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近日讀李富華、何梅二先生《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苦於圖版太少,於版式、字體等版本鑒定要點,無從勘對。於是發願整理大藏經高清電子版本資料信息。然而網絡信息浩如煙海,不能隨便取用,所以擇圖時首選館藏資料,且說明來源;實在找不到館藏資料的,如普寧藏,永樂南藏。則選用已有定論的大拍鑒定結果。文字部分,多采用《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中的現有研究成果,並不摻雜個人觀點。
所選大藏經版本,以宋元明三代為主。因為版本珍稀,普通人很難有機會大量上手,故藉此可為大藏經版本入門參考之用。
因學識有限,整理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如同道書友發現,可直接在留言板留言,以便及時更正。
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 開寶藏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命張從信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告成。因始刻於開寶時,後世遂稱《開寶藏》。
【雕刻年代】開寶五年(972)至太平興國八年(983)
【雕刻地點】成都
【存世狀況】國內外現存13卷,分別藏於北京圖書館,北京法源寺,上海圖書館,山西省博物館,山西省高平文博館,廣西省博物館,日本京都大德寺,日本京都南禪寺,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
【版式特徵】《開寶藏》仿歐陽詢書;卷軸裝,每版23行,每行14字
【歷史地位和價值】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佛教典籍從此有了一個規模化傳播的定本,是歷代刻本大藏經的祖本,無論怎樣評價它的功績都不為過。
位列國圖四大鎮館之寶 趙城金藏
《趙城金藏》是由金代山西潞州實公法師、崔法珍首倡,私人募資雕刻的一部大藏經。因發現於山西趙城(現已併入洪洞)廣勝寺,故後世稱之為《趙城金藏》。
【雕刻年代】(天眷二年1139-大定十三年1173)
【雕刻地點】山西解州天寧寺
【存世狀況】大部分存在北京圖書館4813卷,其餘零星存於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博物館,山西省廣勝寺,山西省博物館,廣西省博物館,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崇善寺,故宮博物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德國。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
【版式特徵】卷軸裝,每版23行,每行14字,覆刻開寶藏
【歷史地位和價值】覆刻開寶藏,保存近乎完整,是目前保存版本最好的大藏經刻本,新修中華大藏經即以趙城金藏為底本。 位列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國內第一部私刻大藏經 崇寧藏
因刊板於福州東禪等覺院,又名《東禪等覺院本》,並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去安葬即將刊竣時,獲賜《崇寧萬壽大藏》而得名,由於《崇寧藏》與《毗盧藏》同刊板於福州,世人又統稱這兩部大藏經為《福州藏》、《閩本》。
【雕刻年代】元豐三年(1080)-崇寧二年(1103)南宋建炎,紹興年間有補刻,乾道、淳熙年間有增刻。
【雕刻地點】福州東禪等覺禪寺
【存世狀況】國內存本尚不足百卷,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及北京大學、上海、天津、遼寧、吉林大學、陝西、山東師大、南京、湖南圖書館;山西、山東博物館;還有太原崇善寺和福建泉州開元寺。美國現存二十餘卷。日本京都東寺藏有一部近於完整的《崇寧藏》,宮內省圖書寮、南禪寺、京都醍醐寺、教王護國寺(案:即東寺。疑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重出)及知恩院、高野山勸學院、橫濱金澤文庫、同朋學園。
【版式特徵】《崇寧藏》仿柳公權書;每版刻經文36行(個別30行/版),每行17字。經板四周是單線邊框,長約67-68公分,寬約24.3-25.3公分。每版第6-7行之間有小字,標明此版的千字文函號,卷次,紙次及刻工姓名。(補刻有例外:時字函《注大乘入楞伽經》每頁8行,每行22字,更至虢函《天台宗章疏》每行19字)
【歷史地位和價值】開創了我國私刻版大藏經的先河,對後世宋元及明刻大藏經影響巨大,是南系大藏經之祖。
福州的另一部宋版大藏經 毗盧藏
《毗盧藏》因刊板於開元寺,故又稱《開元寺本》。
【雕刻年代】徽宗政和二年(1112)-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
