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散記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散記

沈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是在西方國家中收藏東方文獻比較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在旅美期間,我曾數次去那裡參觀訪問並查閱資料,現把當時所見,拉雜記下一些,因無系統,故曰「散記」。

歷史悠久的圖書館 

哥倫比亞大學在美國紐約第116號街上,是一所著名的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它的東亞圖書館所藏中文、日文、朝文圖書在美國位列第七,,次於國會圖書館、哈佛燕京、耶魯、芝加哥、普林斯敦、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該館前身是1901年起設立的丁龍中文講座(Dean Lung Professorship)。據說,此事的由來是由於哥大校長羅氏(Low)曾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美國駐清廷公使康格(E. H. Conger),希望在美國能設立一個中國圖書館和一座中國博物館,建議康格公使把他的意見轉告給中國政府,冀求得到可能的協助。一年以後,慈禧太后就贈這了一套《古今圖書集成》(清光緒二十年上海同文書局影印本)給哥大作為禮物,那就是哥大中文藏書的起源。如今的東亞圖書館已有圖書50萬冊。近年的採購經費,中文6.5萬美元,朝文2萬元,日文11萬元。館內共有工作人員20人左右,其中8人為專業館員。閱覽室是個長方形大廳,左面靠牆是書架,當中是一排長形閱覽桌和椅子。右邊有四分之一的地方供內部辦公。幾十位莘莘學子各據一席在燈光下埋頭看書。來這兒的不一定都是亞裔學者,也有一些膚色不同的其他國籍人士。閱覽室開放時間是上午8時至晚上11時,星期六、日則為下午1-5時。

中文圖書三十多萬 

東亞館有三個中文書庫,線裝書和各種精裝本混放,分類排架。庫內有幾張桌子和椅子,可以讓讀者自己取書並在內閱覽,看完後把書放在桌子上,自會有工作人員歸架。這裡讀者可以自由進入書庫瀏覽所有的藏書,隨意挑選自己想看的書。如果認為有價值的資料需要復制的話,那書庫的入口處就有兩架複印機,你只要投入一角硬幣,就可覆印一張。

幾乎所有的美國東亞館的中文藏書都是精裝的,這可以延長書的壽命。據瞭解,這些書都是從香港購買並就地加工後再運到美國的。如果在美國加工則需5-8元,主要是人工太貴了。據1981年統計,東亞館藏有中文書21.5萬多冊,最近幾年大量購買大陸圖書,如今中文圖書已超過30萬冊了。庫中有好幾排地方誌,大約56架(每架5格),1.6千多部,1.7萬冊。在美國,收藏地方誌最多的是國會圖書館,次為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三則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哥大排名第四,也可算多的了。東亞館所藏中文期刊很多,目錄櫃所反映的總在千種左右,包括大陸、臺灣、香港的出版物。

各種工具書紛然雜陳 

閱覽室左右兩側皆有樓梯,只要幾個梯級就可登上類似專題研究的工具書室,左面是中文,右邊是日文,朝文則在樓下。有幾個書架都是各種各樣的字典、辭書,約300來種,也包括了科技、衛生方面的重要工具書。另幾架則都是索引和目錄。《人民日報索引》、《光明日報索引》、《新華月報總目》以及北京、上海等圖書館的善本書目等都可以在此檢索。我注意到近年來臺灣、香港和美國、日本都相繼出版了不少有價值的索引和目錄。如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墓誌拓片目錄》(1972年,該館目錄叢刊第8輯收2661種)、《古今圖書集成中明人傳記索引》(1963年,香港)、《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藏中文地方誌目錄》、《匹茲堡大學東亞圖書館中國方志目錄》、《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所藏1949年以前大陸雜誌目錄》、《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1983)、《日本現存明代地方誌傳記索引稿》等。

我在置放人物傳記工具書的架子前逗留了兩個時辰,見到臺灣的部分傳記圖鑒,對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的研究都有參考作用。如《中國近代學人像傳初編》(1971年,大陸雜誌社出版),是繼葉恭綽編《清代學者像傳》四集後的一部像傳,收有160人,如丁文江、嚴復、張元濟、吳大澂諸人。還有如《中華民國當代名人傳》(3冊)、《中國近代名人圖鑒》、《中華民國人事錄》以及香港出的《當代中國畫人名錄》(1971年,收有248位現代畫家)等。至於港臺等地出版的我國領導人的傳記資料,都在數十種以上。

上海圖書館編輯的《中國叢書綜錄》、《全國報刊索引》、《徐家匯藏書樓地方志目錄初稿》、《上海圖書館地方誌目錄》、《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等影印本,都整齊地放在閱覽室靠牆的兩邊書架上。據說,這些索引和目錄,讀者都很歡迎。

