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祺、梁章鉅之往來與失和
陳壽祺、梁章鉅之往來與失和
——兼考道光《福建通志》刪毀、《文選旁證》撰者兩公案
宋一明
[摘要]
陳壽祺與梁章鉅俱為清嘉道間閩中著述豐富之學者,二人往來甚密,晚歲乃因故生隙。陳壽祺歿後,其主纂之道光《福建通志》為梁章鉅等人所刪毀,據各家記載考其詳情。又據梁氏《文選》著述稿本、批校本等及二人治《文選》之差異,辨梁章鉅《文選旁證》竊取陳壽祺稿本傳聞之不實。
[關鍵詞]
陳壽祺;梁章鉅;道光福建通志;文選旁證
清嘉道間閩中著述豐富者,有陳壽祺與梁章鉅二家。陳氏邃於經學,梁氏擅場筆記,雖著述取徑不同,然俱多可傳之作。陳、梁二氏以年少相知、科第相繼、里居相鄰而往來甚密,晚歲乃因故失和,頗涉《福建通志》刪毀、《文選旁證》撰者兩公案。茲考二人之往來與失和情形,兼辨兩公案之實情雲。
一、陳、梁二氏早年之往來
陳壽祺(1771—1834)字恭甫,一字介祥、葦仁,號左海,又號梅修,晚號隱屏山人,福建閩縣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十五年丁憂歸,歷主福建仙遊書院、泉州清源書院、福州鰲峰書院。著述甚富,已刻者有《五經異義疏證》三卷、《尚書大傳定本》五卷《序錄》一卷《辨訛》一卷、《左海文集》十卷、《左海乙集駢體文》二卷、《絳跗草堂詩集》六卷、《左海經辨》二卷、《東越儒林後傳》一卷、《東越文苑後傳》一卷、《洪範五行傳》三卷、《東觀存稿》一卷等,匯編為《左海全集》,嘉道間陸續刊行。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芷林、芷鄰,晚號退庵。祖籍長樂,清初徙居福州。嘉慶七年(1802)進士,以翰林院庶吉士用教習。曾主浦城南浦書院講席。歷官軍機章京,儀制司員外郎,湖北荊州府知府兼荊宜施道,江南淮海河務兵備道,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廣西、江蘇巡撫等。撰有《夏小正經傳通釋》、《三國志旁證》、《文選旁證》、《楹聯叢話》、《制義叢話》、《稱謂錄》、《退庵隨筆》、《歸田瑣記》、《浪跡叢談》等數十種。
左海與退庵結識甚早,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存•陳恭甫太史傳略》謂「余與君少即相知」[1],蓋以同受業於孟超然瓶庵。退庵《制義叢話》卷五謂「余在鰲峰書院肄業時,掌教者為孟瓶庵師超然。師本吾鄉名解元」[2]云云。孟超然為秦蕙田弟子,《制義叢話》卷九:「孟瓶庵師曰:吾師金匱秦文恭公蕙田,素不喜談時文,每侍坐間有論及,輒以他語亂之。」[3]瓶庵又以時文名家,左海從游所得多義理之學,而退庵則多得其制藝時文,故《制義叢話》卷十六云:「吾鄉近日論時文者,必首推孟瓶庵師。師由拔貢中副榜,旋中解元,成進士,入詞館,改部曹,典試粵西,督學四川,以乞養歸。年甫四十,遂不復出,凡士人榮進之階無不周歷。」[4]
然陳、梁二人結識之初來往不多。陳左海嘉慶初游幕閩南、嶺南、浙中時,與梁退庵之交往均無跡可尋。迨嘉慶四年中式,同科有梁運昌曼雲,即退庵之從兄。《退庵自訂年譜》紀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與三兄曼雲同在鰲峰書院二賢祠讀書[5],友於之情甚篤。《歸田瑣記》卷二《曼雲先兄家傳》述其交遊云:「歸里未數月,值滿州文遠皋少宰督浙學,招之入幕。時撫浙者為儀徵阮相國,皆座主也。公往來兩節署,請業請益,所學愈進。」[6]以時推之,當未與左海同在浙撫阮元幕中。《家傳》又云「在京師時,惟其同年蕭山湯敦甫金釗、高郵王伯申引之、涿州盧厚山坤、通州白小山鎔、桐城吳春麓賡枚、武威張介侯澍為道義文字之交。歸里後,亦斷絕音問」。退庵《浪跡叢談》卷一謂張惠言「皋文與曼雲先兄同成進士,同入翰林,余曾於庶常館數晤接,承其青睞」[7];卷三謂許宗彥「周生與曼雲先兄同成進士,余曾相見於京師」[8]云云,許宗彥朝考後即分兵部主事,僅兩月即歸里[9],其相見當在退庵嘉慶四年會試下第時。此數人者,亦多與左海交好,然終未提及左海,且《左海文集》、《絳跗草堂詩集》亦無及於曼雲者,蓋二人雖誼屬同年而秉性不合,殊少交往。
退庵晚左海一科,甫中嘉慶七年進士,即以丁憂歸里。嘉慶十年(1805)二月服闋入京,散館改禮部主事,秋間以病歸。此年二人曾同在京師,然其往來之跡亦無從考實。嘉慶十二年(1807),退庵掌浦城南浦書院講席,次年為福建巡撫張師誠延入幕中。此後數年,則出入書院、張幕之間。至嘉慶十六年,左海自翰林院歸里,亦入張幕,與退庵分纂《御制全史詩注》,為可考二人密切往來之始。《退庵自訂年譜》云:「辛未,三十七歲,復入張撫部幕,與陳恭甫分纂《御製全史詩注》六十四卷。是春闈先考妣合葬,祖芳齋師為之志銘,事畢仍赴南浦講席,校補《倉頡篇》三卷,選輯《閩文典制鈔》四卷。」[10]此時退庵倡議,約陳登龍、游光繹、薩玉衡、趙在田等同人常集於許德樹嫣紅小院。德樹字大滋,又作逮孜,號蔭坪,又號春甸。道光六年進士。曾任漳州府學、臺灣府學教授,兼主海東書院講席。[11]嫣紅小院即其居處,有園亭之勝。左海初時未與,數集後亦來會。退庵《許春甸嫣紅小院第六集先期賦贈同人各一首依次和之》云:
太邱蓬池老(陳恭甫編修),體質復彪文。易服返鄉里,闡幽復勤勤(君近撰吾鄉《儒林》、《文苑傳略》,上之史館)。比當讀樂始,恰値聯吟群。如何惜壺汁,遲我鈞天聞。(君入吟榭稍後,而詩岀亦遲,故戲索之。)[12]
近人吳守禮《陳恭甫先生父子年譜》據《左海文集》卷五《與方彥聞令君書》,考《東越儒林》、《文苑後傳》撰成在為張師誠注《仁廟聖制全史詩》之次年,即嘉慶十七年,由詩中小注可知退庵此詩亦作於此年。[13]
十七年秋後,退庵歸自南浦書院,「開藤花吟館,集里中諸名流觴詠,其中有《藤花吟館畫卷》,陽湖李申耆邑侯兆洛、歙縣程春海侍郎恩澤並為之記。」[14]所集酬唱同人中亦有左海。次年,退庵還主南浦書院講席,左海乃主泉州清源書院講席。年內俱返福州,同人麇集,左海有《藤花吟館詩為梁茞林儀曹作》,云:
藤花有屋在帝鄉,居者芝麓朱周黃。吾鄉亦傳米友後,以庵名集詩琅琅(侯官許不棄有《紫藤花庵詩鈔》)。風流猶為樹愛惜,草木自與人輝光。百年勝韻已銷歇,接跡乃見江田梁(儀曹族系在長樂江田)。君家太僕溫且良,後先金馬三鸞翔(君叔父九山太僕、從兄曼雲編修與君先後並登詞垣)。籍咸覽舉得門內,君尤藻筆騰文昌。晉安風雅今誰張,堂堂吟社招壺觴。坐中健者雁門薩(檀河明府),游(彤卣侍御)、陳(秋坪同知)尊宿驂兩襄。其餘魚雅各矯矯,余亦追逐趨雞坊。不知杏館開西莊,但聞蕭賚呼青楊。幽齋蘭竹交密幄,架棚藟蔓三尋長。繚垣滴青細雨滑,疏寮搖紫春風香。詩成長嘯酒亦狂,簾前落花雲半床。翠紅翦刻未足貴,徑欲霞想凌扶桑。看君尚友登三唐,東南嶠外羅文章(君頃輯閩中唐集,為《東南嶠外詩文鈔》)。山川香草千古在,彼何人哉纗蕙纕。吾儕努力崇令德,久久芝室無渝芳。[15]
詩中述及退庵輯錄閩中唐人集為《東南嶠外詩文鈔》事,此書今不見傳本,蓋編成而未刻[16],惟左海所撰《東南嶠外詩文鈔序》載《左海文集》卷六,云:
嘉慶壬申春,余初校定唐莆田林藴遺文,及福清王棨《麟角集》,爰考唐、宋《藝文志》,慨然於吾閩文獻之不足。然竊念零珪斷璧,猶可求什一於千百,惜世無有冥搜而博討之者,故湮沈彌甚。已而長樂梁茝鄰儀曹以《東南嶠外詩文鈔》示余,則由五代上溯三唐六朝,攟摭殆備,又各具其爵里事跡,於是嘆儀曹用心深至,俾學者誦讀古人詩書,有以知人論世而不迷於途也。
此時左海已成《東越儒林後傳》、《文苑後傳》,與退庵一史一集,皆有功於閩省之文獻,故序中又云:
比余撰次清興以來閩儒林、文苑傳略,上之史館,稽訪經歲,又以痛故鄉藝文之散棄,遠者百年,近或不及數十年,大半煙銷露滅,即其子孫莫能守,何況千載以上。嗚乎,此誠鄉士大夫後起者之責也。儀曹既成斯編,行由兩宋、元、明而至我朝,次第排纂,以匯山淵,其亦汲汲無怠於甄錄之勞,且慫惥有志與力者卒其業而謀其久,然後愉快乎。余雖駑鈍,將欣然懷槧以從之。[17]
期間往來未久,退庵即以嘉慶十八年冬,自閩北上入都。贈別之時,左海為作《送梁茝林儀部入都》一首,謂「錦窠西望掖闈高,畫省需君灑彩毫。著述自娛梁叔敬,淹通誰並孔儀曹。衝寒鴻鵠心猶壯,滿目關山首重搔。憑語薊門新柳色,和煙和月照宮袍」 [18]。據《退庵自訂年譜》,是年冬退庵挈眷進京,在浦城度歲,次年八月方抵京。[19]詩中「衝寒鴻鵠」,正切其北上節候,「憑語薊門新柳色」,乃料其當於春日抵達也。
二、陳、梁二氏道光間之往來及晚歲失和
嘉慶十九年(1814)八月,退庵抵都銷假,仍在禮部儀制司行走。次年,始從翁方綱學詩。《退庵自訂年譜》:「乙亥,四十七歲。同劉芙初、吳蘭雪、陳石士、李蘭卿謁翁覃溪師,為蘇齋詩弟子者三年。」[20]嘉慶二十二年中秋,翁氏為退庵詩作題詞,評騭其詩作得失,謂「余與海內才士以詩相切劘者垂五十年,其就吾齋學詩稱著錄弟子者,亦不下百十輩,茝林最後至,而手腕境界迥異時流,又最篤信余說。嘗與劉芙初、吳蘭雪、陳石士、李蘭卿諸子分題角勝,每一稿出,必就余點定之」云云。[21]於退庵多所稱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推許不免太過。[22]沈津《翁方綱年譜》謂此為《藤花吟館詩鈔》而題[23],不知何據。因《詩鈔》刻於道光五年,所收係道光三年「為官河務道以前作」[24],此時尚未編定也。刻《藤花吟館詩鈔》時,左海為撰跋文,後移作《退庵詩存》題詞,又收入《左海文集》卷七。跋云:
覃溪學士之序茞鄰按察詩曰:不名一家而能奄有眾家之美,曰沈著按切,一時才雋莫能近。數言足以盡茞鄰矣。同時諸公所以交口稱茞鄰者甚至,然莫如覃溪之簡而盡。余雖欲贅一詞,卒無以加之也。雖然,覃溪詫茞鄰篤信其說,意欲納為學詩弟子,則余未敢謂然。覃溪論詩多精詣,然如元遺山絕句之「滄海橫流」顯指蘇黃末失,而以為主論時政,此豈遺山之意哉。覃溪所奉者眉山,所宗者漁洋,而其所為詩,瘦硬槎枒乃於涪翁為近,去眉山、漁洋若風馬牛之不相及。假令強附之眉山、漁洋之苗裔,其可乎哉。非惟覃溪為然,眉山多自比香山,其詩非香山也;漁洋自謂石倉後身,其詩非石倉也。非惟眉山、漁洋為然,昌黎論詩於東野、玉川,不以其同己也而暱之;於秘書、水部二張,不以其異己也而擯之,曾入主出奴之是私乎哉。師古人者以神不以形,執一而掩百,徇目而廢心,則明人門戶之見,而其弊卒不免為後世譏者也,君子奚取焉。茞鄰之詩,自嘉慶癸酉入都以後從覃溪游,間效其體雲耳,其才力之雄,固自足深造古人之堂室,惡在其為墨守覃溪也。余懼不知茞鄰者,誤據覃溪一語以為宗派口實也,故相為明之,茝鄰其亦知之矣。同里陳壽祺跋。[25]
《退庵詩存》卷首所載,惟刪去「師古人者以神不以形,執一而掩百,徇目而廢心,則明人門戶之見,而其弊卒不免為後世譏者也,君子奚取焉」一句,其餘皆同。左海盛贊退庵詩作,又舉覃溪論詩之誤,謂其詩作之瘦硬槎枒,蓋有意貶抑也。又勸退庵直追古人,勿墨守覃溪之詩說,或以嘉慶中與翁氏交互論爭,至此猶未釋懷。[26]
道光三年(1823),退庵授江南淮海河務兵備道,是其仕履平步青雲之始。左海亦由清源書院轉主省垣鰲峰書院,雖身居學府而縈懷廟堂,故常替膺封圻者謀慮,致書當道論吏治之弊,以期有所用世也。《左海文集》中有致其時閩省、會垣當事者之書甚多,如卷四與陸我嵩、孫爾准論福州水利、州邑行政不善等,卷五與汪志伊論治閩之法,與孫爾准論運外省之米賑濟閩省,與程祖洛論閩地之患等。又有致林則徐、梁章鉅二人之書數通,俱論吏治及桑梓利弊者。此年致函退庵云:
吾鄉百年以來,先達具經世濟時之略者蓋尠,近若何念修侍郎、張惕庵太史、龔海峰觀察,其才地闊達,足以語此,而惜皆未竟其用。今獨閣下與少穆按察,為時而出冠倫魁,能宏此遠謨,是鄙人之所區區厚望耳。虞升卿有言,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合下當及時振奮功名,而勿以時事之難嗒然自餒也。[27]
可知梁、林二人,俱以「為時出而冠倫魁」而得左海推重,屢屢致書,甚望二人能從其建言,藉大吏之手而施其行政理想。
自退庵至江蘇,數年間當稍有函札來往,故其任內之政績為左海所熟知。道光七年(1827),退庵時任江蘇按察使,在蘇州募資修葺園林滄浪亭。此風雅善舉為其得意之事,晚年返閩,猶名其居處景觀為小滄浪亭,以寄所懷。又以滄浪亭之新葺,徵集題詠,左海遂作《梁茝林藩伯新葺滄浪亭徵詩卻寄》應之:
姑蘇有蘇亭,得名七百載。巒壑更廢興,煙霞亦色改。君來駐千旟,觴詠恣蕩駘。希古思振纓,方壺繪王宰。意圖榱桷新,山靈如有待。及茲總藩條,泉石舒光採。詩心小謝山,踐修前諾在。岫幌空翠來,波奩浮綠匯。楓柳與鳧鷖,為君悅幽塏。重成長史祠,崇岡均巋嶵。小志續商丘,紀年在丁亥。東吳佳麗地,台榭紛磊磊。況鄰輿騎場,傳捨逼凡猥。熙熙城市閒,疇暇歌欸乃。大雅躡前賢,留芳及蘅茝。風月同古今,履綦判蓰倍。吁嗟滄浪清,庶協心冰皠。君誠柱石材,風猷動僚寀。薪茭力障淮,粳稻急帆海。角牙銷滯寃,刀布飭財賄。淞江水利長,疏濬日無怠。所捨成甘棠,謳頌粲珠琲。勳業齊靈岩,豈惟此亭嵬。偉略涵泱漭,雄文拔峞藟。奚啻肩蘇宋,直當踵元凱。餘事付詩人,長資藝林採。[28]
詩中稱述退庵在任之德政,如疏濬淞江,海運蘇米以紓閩中之困等。次年,滄浪亭修竣,退庵又輯成《滄浪亭志》四卷。[29]
道光九年(1829),退庵在江蘇布政使任上,曾將七年所刻《滄浪亭題詠》等,托人轉遞左海,又贈錢若干,以助刊行《左海文集》。左海覆書云:
葉上舍歸,遠奉答示,寄賜詩集及《滄浪亭題詠》數種,光彩煥發,若錫百朋。復蒙惠貺多金,助鋟鄙草。感荷,感荷。閣下政學閎通,固宜傳播宇內,慰爭睹星雲之願。若下走學步邯鄲,不足以及前人踵武,豈意君子欲誘而進之著作之林,俯仰懷慚,曷由仰酬盛意。滄浪亭名跡閱年七百,得閣下重葺而新之,風雅勃興,它日繼綿津而擁節旄,高風勝韻,益可知也。許不棄《紫藤花庵集》從其家索借一卷,乃游粵時家山雜憶詩百餘首,此外渺不可得。滄浪亭游燕之作,末由搜訪矣。壽祺比年採輯石齋黃先生文集,自康熙間鄭虛舟刻本外,得見鄭白麓編次本、洪石秋元編本,並借錄副墨,益以逸文、逸詩,凡數十冊。先生能為秦漢魏晉之文,虎躍鯨鏗,為海內不傳之秘,陸萊臧縣尹勸鳩貲付鋟,壽祺嘗言之孫宮保,忻然許諾。今擬求同志集數百金,明春開雕,公佈天下,使知先生絕學雄文,百世不可磨滅,是亦後學之責也。吾鄉重建貢院與恤嫠二事,蓋千載盛舉,壽祺皆幸得從事其間。貢院物材充實,罕有漏巵,恤嫠則報明人戶,詳悉察訪,城中紳衿之家,煢獨困窮指不勝屈,且有仕宦未久而其妻妾女媳無以自存者。此事誠斯須不可緩,賴葉次幔縣尹捐銀八百兩,復先墊金錢二千四百貫,專心經營,不遺餘力。今夏閏月,乃克舉行,其始散給嫠婦百七十人,洎冬已二百人矣。閣下於此二事,捐助千金,桑梓沐膏飲澤,垂諸無窮。大丈夫得志,行其所為,不當如是耶。貢院合諸郡縣勸捐,得洋鏹十餘萬,計工費亦略相抵。惟恤嫠經費,猶未充裕,願閣下順風而呼於同里之仕外者,廣為慫惥,功德益無涯涘,幸蚤圖之。[30]
其後又論江南漕運利弊,茲不贅引。由札中可知,退庵編輯《滄浪亭題詠》,擬匯輯文士遊覽之題詠,並倩左海代為搜訪許不棄之作。左海又告以商集印資,編刻《黃漳浦全集》事,並有請退庵佽助之意。《左海文集》卷六《重編黃漳浦遺集序》記編輯之經過,云:
文集十三卷,則康熙甲午龍岩鄭虛舟取石秋所編刻之,近又重刻於漳,非全集也。余往在京師,嘗得其一部。既歸里,始聞公之遺書廑藏漳州一士人家,寤寐求之。嘉慶丙子,屬友人展轉假其藏本以來,乃海澄鄭白麓中書所編,文三十六卷,詩十四卷,視虛舟本增多數倍,字句間有小異。余以虛舟本所遺繕寫十餘冊,人間始有副墨矣。又鈔得石秋及莊起儔所撰黃子年譜各一卷,又購得《易本象》二冊、《鄴山講義》一冊、近體五七言詩一冊、逸詩一冊,又《駢枝別集》二冊,公蚤歲刻;《大滌函書》二冊,門下士陳臥子刻,皆昔已行世而今始見之。頃嘉興沈鼎甫大理督閩學,聞其得公全集鈔本數十冊於漳人,急假校對,則倍於虛舟本而不及白麓本四之一。其文有刺取已刻者,題有點竄者,蓋石秋與公季子子平編次原本。然有五十篇為白麓所遺,將白麓未覩此本耶。余悉錄補,而益以它時所見卷冊遺文遺詩數十,匯為一編,重定目錄,而仍存洪、鄭數家舊次。蓋積十有餘年,然後公之遺集乃得攬其全,以慰平生飢渴矣。[31]
此序作於道光六年夏四月,其時已經編就,刻資雖得孫爾准、陸萊臧之許諾,然尚未全備,正待力謀鳩集。退庵亦曾蒐集漳浦逸稿,如所得《弘光元年六月討賊檄草》,及《上皇太后請迎聖駕箋》,均為文集所不載者。退庵以此兩稿示左海,左海遵囑考其始末,成《黃石齋先生逸稿跋》,後附兩稿,並依鄭亦鄒「白麓本」增注其闕文,載《左海文集》卷七。至於左海倡議重建貢院與恤嫠事,退庵則贈予千金,以贊其成。整修貢院所剩節餘,則擬用以編纂《福建通志》。
道光九年(1829),左海與閩浙總督孫爾准等商議修《福建通志》,中經曲折後由左海出任總纂,次年由孫氏上書朝廷,博搜圖書,借鈔文獻,以為修志之需。《左海文集》卷六《閩都記序》云:「疏聞於朝,獨慨文獻零落,舊聞墜湮,因博搜前代載籍,近者假之士大夫,遠者借鈔於越中文瀾閣及天一閣。於是桑梓遺文雅記,往往頗出。」退庵雖遠宦吳中,亦代志局蒐集鄉梓文獻,頗得罕傳秘本,明王應山《閩都記》即其一也。《閩都記序》又謂「吳中梁芷林藩伯,遂以明王應山《閩都記》來。是書康熙末吾鄉謝又紹閣學所藏鈔本也,文字訛脫不可勝舉,又缺其中第七卷。余展轉復假得東郊王氏殘刻本,其第七卷適具,亟令人繕錄,且訂正諸卷舛漏,補卷首陳價夫等城圖數篇及鋟板姓氏,而是編始完。久之,督府衙官卜君鳩貲付剞劂,尚書乃屬壽祺序之」云云,知修志之初,退庵亦有所助焉。
道光十一年(1813),江淮水災,退庵時任江蘇布政使。《退庵自訂年譜》道光十一年辛卯:「江淮大水成災,流民蔽江而來,每日以萬計。乃率屬捐廉,出示募捐。一面給船咨送,一面設廠留養。計自初秋至冬孟三月餘日,資送出境者六十餘萬人,自初冬至次年春季在廠留養者四萬餘人,復自捐棉衣萬襲,以為廠中禦寒之具,於三月末陸續資送北返,沿途頗有頌聲。何竹薌郡丞士祁為作《目送歸鴻》畫卷,高雨農舍人澍然為之記。」[32]《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侯官楊氏冠悔堂鈔本《抑快軒文集乙編》卷十五、影印福建省圖書館藏周凱評清抄本《抑快軒文集》卷十均收《江蘇布政使梁公撫流民記》[33],即《退庵自訂年譜》所云者。此次賑災之事,亦退庵為官得意之舉,撰述中屢屢道及。因請山陰何士祁為繪《目送歸鴻圖》,或名《安集歸鴻圖》,持以遍徵師友題詠,左海為作《題芷林藩伯安集歸鴻圖》,其詩云:「道光辛卯秋,江淮儆洪洚。千萬哀其魚,提攜塞舠艟。號呼風波中,聲若殷雷哄。蜚鴻悲滿野,誰暇問耕䎫。仁人視如傷,餐粥逮戙㦼。恢閎卅七廠,嘉澤流淙淙。何須移粟勞,泛舟接雍絳。中吳義行豐,全琮盈里巷。自非董勸先,安被甘雨降。」「天災國流行,其患自唐虞。所倚大吏賢,為民愛毛膚。葦間拾螺蜯,沙汭招鷗鳧。餒者施饘粥,凍者分袴襦。疾者給醫藥,稚者保鷇雛。男女各區別,歲時咸煦濡。章條既井井,窮黎庶其蘇。四郡與一州,撫綏沛江湖。賫送六十萬,收養四萬餘。經營八閱月,潦涸歸川塗。」與通篇頌揚德政者不同,左海由此而念及閩中民生之困,云:
吾閩本貧瘠,常病珠玉餐。夏愁旱潦積,秋患颱風寒。鳩鵠加飢饉,豺虎增凋殘。延建逼鈔略,行旅不得安。泉漳困鬥哄,民力亦已殫。榕城下戶廣,救死在壺簞。孰拈田家句,念彼心肉剜。朝廷去諱飾,痛癢咨衣冠。吾儕切桑梓,豈惑訛言端。去冬海外警,幸早釋櫓乾。下游請漕急,飛輓煩越官。所憂蓋藏少,義倉成亦難。雨暘未時若,焉料新禾穳。天恩詎再覬,歲事期少寬。因茲感嗷雁,蒿目虛長嘆。[34]
由《左海文集》上諸總督、巡撫、布政使等書,多議運米入閩以濟民困,嚴禁械鬥之事,可知詩中所述俱屬實情。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退庵因病奏請開缺,奉旨俟林則徐到任後再行開缺回籍調理。於六月卸篆,八月抵福州,入住黃巷新宅。「是年修葺宅右小樓,榜曰黃樓。與同里諸耆舊以詩酒相往來,輯《三山唱和集》十卷」。[35]退庵遷入黃巷,適與左海比鄰而居。案黃巷在今福州城內南後街東側,與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及西側之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共稱「三坊七巷」,為明清以來名人故宅聚集之地。黃巷之得名,或謂源於晉永嘉時,中原黃氏避亂入閩,定居於此。又傳為唐末文士黃璞居此,黃巢兵入閩,聞璞有儒行,滅炬而過其門,故有「唐黃璞故居」之匾額懸於巷內。退庵所營黃樓,或即黃璞舊居故址。左海所居名「小嫏嬛館」,在梁宅東鄰,近人林家溱《福州坊巷志》雲:「父老相傳,壽祺與梁章鉅因爭購黃璞故居宅址,竟至失感。梁故富於貲,乃終歸其所有。」[36]所記有所失實。《絳跗草堂詩集》中與退庵唱和之詩,作於道光十二年者甚多,乃至一和再和者。如《芷林藩伯乞退還里承示吳中留別同人長句四首次韻》其一有「急流真覺抽身勇,安步何貪拾級連。留得夔龍臥邱壑,便因鱸鱠亦翛然」之句,詠其不戀官位,奏請開缺之事。其三云:
文采風流迥冠時,經綸福履共綏宜。亭祠考獻多修古,江海籌糧盡入詩(在吳中修建滄浪亭、梁伯鸞祠最著。兩遇河決水災,豫籌海運與截漕事宜,咸符諭旨)。書為奉公揮翰少,酒緣憂國舉杯遲(公自言案牘勞形,裁答鮮暇,又言勤勩之餘,酒戶亦減)。黍苗膏雨東南遠,想見吳儂去後思。[37]
則贊其在蘇省之惠政。然左海詩興猶未盡,又有《前詩意有未盡再疊元韻呈芷林藩伯》,詠早歲交往之跡,及舊雨凋零之感:
吟社當時會月泉,夔蚿心跡最相憐。遨遊自愛登山屐,健飲何須種秫田。名位廿年問唐舉,海波一曲溯成連。故園松菊應無恙,回憶藤陰亦惘然(藤花吟館,君昔家居,聯詩事於此)。歸來閭巷訪煙蘿,老輩楹書嘅嘆多。箸述二林淹梓里(林暢原教授,著述甚富,身後稿已售人;林鈍邨教諭,撰《周禮私記》六十巨冊,採摭極博,余屢索之其後人,稿幸僅存),風騷一代失檀河(謂薩蔥如縣令)。西湖詩社銷沈久,少谷柴門寂寞何。憑仗扶輪資大雅,詎誇駟馬耀鳴珂。[38]
可知此年二家結鄰而居,往來協洽,故屢有唱和之作。如左海《次馮笏軿捨人餞春詩韻兼呈芷林藩伯》雲:「黃樓有嘉招,白社同故侶。」《題茝林藩伯燈窗梧竹圖》,自注雲:「嘉慶丙子,蘇齋與茝林、蘭卿論詩,落句有‘多少窗燈梧竹響,欲憑舊雨為傳神’之句。茝林、蘭卿因先後繪此圖。」詩凡兩首,皆詠梁退庵、李蘭卿從翁方綱覃溪學詩事,其詩云:
詩老門庭晚最親,蘇齋得士契無鄰。妙齡李嶠呼才子(謂李蘭卿郡守)。高詠梁鴻邁古人。意味應從皮骨別,興觀直取性情真。疏簾梧竹窗燈夕,彈指流光一愴神(蘇齋歸道山,距繪圖時已十七年)。 蘇黃盡處寂求音,杜法千秋證寸心(「蘇黃盡處途逾騁」,「我於杜法叩元音」,皆蘇齋詩語)。丹篆瓣香參已許,詞源浩蕩涉逾深(蘇齋後題芷林藩伯此圖絕句雲:瓣香果許參丹篆。前題五言古詩雲:浩蕩極詞源,問涉津與渚)。筆談自昔兼虞廣,含吐如君妙沈任。漫道對床詩事合(蘇齋昔與謝蘊山、馮魚山論詩,蘊山作《對床聽雨圖》),繡絲誰盡度鴛針(謝、馮皆蘇齋入室高足,而藩伯以後起之雄為詞壇帥,眾謂風雅之宗歸海嶠矣)。[39]
翁覃溪以乾隆年間得蘇軾真跡《嵩陽帖》及宋嘉定刻本《施注蘇詩》,而名其居處為「寶蘇齋」,每值蘇軾生日,輒邀同人聚集齋中,以為祭蘇之會。退庵宗奉翁氏詩說,此為東坡作生日之雅會,退庵亦於閩中邀集同人效仿,左海曾與之,故有《梁藩伯芝南山館作東坡生日有詩屬和》之作。
此年退庵與左海唱和各詩,皆存《退庵詩存》卷二十中,如為左海題《戀雲圖》詩。案此圖為嘉慶十九年甲戌重九日,閩縣陳登龍仿黃公望筆意繪,道光間為閩浙總督孫爾准所得,題詩後轉贈左海。除孫氏外,圖後又有十一家題詠、跋文。其中退庵詩二首,在道光己醜嘉平望後三日姚瑩題詩後,雲:「道本名山貴,情尤愛日殷。此間真可戀,無憾孰如君。已愜循陔志,方成誓墓文。我歸何所托,惶恐說閒雲。」「廿載歸來客,披圖感慨多。苔岑餘宿草(自注:圖為秋坪丈所作),棠捨易移柯(自注:謂孫宮保)。所喜論文細,頻容問字過。閩川猶有巷,老屋對牽蘿。恭甫老前輩大人正題,侍梁章鉅呈稿。」原圖最末為近人梁鴻志跋,謂退庵詩作於道光十二年壬辰,「越二年而左海下世」。此年退庵又有《琅琊師子爐歌為陳恭甫作》。案「琅琊王師子銅爐」,為唐天祐四年所鑄,道光八年出土於仙遊保福院故址,左海聞訊訪求半載得之,以稍有殘損,倩工依舊式鑄補,乃成完物。《左海文集》卷三《唐天祐四年琅邪王師子銅爐銘釋文》載其銘云:「弟子鹽鐵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檢校尚書禮部郎中賜紫金魚袋王延翰,奉為大王及國夫人鑄造師子香爐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養。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題。」左海考銘中所謂「鹽鐵出使巡官」即鹽鐵巡院官,「主福建院事」,即侯官之監院,又雲「此銘雲天祐四年九月,是時唐已亡矣,蓋琅琊及延翰後自王皆猶稟唐正朔也」[40]。此為左海珍視之寶器,曾示退庵而徵題詠。退庵乃作《琅琊師子爐歌》,其詩頗類翁覃溪,以考證入詩,謂「三山吉金此第一,恰值志乘搜殘叢。天將此物助載筆,團團寶月圍晴虹」雲雲,注謂「時恭甫為福建通志局總裁,適獲此物」,[41]亟稱此爐銘文可補志乘之闕,可為修《福建通志》之助。
唱和之外,又以所藏先賢遺墨等互為題跋,如左海為退庵跋明人翁正春廷試卷,雲:「余求公遺集久之,從其族人假得《奏疏》四卷、《雜文》一卷,亟繕錄藏之。公舊宅在洪塘,洪塘余門人以公書諸葛武侯《誡子書》,張橫渠、周濓溪二先生與司馬溫公語長卷詒余,而卷末無款識。然審其筆力瘦硬,風骨天成,深得歐陽信本行書法,非公莫克為也。又訪知公有廷試卷,在西郭外人家,欲購之而未果。道光壬辰秋八月,梁茝林藩伯歸自吳門,甫數日,有持此卷求售者,得之甚廉,因以告余。余亦出公前卷相示,藩伯曰,是可互為題識,以相證也。」跋中述翁氏書法外,又贊退庵退居之事,雲:「藩伯由詞垣移儀曹,揚歷外台,勤勞民事,齒未及耆,一引疾而蒙俞允,其遲速雖殊,而勇退之情一也。然而朝廷體下而使之以禮,視前代不判若霄壤乎哉。」[42]
是年閏重陽日,退庵曾召集趙在田、林春溥等十餘人同游烏石山文昌祠,左海以事未能應招,仍依韻作詩二首,有「但使年年同此會,金何日不重陽」之句,可知其時二人尚未有隙,《黃樓詩和梁芷林藩伯》二首最能觀其往來之樂。其一云:
黃巷門庭憶德溫,黃樓新構面梅軒。但教地踵蘭成宅,何事名爭謝傅墩。白社人開九老會(公辭官適符白香山歸洛之年,朋舊過從無虛月,亦與香山同),綠楊春接兩家園(白樂天《欲與元八卜鄰》詩:綠楊宜作兩家春。余宅與藩伯隔垣,前後亦有兩小樓,然不如公文采風流遠甚,愧無以張之也)。買鄰百萬因君重,付與雲仍細討論。[43]
以白居易、元稹比擬二家之隔垣而居,詩中明言「黃樓新構」,知左海與退庵並無爭購黃樓事。
二人以營造宅第失和事,當在道光十三年(1833)。《退庵自訂年譜》云:「是歲修葺宅左小園,榜曰東園,分為十二景,有詩紀之。」[44]可知梁宅分東西兩院,十二年所葺名「黃樓」者居西側,十三年所葺名「東園」者居東側,與左海宅隔垣者乃「東園」。此園遺跡尚存,今經修復,雖有損原貌,仍可追想當日景象。園內十二景為藤花吟館、榕風樓、百一峰閣、荔香齋、寶蘭堂、曼華精捨、瀟碧廊、般若台、賓月台、澹囦沼、小滄浪亭及浴佛泉,《退庵詩存》卷二十三《東園落成雜詩十二首索同人和作》各係一詩詠之。由各處名目可知,其巨麗美富,已非尋常之宅,故左海曾作書規之。左海弟子張際亮亨甫《題鰲峰載筆圖》詩注云:「方伯昔與師無隙,因大起園亭,侈入霄漢,師貽書規之,遂成嫌怨。」[45]二人雖以此事失和,然左海次年即病卒,故集中並無怨懟之語。《退庵詩存》卷二十一《寒食日集黃樓笏軿用韓公寒食日出遊韻索和》有「安計鄰家歌哭並,(自注:陳恭甫新逝。)古今行樂須及時」一聯,可見退庵於左海之逝頗為漠然。
三、陳壽祺主纂道光《福建通志》為梁章鉅等刪毀始末
左海逝後,其總纂之《福建通志》規模雖具,然尚未定稿。退庵於《通志》之刪毀,所扮角色不甚光彩,當時即招高澍然、林昌彝、張際亮等與修者之異議。至光緒間,謝章鋌又據所聞,詳記其事原委,而退庵毀志之行愈顯。近人薩士武撰《記道光〈福建通志〉稿被毀事》,俾人人盡知光緒間重修之志已非左海總纂之本。茲據各家記載,參稽考核,考述其始末如下。
退庵與左海失和,及刪毀《福建通志》原稿事,其時外間亦多不詳。惟高澍然與左海弟子張際亮、林昌彝、劉存仁等與修《通志》者周知原委,其中又以張際亮亨甫《題鰲峰載筆圖》七言古詩所記最稱翔實。謝章鋌《鰲峰載筆圖跋》謂「建寧張亨甫孝廉之七古,敘述尤悉,句下夾注詳而碻。圖外尚有錄本,讀其詩,考其注,於茲事瞭然矣」。然觀福建博物院藏《鰲峰載筆圖》中雖有張際亮七古長詩,句下並無夾注,夾注實載於「圖外錄本」,即謝氏輯《陳鄉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所據者。謝氏所輯,皆摘錄前人所記有關毀志之事,凡六篇:首為高澍然《與鄭方伯王觀察論通志兼辭總纂書》;次為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三所載駁正退庵《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等,俱一一錄之;三為何則賢《藍水書塾筆記》論《福建新通志經籍》一條;四為林則徐《題鰲峰載筆圖》詩及跋;五為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七古詩,句下夾注俱在,天頭有謝氏批注一條;末為劉存仁《有詢余通志稿者感賦》六首,詩中亦有夾注記當時情形。近人沈覲宸字筍玉者,為謝氏弟子,撰有《卷阿館隨筆》,內《陳左海鰲峰載筆圖注釋》乃據各家記載所注,卷首識語云:「陳恭甫侍御有三圖,一《戀雲圖》,一《西湖講捨校經圖》,一《鰲峰載筆圖》,均歸陳幾士公子。余今冬病中,醫戒出戶,幾士攜借一觀,以遣鬱悶。茲錄《鰲峰載筆圖》跋語,以見嘉道人文之盛,又於修志毀志一事,援引各家紀載,特為注釋。此閩中一大公案也。」[46]自各圖歸藏螺洲陳氏,友人得從觀覽,近人始得瞭然毀志情形。近人薩士武《記道光福建通志被毀事》,亦謂自陳氏處得觀《鰲峰載筆圖》,又得謝氏《鰲峰載筆圖輯錄紀事》原鈔本,方能考其始末。
案張亨甫之詩《思伯子堂集》中未載,僅見圖中所題,及謝氏所錄夾注詳盡者。以此逸詩確為關乎左海之重要史料,又為亨甫本集所不載,薩氏紀事亦未詳錄,故全錄於此。
朔方既定收江東,百戰兵力安閩中。至人偃武習文教,造士始見承平風。金鰲峰下千盤石,先朝半是騷人宅。少谷亭懸海月清,通津門繞江潮白。當時清恪開講堂,洛閩絕學心旁皇。蔡家父子相繼逝,誰與朱(梅崖)孟(瓶庵)相頡頏。高樓猶是藏書地,白擲劇飲寧師意。大臣本為惜英才,多士翻勞騰謗議(故院長霞浦游侍御掌教十餘年,成就科第甚眾。然以言事謫官,頗寄情飲博,諸生遂有效之者。巡撫上元葉公乃有易掌院意,且仿清恪故事,舉本郡品行學問優者為上捨生。於是福州物議紛起,且集矢於師矣)。豈知物望在人師,再辭乃促登皋比。諸生鹿洞能流涕(師箸《義利辨》《知恥說》以示諸生),太史龍門不厭奇。紛紜誰解思名實,孫復譚經(惠安孫君經世)差第一。嘆我才空數百年,到處馳書譽無匹(今春偶於家繁露教授家見師手書,言亨甫詩數百年所未有也雲雲)。匡劉枚馬皆英多,愔愔絳帳春風和。虛懷曠郎若皓月,光氣不掩秋星羅(師於課文外,復月課諸生以經解、史論、古歌詩,於是一時高才好學之士並起,師為誘掖成就之甚眾)。自余北行更三歲,再來喜見群賢在。是時節度解好文,尚書倡議鄉人採(余以丙戌入都,己丑以事至會垣。先是戊子師倡捐修貢院,有餘資,故尚書望坡陳公自京寄書,屬制府孫文靖修《福建通志》。鄉之士大夫皆喜,於是聘外省外郡知名士為纂修,故余至而沈夢塘、高雨農、家怡亭、王懷佩俱在此)。先生名與鰲峰高,先生筆挾滄海濤。畫接元亭頻載酒,夜燒官燭對揮毫。可憐薦士原碎瑣(志局既開,而學使、制府各薦士為纂修,內三四人實無才學能稱是選),況逢當事仍麼麼(先是學使陳石士侍郎與制府及師意見不合,其後鹽道王耀辰復以庇護監局同鄉宋炳垣與諸纂修不合,宋卒以貪墨見劾,流落閩中)。苦費收羅文獻心,轉成攻擊文章禍。烏乎開府富貴人,微時亦是門庭賓。生無一語能匡諫,死有千言恣怒嗔。強將遺稿紛刪定,倉頡夜泣誰堪聽(先是有同鄉今任中丞者,時以方伯家居,於甲午歲先生卒後,要同鄉宦七人於督撫、學使、方伯處具呈詞,力詆師所修《通志》闕失,其言至狼戾。諸憲寢其詞。時制府歙人程祖洛亦與師不合,會奉上查方伯家居何狀,乃助其入奏,言師原稿辦理未善,方請某方伯訂正。方伯旋起用巡撫,攜其稿之半之桂林;半留閩中,屬前編修魏敬中刪削。魏,其長子師也。又時時分散於七鄉宦之手,任意塗抹,至今無成書。幸其中如高雨農、陳扶雅、王懷佩諸稿皆各有抄本,將來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中丞先為江蘇方伯,稱「量不滿」,程時為中丞,稱「程咬金」,故二人極相得也)。不貪雞肋頗知幾(庚寅歲三月,余以受當事聘,在局纂修至十月,即謝去),但戀鱸鄉真托興(先是師力辭總纂,文靖以延毘陵李申耆明府不至,乃再三強以屬之師。其後知師非無先見,而李亦翛然遠矣)。孤峰未改舊時青,過客淒涼上鑒亭。巧宦兒曹爭顯赫,多才弟子半凋零。池上荷花心若苦(甲午師卒之歲,書院鑒亭舊種荷花無一花者),綠玉瑽琤咽涼雨。萬口方思讀郭碑(師既新書院學規、嚴課程,辟徐氏綠玉齋故址為課士院,如學使者柵式,日入畢投卷,諸生多怨其嚴。既二三年而人心服,今十數年間,則人人無不思師者矣),千秋應共嘲郿塢(方伯昔與師無隙,因大起園亭,侈麗入霄漢,師詒書規之,遂成嫌怨。故於師沒後,為此無賴之舉。其七人者,亦與師無嫌,但素忌師名高,又趨方伯勢,遂復爾爾)。先生此筆鳴熙朝,鳳鳥得路辭雲霄。傳世豈容同里並(所謂中丞者,著《退庵隨筆》,極力誣詆師,又著《藤花吟館詩抄》,皆蕪陋不堪),愛才未覺古人遙。即令嶺海烽煙久,誰將忠孝相師友。憂時想見九原悲,彈鋏仍憐四方走。棲神長望隱屏間(師晚號隱屏山人,瀕卒有詩,若悟前因者),慷慨周侯亦不還(圖為周芸皋觀察所作,周卒於台灣)。獨有聖明修養澤,轉因圖畫重三山。先是己亥庚子兩歲,樹滋世大兄屢以見屬。余以感知撫事,下筆輒慨然而止,顧終念一時實事,非余無知之而敢言者。故於病中勉成此詩。其細注頗繁未及錄,要諸無一字不可見天日,覽者亦可揣而知也。是日為蓮花生日,師於甲申年此日以此命題課院中諸生。余賦七律四首,拔置第一。迨甲午歲,師游道山,鑒亭池荷無一花者。故書此詩竟,不禁反復愴悢雲。際亮又識。[47]