【雕刻地點】福州開元寺
【存世狀況】國內已無全藏,零散經本合計460餘卷,藏於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天津、山西圖書館;旅順博物館,泉州開元寺。80年代,扶風法門寺也發現零本。
美國見存本不足十卷。據統計日本保留下的福州藏(即崇寧藏加毗盧藏)混合本達5-6藏,以宮內廳最為完整,收藏處還有上醍醐、高野、東寺、知恩院等。此外南禪寺、橫濱金澤文庫、同朋學園也有部分藏本。
【版式特徵】《毗盧藏》仿歐書,為宋刻的標準體;經折裝,36行/版/6折,經文四周有單線邊框,長66.6-67.3公分,寬23-24.6公分不等,《毗盧藏》經本仿照《崇寧藏》在每冊首一般都有刊版題記,並在部分經本的冊尾還可見施資題記。
【歷史地位與價值】毗盧藏與崇寧藏同刻於福州,版式和風格相似,一般與崇寧藏並稱,日本藏經多為兩種大藏經的混合本。
南宋經板全部被燒毀 思溪藏
《思溪藏》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由湖州路王永從兄弟一家捨資刊刻的大藏經。又稱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于思溪圓覺禪院刻板,故名思溪藏或圓覺藏。後圓覺禪院改名為資福禪院。又稱資福藏。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圓覺藏和資福藏是兩個版本的大藏經,據《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來看,實為一種。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資福禪院遭到蒙古軍伯顏破壞,寺院、經坊以及大藏經板全部被燒毀。
【雕刻年代】靖康元年(1126)-紹興八年(1138)
【雕刻地點】湖州思溪圓覺禪院
【存世狀況】國家圖書館存此藏本四千餘卷,總計428函,4647冊,千字文編號一次作:萊至渭(61-422)、涇至階(424-~458)、疑至英(463-480)、隸至書(484-486)、將至俠(491-494)、戶至家(497-501)、奄(537)。北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藏有零本。日本東京三緣山增上寺藏完整一套宋刻大藏經,即思溪藏。
【版式特徵】《思溪圓覺藏》仍仿歐書,但已兼虞世南的筆法;《思溪資福藏》筆劃比《圓覺藏》要粗;每版36行或30行,每行17字,每冊末尾附有音釋。某卷有圓覺藏司自紙板墨印。
【歷史地位與價值】思溪藏經板於南宋末年毀於戰火,故所存思溪版大藏經均為南宋印本,是研究宋刻大藏經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南宋最後一部私刻大藏經 磧砂藏
《磧砂版大藏經》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後的一種。刻版地點在平江府陳湖中磧砂洲延聖院,後來改名磧砂禪寺,因而通稱這部藏經為《磧砂版》或《磧砂藏》。
【雕刻年代】嘉定九年-咸淳八年(約20%多) 大德元年-至治二年(約70%多)
【雕刻地點】平江府磧砂延聖院
【存世狀況】山西太原崇善寺現存經本551函1249部5418卷,始地字函《大般若經》終弊字函《中峰廣錄》;國家圖書館藏本兩千餘冊,始自《大般若經》終於《中峰廣錄》;雲南省圖藏元印本175冊,北京文物局、北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蘇州西園寺、四川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師院圖書館、四川博物館、遼寧圖書館、旅順博物館也存此藏之零本。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藏本,共5348本,其中700本是宋刻本,1630多本是元刻,860多本明刻配補,2100多本白紙抄配。
日本藏本,南禪寺本(存大般若經10卷),杏雨書屋本(存4548冊),西大寺(存大般若經596卷),法華寺(存大般若經331卷),宮內廳書陵部(存大般若經579卷)
【版式特徵】《磧砂藏》初仿柳書,入元後,又兼有趙子昂秀麗的筆意;每版錄經文30行,每行17字,折為5頁,每頁6行。小字注文一行,凡單數版次,在第1與第2頁的折縫處,即經文的第6與7行間;凡雙數版次,則在第二與第3頁的折縫處,即經文的第12與第13行間。版框有天地邊線,長約56公分,寬約24公分。宋版每冊經本首末經題下僅注千字文函號,元刻版則在千字文函號下增加冊次。版間的小字注文,宋刻一般記有千字文函號,經名,卷次、版次、刻工姓名。而元版則記千字文函號及冊次,版次,刻工名。
【歷史地位與價值】《磧砂版大藏經》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後的一種,版式全是思溪藏的系統,宋刻則是依據思溪版,元代的追雕是仿效普寧寺版。
元代大藏經 普寧藏
因刻於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故名普寧藏。
