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二三事

古籍整理二三事

顧廷龍

談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青年讀者不熟悉目錄學,整理古籍要懂得古籍目錄學。古籍中有繁體字,繁體字中還有古體字。不僅如此,古籍中還有行書、草書,整理者認識不多。這是一個大問題,要整理古籍、整理稿本,不識字怎麼行?稿本和親筆尺牘,都是很重要的資料,假使字不認識,以意改之,全失真意,必致誤己誤人。希望培養古籍整理人才者,注意及之。

整理古籍要搞標點,最好請古籍規劃小組定出一個條例。各種標點符號應該怎樣用法,要有一個統一的條例。芝加哥大學有個教授寫了一本書,提到稿本很重要。他舉例中一部是陳澧的手稿本《說文聲統》,我聯想到陳澧有《東塾讀書記》的稿本,沒有發表過,這種稿本印出來,很有影響。我們印《稿本叢書》,就要印這種大部頭有份量的書。還有上海圖館藏的《三朝北盟會編》是當年《四庫全書》的底本,也應該影印出來。台灣印了幾部稿本,一部是王國維的《傳書堂藏書志》,還有翁方綱的手稿。稿本在全國範圍內不少,希望制訂出規劃,搞出目錄,印出書來。上海圖書館現藏有家譜一萬種,七萬五千冊,數量很多,不過有一個問題,紙張已經很破舊。這使我聯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古籍整理工作中,修補古籍是第一步。原來上海古籍書店有些修補古籍的高手。現在已經不在了,故世的故世,退休的退休。上圖現在有幾位中年同志,技術還不錯,但人手太少。應該把培養古籍修補人才列入規劃。我替古籍修補工作呼籲一下,希望大家能夠關心。

原文為上海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刊於《圖書館雜誌》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