據前引詩注,左海以詒書規勸退庵大起園亭事,乃構嫌怨。迨其逝世後,高澍然繼任《福建通志》總纂,又入左海於《儒林傳》中,此當時以為不朽之事,而退庵以舊怨銜之,遂約同鄉官宦七人,聯名條舉《通志》稿不善五事訴諸當事者,終致志稿之散逸。光緒二十一年(1895),謝章鋌跋《鰲峰載筆圖》云:
恭甫先生經術文章,人所共仰,無庸言矣。其主鰲峰講席,扶植士類,眾所爭仰,更無庸言矣。先生先有《戀雲》、《校經》二圖,題詞殆滿。《載筆圖》則專為修《福建通志》而作,關係頗巨,再閱數十年,恐無有知其始末者。志告成矣,方將迻寫校刻,而先生棄賓客。某中丞者,素以文學自結於先生,里居相望,因築室微有違言,而芥蒂未能忘也,乃乘隙修怨,倡言新志乖義法,眾紳之不學者聞而和之。時總纂分纂諸君子尚在局,不以所擬議商之局中,竟縷列公牘鳴之官,當路亦有訝其不情者。而中丞方柄用,有權勢,弗敢質也,乃捆載全稿歸之,陽推中丞為刪定,而事誠繁重,中丞方營營富貴,實亦無暇及此。遲之又久,委託非其人,以鈔胥為作者,毀新返舊,新稿全付一炬,令旁觀無從校證,吁可怪也。章鋌雖未及先生門,而其高第弟子多相知,輒以遺事詔我。其中最可惜者,如《職官表》綜核可參《六典》,《經籍志》派別可尋家法,《方言考》通轉可悟小學,其餘類此者尚多,今則不遺一字矣。[48]
案謝章鋌(1820-1903),字枚如,號藤陰客、藥階退叟,福建長樂人。光緒二年進士,官內閣中書。主講陝西關中、江西白鹿洞、福建致用諸書院,著述甚富,編為《賭棋山莊全集》行世。與左海弟子劉家謀芑川、劉存仁炯甫等交極厚,集中與二劉往來詩文甚多。所述陳、梁失和志毀事,蓋自二劉得之,不當視同聞諸道路者也。
謝氏跋謂退庵以「因築室微有違言,而芥蒂未能忘」而詆毀左海,蓋述其所聞外,依據即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詩注。然左海生前,退庵尚未發難,「故於師沒後,為此無賴之舉。」[49]亨甫所述僅其一端,又有數事或亦其因。
一為左海撰《東越儒林後傳》不錄退庵外舅鄭光策,高澍然繼纂《福建通志》,亦未入之《儒林》。《歸田瑣記》卷四謂「鄭蘇年師諱光策,字瓊河,又字蘇年,閩縣人。與先大夫為讀書社至交,余之妻父也」,又云:
近陳恭甫編修撰次《東越儒林》、《文苑傳》,近人如林鈍村、官志齋、鄭在謙、陳賢開輩,皆廁名其間,而先生獨不與,因詳為論列,以為捃逸搜沈之助。或曰編修為孝廉時,曾修後進謁見之禮,先生素仰其文名,而欲進之於道,毅然以鄉先達自居,勉之以修己之學,濟物之功,而戒其毋以風流自賞,適中編修之忌,遂銜之不釋。果爾則編修亦褊人耳,所論撰又足據乎哉。[50]
謂左海性偏狹,並非徒事誣蔑之語,左海自述亦曾道及此種性格。《左海文集》卷五《與林少穆兵備書》雲:「壽祺比者憎茲多口,反躬循省,固由平日褊衷戇直,不能容物所招,惟有內訟自修而已,豈敢尤人。」[51]然退庵以其人之偏狹,遂謂其論撰不足據,則失之太過。退庵著述雖富,率多述見聞、事鈔撮,與左海等從事輯錄、考證者不同。故近人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卷六謂退庵「所營雖廣,而於經史樸學,實非所長,宜其言之無物,徒拾人牙慧而已。余不暇一一辨之也。其或自出心裁,有所論斷,則又是非多謬,不可為準」雲雲[52]。左海撰《東越儒林後傳》既不錄鄭氏,高澍然繼任《通志》總纂,又入左海於《儒林》,摒鄭氏於《文苑》,退庵心理之失衡,可想見也。鄭光策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返閩後主講泉州、龍岩等地,嘉慶二年主講鰲峰書院。撰有《西霞叢稿》,退庵選刻為《西霞文鈔》二卷。左海中舉在乾隆五十四年,其就學鰲峰時,鄭氏任教他處,迨其主講鰲峰,左海已游幕閩南,故二人殊少往來,僅如退庵所述「修後進謁見之禮」。《左海文集》中除代撰《福州鳳池書院碑記》稱其為鰲峰書院名師外,亦無一語提及。退庵所述二人齟齬故事,當屬不誣。《東越儒林後傳》不收光策,抑或有此因素。然《東越儒林後傳》所列鄭開極、陳遷鶴、鄭亦鄒、藍鼎元、雷等,多富著述,或兼事功,官獻瑤、張甄陶、孟超然等亦於經義多所闡發,澤被閩省學人匪淺。附傳之林一桂、萬世美、謝震三人,俱與左海熟稔之學人,謝章鋌《課餘續錄》卷三雲:「殖社同人閩縣林鈍村一桂廣文、侯官謝甸男震孝廉、甌寧萬虞亭世美中書俱精禮學。鈍村有長編,甸男有案語,虞亭有《萬氏禮箋》。近所刻甸男《禮案》,出於後人之掇拾,非其至也。」[53]然鄭氏並無專門著述,退庵為之精選搜輯,只得文二卷,皆論記碑銘狀傳書序之文,論學之文,幾無一篇。[54]如若躋身儒林,實有未當。
二為退庵嘗從游翁覃溪為詩弟子。左海以覃溪信口臧否段懋堂、阮芸台等而作書斥之,雖駁論精湛,終以意氣充盈,頗失厚道而不見容於時人。[55]以此數故,退庵心懷怨懟,左海健在,尚有所忌憚,一旦逝世,則煽動多人,肆其詆毀。
三為退庵友人與左海不睦者,或亦從中慫恿。如前述嘉慶間退庵召集同人會於許春甸嫣紅小院,中有霞浦游光繹,曾任鰲峰書院掌院,以故被擯而左海繼任。於是謗議遂起,矢集左海。其時尚未聞退庵有所異議,然左海歿後,不睦者或又煽騰。據張亨甫《題鰲峰載筆圖》詩注,退庵「於甲午歲先生卒後,要同鄉宦七人,於督撫、學使、方伯處具呈詞,力詆師所修《通志》闕失,其言至狼戾」。《陳鄉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稿本天頭有謝氏批語雲:「此所謂七紳也。芑川曾備舉其姓名及公呈案語。」前引謝氏《鰲峰載筆圖跋》亦謂「眾紳之不學者聞而和之」,咸與退庵同聲相應也。
「所謂七紳」雖不詳誰何[56],然退庵邀七人同具呈詞,而手自執筆所作二文俱載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存》中。其《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啓》云:「伏思省志為一方掌故,必應集思廣益,悉秉至公。前此僉呈所陳體例醇駁之處,不過欲成一部完書,毫無爭名喜事之意。今既蒙責成覆閱,誼不容辭,當與各紳士公同商酌。僉謂既有一番覆閱,自有一番增刪,因擬事例十二條錄呈左右。」其要者云:
一、省志新稿既須覆閱,應請於各紳士中,專交一人總閱,並令總閱者轉請數人分閱。一、新稿專講考訂,亦不可沒其所長,惟有詆斥舊書之浮詞及無庸增添之傳語,似尚可酌刪。大抵全書至多以一百二十本為斷。一、舊書中「理學」一門應請循舊,以順輿情。實緣理學莫盛於宋,亦莫盛於閩,故在他史可無,而《宋史》則應有,在他志可無,而《閩志》則應有。惟既據《宋史》為例,自應將「理學」二字仍改「道學」,以免兩歧。一、《儒林傳》中,必文行兼優者方可列入,其有文名素播、著作裒然,而生前非盡潔修,身後不無遺議,昭昭在人耳目者,寧移入《文苑傳》,以符名實而謝謗議。一、「經籍門」所列書目,毋論已刻未刻,均須實有其書,且所論撰亦必不謬於古,不戾於時,實可問世者,方與列入,否亦寧缺毋濫。一、「金石門」所錄必注明現存某處,及現有拓本可徵者,閩中吉金尤少,凡人家私藏古銅器與鄉土掌故無涉者,不宜充數濫登。
《退庵文存》又有《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列舉左海總纂省志之不善,與《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啓》大要相同而加詳焉,尤於乾隆舊志頗多回護,以為新不及舊。雖退庵等人以私怨而構釁志局,然左海總纂之志,確有可摘議者,則不能為之諱言。如退庵《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啓》云:「新稿卷帙過繁,恐將來繕寫紅格本及刊刻頒送,籌款益難為力。……大抵全書至多以一百二十本為斷。……查各直省通志卷數,以浙江二百八十卷、山西二百三十卷為最多,餘皆不過百卷內外。今以百二十本計之,每本約三卷,已有三百數十卷,似斷不宜再多。」「‘經籍門’所列書目,毋論已刻未刻,均須實有其書。」「‘金石門’所錄私藏古銅器與鄉土掌故無涉者,不宜充數濫登。」[57]《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所雲:「舊志不過七十八卷,續志亦不過九十二卷,側聞新稿將有四百本之多。……閩中土地人民政事,自李唐始詳紀載,六朝以前,可以數紙盡之。」[58]皆中《通志》之弊。
然縱有卷帙過繁之瑕,徑行刪省可也,斥其體例不善,則有刻意求疵之嫌。《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云:「‘經籍’、‘金石’等門,似應□有確據也。側聞新稿所錄經籍,仿朱竹垞《經義考》,分□、存、佚、未見,其例誠善。但竹垞當日自發家藏八萬卷,又借閱徐崑山傳是樓、黃俞邰千頃堂,及吾閩徐興公汗竹巢、林吉人樸學齋諸家藏書,其時復有毛西河、惠定宇諸通儒同襄搜討,始克據為存佚之分。而乾隆年間開《四庫》館,於朱考所注缺佚者,往往其書尚存。此在一人之私著,固難求全,而在全省之公書,豈宜率爾。至朱考所注未見,亦特就竹垞一人為斷,竹垞所未見,自不妨為人之所見。今局中有採訪,有纂修,有分修,有□校,是合眾人而斷為未見,設使別有所見,將何以免反唇之譏,未知局中於此等有何把握。」[59]竹垞《經義考》注明存、闕、佚、未見,體例之善,人所共知,後來之目錄家多取為法則,偶存疏漏,亦不足為病。退庵以此病之,實有不當,且所舉例證亦有疏誤,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退庵文集》上有佚名眉批雲:「定宇不與竹垞同時。」惠棟時代晚於竹垞七十餘年,竹垞以高年卒時,惠氏方十二三歲,退庵之粗疏,由此可見。
左海弟子林昌彝所撰《射鷹樓詩話》卷三,駁斥退庵之肆意詆諆,云:
道光己丑重修新志,閩縣陳恭甫先生總其事,至甲午書成,先生已歸道山。未幾,鄉先生某某共十人,有以重纂通志稿之不善者五條,見於公牘。一曰「儒林」混入,二曰「孝義」濫收,三曰「藝文」無志,四曰「道學」無傳,五曰「山川」太繁。由是刪改付之雜家,而刊貲尚在巨室,良可嘆也。志稿為草創之書,盡善與否,未敢信也。今惟就其所駁諸條辨之。按《宋史》創立《道學列傳》,別於《儒林》,其意欲以尊崇周、張、程、朱諸子,不知《周禮》言儒以道得民,《禮記•儒行》道德、問學,無不並包。楊子言「通天地人曰儒」,荀子言「有雅儒,有大儒」,且以周公、仲尼為大儒,後賢又何加焉。道外無儒,儒外無道,欲示尊崇,轉生歧異,徒貽學者口實矣。謹案國朝欽定《續通志》列傳以《宋史•道學》併入《儒林》。今敬遵其例,而以朱子生平著述類敘篇目於傳後,此用《三國志》傳諸葛忠武侯之法。《儒林傳》中仍歷敘紫陽師弟,洄溯淵源,使知一脈師承,不墜宗旨,則所以推尊者甚至,別異於諸儒者亦甚明矣。
又云:
按舊志「藝文」,多登詩賦,殊乖史體,今新纂志用《建康志》、《三山志》之例,題詠間附山川,其文擇有關政俗者,散附各門。而以諸家所撰四部書入《經籍志》,用《漢書•藝文志》例,每書各標大題,而綴注其人之姓氏爵里及著述大旨,以存梗概,此為較善。[60]
其後又舉舊志建制沿革、山川、關隘、海防、水利、人物諸門之失,以見左海總纂新志之考訂精審,遠邁前修。其中所駁不立「道學」之議,乃退庵專意糾纏者,《退庵筆記》卷十六曾斥責左海違背師說,云:
阮芸台先生先由封圻改官,重入東觀,儒林重望,都人士翕然宗之。時史館方議立八傳,先生擬撰《儒林傳》,序雲:「昔周公制禮,太宰九兩系邦國,三曰師,四曰儒。復於司徒本俗聯以師儒,師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藝教民,分合同異,周初已然。司馬、班、範皆以儒林立傳,敘述經師家法,而於《周禮》師教未盡克兼。宋初名臣,皆敦道誼,濂洛以後遂啓紫陽,闡發心性,分晰道理,故《宋史》以《道學》、《儒林》分為二傳,此即《周禮》師、儒之異,後人創分而暗合周道也。自明以後,學案百出,經訓家法,寂然無聞。揆之《周禮》,有師無儒,然台閣風厲,持正扶危,學士名流,知能激發,衡以正道,實拯世心,是故兩漢名敎得儒經之功,宋明講學得師道之益,皆於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譏而互誚耳。」按《宋史》「道學」、「儒林」之分,近儒皆有違言,惟此論最為平允。吾閩舊省志中,仿立「理學」一傳,陳恭甫詆斥不遺餘力,近因續修省志,欲遂刪之,都人士皆不謂然。余謂道學莫盛於宋濂洛關閩之統,實朱子集其大成,海濱鄒魯之風,自前代即無異議,故他史可不傳「道學」,而《宋史》則應有;他省通志可不傳「道學」,而閩志不可無。恭甫墨守漢學,其排擠宋儒,是其故智,而不知門戶之見,非可施諸官書。阮先生亦主漢學者,其言如此,恭甫為先生高弟,乃背其師說,又何心哉?[61]
案此處指摘左海背其師說,實有不當。《四庫提要》正史類《宋史》條云:「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謬不能殫數。」[62]阮芸台以通達眼界視之,所撰《擬國史儒林傳序》謂「兩漢名教得儒經之功,宋明講學得師道之益,皆於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譏而互誚也」。其意在糾偏從漢宋之弊,又謂「聖人之道,譬若宮牆,文字訓詁,其門徑也。門徑苟誤,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學人求道太高,卑視章句,譬猶天際之翔,出於豐屋之上,高則高矣,戶奧之間未實窺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論聖道,又若終年寢饋於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視,惡難從易,但立宗旨,即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經義確然,雖不踰閒,德便出入,此又一蔽也」[63]。於《宋史•道學》之創立,僅謂其暗合周道,並未贊其於史有體,故阮芸台《儒林傳稿》凡例云:「《史》、《漢》始記《儒林》,《宋史》別出《道學》,其時講經者豈可不立品行,講學者豈可不治經史,強為非別,殊為褊狹。國朝修《明史》,混而一之,總名《儒林》,誠為盛軌。故今理學各家與經學並重,一並同列,不必分歧,致有軒輊。」[64]再觀芸台姊夫焦循里堂《雕菰集》卷十二《國史儒林文苑傳議》,由其中所謂「如台教所稱關係甚重云云」、「循以衰病餘生聞此盛舉,又值司此事者皆石渠天祿之才,一隅之見,宜覆醬甕,辱承下問,妄獻愚忱雲爾」,可知為芸台纂輯《國史儒林文苑傳稿》時與焦氏往復討論者。焦氏擬「徵實」、「長編」、「兼收」、「鑒別」、「詳載」、「公論」、「附見」七例,且謂「《宋史》分《道學》於《儒林》,然蔡元定即考亭之徒,陸九淵倡心性之說,宋之儒林不外道學,分之實無可分也。」又以自清初即已崇尚實學,漸遠空疏,加之陶熔既久,經學文章遂為兩千年來所莫能埒,「則國史《儒林》、《文苑》兩傳誠未可以漢唐宋明為例」[65]。故芸台於國史館徒事纂輯《儒林傳》,而不另纂「道學傳」。退庵斷章取義,割裂其說,屢屢高談左海有悖師說,《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亦言及此。《退庵自訂年譜》道光十四年甲午條雲:「輯《退庵隨筆》二十卷,自為之序。此書先為關中有人所刻,後至桂林,復加增刪,擴為二十四卷,賀耦庚中丞長齡序之。」[66]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有二十卷本,著錄為道光十六年刻,當即關中刻本。《自訂年譜》所謂二十四卷本,當為二十二卷,即《續修四庫全書》據以影印者。該卷本前有道光十七年春自序,雲:「乙夏奉召復出,乃以稿自隨。去歲過關中,遽為友人付梓,攜至日下,同人皆以為有用之書,非說部雜家比。爰質之儀徵師,相承為增刪數事,題字卷端。既抵桂林,公餘復有勘補,擴為十五門二十二卷,重付手民,因紀其緣起如此。」[67]實則阮芸台僅粗閱一過,用時一天。退庵輯《宣南贈言》有「儀徵相國阮芸台師」手簡四通,其三雲:「《退庵隨筆》昨粗為翻閱,已覺妙極,今午始讀完。所論皆平允通達之至,有益於人。弟之拙著,亦有與尊說暗和者。中間並無剌謬,可傳之書也。」[68]芸台此年已七十三歲,僅以一日粗略翻閱,安能求其逐條指摘,專為左海止謗乎。
《退庵隨筆》中又多頌揚他人以貶抑左海,如卷十四述閩縣林喬蔭撰《三禮陳數求義》,云:
自序謂專取「三禮」本文反復尋繹,以彼此前後相參證,其「三禮」所無,乃取證於諸經,諸經所無,乃取證於秦漢間人言之近古者。於是疑者釋而窒者通,輒抒所見,著為論辨。雖於儒先舊訓多所違異,不敢避也。按是書初脫稿時,余已粗讀一過,融會諸說,歸於以經解經,實有渙然冰釋,怡然理解之趣。今梓行已久,而世鮮稱之者。同里陳恭甫乃深不滿是書,阮芸台先生輯刻《皇清經解》,遂置之不錄。殆因其多駁馬、鄭,與漢學不相入,亦門戶之見耳。平心而論,此書實有心得,非陳恭甫輩所能為也。[69]
退庵本疏於經學,所盛贊者其實難副。皮錫瑞《經學通論》三《論王肅有意難鄭近儒辨正已詳五禮通考捨鄭從王俞正燮譏之甚是》條稱 「林喬蔭《三禮陳數求義》有折衷而欠精確」[70]。孫詒讓讀《三禮陳數求義》時,為之勘正極多,見《籀庼讀書錄》[71]。左海為學,務求辨明源流,網羅諸說,以見其學術,精確為第一要義,不滿林氏之書,良有以也。退庵所稱《皇清經解》不收《三禮陳數求義》乃以左海之故,亦有不當。《皇清經解》倡議纂修者系阮芸台,於廣東實際主持編刊者乃弟子嚴傑,左海未與其事。且所收各家解經之作,多敦崇實學,不涉虛論,與林氏書之學術取徑不同。此為當時共識,以至朝鮮學者亦所知曉。金正喜致書汪喜孫云:「廣州《經解》,略觀其大意,存錄取捨,實有良工苦心處,不如《通志堂經解》之隨見隨有而搜刻者。如閻之《古文尚書疏證》,是《尚書》家之篳路藍縷,後來為《尚書》學者,未嘗非以此為開山第一,然寔有商量處,究不如《四書釋地》等書之更加精核。如胡朏明之《易圖明辨》亦然。其不錄此兩書,恐不必為全璧之大瑕。且《揅經集》中說經文字,當錄而不錄者亦多,此非為不錄而然,亦見良工苦心處。」[72]若依皮錫瑞「三禮非一人之力所能及」[73]之說,以江永《禮書綱目》、秦蕙田《五禮通考》之精博,尚未收入,何況林氏之書。
於左海推許之書,又極言其未必佳。如卷十五云:
衛湜《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採摭最為賅博,去取復能精審,自鄭注以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書之涉於《禮記》者不在此數。今自鄭注、孔疏外,原書無一存者,朱氏《經義考》搜輯繁富,而不知其書與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家,皆賴此書以傳,亦可雲禮家之淵海矣。其後序自云:「他人著書,惟恐不出於己,予此編,惟恐不出於人。」可想見其用心之概。近吾友林鈍村一桂,手纂《周禮長編》百冊,陳恭甫以為衛書之比,恐未易言也。[74]
案左海於林一桂之書索求不已,由《前詩意有未盡再疊元韻呈芷林藩伯》詩注謂「林鈍邨教諭,撰《周禮私記》六十巨冊,採摭極博,余屢索之其後人,稿幸僅存」可知。退庵所記書名、冊數皆有不同,當以陳說為是。再觀左海在世時,退庵多頌揚之語,迨左海歿後,又肆意詆毀,前後態度之不一,亦多令人生厭。如退庵早歲所撰《試律叢話》卷七雲「陳恭甫壽祺詩工作豪語,遇豪壯之題尤能相稱。」「藻耀高翔,聲色俱足,忘其為試律也。」[75]又謂《館閣詩話》云:近有以「登高能賦」命題者,語本《漢書•藝文志》,此題名作如林,而渾雄老健莫如福州陳恭甫編修一首。[76]即如左海平生從未居以自傲之制藝試律,乃推崇如此,而左海揚名立身之經史著述,又多存不滿,其立論之隨意,尤可概見。又如退庵《楹聯續話》卷二云:「吾鄉林青圃先生,德性嚴重,所作楹帖亦不肯作尋常語。主鰲峰講席時,曾手書講堂一聯雲:坐里門內,夕而朝教不忘就爾事;習君子言,尊以遍學莫便近乎人。後陳恭甫編修亦撰一長聯,意欲嫓美前修,而兩小股墨卷時腔,徒成話柄而已。」[77]何至前恭後倨,輕浮如此。
退庵等人初擬將《通志》稿增刪之後梓行,然以遷延日久而難遂其意。退庵《浪跡續談》卷五謂「近年吾閩纂修《福建通志》,重為陳忠毅公立傳,杭州陳扶雅善操筆成之,於當時事實甚詳,《通志》梓行尚須時日,謹先錄原文,以貽觀者」雲雲。[78]《續談》刻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冬,所記為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之事。[79]此時距道光十五年之發難已逾十年,仍付梓無望,則知凡事毀棄容易而成事甚難也。至道光二十九年退庵逝世,《通志》稿刪改仍未畢役,終於散逸。僅存者如王捷南《閩中沿革表》、陳善《福建國朝列傳》、高澍然《福建歷朝宦績錄》四十卷、高澍然《閩水綱目》十二卷圖一卷、何治運《方言考》、馮登府《閩中金石志》、張紳《怡亭文集》二十卷等[80],或另立名目別本單行,或節錄志稿鈔存殘帙,稍可嘗其一臠。道光間修志所創義例,見福建省圖書館藏《重纂福建通志議》清抄本[81];當時採摭舊志、考訂異同之遺跡,可由《閩大記》清抄本窺其一斑[82]。
陳、梁二人晚年雖失和,然退庵之卒晚於左海十六年,此間所著書中多有涉及者,細繹意氣之語,正可摒卻友朋吹噓之言,而見二人交往之事實。如退庵晚歲所撰《師友集》十卷,乃記述師友往來鴻跡者,其弟子許惇書跋《歸田瑣記》述此書體例云:「又聞吾師近方撰《師友集》若干卷,舉數十年感恩知己之跡,悉以韻語鋪之,而復略敘其生平梗概,附見其投贈詩文。」[83]《浪跡叢談》卷二自謂「余撰《師友集》十卷,凡二百六十餘人,脫稿於道光壬寅冬月,嗣為兒輩匆匆付梓,未及細加校勘,錯誤不免,掛漏尤多。今冬始以刻本呈芸台師鑒定,吾師遽寵以序」雲雲。[84]壬寅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阮序作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今冬始以刻本呈芸台師鑒定」者,即道光二十五年東北園刻本。此本卷三云:
閩縣陳恭甫編修,諱壽祺,字梅修,又字葦仁。乾隆己酉舉人,嘉慶己未進士。以編修屢奉典試之命。丁外艱歸,旋乞養母不出。主講鰲峰書院,終於家。君博學雄文,才氣發越而不獲大用於時,同輩惜之。有《五經異義疏證》、《尚書大傳箋》、《禮記鄭讀考》、《左海經辨》、《左海詩文鈔》等書,皆已梓行。偉抱才如海,雄談口似河。齗齗漢經學,鼎鼎宋詞科。魏闕心猶赤,鄉關鬢易皤。此生不傾向,將奈地靈何。[85]
後附左海詩《藤花吟館歌為茝林作》一首,即《絳跗草堂詩集》所載者。退庵稱左海「博學雄文,才氣發越而不獲大用於時,同輩惜之」,即指左海《隱屏山人傳》自稱「有貴人欲羅致之門下,處以要津,山人峻卻焉弗屑也。中亦頗被公卿論薦,京察書上,考擬倍內廷供奉,皆卒不見用。再舉台職,一記名而已」[86]之境況。由退庵詩「魏闕心猶赤,鄉關鬢易皤」,可知左海用世之心未泯,而一生宦途偃蹇,終未能如其所願。此左海一生之心結,故常自標舉效仿其師孟瓶庵四十歸田之事,其子陳喬樅所撰《行實》亦謂「時先考年方四十,即長抱勇退之志矣」[87],實不見用於時,無可奈何之舉耳。又可證以左海卒後,阮芸台致陳喬樅書札,謂左海居京十年而沈居不顯,故中年返鄉,出任山長,勤於著述授業,「一生如此,殊為不錯。使昔年入京即致通顯,若與草木同腐,亦屬枉然。今身後論定,孰得孰失乎」[88]。以退庵與之失和而不事諱飾,反可見其真實情形。
力主刪志之有力者,除退庵外,又有時任福建學政之陳用光(1768—1835),亦附述於此。用光字碩士,一字石士、實思,江西新城人。嘉慶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十九年轉御使,道光二年遷司業,歷官中允、侍講、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署戶部右侍郎,終禮部左侍郎。曾充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國史館總纂,提督福建、浙江學政等。撰有《太乙舟詩集》十三卷、《太乙舟文集》八卷等。工於古文,師從魯九皋、姚鼐、翁方綱等。欽服福建古文家朱仕琇,任國史館修纂時,曾撰《朱梅崖傳》,以梅崖擬於兩漢司馬遷、董仲舒、劉向、揚雄、班固、張衡、蔡邕、馬融、鄭玄之倫,以為僅入《儒林》、《文苑》,猶不足以盡其成就,當立專傳而表彰之。左海獲知後,作《與陳石士書》,謂梅崖於經史均無所得,其學識有所不足,「壽祺嘗謂,兩漢文人無不通經,故能爾雅深厚,為百世宗。後世欲為古文,苟不通經,必不可輕下雌黃,援引失義,往往一啓吻而已為有識所嗤,不可不戒,是亦藏拙之一道也」[89]。以為梅崖古文其實難副石士所標舉者。左海時與石士同任國史館總纂,石士遂作書上國史館總裁,謂「用光觀古人立傳之意,更有一說。林苑雲者,群材總集之區也,若其人有傑岀之材,則以專傳為貴。董江都、鄭康成不入《儒林》,司馬長卿不入《文苑》是也。今之列《儒林》、《文苑》者,異日苟有馬、班之才岀焉,豈無特取而為專傳者乎」。[90]二人雖以史館立傳事爭執不下,然尚未失和,觀道光八年左海仍為作《八賢剩墨為石士閣學題》可知。此年石士提督福建學政,以所藏王士禎、朱彝尊、孫嘉淦、姚鼐、魯九皋、梁同書、翁方綱、秦瀛等八人墨跡,徵求題詠。左海為作八首,其八云:
風流老輩見翁(覃溪)、秦(小峴),各許苔岑氣味親。珍重幾年懷袖字,九言爭肯忘前因。[91]
案石士亦嘗學詩於翁覃溪,其子婿祁寯藻《太乙舟文集序》云:「外舅陳石士夫子嘗詔寯藻曰:力宗漢儒,不背程朱,覃溪師之家法也;研精考訂,澤以文章,姬傳師之家法也,吾與二師之說,無偏執焉。」[92]可知石士遵覃溪師法之唯謹。左海與覃溪之爭論,石士定然知悉也。
道光九年開福建通志局時,左海先為發凡起例,擬定條例若干。石士於儒林一門有所異議,遂致書左海,以為朱子入《儒林傳》不足以示尊崇,欲仍《宋史•道學》之舊,又欲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後漢書•郭太傅傳》之體,將朱子弟子類系其師之後。左海《答陳石士閣學書》原儒之名義及源流,謂「匯傳所以表經師,專傳所以尊名臣,其有經術足以綜諸家,節義足以範一代」,不宜更立名目。又以「道學之名創自元人,古無是稱,不可以為典要。且道外無儒,儒外無道」,道之與儒無從分判,故「必欲因仍《宋史》之舊,《道學》、《儒林》歧而為二,乖違舊章,失所依據,欲崇道學,轉蹈不經,恐徒供通人之竊笑耳」。故仿官修《續通志》將《宋史•道學》併入《儒林》之例,而朱子則從《史》、《漢》之法,為立專傳以示尊崇。不取《仲尼弟子列傳》之體,蓋以施之省志,無以處從游之隸籍外省者。[93]故左海未採石士之建議,而石士又於道光十一年離任。
謝章鋌《課餘續錄》卷一述二人齟齬事云:「陳左海修《通志》時,與學政新城陳碩士用光侍郎議論相左。蓋侍郎少從其舅魯山木仕驥游,而山木則梅崖弟子也。梅崖又與侍郎之祖凝齋道為進士同年,故梅崖之說頗流衍於江西。侍郎後謁姚惜抱鼐於鍾山,受其學,終身守之。然於梅崖,則固淵源所托始也。及入史館,遂欲置朱、姚兩公為專傳,左海以為不然。及修志,侍郎又欲仍《宋史•道學》舊案,出朱子於《儒林》,因與左海齟齬。故左海既歿,陽許而陰訕之,而刪志之議起,毀志之禍成矣。」[94]所揭因由回溯至梅崖立傳事,蓋未檢道光八年之詩。謝氏又述石士刻宋儒陳普遺集而失信事,則純屬道德評判,無關毀志事之史實,茲不贅述。然毀志之時,石士確失斟酌,因人廢書,終究難辭其咎。
四、梁章鉅撰《文選旁證》與陳壽祺無涉
左海與退庵之關係,又涉及一可述之公案。退庵撰有《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同治以前,撰人向無異議。至李慈銘同治八年己巳四月二十五日日記,乃謂出他人之手,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八:「閱梁氏章鉅《文選旁證》,考核精博,多存古義,誠選學之淵藪也。閩人言此書出其鄉之一老儒,而梁氏購得之。或雲是陳恭甫氏稿本,梁氏集眾手稍為增益者。其詳雖不能知,要以中丞他所著書觀之,恐不能辦此。」[95]李慈銘之說影響甚大,後世多有信從者。如張之洞《書目答問》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總目》,既列左海於經學家,又復列為文選學家,而退庵則未列入,且謂「國朝漢學、小學、駢文家皆深選學,此舉其有校勘論著者」。[96]左海著述除《遂初樓雜錄》等外,多已刊刻,並無校勘《文選》論著,恐是亦將《文選旁證》視為左海所作。張氏撰《書目答問》時,《越縵堂日記》尚未影印,然其時據《日記》原稿遞相傳抄本甚多,張氏或受李說影響,而出此耳食之言。故近人李詳《媿生叢錄》卷六雲:「《書目答問》所列《文選》學家,如錢陸燦、潘耒、余蕭客、嚴長明、葉樹藩、陳壽祺,或詩文略摩選體,或涉獵僅窺一孔,未足名學,余為汰去之。而補入段懋堂、王懷祖、顧千里、阮文達,此四君子乃真治《文選》學者。若徐攀鳳、梁章鉅,亦可祔食廡下也。」[97]然同書卷五又云:「梁氏章鉅《文選旁證》,為程春廬同文稿本。沈子培提學親為余說。」[98]今人袁行雲《梁章鉅著述多非自撰》則以為姜皋出力最多。[99]
持《文選旁證》為退庵自撰說者,以穆克宏《讀〈文選〉札記》三《〈文選旁證〉作者考辨》所考較詳。所舉證據有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退庵批校《文選》,謂係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天頭寫滿批校之語,可見其用力之勤、研究之深云云。[100]案退庵所批之本實系清代翻刻汲古閣本,今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行世。其中夾簽甚多,乃退庵以墨筆行草書之,再以朱筆轉錄於此汲古閣本《文選》之上。泰半為退庵手自迻錄,惟書末若干卷字體與前筆迥乎不同,系他人過錄者。各卷之後多有識語以記時地,如卷一「戊辰初冬校於賽月亭之背樹軒」;卷二「戊辰小雪節手校」;卷六「嘉慶甲子二月初旬校」;卷八「十月望後一日校。是日陰昏欲雨,閉戶不出,亦無客擾,故所校獨多」;卷十一「戊辰十月十八日校於賽月亭之背樹軒」;卷十二「嘉慶甲子中旬校」;卷十六「正月廿一日章鉅錄畢手識。戊辰十月二十午後□□□賽月亭之背樹軒。是日何三石農代齊北瀛冊使札招,欲畢此卷□□□也」;卷十七「嘉慶甲子二月中旬校」;卷十九「十月廿六日校。冬甠已久,微有雨意,翹首俟之」;卷二十「戊辰十月廿六夜較於賽月亭之背樹軒」,「二月十四日章鉅錄畢並識」;卷二十一「臘月十三日校於撫署之思益山房。十一月初七進署,至此始稍得暇,因續校之」;卷二十五「戊辰臘月望日校于思益山房」,「二月廿五日章鉅錄畢手識」;卷二十八「己巳正月廿九日校于思益山房。是日筆墨稍暇,偷閒理此」;卷三十「嘉慶甲子三月朔日章鉅錄畢並識」,「庚午重陽後三日補校於賽月亭」;卷三十五「庚午八月十六日重校於補蘿山館」,「七月初二日章鉅錄畢並識」;卷四十四「嘉慶甲子十二月廿八日章鉅錄畢手識」,「庚午秋分節重校於賽月亭」;卷四十七「庚午八月廿六夜重校」;卷四十九「嘉慶乙醜元旦至三日章鉅錄畢並識」,「庚午八月廿七日重校於賽月亭」;卷五十五「嘉慶乙醜正月初六日章鉅手錄並識」,「庚午九月初三晨重校於賽月亭,是日秋闈揭曉」;卷五十八「庚午九月七日重校於賽月亭」。「賽月亭」在今福州市內;「撫署」則為福建巡撫衙門,梁氏時在巡撫張師誠幕中。對比今藏福建博物院之陳左海舊藏《戀雲圖》中退庵題詩,筆跡確出一人之手。
可知退庵治《選》學有年,《旁證》自序所雲「束發受書,即好蕭《選》。仰承庭訓,長更明師。南北往來,鑽研不廢。歲月迄茲,遂有所積」,「歸田後重加校勘」;其子恭辰所稱「先中丞公著作甚多,於蕭《選》一書致力者五十年」,並非虛言。梁氏兩度校讀翻汲古閣本《文選》,以朱墨筆別之。款識最早者在嘉慶九年甲子正月中旬,最遲者在嘉慶十五年庚午九月七日。其批校較之《文選旁證》,則互有詳略。蓋先事批校,據以而成長編,再刪薙簡擇而成《旁證》。
《文選旁證》有道光、光緒兩刻;又有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一種,今已影印入《福建文獻集成初編》。此種稿本存卷八《魏都賦》「以中夏為喉,不以邊陲為襟也」以下至卷四十六,原訂十二冊,所存者為後十冊。以紅格紙謄寫,格紙版心有「古丸研齋」字樣。各冊書衣均題「文選旁證弟八次稿本」、「道光乙未春日訂」,與刻本凡例所稱「創始於嘉慶甲子,丹黃矻矻已三十餘年,中間凡八易稿」雲雲俱相合。復校以道光刻本,行款全同,增刪處亦相符,各卷前又多見統計字數,如卷十三「一萬〇七百〇」,卷十四「一萬一千〇八百〇」,卷十九「四萬八千七百六十〇字」,乃知此本或系定稿且據以付刊者。[101]