【雕刻年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南宋端宗景炎二年)-至元二十七年 (1277-1290)
【雕刻地點】杭州白雲庵(後改名普寧寺)
【存世狀況】普寧藏的零散印本遍及全國,北京,上海,重慶,蘇州,杭州等市,遼寧,浙江,湖北等省均有珍藏。海外日本的三緣山增上寺,崎阜安國寺,三井園城寺,京都東福寺,奈良西大寺及淺草寺,大慈寺均有藏本。
有年代可考的有:山東靈岩寺至元二十四年(1287)印本。陝西開元、臥龍二寺至元二十七(1290)年印本。陝西岐山法門寺和古邠洪福寺、河南汴水興國寺大德元年(1297)印本。山西太原大顯聖寺大德二年(1298)印本。山西介休抱腹山(1304~1314)印本。高麗國王王璋皇慶元年(1312)印本。雲南圖書館延祐三年(1316)印本。
【版式特徵】《普寧藏》字體在歐趙之間,行楷間錯;前期所刊,每冊首尾的標題下只標注千字文,不註冊次,沿襲了宋版大藏經的刻法。後期版式每版30行,每行17字,在首尾經題的下方不僅標注千字文號,而且標註冊次。版間小注也較宋版簡化,僅注明千字文並冊次,版次,間或有刻工姓名。普寧藏與磧砂藏元刻本幾乎難以分別,刻工不同是鑒別的關鍵依據。
【歷史地位與價值】普寧藏版式的優點,為元刻磧砂藏,明刊南藏,北藏以及龍藏所繼承。
海內孤本 初刻南藏
【雕刻年代】建文元年-建文四年 (1399-1402)
【雕刻地點】南京天禧寺
【存世狀況】海內外僅存之孤本,目前由四川省圖書館保存。
【歷史地位與價值】初刻南藏是磧砂藏的覆刻本,不僅保存了磧砂藏集宋元刻藏之大成的優勢,而且經過詳細校勘,使本藏更加完美。同時本藏收入中國僧人撰述的典籍較多,又啓發了後來的刻藏向這一方面大大的發展。由此可見,初刻南藏在中國大藏經的雕刻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啓下 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八年雕印於南京大報恩寺。
【雕刻年代】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八年 (1399-1402)
【雕刻地點】南京大報恩寺
【存世狀況】目前國內收藏大約十部左右,此藏到明末清初仍在印刷,明初刻本存留很少。
【版式特點】《永樂南藏》字體,寫歐體,剛勁有力;《永樂南藏》的版式為每版錄經文30行/5折,6行/折,17字/行。率字函《大般涅槃經》卷一至卷十則是每行18字。每冊經本的卷首、末經題下注有千字文函號和冊次。
【歷史地位與價值】《永樂南藏》是《初刻南藏》的覆刻本,是佛教大藏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起著承上啓下的作用。它不僅保存了《初刻南藏》的優勢,而且是刻《北藏》《嘉興藏》《龍藏》所遵循的範本。目前國內收藏大約十部左右,其珍稀程度僅次於宋元藏經。從版本學的角度看,明初刻本留存很少,是十分珍貴的古籍版本,在版本學和印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現存完整大藏經中最為精美 永樂北藏
《永樂北藏》,又名《北藏》。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於英宗正統五年(1440)。因刻印於北京,故稱北藏。
【雕刻年代】永樂十七年-正統五年 (1419-1440)
【雕刻地點】北京慶壽寺
【存世狀況】據李圓淨《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提到故宮博物院,浙江圖書館均有藏本。《永樂北藏》版片原藏於故宮司禮監刻經廠,清代移出至北京某寺院,之後又流落民間,經抗日戰爭與文化大革命之破壞,散落丟失極其嚴重。近年,雕版收藏家姜尋以重金收購剩餘部分,捐獻入國家圖書館內的文津雕版博物館。
【版式特點】《永樂北藏》寫趙體,與《永樂南藏》迥然有別;每版二十五行,折成五面,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趙體寫刻。
【歷史地位與價值】《永樂北藏》是現存完整大藏經中最為精美的一部。
收經數量最多的一部大藏經 嘉興藏
又名《徑山藏》、《方冊藏》,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後期由嘉興楞嚴寺集中經版刷印流通,故稱嘉興藏。
【雕刻年代】始刻於明萬曆年間,最終完成與康熙年間(約1589-1712)年
【雕刻地點】五台山妙德庵(四年)—杭州徑山寂照庵—浙江嘉興府楞嚴寺般若堂。
【存世狀況】現存的各單位藏的《嘉興藏》沒有一部是全的,現存的種種關於《嘉興藏》的目錄沒有一種是完整無缺的。據我所知,海峽兩岸有十幾個單位收藏此藏,其子目品種的數量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本為最多。其他單位的藏本雖然在子目品種數量上比故宮藏本和有關目錄少,但有些品種是故宮藏本和上述列舉的目錄所無的。如遼寧省圖書館藏本的康熙五年刻的《列祖提綱錄》42卷、康熙三十三年刻的《五峰緯禪師關東語錄》17卷,又如青海省圖書館藏本的萬曆二十三年刻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注》10卷。類似的情況在雲南省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的藏本中也有。(韓錫鐸《嘉興藏及其重輯工作》)
