不甚懸殊。」[4]
江浙三閣之《四庫全書》,從形制到內在質量皆不及北四閣本。南三閣以文匯閣最佳,文宗閣、文瀾閣遜之。

結論
乾隆時期大量收繳和焚毀書籍的結果,造成大批歷史文獻和具有學術思想的書籍被焚毀而失傳。今天尚存於世的《四庫全書》撤出本,保持原書風貌,以實物印證了這一點劫後幸存的禁毀書,每種書存世的數量都很少,且絕大多數是善本,甚至是孤本。雖然這些撤出本已從《四庫全書》中撤出,但毋庸置疑它們是《四庫全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四庫全書》不可分割。幸存的撤出本以其自身的歷史真實性和凝聚的傳統文化精華,受到後人的珍視。它們也必將以版本的文獻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載入四庫編纂史冊。

【注釋】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992頁。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下冊,第2057頁。
[3]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書店,1992,第170頁。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下冊,第1705頁。

本文原刊於《四庫學》(第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65—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