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存藏古籍概況概論(三)

中國大陸存藏古籍概況概論(三)

沈津

貳、私立公共圖書館對於古籍的搜集與整理
私立公共圖書館中,最重要的首推合眾圖書館。合眾圖書館籌設于1939年抗倭之際,旨在保存國粹,聯合氣誼相投之友,各出所藏,以期集腋成裘。那時,在日軍占領下的上海,租界形成「孤島」,當時在這裡的文化學術界知名人士張元濟、葉景葵、陳陶遺、陳叔通、李宣獎等深憂圖籍的散亡,于是發起創辦圖書館。
張元濟特請正在燕京大學工作的顧廷龍辭職南下負責建館事宜。同年八月由葉景葵、張元濟、陳陶遺三人主持成立籌備處並組織董事會。在陳叔通擬訂的圖書館組織大綱及董事會辦事規程中,明確該館創辦的目的是搜集各時代各地方的文獻材料,供研究中國及東方歷史者的參考。曾宣稱,是爲保存中國固有文化而設的專門國學圖書館。這是因爲處在那時特定環境下,想使日本侵略者不加注意,免遭嫉忌而被摧殘。又由于圖書館的創辦,首先是通過征集各私家藏書而成事,因取眾擎易舉之義,命名「合眾」。它的藏書基礎,首先是幾位發起創辦人所捐贈的家藏,他們將數十年甚至畢生搜集的珍藏無條件獻出,並且各具特色。如葉景葵,家藏全部宋、元、明、清各代的刻、鈔、校、稿本,尤以未刻稿本爲多。張元濟,數十年收藏的善本以及舊嘉興府文人著述476部、1,822冊,海鹽先哲著作355部、1,115冊。蔣抑卮,原錢塘汪氏萬宜樓藏書,一般印本較早的常用參考用書均齊備。李宣龔,近代學者的詩文別集和師友手札。陳叔通,家藏名人手札(其中有《冬暄草堂師友手札》),以及清末新學書刊。葉恭綽,山水寺廟專志及親朋手札。胡樸安,本人鑽研積累的經學、文字學、佛學的圖書及書。馮雄,旅蜀時收集的四川文獻。顧頡剛,近代史料及其他書籍、拓片。潘景鄭,有關清人傳記、大宗金石拓片、清代科舉考試硃卷。此外,不少學者本人或其後人捐贈的手稿也很多。致使該館的收藏中如地方志即達三千種,大宗的家譜及附有履歷的硃卷約一萬份。附小傳的總集、行狀、訃聞、同官錄、縉紳錄及名人日記等。佛教史料相當豐富,影印的各種藏經基本齊全。戲曲文獻如清末以來的戲單、清內府的唱本。石刻拓本有三千餘種,其中河朔的石刻最爲完備。經濟史料二千種,其中有清末民初的企業章程和報告等。該館並不公開閱覽,而是採取只要董事會董事介紹,讀者即可入內,讀者大多是專家和大專師生。
此外又有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近代出版事業中歷史最久的出版機構。在繼承文化和介紹新知方面,以及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極重要的貢獻。東方圖書館是從商務編譯所的資料室演變而來,是張元濟先生一手創立的。它的命名,是爲了「聊示與西方並駕,發揚我國固有精神」(王雲五〈涵芬樓書目序〉)編譯所的寶山路新屋落成時,編譯所內置備的各種參考圖書已有相當規模,1909年,乃于編譯所三樓,設立了「涵芬樓」,繼續搜藏古今中外圖書,供編譯所人員參考。經過不斷搜集,藏書益豐,蔚爲大觀,擴充爲東方圖書館。
東方圖書館被燬前,藏書的種類、數量,凡中外古今、各科學術上必需參考書籍大致粗備。涵芬樓所藏善本ㄝ主要在1906年至1924年9月購入。張元濟先生爲訪求善本,在報上刊登廣告徵求圖書,應者接踵而來。善本古籍3,745種、35,083冊。其中經部354種、2,973冊,史部1,117種、11,820冊,子部1,000種、9,555冊,集部1,274種、10,735冊。就版本而言,計宋版129種、2,514冊,元版179種、3,124冊,明版1,449種、15,833冊,清版138種、3,037冊,抄本1,460種、7,712冊,批校本288種、2,126冊,稿本71種、354冊,雜本31種、383冊。這些四部舊籍,原爲國內各著名藏書家,如會稽徐氏熔經鑄史齋、長洲蔣氏秦漢十印齋、太倉顧氏諛聞齋、豐順丁氏持靜齋、江陰繆氏藝風堂、盛氏意園等舊藏,各家藏書陸續流出,商務印書館以重金購入。
該館收集到的全國地方志有2,600多種、15,000多冊。其中直隸省230種、1,798冊,盛京27種、160冊,吉林省3種、58冊,黑龍江省3種、16冊,山東省194種、1,597冊,江蘇省160種、1,268冊,山西省192種、1,408冊,河南省172種、2,084冊,安徽省115種、1,421冊,江西省221種、2,622冊,福建省95種、1,198冊,浙江省188種、2,466冊,湖北省122種、1,468冊,湖南省119種、1,524冊,陝西省133種、776冊,甘肅省77種、451冊,新疆省1種、30冊,四川省222種、1,754冊,廣東省159種、1,481冊,廣西省67種、576冊,雲南省91種、1,010冊,貴州省50種、516冊。總共二十二省,方志共2,641種、25,682冊。中有元版2種、明版139種。各省之志搜羅賅備,蔚成巨觀,國內殆無倫匹。東方圖書館的地方志收集,始于1915年以後。在此之前,僅有50多種。1915年《辭源》出版之後,著手編輯各專科辭典。其中《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要從方志上查找材料。當時不僅就地在上海收購,各地商務印書館分館在當地也輾轉求貸。那時涵芬樓常年聘有二個人專門抄錄借來的罕傳方志。