《全國報刊索引》是按月出版的索引,我在美國東部的好幾所東南亞圖書館都見到許多。這個索引一直作為「內部發行」,多年來均未改變。近年來,筆者在接待一些國外圖書館的同行以及在旅美參觀東亞館時,一些美籍華人圖書館,學專家(包括臺灣圖書館到美工作的專家),都談及《索引》事。他們告訴我,「你們的索引,每期我們都可以搞到」。「你們花了很大力量編輯出版,可是又不能出口,而香港的一些書商每期都可以搞到,並且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使之化身於百,轉賣給國外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賺了很多錢。」他們甚至直率地說:「《索引》中所引報刊,國外都有,為什麼《索引》不能出口呢?如果你們出口,那我們就不必向香港訂購了」,他們告訴我,從香港買《索引》的影印本,每期是120 港幣。這些意見過去也聽到不少從國外回來的同行反映過,可惜問題至今沒有解決。東亞館有許多「內部發行」的大陸圖書,我看到象《全國文史資料》以及各地出的《文史資料》等等,全部影印,裝幀大小一同原本,詢之來源,也都是得自香港。

善本書庫不乏罕見之帙 

我第一次去善本書庫,是東亞館的編目主任賈可璧(Jack M.Jacoby)先生陪我去的。賈是美國人,曾獲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柏克萊分校圖書館學系博士學位,1974年到東亞館。善本書庫面積不大,左邊是線裝古籍、地圖、照片、畫冊、特藏資料,右邊是日文、朝文的古籍和畫冊等。據說,東亞館收藏的朝鮮活字版古籍約600種2000多冊,真可謂洋洋大觀了。可惜的是,沒有書目可以檢索。

東亞館所藏中文古籍善本,據錢存訓先生在《歐美各國所藏中國古籍》一文中說:「有宋元明刻本200種約4000冊,另33種,年代未定,抄稿本43種,126冊,拓片258種」。宋刻為《通鑒》,僅存一頁。又有所謂元刻本《古樂府》10卷,實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明刻本中有流傳罕見者多部,如明王道《老子憶》,為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國內僅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一部。又如明弘治十年華氏會通館銅活字印本《會通館校正音釋詩經》20卷,大陸和臺灣等處皆未入藏,堪稱孤本。又如彩繪本《苗蠻風俗圖》,繪製精細,為研究苗族人民生活習俗和服飾的絕妙圖譜。版畫中有明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疑為明末刻本。筆者曾看了「另33種,年代未定」的26張卡片(只有這些),並協助作了鑒定。其中部分為佛經,又有幾種明刻本寶卷。它們是一《銷釋科音正宗寶卷》,二《銷釋歸家報恩寶卷》,三《銷釋安養實際寶卷》,四《銷釋圓覺鑒寶卷》,五《銷釋開心結果寶卷》,六《銷釋悟性遠源寶卷》。象這種明刻本的寶卷,今天已不多見,筆者僅知鄭振鐸先生過去曾藏有上述第五種寶卷。清刻寶卷不少,尤以道咸同光朝的居多。

明刻本《新編相對四言》,是一部啓蒙字書,共8頁,計388字,有308圖,基本上一字一圖。始「天雲雷雨,日月星斗」,終「牡丹芙蓉,糞鬥苕帚」。這種看圖認字的課兒書,當是明代家塾所刻印。查各大圖書館善本書目,皆不見著錄。此書後有祝伯子跋,題為宋本,實誤。(按:我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時,曾見有此書的影印本,乃1967年香港大學出版社所印。)又有明代名將戚繼光撰《輯練兵諸書》18卷,明天啓刻9行22字本。北京圖書館以及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所藏,書名與此本不盡相同,前者書名前有「重訂批點」四字,後者題「彙輯」,想必內容一致,版本不同也。清檀萃撰《楚庭牌珠錄》6卷,乾隆三十八年九曜山房刻本。1975年香港中文大學曾以書罕見,「遍檢海內外公私藏書目,傳世刻本,只此一部,洵足貴矣」,因此影印一千冊以廣流傳。今哥大此部原刻,亦海外清刻難得之本。還見到一部《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計16冊,原裝紅套,內裡紅色絹面,為乾隆三十三年正月上至下月下,卷之八百二至八百七,,紅格抄本,天頭極高,不知內容和後來的影印本相同否?此書是在東亞館館長魏瑪莎教授的辦公室裡見到的。她告訴我,該書是房兆楹先生故世後,家屬捐獻的。

