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3年總目錄

《文獻》2023年總目錄

•出土文獻研究•

針對「國家圖書館藏甲骨」著錄情況的整理    展翔(1•4)

據出土戰國楚簡文獻校讀《鶡冠子》    許可(1•19)

漢簡中與重文號相關的幾個問題    李洪財(1•30)

敦煌遺書中的《金藏論》相關新資料小識    伍小劼(1•44)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裱補紙綴合示例    沈秋之    張湧泉(1•57)

出土西域文書殘片紙張與字跡成分分析    張美芳    王亞亞(1•76)

新見柳宗元七世祖柳慶夫婦合祔志初探    李浩(1•87)

從《崔嚴愛墓誌》看唐人改葬與墓誌改刻現象    張玉興(1•102)

吳越國錢鏐投龍簡的偽刻、流傳與影響    張鴻鳴(1•117)

•書籍史•

屠隆雜著《鴻苞》成書與傳播考    王萌筱(1•131)

由《匏廬公日記》看康熙朝中後期的欽定書纂刻事業    王文欣(1•153)

附驥之作:姚鼐尺牘手稿題識考論    盧坡、江小角(1•169)

•文獻學的未來筆談•

對於古典文獻學的思考    楊海崢(1•185)

古籍資源的數字化與智能化開發利用    王軍(2•188)

•歷史文獻研究•

《魏鄭公諫錄》的版本源流與文獻價值    趙帥淇(2•4)

《舊唐書•地理志》的編撰層次—從「今」的有效時間入手    葛洲子(2•23)

宋徽宗「即真之詔」考辨—兼論南宋政權繼統構建中的史書編纂    賈連港(2•40)

蹇駒《採石瓜洲斃亮記》考略    李京澤(2•51)

《中興大事記講義》在宋元時期的「再生產」—以版本比對為核心的考察    楊光(2•66)

論《龜鑒》的文獻性質與流傳過程—兼論《續資治通鑒長編》注文中的「諸儒講義」    胡斌(2•83)

紀事本末體源流新論    張贇冰(2•111)

從朱彝尊《史館稿傳》到《明史•文苑傳》的文獻考察    謝一丹(2•124)

清宮履歷檔案淵源考    劉文華(2•145)

•古籍保護•

中國近代古籍保護立法進程研究    馬步青(2•164)

《廣裝潢志》的四部稿本    陳騰(4•178)

•中外文化交流•

專欄導言    張伯偉(3•4)

和刻本《事林廣記•島夷雜誌》再探—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往史文獻確證    李曉明(3•9)

東洋文庫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書》之學派歸屬—兼論校勘學中「過渡形態」抄本的使用問題    趙培(3•26)

明清官方書籍輸出制度研究    吳政緯(3•42)

朝鮮燕行使在中國的書籍訪購、編刻、刊印與交流研究    漆永祥(3•73)

中西學術視域中的「文獻學」「文本學」和「書籍史」    韋胤宗(3•112)

•信札整理與研究•

高郵二王友朋來往書札系年釋例    張琦(3•130)

張之洞與李鴻章早年交際再析(1869—1881)—張之洞致張佩綸書札考釋   劉青峰(3•155)

羅振玉致法國漢學家沙畹未刊書札十四通考釋    賀夢瑩、周霄漢(3•170)

•文學文獻研究•

許渾詩集的稿本與定本之辨    趙庶洋(4•4)

三十卷本《商文毅公全集》詩文重出與校者辨偽考   宋佳霖(4•20)

詩曲互見與《浣紗記》的文本網絡—從國圖藏《鹿城詩集》之整理異文談起    趙鵬程(4•40)

王世貞《藝苑卮言》版本流變及其經典化    賈飛(4•56)

清高宗御制詩文創作流程及代筆問題探疑—以新見「乾隆御稿」為核心    高策(4•72)

姚鼐詩文集刻印研究    黃漢(4•96)

梁德繩續成《再生緣全傳》說獻疑    金菊園(4•118)

•文獻整理方法•

元白集詩題的「應然」與「例校」    李成晴(4•128)

明清以來輯本古籍失落原書體式現象及其恢復問題    沈暢(4•158)

•版本目錄學研究•

明中葉仿宋本考論    楊森(5•4)

試談古籍影抄本及其製作方法    樊長遠(5•28)

近代石印、鉛印書籍之雕版翻印本考述    孫雲霄(5•44)

《史通》明蜀刻本考    劉佔召(5•62)

《莊子註疏》傳本考述    豐子翔(5•77)

趙城金藏本《玄應音義》版本研究—兼談《金藏》的補雕依據和大藏經的流傳    吳成洋(5•97)

陸贄《文集》版本及其源流考論    謝久勝(5•110)

明嘉靖徐必進刻本《陽明先生文錄續編》考論    蘆婷婷(5•131)

《奎章總目》發覆    袁成(5•146)

天一閣博物院藏《四庫全書總目》抄本初探    陳丹琪(5•159)

 「簿錄分類」:目錄學視域下中國通俗小說部類之學的建立及其意義    葉楚炎(5•174)

•第200期紀念專刊•

提升文獻學的學科地位,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落到實處    張湧泉(6•4)

文獻學的未來:青年、跨學科和國際化    張升(6•7)

校勘何以為學    劉玉才(6•13)

漫說數字化時代的中古文獻輯佚    陳爽(6•18)

明代別集文獻整理的相關問題    左東嶺(6•20)

清代經學文獻的匯編和利用    虞萬里(6•22)

關於口頭文獻的一點淺近思考    張廷銀(6•28)

文獻學與Philologie:舊領域的新認識及其可能的新未來    張伯偉(6•32)

創新理論:推進古籍事業與古文獻學科的發展    周少川    魯洋(6•84)

印本視角與目錄之改進    郭立暄(6•98)

劇變時代的漸進工作:論紙質文史工具書的編纂及其意義    徐雁平(6•121)

今後甲骨文獻整理研究的展望    黃天樹(6•132)

出土文獻與制度史研究—以吐魯番出土文獻為中心    孟憲實(6•141)

琬琰潮音:塔銘碑誌與佛教研究    馮國棟(6•152)

讓少數民族文獻研究融入中國文獻學    聶鴻音(6•164)

中國古籍在日本流傳之意義    高橋智(6•175)

書緣、藝緣與地緣—《鴻雪因緣圖記》文化生成考    程章燦(6•188)

清末江南的出版文獻與史學傳統—以紹興會文堂書莊和上海會文學社為中心    鄒振環(6•204)

鐘彤澐其人及其著作    高田時雄(6•221)


《文獻》自2024年起增加電子郵箱投稿方式,投稿郵箱為:wenxian@nlc.cn。鑒於文獻學研究成果對特殊字庫的使用需求普遍較高,建議在使用郵箱投稿的同時,一並寄遞紙質文本到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文獻》編輯部(郵編100081),電話:010-88545562。

此外,本刊不通過任何第三方平台接受投稿,不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費用。敬請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