【版式特點】方冊,版式行款比較統一。一般為四周雙邊,邊欄外粗內細,白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早期刻本也有四周單邊或左右雙邊者,也有七行十七字、八行十七字、九行十九字、十行十 九字、十一行二十字者);萬曆初年所刻的字體有的是手寫體,萬曆末年以後刻的字體趨於 橫輕豎重的宋體方字,因寫工、刻工匠人的不同,其風格也略有出入;版心上方一般皆刻「經」、「律、「論」、「西土撰述」、「支那撰述」等分類名稱,中間刻書名及卷次,下方刻《千字文》的某字或墨釘;版框高為23至24釐米左右,寬為14至16釐米左右。
【歷史地位與價值】《嘉興藏》是由民間僧俗信眾募資刻印的一部大藏經,以「方冊」本大藏經著稱於世,收錄佛教典籍約2195部,10332卷,是我國歷代刻本大藏經收錄典籍數量之最。嘉興藏是迄今為止收佛教典籍數量最多的我國出版的漢文大藏經。該藏大部分書的每卷末尾都有刻書的牌記,為我們研究佛教的流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該藏的明末刻本中有相當數 量是著名出版家毛晉捐刻的,也是由汲古閣刻的,這在過去研究汲古閣的著述中很少提及。(韓錫鐸《嘉興藏及其重輯工作》)
附陶丹: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術早400多年。雕版印刷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前,我國佛學經典傳播全靠人手工抄寫。人工抄寫的佛學經典既費力又費時間,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容易失真,容易發生錯誤。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大大促進了佛教傳播。
雕版印刷,是將文字或圖畫雕刻在木版上,再將刻有圖文的木板作為印版,進行施墨印刷的工藝技術。其工藝方法是:1,先按版面大小製作木板(主要用梨木、棗木等));2,按版式要求在薄紙上書寫文字或畫上圖畫;3,將寫有文字或畫有圖畫的薄紙用特製漿糊反貼在木板上;4,用刻刀按圖文筆划、線條進行雕刻,使圖文凸出,空間凹下,製成印版;5,在印版上刷墨;6,將紙平鋪在印版上,用棕刷刷拭,使墨跡印在紙上;7,將紙揭起、晾乾,裝訂成冊。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初期,採用雕版印刷工藝方法一天能印兩千張,在當時其速度是手抄經書的方法無法比擬的。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從中國流傳下來的古籍經典來看,從中國的歷史記載來看:在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術主要應用在了佛教傳播的需求上。
帝王
最為典型的例證就是,雕版印刷《開寶藏》。「《開寶藏》乃由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由內侍省宦官高品張從信主持雕印[2]」。
雕版印刷術的全盛時期是宋代。至今宋版書也是古籍善本收藏中的名貴物品。北宋開寶四年即公元971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親自敕(chi)命高品、張從信前往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主持刻印大藏經[3],並於太平興國八年即公元983年全部完成13萬塊經版的雕版,隨後就開始了雕版《開寶藏》的印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刻木版雕印的漢文大藏經,由於始刻於北宋開寶年間,又稱為《開寶藏》。
又如:公元954年前後,虔誠的佛教徒吳越國王錢俶([4]chu),他與高僧延壽和尚一起,雕版印刷了大量佛像、塔圖咒語,其中有數字可考者就有六十八萬二千卷,其印刷數量之多[5],傳播面之大,世所罕見。還有,大家熟悉的杭州雷峰塔經是錢俶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佛塔裡面藏有的經書[6]叫雷峰塔經,又名《寶篋印陀羅尼經》。該經文共兩千七百餘字,卷端題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7],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記」。此經現有實物收藏在中山大學圖書館內。
高僧