稿本中具見修改之痕跡,刪薙者如卷十《藉田賦》「縮鬯蕭茅 注無以縮酒」,引段玉裁說:「縮者,古文假借字。《周禮•甸師》:祭祀共蕭茅。鄭大夫注雲:蕭或為莤,莤讀為縮。」稿本原有「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也」一句,同出《說文•酉部》段注,後刪去。其增入者如卷十二《東徵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旁證》云:「《水經•河水》注雲:河水又東,徑旋門阪北,今成皋西大阪也。升陟此阪而東趣成皋,曹大家《東徵賦》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者也。」即是稿本後增入者。
《旁證》注義大抵以李善注為主,兼及五臣可與李氏相證者。校列文字異同,亦以李本為主。搜採頗廣,號稱一千三百餘種,薈萃各家,間下己意。凡例謂引用何焯、陳景雲、余蕭客、段玉裁及其師林茂春之說為多,「一概標名,以清眉目」;所引顧廣圻、孫志祖、朱綬、鈕樹玉、朱珔、姜皋等人之說,「皆於各條詳列姓名,亦不敢掠美」。然如《旁證》卷十《藉田賦》「靡誰督而常勤兮」雲:「六臣本、《晉書》誰作推。按《釋名》:誰,推也,有推擇言不能一也。是誰與推通也。」檢退庵批校翻毛氏汲古閣刻《文選》,此句作「林按,《釋名》:誰,推也,有推擇言不能一也。《晉書》作推督,是義通也。」《旁證》未依凡例稱「林先生曰」,宜乎有攘奪之嫌也。
其書校勘亦頗稱精核。如卷七《吳都賦》注「枚乘《兔園賦》曰修竹檀欒,夾水」,《旁證》:「夾下當有池字。」近人高步瀛以《藝文類聚》、《古文苑》皆有池字而增之。[102]然如卷三十《求通親親表》「乃臣丹情之至願」,《旁證》云:「《魏志》情作誠。此恐誤。」胡紹瑛《文選箋證》卷二六因襲退庵之說:「《魏志》情作誠,是也。此恐誤。本書《百官勸進今上箋》冒奏丹誠可證。蓋習用語。」檢各本《文選》均作「丹情」,乃當時上表慣用之語,如蔡邕《王子喬碑》「歲終闋,發丹情」,江淹《為蕭拜太尉揚州牧表》「丹情實理,備塵珠冕」、《為蕭太傅謝追贈父祖表》「丹情靡諒,峻冊愈凝」,《宋書•殷景仁傳》「丹情悾款,仰希照察」之類。其義與「丹誠」「丹款」「丹悃」並無二致。唐鈔《文選集注》:「鈔曰:丹情,猶赤心也。」梁氏據《魏志》而以為誤,則不免膠柱。
反觀左海雖曾用功於《文選》,然多以六臣注為輯佚、考訂之材料。試舉《五經異義疏證》與《三家詩遺說考》所釋「騶虞」為例。《五經異義疏證》卷下:
《異義》:今《詩》韓、魯說,騶虞,天子掌鳥獸官。古《毛詩》說,騶虞,義獸,白虎黑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德則應之。《周南》終《麟趾》,《召南》終《騶虞》,俱稱嗟嘆之,是麟與騶虞皆獸名。謹案:古《山海經》、《鄒子書》雲「騶虞,獸」,說與《毛詩》同。蒙案:《文選•魏都賦》張載注引《魯詩傳》曰:古有梁騶。梁騶,天子獵之田也。《東都賦》李善注引騶作鄒。《禮記•射義》:《騶虞》,樂官備也。賈誼《新書•禮》篇:騶者,天子之囿也。虞者,囿之司獸者也。《儀禮•鄉射禮》注:其《詩》有「一髮五豝、五豵,於嗟騶虞」之言,樂得賢者眾多,嘆思至仁之人以充其官。此皆與韓、魯說合。《文選》張平子《東京賦》:圉林氏之騶虞。李善注引劉芳《詩義疏》:騶虞,或作吾。《漢書•東方朔傳》謂之騶牙,古音虞、吾、牙近,通。此皆與《毛詩》說合。[103]
《魯詩遺說考》卷一、《韓詩遺說考》卷一俱同此。由所引可知,左海以《文選》及六臣注為搜輯前人佚說之淵藪,視同所引《禮記》、《新書》、《漢書》等。如此之用,為唐宋以來學者盡知之事,安得稱為《文選》學家。且所見左海《文集》、書札中,均無提及曾專力《文選》、將有述作者,而所撰其他著作,則《文集》中均有線索可尋。
比對退庵《文選旁證》卷八《魏都賦上》注《梁騶》天子獵之田曲也,《旁證》云:
六臣本無「獵之」、「曲」三字。胡公《考異》曰:無者是,《東京賦》善注引作「天子之田也」可證。姜氏皋曰:「梁騶」二字,說《詩》者皆列之《騶虞》之下。考《大戴禮》,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狸首》、《鵲巢》、《採蘩》、《採蘋》、《伐檀》、《白駒》、《騶虞》。《禮》「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騶虞》」,注「《狸首》、《騶虞》,所以歌為節也」。凡射以《騶虞》為節,獵亦射也,故《梁騶》為天子獵之曲,或他處作「天子之田」者反是傳寫之訛耳。[104]
由所引顧廣圻代胡克家作《文選考異》及姜皋之說,可知與左海引證取徑不同。且二人所持之本,亦有不同,以致解釋迥異。退庵謂六臣注本作「梁騶,天子田也」,顧廣圻亦是之。左海引《文選•魏都賦》張載注引《魯詩傳》作「古有梁騶。梁騶,天子獵之田也。」倘若《旁證》為左海所作,二說差異不當如此之大。《旁證》作者本無異議,惟李慈銘《日記》好為肊說,徒亂著作名氏,故略為考辨於此。
注釋:
[1]梁章鉅:《退庵文存》,《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頁。
[2]梁章鉅:《制義叢話》卷5,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頁。
[3]梁章鉅:《制義叢話》卷9,第169頁。
[4]梁章鉅:《制義叢話》卷16,第311頁。
[5]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81頁。
[6]梁章鉅:《歸田瑣記》卷2《曼雲先兄家傳》,第34頁。
[7]梁章鉅:《浪跡叢談》卷1,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頁。
[8]梁章鉅:《浪跡叢談》卷3,第40頁。
[9]《清史列傳》卷69《儒林傳下二•許宗彥》:「授兵部主事。就官兩月,以親老遽引疾歸,親歿,卒不出。」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5571頁。
[10]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3頁。
[11]民國《閩侯縣誌》卷84《許懿善傳》附德樹傳。原謂嘉慶丙戌進士,嘉慶無丙戌,此據光緒《臺灣通志》。
[12]梁章鉅:《退庵詩存》卷5,《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73頁。
[13]吳守禮:《陳恭甫先生父子年譜坿箸述考略》,《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學科研究年報》第三輯,1937年。
[14]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3頁。
[15]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2,《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11頁。括號內文字,皆系原詩小注。
[16]梁章鉅:《歸田瑣記》卷6《已刻未刻書目》條雲:「《東南嶠外詩文鈔》三十卷,陳恭甫編修序,皆錄五代以前作,未刻。」第120頁。
[17]陳壽祺:《左海文集》卷6《東南嶠外詩文鈔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58頁。
[1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第546頁。
[19]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4頁。
[20]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4頁。
[21]梁章鉅:《退庵詩存》卷首題詞,《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21頁。
[22]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1冊,第296頁。
[23]沈津:《翁方綱年譜》,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第483頁。
[24]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卷55《退庵詩存》條,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7頁。
[25]陳壽祺:《左海文集》卷7《藤花吟館詩鈔跋》,《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07頁。
[26]參見宋一明:《述陳壽祺與翁方綱之爭》,《國學季刊》第2期,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164頁。
[27]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答梁芷林兵備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17頁。
[2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1,《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496頁。
[29]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7頁。
[30]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與梁茝林藩伯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30頁。
[31]陳壽祺:《左海文集》卷6《重編黃漳浦遺集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50頁。
[32]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8頁。
[33]見《福建文獻集成初編》集部第38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57頁;集部第41冊,第407頁。
[34]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1,《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497頁。
[35]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36]林家溱:《福州坊巷志》卷3,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頁。
[37]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1頁。
[38]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1頁。
