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監刻的三部書
明代太監刻的三部書
沈津
對於古籍圖書來說,人們有時也會以線裝書稱之,古籍圖書中有歷代(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刷印的刻本、活字本、套印本,也有稿本、抄本、批校本等。這些古籍,尤其是歷代的刻本,幾乎都屬於官府、私家、坊間所為,但也有一些特殊者,如書院、寺廟等刻本,甚至是由明朝太監去主持刻書的,這裡說的就是太監所刻的書。
太監,也就是宮中之內臣—宦官。尤其是對明代的太監,人們都幾乎沒有好印象,民間所熟知的太監乾政專權,把持國柄,橫行無忌,植黨營私,至於劉瑾、魏忠賢之流更是倒行逆施,勢焰熏天。明末太監大約有數萬之眾,清初康熙帝曾向明末老太監瞭解到明朝「宮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余金《熙朝新語》卷四),可謂多矣。
我在幾十年的翻書過程中,也偶見由太監所刻的書,如《御世仁風》四卷,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金忠鳳陽刻本。此本題「明方城金忠敏恕纂輯;古雄王安允逸校訂;益津張文元郁懷、金台王體乾惟貞全閱」。前有萬曆四十八年周詩序、萬曆四十七年劉鐸序。末有萬曆四十八年金忠跋。
御世,治理天下之意。仁風,形容恩澤如風之流布。是書集聖賢往跡,編刻成篇,每篇若干則,皆注明出處。卷一至三,每則皆有圖,頗精。卷四最為實用,以「農事」為例,分授時圖解,四時農政,一至十二月農事,並附救荒諸方,皆有益於民。
金忠,為萬曆間司禮監太監,字敏恕,號葵庵,河南方城人。司禮監太監職掌帝王詔書,後出鎮安徽鳳陽,崇禎時,升任秉筆御用太監。明劉若愚《酌中志》云「金太監忠,其(史賓)照管侄也。金字敏恕,北直隸固安縣人也。萬曆六年選入,歷升文書房,博學能書,善琴。守備鳳陽時,曾著《御世仁風》一書刻之,博極鑒史,繪畫周詳,彷彿《帝鑒圖說》。其評語凡稱迂拙子者,即金之道號也,其自跋親筆作也。」《酌中志》云:「……金所刊《御世仁風》列監名(按,此指王安)焉,逆賢擅政之日,此書人皆不敢蓄。後金亦蒙今上眷注,升秉筆御用監印。金性寬緩,而監性卞急,然同契愛無逾兩人者。」
金忠此人,雖不見《明史•宦官傳》,但他的權限甚大,他作為鳳陽守備太監,還負有護衛皇陵,轄僉書數十員,兼管高牆犯罪宗室之責。按,史賓為萬曆朝秉筆太監。司禮監負責監督、管理皇城內的儀禮、刑法、關防門禁,並掌理內外奏章,照閣票批硃等。參與此書校訂、仝閱的王安、張文元、王體乾均是太監。
此本有劉鐸序,云:「吾友金公,叨侍中秘,有概於中久矣。近者,奉差出守鳳陽,因集聖賢往跡,編刻成篇,名曰《御世仁風》,繪之圖像,以便批閱。」此書即為其在鳳陽所刻,今傳世不多,僅知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共北京市委圖書館、中國台灣圖書館(二部)及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入藏。
《御世仁風》是明代的徽州鳳陽刻本,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改屬南直隸。此書開本甚大,白皮紙,雕版極工。更可貴者,此書有圖,在前三卷,每圖一故事,圖之右則有文字並出處,也有少數出現在圖之左上角。其取材多史書、類書、儒家典籍等,如《左傳》、《漢書》、《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資治通鑒綱目》、《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四書》、《禮記》、《性理大全》等七十五種。圖為徽派面目,而徽派版畫之特點即畫面特別之工細,應屬徽派版畫之經典,但見各圖人物形象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有的畫面場面大、置景飽滿,人物雖多(36人),但個性鮮明,姿態生動。至於人物之冠履袍帶、室內之山石盆景、田野之牛羊馬兔,以及傢具擺設、各式兵器、各式屋舍、樓台亭榭等,皆以景抒情,設境立意,層次分明,乃至屏風上之圖畫,皆極工整、秀麗,縝密而嫵媚,飄若游絲,細入毫髮,有極強的典雅美感。而刻工運刀之流暢,直可與《程氏墨苑》、《方氏墨譜》、《狀元圖考》、《坐隱棋譜》、《九歌圖》、《帝鑒圖說》、《養正圖解》、《圖繪宗彝》等媲美。令人遺憾的是此書沒有留下繪者及刻工姓名,當代研究古代版畫者,包括研究徽派版畫的學者如周蕪、張國標等都不知有此書。
