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藏韓國善本

「燕京」藏韓國善本

沈津

「哈佛燕京」的藏書不是很多,100多萬冊而已,但卻有些特色,那也不是幾句話就可說得清楚的。如以韓文善本的收藏來說,較之美國國會圖書館、加州柏克萊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洛杉磯大學、夏威夷大學的東亞圖書館都要多。

「燕京」韓國善本的來源,和燕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裘開明以及當年韓國部主任金聖河有很大的關係。1951年,金聖河曾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學習,他對中國、日本的文化、歷史都有一定的認識。裘開明很賞識金的為人。同年,金在「燕京」兼職,並聽從裘的建議,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學系深造,在取得碩士學位後,於1958年重回「燕京」。他是「燕京」的第一任韓國部主任。

金的岳父徐鬥壽,是哈佛大學的韓國語教授。他的第一位學生是韋格納,韋也是研究韓國歷史的,後來獲得博士學位,並在數年後也成了教授。金和韋是非常好的朋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們經常在一起,一個在圖書館工作,一個教韓國歷史。

1951年,裘開明發現在中文部的藏書中,約有300多冊書是在韓國出版的中文著作,其中有不少涉及中國哲學、詩集、文集等範圍,多是韓國翻刻的。裘認為這些翻刻書有一定的價值,他也認為應該成立一個韓文部,來專門從事採購、編目方面的工作。裘也喜歡交韓國朋友,而韋格納教授對於韓國古代歷史,尤其是韓國上層社會(支配層)的研究有一定造詣,所以他建議裘將韓國的族譜、地方誌、榜目、詩文集這四類書作為圖書館採購的重點。

從1957年開始,哈佛燕京學社董事會撥發了一批數目可觀的經費用於漢和圖書館發展韓文圖書。這年,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也撥款「燕京」,用於發展燕京韓國館藏。裘開明受社長賴肖爾(Edwin O. Reischaner)教授的委託,制定了在韓國內外搜購韓文文獻的最佳方案,其時,韓國延世大學圖書館館長閔泳珪教授在哈佛訪問,裘於是邀請閔泳珪教授負責在韓國為「哈佛燕京」採購韓國古籍圖書。


1958年8月,閔泳珪教授就陸續寄出在韓國購買的韓國古籍。一年中「燕京」館藏增為141種537冊。據「哈佛燕京」的檔案顯示:1961至1962年購人古籍321種1813冊;1962至1963年購人古籍360種968冊;1963至1964年購人古籍784種1990冊。4年共1625種5341冊,16批。這以後就沒有大的補充了。1962年12月28日,裘開明致閔泳珪信中說:「我們非常感激你過去在我們購買大量經典韓文圖書方面所給予的巨大幫助。如果沒有你的友好協助,我們不可能這麼迅速地建立起韓文館藏。」(見《裘開明年譜》,程煥文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所藏高麗古籍綜錄》(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中國所藏1911年以前出版的高麗古籍的集錄,它綜合了包括國家圖書館、省市自治區一級的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中國科學院系統圖書館、其他館(出版社、文化館、博物館等),以及台灣地區(「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共51個圖書館所藏,共2028種,應該說編輯者是盡了很大力量的。

對於韓國刻本來說,何為善本,何為普通本,中國和韓國的專家有著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中國方面認為韓國刻本在中國流傳甚少,市面上也不多見,故不管是何種部類的書,只要相當於清代道光前(1821前)所刻的本子就算得上善本了。而韓國人則認為由於歷史和戰亂等諸種原因,流傳下來的韓國圖書已經不多了,所以他們把範圍定的比較寬,即1945年以前出版的線裝書都列人善本之列。


目前「燕京」共有4000部韓國古籍,包括善本書,這是根據「燕京」前韓文部主任尹忠男先生的界定,即選取1945年朝鮮獨立以前的出版物作為善本,其中有些稀見本,是在韓國本土或他處都不易尋得的,尤其是一些韓國的手抄本古小說,如《九雲夢》、《淑香傳》、《牧忠孝傳》、《昌蘭好緣》等。

據初步估計,族譜為311種,較之《中國所藏高麗古籍綜錄》中著錄的77部(北京大學圖書館最多,但僅31部。而《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也僅10部),多出234部。

榜目(科舉)類的書共74部,而《綜錄》共收29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3部、北大圖書館3部、浙江圖書館2部、台灣21部)。

集部圖書是歷來書目中著錄的大宗,此類書包括韓國學者(含中國學者)的總集、別集。《綜錄》的收錄共520部,而「燕京」所藏約1700部,比中國所收多出近1200部,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此外,宗教類約450種,也較中國國內所藏為多。

韓國翻印的中國經史子集圖書也有百種以上,如《國語》、《唐鑒》、《武侯全書》、《陶靖節集》、《唐詩品彙》、《唐詩鼓吹》、《孟浩然集》、《韋蘇州集》、《韓昌黎集》、《山谷集》、《世說新語補》、《文苑英華》、《事文類聚》等。

根據臺灣方面的資訊,我們可以知道,臺北公藏的韓國古籍共有506部,分藏「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等6所圖書館。其中「國家圖書館」最多,計353部,佔台灣總藏量之69.76%,這些書中善本為327部,普通本為22部,無求備齋文庫本4部。如以四部分類來看,則經部45部、史部161部、子部70部、集部77部。如以版本來分,則刻本173部、活字本119部、抄本59部、石印本2部。

如溯其淵源,「國家圖書館」所藏,大部分是1948年從大陸移往臺北者,共296部。在1949年以前,韓國善本在大陸流傳甚少。這一點我們可以從1940年至1941年間,張壽鏞、鄭振鐸等人在上海組織的「文獻保存同志會」,冒著生命危險,為中央圖書館購置善本、搶救傳統文獻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在3800部善本書中屬於韓國善本者有15部,其中6部為王蔭嘉「二十八硯齋」的舊藏,3部為劉承幹嘉業堂藏書,1部為張乃熊芹圃所藏,另5部是從北平書估處購得。而在私人收藏方面,最多者為陳群。陳為福建閩侯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抗戰期間,他投降日寇,淪為漢奸,任維新政府的內政部長,後任汪偽江蘇省省長兼保安司令。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服毒自殺。他的「澤存書庫」中所藏善本圖書4400部,其中有301部為韓國善本,後全被有關方面接收,這些韓國善本今存臺北「國家圖書館」。

所以,即使是大陸和臺灣地區所藏相加,也很難在數量和質量上與「燕京」抗衡。許多來「燕京」的訪問學者都認為該館的韓國善本不僅珍貴,而且使用方便,較之他館有不少得利之處。從2001年開始,燕京館即將撰寫韓國善本書志列人計劃,且館方從韓國聘請了三位學者來美執行此項寫作計劃。而至2005年歲末,《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韓國善本書志》已經出版,可惜的是,那厚厚的5冊精裝本,都是韓文,對於我這個目不識丁的韓文盲來說,實在是無法利用。

2007/9/27

本文選自老蠹魚讀書隨筆第20-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