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明活字本《松籌堂集》

跋明活字本《松籌堂集》

沈津

此楊循吉撰《松籌堂集》,明萬曆元年(1573)上海顧從德芸閣木活字印本,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日,書口下有「顧氏芸閣」四字。卷一第一頁題「吳郡楊循吉著,上海顧從德校」。前有萬曆元年顧從德序。

循吉,吳縣人,字君謙,明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禮部主事。性捐狹,好持人短長,致仕歸,年纔三十一。循吉體弱多病,好蓄書,聞某所有異本,必購求繕寫。結廬支硼山下,課讀經史,並以松枝為籌,不精熟不止,多至千卷,作文構思,竟日不肯苟。《松籌堂集》卽循吉自定詩文之合集。

集凡十二卷。卷一賦,卷二古詩,卷三記,卷四序,卷五碑,卷六至七墓誌銘,卷八墓表,卷九至十雜著,卷十一駢儷,卷十二洞。雜著中有《吳中水利議》,系統論述吳中水利。循吉以為興修水利至為重要,不得輕視之。「所謂水利者,今為水害矣,何謂水利?太湖之水善用之則為利,不善用之則爲害也。不善用之,害則今年大潦,禾盡沒,民至餓死,賣子女,拆廬舍,而不得食者是也。害至是弗可再,皆郡中所目見,有去害之道而容不講乎;所謂致害者,可一言而盡也。不開白茅塘,害也。害何在?害田、害人、害人之好兒女奴婢,害無罪之人束腹而死。」應該說,在四百年前能這樣直言不諱地呼籲上官興修水利,爲百姓著想,這在封建社會的官吏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循吉著述頗多,除《松籌堂集》外,尚有《蘇州府纂修識略》、《吳中實記》、《吳中往哲記》、《廬陽客記》、《吳邑志》、《奚囊手鏡》、《篷軒別紀》等近二十種。其中《松籌堂集》和《奚囊手鏡》都爲循吉的重要著作。據《列朝詩集小傳》云:《奚囊手鏡》「會粹諸總類書,多人間未見之書,最爲該博」。可惜的是,這部稿本後為劉子威、王元美分得,今已散佚不存了。

「顧氏芸閣」卽顧從德,字汝修,爲上海松江之望族,其人頗喜金石,嘗摹唐張旭書,刻有《無條帖》。又搜羅古印,摹刻成譜,爲《集古印譜》六卷,書口下亦有「顧氏芸閣」四字。

從德於嘉靖丙午(1546)北試時道經吳門,獲拜循吉,時循吉壽已望九。從德在與循吉交往中,「感先生之知,而益恨相見之晚」,循吉逝去後四年,從德「鈔是集於董子元家,子元雅尚博綜,乃與廣搜遺文,合併爲一函,將登梓以傳,會友人以已刻告,遂中止,然此心終不能忽然也」。後來,從德夢中思及循吉,「告以划集事,先生亦不答,久之,其意若有所托者。德隨索集稿,先生曰:此屬之華某,當用他物易歸,卽自袖中探出一把若嬪珠卞玉相貫者然,方遣易稿者去,而忽夢回枕上矣」。「然友人言集已到終非實事,今卒登梓,以酬德掛劍之心,一以慰先生神交之托」。

此活字印本字體歪斜,大小參差,深淺不勻,魚尾不連,邊框斷離。卷九第一頁書口下「顧氏芸閣」排成「氏芸閣顧」;卷十二第一頁排成「閣氏芸顧」。至於書中植字錯訛,更是百出,間亦有漏句。此書流傳罕見,今所知者,僅上海圖書館入藏二軼,蘇州市文管會殘存卷一至二。明代木活字印本傳世不多,而顧氏用活字排印圖書似亦僅此一種,別無他書傳世。

書中鈐有「毛氏收藏子孫永保」、「汪士鐘印」,可證曾爲明末常熟毛晉汲古閣、清代吳中汪士鐘藝芸書舍所藏。

本文原刊文史第26輯,第302頁,198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