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名傳記之一

 古今人名傳記之一

沈津

班固(32-92)

班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初因續其父班彪所著〔史記後傳〕,被人告發私改國史,繫京兆獄。弟超上書力辯,獲釋。明帝時,召為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祕書。奉詔完成其父所著書,歷20餘年,修成〔漢書〕。文辭淵雅,敘事詳贍。繼司馬遷之後,理順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並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建初4年(西元89年),章帝詔儒生在白虎觀辯論經學,固受詔撰述成〔白虎通德論〕。永元元年(西元89年),從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後憲因擅權被殺,固受牽連,卒於獄中。固善作賦,有〔兩都賦〕等。其〔漢書藝文志〕一篇與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同為後世目錄學的鼻祖。

宋敏求(1019-1079)

宋敏求字次道,綬之子,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寶元2年(1039),賜進士及第,官龍圖閣直學士。承繼家學,善為文,長於考訂,曾預修〔唐書〕,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實錄。治平中為仁宗實錄檢討官,神宗元豐2年卒,年61。特贈禮部侍郎。家藏書30,000卷。朱弁〔曲洧舊聞〕云:「宋次道藏書,皆校三五遍,世之蓄書,以宋為善本。居春明坊昭陵時,士大夫喜讀書者,多居其側,以便於借置故也」。蘇頌謂敏求藏書數萬卷,藏祕唯謹。元符中,藏書燼於火。撰有〔春明退朝錄〕、〔唐大詔令集〕、〔長安志〕等。

吳如愚(1167-1244)

吳如愚字子發,浙江錢塘人。為人孝友忠恕,安貧樂道,理明行修。家多藏書,一覽成誦,輒通曉大義。甫弱冠,於諸子百家,靡不究竟。定省餘閒,刻意經學,所得日富。其藏書之室曰準齋。以父蔭補承信郎,監福州連江商稅。再調常熟,解職歸。嘉熙2年(1238),以丞相喬行簡奏薦,改授承信郎,差充祕閣校勘,三疏辭免,特轉秉義郎,與祠。凡所著述,於學問自得甚深,有〔準齋雜說〕。其仕履見於〔館閣續錄〕及趙希弁〔讀書附志〕。

晁瑮(1506-1576)

晁瑮,明代藏書家。瑮,字君石,號春陵,宋太子太傅迴之後,開州(今河南濮縣)人。嘉靖20年(1541)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好收藏,也亦好刻書,今所傳嘉靖本〔法藏碎全錄〕、〔具茨集〕,版心上方有「寶文堂」3字者,皆晁氏所刻。晁瑮編有〔寶文堂書目〕3卷,著錄圖書7,829種。以御製諸書冠首,上卷分總經、五經、四書、性理、史、子、文集、詩詞等12目。中卷分類書、子雜、樂府、四六、經濟、舉業6目。下卷分韻書、政書、兵書、刑書、陰陽、醫書、農圃、藝譜、算法、圖誌、年譜、性氏、佛藏、道藏、法帖等15目。其中子雜、樂府2門,所收元明話本小說、雜劇、傳奇至多,為明代書目中所僅見。又因其收藏宏富,頗有在其他書目中不見或罕見之書,如樂部類著錄〔稼軒餘興〕,當是辛棄疾詞的別本,而它處則不見記載。該目在書名下多注明版刻,足以考見明代版本源流。

陳第(1541-1617)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又號溫麻山農,福建連江人。萬曆間,以諸生從軍,守備邊防,曾任薊鎮游擊,在鎮10年。善詩文。曾云:「吾性無他嗜,唯書是癖。」積40年窮蒐苦求,達數萬卷。家有世善堂,藏書2,000種,其中祕本、善本計300餘種。晚年,將藏書細加整理,合為經、史、子、集四部,編成〔世善堂書目〕,並題詞云:「吾買書,蓋以自娛,特未即棄去耳,非積之以為子孫遺也。子孫之請與不讀,聽其自然;至於守與不能守,亦數有必至。」第於音韻學頗有研究,主張古音今音以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轉移,破除古人叶韻之說,開清人研究古音之風氣。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一齋詩集〕等。