玄奘堪稱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一部描寫唐僧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西遊記》更使其家喻戶曉,孺婦皆知。在大約公元650-664年,玄奘採用雕版印刷了佛像100萬份,在5年時間散髮給廣大的佛教信徒。據玄奘嫡傳弟子慧立等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公元688年)卷十所載,高宗嗣位後的公元650年,鑒於玄奘受其父皇敬重,高宗也對玄奘禮敬甚隆,遣朝臣問慰不絕,還施帛錦萬段、法衣數百。玄獎接受後,則給予貧窮之人和外國婆羅門客人,「隨得隨散,無所貯蓄。發願造十俱月氐像,並造成矣。」「俱月氐」為梵文量詞koti之音譯,十俱月氐為100萬[8]。文獻記載玄獎每年印普賢像達五馱,「以每匹馬馱紙100-125kg計,則五匹馬馱500-750kg,按當今皮紙每平米約30g、每張畫像大小為25cm x30cm計算,則大約在20萬一24萬份,故5年可達百萬份,與‘發願造十俱月氐像’相吻合。若將5年印刷100萬張平均分配到每天,按一年工作300天計,則每天的印刷量為667張。以當今從事傳統雕版印刷的工人刷印一張的平均時間為20秒計,則印刷667張佛像需要的時間約需4h•••」[9]
學者
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他和佛印大和尚在鎮江金山寺主持刊刻了《金山欏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0]。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蘇軾在太子太保張道的住處,得到了太保贈送給他的《金山欏伽阿跋多羅寶經》。張道出錢讓蘇軾將此經「使印施於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同年,蘇軾攜帶此經來到了金山寺,在佛印大師的協助下,蘇軾親自書寫了全部的經文。後來又請善刻的工匠來金山雕刻經卷,刻好後書版一直存於金山寺,無論是信徒還是香客,可以隨要隨印,使得此經得以廣為流傳。
信徒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進之女。崔法珍在山西、陝西部分地區,以斷臂的方式化緣,募資刊刻《趙城金藏》,[11]感動了很多佛教信,這些信徒紛紛捐資協助。大約在金熙宗皇統9年(公元1149年)前後,於天寧寺組成「開雕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歷時約30年方成。金藏刻成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1178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法珍授比丘尼戒。3年後,崔法珍又將經版送到中都(即今北京)印刷流通,共計16.8113萬板,6980卷。為表彰崔法珍的功績,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崔法珍被賜紫衣,並受封為「宏教大師」。[12]
《趙城金藏》印刷清晰,字體勁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說法圖,其刀法線條和宋版佛經相比,具有豪放嚴整和生氣有力的特點,是我國印刷史上的珍貴標本,是研究我國刻經史和版本史的珍貴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佛教書籍製作演變過程,是印刷發展史上的一座了不起的寶庫,在中國版本目錄學和雕版印刷史上也佔有一席重要地位。我在首都博物館看到了此經的藏本。
(陶丹,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臺灣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2]方廣錩,關於《開寶藏》刊刻的幾個問題,《法音》2011(1)。
[3]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個版本,比如開寶藏,乾隆藏、嘉興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
[4]吳越國,五代十國時期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鏐所創建,以杭州為首府。
[5]許貴英,淺談佛教典籍與雕版印刷術,《科技與經濟》2000(1).
[6]雷峰塔經卷是中國雕版印刷的精品,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宋初木刻印刷品,而且經文上有當時吳越王具名,年代可靠。
[7]杭州雷峰塔。
[8]方小陽等,唐代雕版印刷的相關文獻研究,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1(1) [9]同上
[10]徐蘇,鎮江雕版印刷的緣起,鎮江日報/2010年/5月/10日/第A03版
[12]崔法珍資料引自百度百科。
[13]《長編》卷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