參、大學圖書館對於古籍的搜集與整理
民國初年的北京,僅有五所大學,到1925年公私立大學等已達17所,占全國47所大學的36%。自二十年代末開始,全國的文化中心已向南方轉移,到1948年,北京的高等院校數有13所,占全國的第五位,少于上海(36所)、四川(25所)、江蘇(22所)、廣東(15所)。其中公立大學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北平藝術專科大學、北平體育專科學校。私立大學爲中法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學院、華北文法學院。教會大學爲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而圖書館則以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為最。
北京大學,建于1898年,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初成立的時候,並入京師同文館及官書局、譯書局等機構。當時並沒有圖書館的設備,到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才調取江西、湖南、江蘇、江西、廣東各省官書局所刻行的書籍,康有爲強學會的藏書,並採購中外新舊典籍,而創建藏書樓。大學堂收藏善本書的基礎,是光緒三十年(1904)接受巴陵方氏碧琳瑯館的後人方大登捐贈的大宗藏書,計值銀12,190餘兩,其中有從日本佐伯文庫收回的珍本。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文史課程主要由桐城派以及注重考據訓詁的舊學者擔任校長為嚴復。1917年起,蔡元培任校長,經過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確定了以文、理二科爲主的辦學目標。在蔡的「造詣爲主」、「兼容並包」的方針下,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北京大學吸收了各種不同思想的教員,以劉師培、辜鴻銘、梁漱溟等主張宣揚國故,而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復等又形成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派」。據1918年的統計,北京大學的教員共217人(其中教授90人)、學生總數1,980人(其中研究生148人),在當時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大學。校中供給師生書籍的機構,改稱圖書部。直至1931年,圖書部才改稱圖書館。1937年,購入馬廉(隅卿)先生收藏的小說戲曲書5,389冊,中多秘本。1939年,北平僞臨時政府價購德化李氏木犀軒藏書58,419冊,撥交北大保管,藏書中以宋元刊本、精抄及明清善本居多。1949年時,全部藏書已達724,894冊。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物甚多,其中關于古籍書目的有《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貴重書目》(1922年)、《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草目》(1932年)、《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方志目》(193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錄》(1948年))等。
馬廉原爲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小說史。其藏書齋名爲「不登大雅之堂」(或稱「不登大雅文庫」),後因收得明刻本《三遂平妖傳》,又稱「平妖堂」。馬廉藏書共928種、5,386冊。其中小說372種、戲曲364種,此外還有笑話、謎語等文學類書籍。藏書中善本書計188種,占藏書總量的20%。小說中以長篇章回小說爲最多,計305種;短篇白話小說67種。其中重要者如《新刊校正古本大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明萬曆周曰校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明建陽吳觀刻本)、《忠義水滸傳》(明三多齋刻本)、《忠義水滸全傳》(明萬曆刻本)、《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明崇禎刻本)、《峥霄館評定出像通俗演義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明崇禎刻本)、《紅樓夢》(清乾隆五十六年木活字印本、清乾隆五十七年萃文書屋活字印本)。在戲曲中有明刻本67種、清初刻本16種、稿本2種。難得者如《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注香囊記》(明唐氏世德堂刻本)、《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注裴度香山還帶記》(明世德堂刻本)、《重校埋劍記》(明繼志齋刻本)、《重義俠記》(明文林閣刻本)等。