鄭元慶

鄭元慶字芷畦,號浮玉山人,歸安人。幼淹雅通經,經史大義,覃思著述,耻為無用。家貧,寄迹幕府,歸而著述益富。〔廿一史約編〕,為其最少之作,後深悔之。經學諸種,大都散佚。著作中,以〔湖錄〕一編最稱巨製。鄭氏欲萃湖州一郡之山川文獻,著為一書,懷握鉛槧,補訂缺失,參之書史,周歷七邑,咨故老,甄遺籍,竭十數年之力,稿凡六易,成書120卷,名曰〔湖錄〕。官斯土者,屢欲刻之而不果。〔湖錄經籍考〕為〔湖錄〕中之一部,分四部,今僅存集部,然又以奏議冠首,又非湖人著作也有入考者。其讀書處曰魚計亭,亭前蒔花壘石,插架圖書,友朋過從,徵文考獻,與人應答,終日忘疲。身後凋零,遺書散失。

錢大昕(1728-1804)

錢大昕,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乾隆19年(175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即授編修,擢右春坊右贊善、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歷詹事府少詹事,又提督廣東學政,入直上書房。40年,因丁父憂,家居不出,歷主鍾山、婁東、紫陽三書院,門下士積2,000餘人,嘉慶9年卒,年77。其在史學音韻、天文地理、金石文字上貢獻頗大。江藩〔漢學師承記〕云:「先生學究天人,博綜群籍,自開國以來,蔚然一代儒宗也」。其著作等身,最著者為〔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潛研堂文集〕等。

孫宗濂

孫宗濂,清代藏書家,字栗忱,號隱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9年(1744)舉人。少有大志,不因俗俛,淬勵之以學,未嘗一日廢書,舉凡一字之疑,剖析毫芒,究極根抵。入太學,一試京兆不利,三就本省鄉試,始列賢書。後試未中,遂絕意進取。其性僻冷,與世俗殊,生平不肯就人,一日無客則不樂。於鄉里頗行善事,乙亥歲大祲,嘗出粟千石,以活鄉人,大吏高其誼,請於朝,例得議敘,但非其本志。其家庭有嘉樹,築堂名壽松,中有嫏嬛祕籍、伯山添書。朝廷開四庫館,其嗣仰曾獻書二百餘種,天子嘉之,御題〔乾道志〕原本,還俾珍藏,賞〔佩文韻府〕全部以彰。宗濂年43而歿。杭世駿曾為之作傳,袁枚為之作墓表。

俞榕

俞榕,清代藏書家,字範倫,號學禪,一號嘯樓。嘉定(今屬上海市)人。諸生。乾隆30年(1765),帝南巡召試,榕以詩晝獻,蒙恩獎賞,論入內庭供奉。其藏書室曰賜綺樓,王鳴盛云:「余居清鏡塘之滸,其水為練祁之委,自西折而北流,兩橋橫互於上,旁多楓柏之樹,槿籬樊之風景,尤為幽勝。橋之南,範倫之所居在焉,有園亭池館之娛,樹石竹林之美。承祖父餘蔭,藏書萬卷,彝鼎羅列。暇則臨撫宋元人畫以自娛樂,晝畢,輒繫之詩。四方之走求其畫者,日填積於門,以獲其寸褚尺縑為快」。官至湖北鶴峰州判。有〔賜綺樓集〕。

錢泰吉(1791-1863)

錢泰吉字輔宜,號警石,一號深廬,儀吉之從弟,海鹽甘泉鄉人。廩膳生。少苦學,潛心孤往,道光7年(1827),官海寧州訓導,近30年。引退後,掌教安瀾書院。其先世遺書萬餘卷。自中年即好校古書,假人善本及先輩評點之冊,一字之舛,旁求眾證。於〔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元文類〕校勘功力甚深,每閱宋元以來版本至數十種,皆蠅頭細書,校錄於本書上下方。年過70,猶日校書數頁,雖盛暑不輟。同治2年卒於安慶旅舍,年73。臨終,猶以先世文字之責,未得及身整理為恨,足以知其志之所存。撰有〔海昌備志〕、〔甘泉鄉人稿〕,又有〔曝書雜記〕2卷,自道所得,成一家言。

朱緒曾(?-1860)

朱緒曾字述之,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生年待考。清道光2年(1822)舉人。累官秀水孝豐縣知縣,有循聲。以研經博物,聞名東南。所居秦淮水榭,築開有益齋、耽古齋。藏書十數萬卷,甲於江浙,有宋元佳槧,多外間所罕見者。每遇祕籍,尤善傳鈔。其官浙時,獲抄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甚多。咸豐3年(1853),存於江寧之藏書,多燬於兵燹中。張文虎〔感逝詩〕云:「藏書遭賊焚,三篋還自寫。一官落西湖,所不愧風雅。何時鏡湖水,流到西陵下」。後緒曾取旅次所存數十篋,日夕觀覽,掇其大旨,筆於別簡,其假自友朋者,亦為題記,成〔開有益齋讀書志〕,仿〔郡齋讀書志〕之例,而精核過之。咸豐10年,客死山陰。又輯有〔金石文字記〕,撰有〔論語義證〕、〔金陵舊聞〕、〔曹子建集考異〕等。