[39]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2頁。
[40]陳壽祺:《左海文集》卷3《唐天祐四年琅邪王師子銅爐銘釋文》,《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117頁。
[41]梁章鉅:《退庵詩存》卷20,《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214頁。
[42]陳壽祺:《左海文集》卷7《跋翁文簡公廷試卷》,《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17頁。
[43]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5,《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53頁。
[44]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45]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自注,謝章鋌輯《陳鄉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29冊影印福建省圖書館藏稿本,第174頁。
[46]沈覲宸:《卷阿館隨筆》,民國間稿本,福建省圖書館藏。
[47]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謝章鋌輯《陳鄉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第171頁。括號內文字原為雙行小注。
[48]見《鰲峰載筆圖》,福建博物院藏。
[49]張際亮:《題鰲峰載筆圖》,謝章鋌輯《陳鄉賢鰲峰載筆圖紀事輯錄》,第174頁。
[50]梁章鉅:《歸田瑣記》卷4,第74頁。
[51]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與林少穆兵備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16頁。
[52]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卷6,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頁。
[53]謝章鋌《課餘續錄》卷3,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15輯第149冊(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3146頁。
[54]鄭光策:《西霞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3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49頁。
[55]參見宋一明:《述陳壽祺與翁方綱之爭》,《國學季刊》第二期,第150—164頁。
[56]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首有「道光十五年續修職名」,總纂魏敬中,協修鄭嘉玉等五人,校錄林廷相等十三人,其中或有名列「七紳」者。
[57]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致鄭夢白方伯祖琛啓》,《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4頁。
[58]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6頁。
[59]梁章鉅:《退庵文集•公請閩中各大府頒示新修省志條例啓》,《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5冊,第317頁。
[60]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頁。
[61]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6,《續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74頁。
[62]《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412頁。
[63]阮元:《揅經室一集》卷2《擬國史儒林傳序》,《揅經室集》,第37頁。
[64]阮元:《儒林傳稿》凡例,《續修四庫全書》第537冊,第618頁。
[65]焦循:《雕菰集》卷12《國史儒林文苑傳議》,《續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第225頁。
[66]梁章鉅:《退庵自訂年譜》,《歸田瑣記》附錄,第189頁。
[67]梁章鉅:《退庵隨筆》自序,《續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173頁。
[68]梁章鉅輯:《宣南贈言》不分卷,清光緒間刻本,福建省圖書館藏。
[69]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4,《續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51頁。
[70]皮錫瑞:《經學通論》3《三禮》,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第36頁。
[71]孫詒讓:《籀庼讀書錄》,《籀庼遺著輯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96頁。
[72]藤冢鄰撰,川路祥代譯,楊晉龍校訂《汪孟慈所謂海外墨緣的抄本與金阮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第134頁。
[73]皮錫瑞:《經學通論》3《三禮》,第36頁。
[74]梁章鉅:《退庵隨筆》卷15,《續修四庫全書》第1197冊,第356頁。
[75]梁章鉅:《試律叢話》卷7,第633頁。
[76]梁章鉅:《試律叢話》卷7,第633頁。
[77]梁章鉅:《楹聯續話》卷2,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6頁。
[78]梁章鉅:《浪跡叢談》卷5,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31頁。
[79]陳鐵民:《浪跡叢談續談三談》點校說明,第2頁。
[80]見薩士武《記道光福建通志稿被毀事》,《禹貢》第7卷第10期,1937年。
[81]《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39冊,第323頁。
[82]《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史部39冊,第359頁。
[83]梁章鉅《歸田瑣記》許惇書跋,第178頁。
[84]梁章鉅:《浪跡叢談》卷:2,第33頁。
[85]梁章鉅纂輯《師友集》卷3,道光間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86]陳壽祺:《左海文集》卷9《隱屏山人傳》,《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354頁。
[87]陳喬樅:《禮堂遺集》卷3《誥授奉政大夫奉政公行實》,《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33冊,第43頁。
[88]阮元:《致陳喬樅書》,《左海文集》卷首,《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8頁。
[89]陳壽祺:《左海文集》卷4《與陳石士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179頁。
[90]陳用光:《太乙舟文集》卷5《再與國史館總裁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342頁。
[91]陳壽祺:《絳跗草堂詩集》卷6,《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562頁。
[92]祁寯藻:《太乙舟文集序》,陳用光撰《太乙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93冊,第254頁。
[93]陳壽祺:《左海文集》卷5《答陳石士閣學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228頁。
[94]謝章鋌:《課餘續錄》卷1,《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5輯第149冊(二),第2959頁。
[95]李慈銘撰,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8,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93頁。
[96]張之洞:《書目答問》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頁。
[97]李詳:《媿生叢錄》卷6,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頁。
[98]李詳:《媿生叢錄》卷5,第82頁。
[99]袁行雲:《梁章鉅著述多非自撰》,《文史》第19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100]穆克宏:《讀〈文選〉札記》,《文選學研究》,鷺江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頁。
[101]見《福建文獻集成初編》集部53冊。
[102]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卷5《吳都賦》,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109頁。
[103]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頁。
[104]梁章鉅《文選旁證》卷8,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