除北京大學圖書館外,又如燕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線裝書達30萬冊,採購經費99%是靠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書款。該館對于古籍中凡有價值的版本,皆廣事羅致,如遇孤本則借抄以藏之。至于古刻珍本,亦量力而求。在所藏善本中,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算少。1937年,章鈺四當齋藏書20,000餘卷分別贈與和寄存該館,以供讀者借閱。1952年前,燕大館善本書達3,578種、37,484冊。嶺南大學圖書館,歷年來得校外人士如徐甘棠、潘明訓、徐固卿、甘翰臣諸先生之熱心捐贈珍藏善本,爲數不少。又得順德溫氏舊藏曾釗藏善本百餘種,全部善本近200種。國立中山大學,1923年時,圖書館增購十餘萬冊圖書,其中以中文古書爲多,1927年計藏中文古書45,000餘冊,1930年時即達167,000餘冊,1935年爲18萬餘冊。至1949年,善本書共13,600冊,其中明刊本約500種、6,600冊;地方志1,150種、13,700冊。國立湖南大學,始為嶽麓書院,1924年,湖南省政府就省立之工、商、法三專門學校,改組為省立大學,1926年,改今名。圖書館有線裝書3,186 部、41,891冊。國立武漢大學,1928年10月,在原有之武昌中山大學基礎上改建。圖書館藏中文線裝書約10萬冊,善本書5,467冊。福建協和大學圖書館,設有陳氏書庫,爲螺江陳弢庵先生及其哲嗣幾士先生之貽贈,全庫計21,800餘冊、3,000餘部、都80,000卷,其中不乏佳本秘籍,縹緗琳瑯,而又尤以福建鄉賢遺著爲多。蓋陳氏本閩中望族,世代簪纓,積書之富,甲于全閩。茲以其一家之藏不如舉而公之同好,乃于1933年秋,全數儲該校,俾得永久保存。
大學圖書館外,上海的南洋中學圖書館可說是別具一格者。南洋中學圖書館的藏書,爲王培孫先生四十年精力之所萃。王培孫(1871-1952),名植善,培孫爲其字,晚歲以字行。係出太原,爲上海故家。王氏幼居南翔,鞠于大母,髫齡穎異,資性敦厚。十七歲時,習八股業,光緒十九年(1893)第二名游邑庠。其獻身教育事業,乃在畢業於南洋公學後,接替其家所辦育材書塾。光緒三十年(1904),改育材書塾爲南洋中學,蓋其時南洋公學改為郵傳部高等學堂,王氏取以示飲水思源之義者。王氏長南洋中學凡53年,受其教誨者遍中國,遺愛在人間。清末,王氏賃居於上海織呢廠街,廣收各省地方志及山川志。那時,地方志乘,尙未爲人注意,售價甚廉。每逢各省大埠書賈販書來滬,臨走時,必將剩餘之大批方志,載至王氏寓所,按本計值,每冊僅一二角錢。故南洋中學圖書館藏方志獨多,蓋由于此。其所藏圖書,部分爲王氏家傳,部分爲友好之贈與,而大部分則爲他開設的利川書店,躉購故家藏書,售去宋元刻本與舊抄本,所留有關文獻之圖籍。蓋因宋元舊繫在中學圖書館內並無搜藏之必要。
王培孫嘗語陳乃乾曰:「我力薄不能得古繫,顧志願所在期于多得有用書,歷史記往事,鏡將來。歷代官書,專制君王之所爲,一面之辭,率不足據,其遺聞逸事,可以考證當時事實及表現社會風俗者,莫如野史。我收羅當力集部,汗牛充棟,望洋興嘆。而明末忠節諸臣以及遺民,其忠義悲憤往往發現于詩文,讀之懍懷有生氣,我愛之重之,我亦致之。」又曰:「吾家本略有藏書,散亡者半,十年以來窮搜極索,合諸舊所存者,幸得若干萬卷。吾當再費十年之力,以購西書。吾無家可藏,舉以公之校,且將求于有力者酵金建廈以貯之上海,爲交通之區,使學者得參觀之便。」1919年,王氏右目失明,頓悟人生無常,遂淡然置之,所營書店,因以收歇。從此游心法界,廣羅佛典,積年所聚,遠過於叢林巨剎。其中除初印《大正藏》及續藏之外,復集古今中日方冊本,成《百衲大藏》一部,尤爲罕有之法寶。王培孫除地方志外,對于明清之際隱逸著述、方外語錄,搜羅尤切,旁及詞曲雜劇,所儲日富,遂議築室以藏之。1926年5月,圖書館落成,而王氏保存文獻之願乃償。壬辰冬,王氏因病,自知不起,適南洋中學主事者,議以圖書館改充校舍,先生遂舉所藏佛典、志、史乘、詞曲等珍籍76,600餘冊,捐助于上海合眾圖書館。

本文摘自潘美月、沈津編著中國大陸存藏古籍概況(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12月)第一章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