張之洞(1837-1909)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少年時,博聞強記,16歲時鄉試第一,27歲登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光緒10年(1884)中法戰爭時,由山西巡撫升兩廣總督,後調湖廣總督開辦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炮廠,設立織布、紡紗、繅絲、製麻四局,並籌辦蘆漢鐵路。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掌管學部。之洞,制行遵宋儒,而經史考訂則一守漢儒家法,淹通群籍,尤慕顧亭林諸人,每以天下為己任,思以所學見諸行事,其尤以傳播傳統文化為最。他是晚清很有影響的一個目錄學家,能正確闡述讀書研究和目錄學之關係、版本研究和目錄學的關係,以及書籍分類理論的創建和發展。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是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它的出現,受到當時學者的普遍重視,為我國目錄學著作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此書成於光緒元年,為張氏任四川學政期間,得繆荃孫之助,列書2,200餘種。光緒2年,開始流行坊間。之洞致王懿榮札云:「弟在此刊書目,以示生童,意在開擴見聞。一指示門徑。二分別良楛,三其去取分類及偶加記注,頗有深意,非僅止開一書單也。更有深意,欲人知此所列各書精美,而重刻或訪刻之」。可知張氏刊此書目的,乃在為學者指示讀書之門徑,分別書籍優劣及便其知所去取三方面。他主張讀書宜求善本,認為「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不訛不缺之本也」。他還認為善本要具備三條原則,一足本(無缺卷、未刪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舊本(舊刻、舊抄)。他對善本的論述,和古代以及他同時代的侈談宋版元槧的藏書家和鑒賞家對版本的認識是大不同的。〔書目答問〕對經史子集四部之體例和分類方法頗有發展,如他提出在四部之外,另增叢書一部,以容納「古今著述合刻叢書 目」和「國朝一人自著叢書目」。其創立叢書一門,在於叢書最便學者,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叢書中可該群籍,蒐殘存佚,為功尤鉅;為叢書中四部皆有,勢難隸屬於四部,所以別立一類,為流播傳統文化,他極力勸人刻書,「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業學問不足過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書一法。但刻書必須不惜重費,延聘適人,甄擇祕籍,評校精雕。其書終古不廢,則終古不泯。如歙之鮑、吳之黃、南海之伍、金山之錢,可決其五百年中,必不泯滅,豈不勝於自著書、自刻集者乎?且刻書者,傳先哲之精蘊,啟後學之困蒙,亦利濟之先稱,積善之雅談也」。其提倡學術,傳有用之書,得以廣為流布,對促進文化,使人向善,有莫大裨益,於此也可見張之洞用心良苦。他的目錄學思想還體現在他的〔輶軒語〕,文中論述讀書宜有門徑,指出讀書之門徑和老師是目錄之書,云:「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尤宜抉擇分析,方不致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張之洞的目錄學、版本學思想,都是和讀書治學、學術流別聯在一起,因此他的有關論著,雅具辨章學術之意,在目錄學上也有著較大影響。

王國維(1877-1927)

王國維,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學、文學,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影響。光緒29年(1903)起,歷任通川、蘇州等地師範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後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研究,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13年以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為題,進行考訂,尤致力甲骨文、金文及漢晉簡牘、漢魏碑刻的考釋,主張以地下發掘物參訂文獻史料,對史學界影響頗深。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訂。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王氏一生校勘古籍甚多,近人趙萬里輯有[王靜安先生手校手批書目],計192種。曾為烏程蔣孟蘋編撰[傳書堂藏善本書志],譯有[世界圖書館小史]。其逝世前夕,嘗云:「余畢生唯與書冊為伴,故最愛而最難舍去者,亦唯此耳」。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年僅51。生平著作62種,大半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中,部分考證文章曾匯編為[觀堂集林]行世。