此書還有一較為特殊之處,即它在書口上的魚尾。魚尾如以數量區分,有單魚尾、雙魚尾、三魚尾、四魚尾、六魚尾;以方向區分,有魚尾和順魚尾;以圖案分,有白魚尾、黑魚尾、花魚尾。單魚尾、雙魚尾,是歷來存世刻本中的多數,而三魚尾、四魚尾、六魚尾者甚少見,尤其是六魚尾者。此《御世仁風》的書口內六魚尾分布在書口之上中下,為兩兩相向的三對。按:金忠又纂有《瑞世良英》五卷,均為故事圖,亦為六魚尾,和《御世仁風》同。關注《御世仁風》這部書的,似乎只有一位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博士劉訓茜,她在去年底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為《晚明宦官的致君之學—〈御世仁風〉思想史意義》(《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一為《金忠〈御世仁風〉的撰著背景與內容特色》(《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年第12期)。兩篇大作都發在北京,時間上也差不多,但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卻發現文字內容、標題全部相同,只是文章的題目相異。
太監刻書在傳世的明代刻本中極少,我過去僅見過三部,除《御世仁風》外,還有明周應賓撰的《普陀山志》六卷,為明萬曆太監張隨刻本,題「郡人吏部侍郎周應賓纂輯;尚寶司丞沈泰鴻校正;邑人刑部主事邵輔忠同校;文安御用監太監張隨梓行」。前有萬曆三十五年(1607)周應賓序、邵輔忠序、樊王家序。
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之東,距縣百餘里處,也屬舟山島之邊緣,孤峙海中。其曰「普陀」,得自《華嚴經》,全稱為補陀洛迦、補坦洛迦,為梵語之音釋,意為「美麗的小白花」。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即為其一,素有「海天佛國」之稱。
張隨,御用監太監,順天文安人。涉獵經史,過目不忘,又精書法。斷酒除葷,嚴戒律,時故相蘭谿趙志皋為教習,大器重之。張隨為神宗朱翊鈞寵信之太監,其所在之御用監,負責採辦皇帝所用之物及種種奇珍異寶。
普陀禪寺之建,當是隨一手籌劃而成。那是萬曆三十三年(1605)正月,張隨奉旨賫金重建普陀禪寺,然而工巨費煩,人頗難之,而隨則區畫盡善,呼嗟倚辦,大工遂成。工竣復命,皇上聖心嘉悅,賜玉帶歲祿,以旌其勞。張隨曾在嘉靖間被選中在內書堂讀書。內書堂自宣德年間創建,專收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至書堂之日,每人發給《內令》一冊,又《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之類,次第給之。凡背書不過,寫字不堪或損污書,仿犯規有罪者,詞林老師批數目付提督責之。所以入宮之小太監被選入者都是要經過嚴格訓練的。
早在萬曆初年,張隨即奉命董建護國萬壽寺於都門之西,工竣,上賜張隨飛魚袍服。萬曆三十年(1602),又奉旨重建南海寶陀寺藏殿樂成,復賜金錢及一品服。這些佛寺之金碧輝絢成清淨佛地者,皆張隨之力。據說,張隨性約而方,一蔬一飯之外,絕無所需。八行不達政,人亦無敢乾以私者。先是漁人系箭,市人酷販,穢褻可誰何,及隨秉虔焚飭,不待力遣而相率退去。
