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整理出版《稿本叢刊》的管見

關於整理出版《稿本叢刊》的管見

顧廷龍


今年三月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期間,李一氓同志提出要整理出版《稿本叢刊》,這確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是極為贊成的。
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首先是要摸清稿本的情況。選開整理出版稿本的目錄,是比較細緻的事。必須瞭解這一稿本其內容的價值如何?一書之成,必幾經修改,要分清第幾次稿本(當然不是每書都尚存幾個稿本的)。要查清其曾否刻印過,與刻本異同如何?
稿本有篇幅大的,有篇幅小的。篇幅小的容易整理,篇幅大的比較繁重。竊謂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要擇其難者而為之。
當會議結束時,李一氓同志曾把《肇域志》整理工作,作出了安排。這是嚷嚷了幾十年而沒有開展的事,聽了很感興奮。上海圖書館藏有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稿本,校刻本改訂甚多。三十年代《禹貢》半月刊上對此書通訊討論多次,當時都有整理出版的要求。忽忽四十餘年。現在流寓台灣的錢穆在他的回憶文中嘗提及此事。當年我亦參與其間,今茲開展整理古籍工作,希望早日列入規劃,可由上海圖書館擔任其事。
還有一書,有幾次稿本,必須集中整理重校寫定的,如沈欽韓的《漢書疏證》《後漢書疏證》,上海圖書館有兩部,北京圖書館有一部。此書清光緒間浙江書局刻過,但錯誤甚大,竟把《後漢書》中缺卷,謬以《藝文志》孱入,所以有重加校印的必要。沈欽韓還有一部稿子名《水經註疏證》,經多年訪求,上圖從西北大學傳抄得一部,但有缺卷。現悉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抄本,從稿本抄出者無缺。聞南京圖書館亦有一部批在書眉上的當為初稿。應早匯校寫定出版。
其它如名家遺稿,相傳甚久,大家不獲一見的,如清吳廷華的《三禮疑義》,北圖、南圖、上圖藏有稿本或抄本,應先校勘寫定。缺卷,能補則補,不能補,只可付諸缺如。又王紹蘭著《禮堂集義》四十卷二百冊,何如璋著《管子析疑》三十六卷十四冊。以上四書,論者褒貶不一,將待專家審定後進行。
北圖、上圖藏有嚴衍的《續資治通鑒補》八十卷,較完整均有傳抄清本只要加標點,即可付排。清光緒二年(1876)盛康刻《嚴氏通鑒補序》稱:「據先生自序尚有宋元續編補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苟能訪得其書,合輯以成一千八百四十四年之巨牒,則海內之士更必有爭先快睹而蔚為藝林之盛事者己。」豈知一百年後晦而復顯,倘能整理出版,寧非快事!
古人親筆手稿,大都旁行斜上,添注塗改,古字草體,不一而足,可供賞鑒,不便閱讀。為給後人一睹學者之手跡,似可先選編《清代名人手稿書影》一帙,以資參考。
至於欲摸清未刻稿本包括傳抄本的家底有兩個辦法:一,等全國善本書目的《徵書意見稿》出齊後,大體可以瞭解;但一般傳抄本不一定列入善本的。在此基礎上,選編一個待刊書目,需要寫一篇提要,介紹情況,以供規劃小組討論選用。二、由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通函各省市圖書館專誠徵求稿本目錄,並請各館寫點內容簡介。可分批編送,不致緊迫。
將來《稿本從刊》出書,是否擬定若干種為一輯,每輯是否四部兼備?整理一種出一種,還是若干種完成後一齊出?這些都有待於研究決定。

本文原刊《圖書館雜誌》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