梁啟超(1873-1929)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從小受傳統的封建教育,少年即聞名鄉里,被譽為神童。12歲為秀才,17歲中舉人。和其師康有為,倡導變法維新,人稱「康梁」。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1920年後,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對於清代學術、先秦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歷史、文學以及哲學、佛教等都有很高的造諳。在近代中國社會裡,梁啟超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低估。梁啟超於戊戌變法後流亡日本,又在歐洲目睹歐美的近代圖書館制度,他在接受中西文化及變法維新失敗的教訓後,在研究學術的同時,鼓吹、倡導圖書館事業和目錄學之重要。他曾成立共學社,舉辦學術文化活動,辦理圖書俱樂部,並在北平建立松坡圖書館,自任館長,以專存中文圖書的快雪堂為第一館,另以專存外文圖書的石虎胡同7號為第二館。該館圖書新舊兼備,為當時頗具規模的圖書館之一。1925年4月,全國圖書館員成立中華圖書館協會,梁啟超被公推為董事長,他倡議建立中國的圖書館學與培養圖書館人才,並提出集中力量先辦一個大規模的示範圖書館,設立圖書館專門學校。1926年,梁啟超任京師圖書館館長,奠定了以後的北平圖書館的基礎,並於此貢獻良多。他主張「著書足以備學者顧問,實目錄學家最重要之職務也」。他對古代及近代書目分類進行過考察,有比較深厚的目錄學功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圖書分類的理論與方法,創建新的分類體系,又撰寫出一系列風格獨特的目錄學著作。他的〔西書提要〕、〔西學書目表〕、〔東籍月旦〕等都是我國近代早期的目錄學著作,對我國近現代圖書館目錄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西書提要〕宣傳新學,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和社會學說,是專門為變法維新服務的一部譯書解題書目。〔西學書目表〕,從收書到分類,皆以學習外國和先進變法為出發點,共著錄譯進西書298種,其中政書多於學書38種。〔東籍月旦〕是介紹日本著作的書目,既有詳細精要的題解,又介紹許多讀書要法,為讀者閱讀東學之書起了指導作用,惜未完稿。梁啟超家有飲冰室,藏書達10餘萬卷,多為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通行本,明刻本甚少,宋元刻本則未有入藏。他的藏書特點是史部和子部佛典較多。梁氏逝世前,遺囑將藏書以及金石墨拓與生前手稿、信札等 3,470部41,819冊全部捐贈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北平圖書館編印有〔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

徐乃昌(1862-1936)

徐乃昌字積餘,號隨庵,室名積學齋,清安徽南陵人。光緒19年(1893)舉人,官江蘇侯補知府,奉派辦理江南、南通厘務,署淮安知府,丁憂服闕後升候補道。1904年,奉總督端方命,率江蘇留學生近百人赴日本,並考察學務。返國後,又辦理儀徵淮南總校,因緝私有功,於1911年元月,授江南鹽法道兼金陵關監督。入民國後,寓居上海,民國25年卒,年75。能詩文,富藏書,精於目錄版本之學。刻書達185種,中有〔積學齋叢書〕20種、〔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百家〕26種、〔鄦齋叢書〕21種,又刻〔隨庵叢書〕及續編20種,收善本及清人罕見之著作。晚年與黃賓虹合編〔安徽叢書〕,學者稱便。編有〔積學齋書目〕,未刻行。

洪業(1893-1980)

洪業譜名正繼,字鹿芩,號煨蓮,英文學名威廉(William),福建侯官縣人。幼學於家,習[四書][五經]與[爾雅],皆能成誦。稍長,於1904年隨父徙居山東曲阜,庭訓之餘,習杜甫詩文。升入縣新式學堂後,數理化各科外,兼習英語,每試輒冠儕輩。1910年,肄業於福州鶴齡英華書院,在校期間,品學兼優,長於口才。1913年,赴美留學,畢業於俄亥俄韋斯良大學,獲文學士,再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又獲紐約協和神學院神學士。1923年,執教於燕京大學,為歷史系教授,達23年之久。抗日戰爭期間,留居北平,為日軍逮捕入獄,出獄後,拒絕為日偽工作。1946年春間,應聘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隨後僑居並在該校授課,一心從事著述,孜孜不倦,老而彌篤。洪氏博聞疆識,治學謹嚴,尤注意治學方法與工具書之編纂,創為「中國字庋擷法」,用以編纂各種引得,以資學人快覽。又作筆畫檢字及拼音檢字表,俾中外學人均能利用。其主持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的20多年間,先後編纂出版經、史、子、集各種引得多達64種81冊。其中尤以「堪靠燈」(Concordence)最為簡便而不漏一字,如[春秋經傳引得]、[杜詩引得]等,迄今仍為海內外學人所利賴。而其所撰[禮記引得序]一文,長達數萬言,實為一篇精心結構之兩漢禮學源流考,並於1937年榮獲巴黎茹理安獎金,允為學術界所推重。60餘年中,先後發表中英文專題論著共70餘篇,頗有鴻篇鉅製,體大思精之作,也有佳什短文,無不推考正確,可補前人或史文之缺之失。又有英文專著[中國最偉大詩人杜甫],士林推為權威之作。

本篇輯自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