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明萬曆三十五年張隨刻本。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八館,台灣圖書館(原藏北平館者)、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亦有入藏。
第三部為《林泉老人評唱丹霞禪師頌古虛堂習聽錄》三卷,釋慧泉輯。明萬曆十六年(1588)內官監管理大監解寧等刻,十八年京都太平倉張鋪印本。
此書為釋從倫摘取《丹霞子淳禪師語錄》卷下之頌古百則,重新編纂,加入示眾、著語、評唱等,以表達其宗乘見解,為學人參學悟道之指南。內容包括青原階級、石頭曹溪、藥山坐次、船子夾山等公案百則。
解寧,內官監管理太監。此本為太監所刻之依據在於卷上目錄後刻「內官監管理太監解寧施俸資刊板」。卷中目錄後刻「御用監信官高陽、武忠,御馬監信官高藤」。卷中末刻「惜薪司管理太監等官各助資財刻板:藏貴、李永、趙朝、王忠、李常、王德、趙真、崔才、燕春、吳貴、郭進、楊松」。卷下末刻「內官監管理太監解寧,內織染局僉書管理王勳,漢經廠信官郭廷、李進、馬朝、李通,內官監右監丞王忠、張用、郭玉」等十二人。此外,參與者還有信官以及助緣者。按,信官乃是官員禱神時表示虔誠的自稱。古時多把信佛的官員稱之為信官,以區別一般信佛的信士。內官監,掌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及經辦妝奩器用等事。御馬監ㄝ掌管御廄等事。惜薪司,掌管薪、炭。內織染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等物。此本刻書者署「太平倉張鋪」,當是在北京地區張姓書鋪。此本傳世頗罕見,今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不見他館入藏。
這三部太監刻本中,《御世仁風》是金忠主持刊刻,並請另外三位太監列名;《普陀山志》是張隨一人領銜;而《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右虛堂習聽錄》則是一部釋家類的書,居然有好幾個部門的太監施資助刻版,這在其他書中似未曾見有金、張都是奉皇上之命鎮守、出使的宦官,備受恩寵,大權在握,編纂出版一部圖書,自然不是問題,但解寧及內廷中的不少太監信仰佛教,應該很少見於記載的。
明代中葉以後,太監權力極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可以說明代宦官中的絕大多數是貪鄙之徒,附庸風雅者也有,他們代表的都是屬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最高統治集團的利益。但其中極少數太監裡也有名揚四海的,如「三寶太監」鄭和。也有善書及好學有文者,他們也可能利用手中的權力,為明代的文化建設出一份力。如弘治時太監陳崖庵,正統時入內府,凡奏疏皆親自起草ㄝ不假手於人,並酷好詩律,作詩較多。萬曆時執掌司禮監大印的太監張誠,「好看書,每據古事規諫」。
鮑忠,多學善書,歷升長陵神宮監僉書,每坐大石上,拾樹葉而寫詩,清風徐起,飄揚山谷以自娛。又秉筆太監史賓者,嘉靖四十一年選入,多學能書,頗復歐陽率更筆法,歷升文書房史,廣交遊,善琴弈,好寫扇,其詩字之扇,流布宮中。再如湯盛,萬曆二十九年選入,於書無所不讀,沈酣典籍,善飲酒能詩,雅歌篤學。再如王進德,號楞仙,嘉靖時職章聖獻皇后宮管事,有甲第在東華門外,清整雅潔,門無俗客,每休沐之暇ㄝ即閉門焚香,彈琴讀書,或展古名人墨妙,臨寫不釋手,故書法遒麗,遂成名家。尤好接賢士大夫,宛然有儒者風。至於像北京的重要勝跡潭柘寺、碧雲寺、戒台寺等,多是由這些太監們主持整修的。甚至有的有著作流傳如劉若愚有《酌中志》。以上三種太監主持刊刻的書,也算是他們對書籍流播的小小貢獻吧。
2018年2月28日於美國波士頓之慕維居。
本文原刊藏書家2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