關於《古今圖書集成》和家譜
《古今圖書集成》這部大部頭的典籍,是清末慈禧太后贈給哥大的厚禮,也是東亞館的重要館藏。對於此書,我看過有關報導,說是哥大收藏的是原版銅活字本。因此我在書庫中信手從架上取下一函,誰知打開一看,才知此書非清雍正六年銅活字印本,而是光緒二十年上海同文書局的影印本。據各種材料的報導《集成》銅活字本在美國共有四部,分藏國會圖書館、哥大、哈佛、普林斯敦,我後來也去看了其餘的三部,國會的一部與哥大相同,也是影印本。只有哈佛和普大的兩部才是真正的銅活字本。
東亞館的中文藏書是以家譜及地方誌數量多而著稱於世的。家譜有1041種,這在西方圖書館中為最大宗者。美國猶他州族譜學會的圖書館曾從哥大獲得全部膠卷。
記得60年代初,筆者曾看到一本日本人多賀秋五郎著的《家譜の研究》(資料篇),此書是專述中國家譜的重要著作。書中著錄了中國、美國、日本等處收藏中國家譜的數字,其中哥大為926種,居世界之首,日本東洋文庫818種,而上海圖書館僅6種。實際上上海圖書館藏家譜在當時不是6種,而是逾1萬種,8萬冊。就是將全美洲、歐洲及日本所藏全部加起來,也沒有上海一館所藏的多。

特藏資料 反映歷史事件
東亞館的特藏資料,有一些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一、《抗日戰爭史料拾遺》(6冊),為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及根據地所編印的部分油印件、宣傳品。如《第八路軍學兵隊逐日休息時間表》、《隨營抗日政治軍事學校第一分校功課表》、《抗大四朝第二大隊課程表》,還有八路軍東進抗日游擊縱隊政治部印的《抗日游擊隊組織條例》、《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同學為擴大母校勸募委員會捐冊》、《陽谷縣青年救國團工作綱領》、《農會工作綱領》以及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抗敵報社編印的《抗敵報》第9、12、13、14期並新年增刊一張。還有許多山西各縣所印的傳單、口號等文件以及陝甘寧邊區政府、延安大學印的各種材料。這些文獻都觸手如新,保存至今已近50年,可能國內一些革命博物館、紀念館也不多見收藏。這些文獻何時、如何流入美國,詢之東亞館的工作人員,也不得而知。
二、「文革」中出版的小報、傳單、刊物、剪報較多,據說都來自香港,是香港書商翻印後以每張20美元出售給西方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筆者曾看到幾本「文革」資料目錄,如《紅衛兵資料目錄》、《密西根大學亞洲圖書館紅衛兵暨文革資料目錄》等,所收資料很多。在1966-1970年間,有不少學者曾利用這些資料對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進行研究。
三、「文革」中出的各種連環畫有近百冊,內容都是樣板戲、小英雄、階級鬥爭和抗日戰爭故事等等。
四、地圖和金石照片。地圖有多種,大本小冊都有,其中一本《上海里弄地圖》為袖珍本,有各租界的地區,八萬分之一的上海全圖,標示很清晰。又有數十冊之多的照片,多為金石、鐘鼎、甲骨,且有許多散頁,也有西人所作考證、筆記。

傳記行述與時憲書
行述是記錄死者生平行事的資料,大凡生卒年、官職、事跡種種都可以在行述中查到。東亞館有《傳記行述彙輯》210種(218冊),分裝19函。包括從清代至民國間的各種行述的刻本、鉛印本,資料價值很高。《彙輯》中有袁昶、顧肇熙、鄆毓鼎、張金鋪、黃爵滋、李鴻慈、顧苑、楊沂孫、陸心源、陸潤庠、伍廷芳、丁丙、魏源、劉銘傳、沈炳垣、趙爾巽、張萌恆、盛宣懷、陳寶能等。有些他處找不到的史實,往往在行述中能夠發現。上海圖書館過去所收這類資料頗多,我的老師顧廷龍館長在40年代辦合眾圖書館時,即注意收集此類行述、訃告,積以時日,所獲頗多,合之計有一木箱,總在千人以上。解放後合眾圖書館改為歷史文獻圖書館,以後又併入上海圖書館。筆者在1961年時曾利用假日整理這些資料,以四角號碼排比,後來此箱幾經搬遷,竟不知移置何處了。行述一般印得不多,所贈皆親朋好友,過後也不很受重視,故保存不易。我現在看到的東亞館所收集的這套《彙輯》,資料可算是相當多的了。
東亞館藏有很多清代的時憲書。時憲書即曆書,清代避高宗(乾隆帝)弘曆諱,改稱時憲書。東亞館的時憲書,乾隆朝缺去很多,嘉慶朝25年中僅缺四、五兩年,而道光至宣統共91年,其一本不缺。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在不到一年中,我去了六次。第一次是和前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館長馬大任先生一起去的,馬先生是已故著名書法家馬公愚先生的哲嗣,是圖書館管理的專家,我曾兩次聽馬先生談對中國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管理的感觸和建議,極有見地。後幾次去則來去匆匆,有時因查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也有一股失望的情緒。不過我總覺得在美國的許多東亞圖書館,如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等等,都是實行開架閱覽的,這對讀者來說,確實是太方便了。

在哥大東亞圖書館參觀訪問,得到魏瑪莎館長和賈可璧先生的幫助甚多,在此致謝。

1987年1月4日於紐約石溪

本文原刊於圖書館雜誌198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