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網拍賣驚現元版孤本《四書輯釋•論語》

孔網拍賣驚現元版孤本《四書輯釋•論語》



為什麼確定是元刻元印?

收藏元版,最難斷代。蓋元存世僅 90 餘年,時間短,且疆域變化頻繁,加之明初刻本與元本極難分辨,不同地區朝代遷沿亦難以區分,鑒定失足多從此出。故今專家亦不敢妄下斷言,除非有確定牌記或著錄。

而本拍品即為難得的確定為元版元印的古籍之一,證據如下:

1、此書只此一元刻本,中國無翻刻本。後有日本文化九年(清嘉慶 12 年 1812 年)翻刻本,明初增補本,與此皆明顯不同,容易分辨。

2、此書中庸卷後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本有刻書木記,詳述此書刊刻緣起。

編撰刻印起始結束日期皆極明確。日本文化九年影寫翻刻本也有牌記「至元壬午夏五日新書堂刊行」。皆極明確。

3、此書《續修四庫全書》《浙江採集遺書總錄•丙集•四書類》 《楹書偶錄》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本》 《上海圖書館藏善本古籍》皆有著錄,皆明確著錄為元至元二年倪士毅刻本。

著錄清晰,有著錄以來無一有疑義者。

4、此版本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原書,《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本》第 14 冊、15 冊也有影印出版,與本拍品完全一致。

5、此書經當代多位學者研究,特別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主任顧永新,發表有多篇論文並主持了原本的影印出版;另有華東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朱治,等皆對此書有全面研究。

6、本拍品海外回流,來源清晰可靠。



為什麼說是孤本?

此書全球只有如下 4 家機構有藏,但所有存世本皆不完整,所缺部分各不相同,然而,所有存世本都缺少本次拍賣中的「論語卷 1-5」部分,因此確定此拍品為孤本,誠為不欺。

各館藏所存卷數如下:

1、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殘本,存孟子十四卷、大學朱子或問一卷、中庸朱子或問一卷(缺論語輯釋一至二十卷)--見《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第 14、15 冊,有影印出版。

2、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殘本 四卷:存論語卷 11-14 卷,缺葉。

3、上海圖書館藏殘本 十卷:存論語 卷 11-20。

4、山東蓬萊慕湘藏書樓藏殘本 二卷:存大學朱子或問一卷、中庸朱子或問一卷 末有林佶筆跋,收錄進《中國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疑為日本翻刻本)



為什麼說是 600 年朝廷科舉考試頒定用書?

《四書輯釋》在四書學史上所處的階段,決定了它肩負著傳承朱學正宗的使命。在教學、科學、經學的宗旨綜合作用下,《四書輯釋》整合三者的優勢,以經學性質為主,適應現實的需要,成為元代經學疏釋的典型代表。並逐步與科舉相結合。

永樂間編《四書大全》,將《四書輯釋》小有增刪便直接錄入,採自輯釋者九五成以上。此後,《輯釋》搖身一變成為《大全》,成為朱學正統,作為官方頒定的科舉用書廣泛傳播。

自此《四書輯釋》從「註疏本」到「科舉用書」的身份轉換。乃至《大全》行而學者罕知有《輯釋》矣。……至此,朝廷將四書大全頒賜天下,至此天下學學子以科舉者,無不朝夕誦習之,而諸家之說盡廢。確定了四書的統治地位。作為明清兩代 600 年官方頒定的科舉用書而大行於世。其影響對中國政治思想文化,是全方位的,已深深刻於中國人的基因代碼。

《四書輯釋》在《四書學》學術史上的作用

倪氏四書輯釋是對宋元以來四書學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加之明初程復心《四書章圖纂釋》對此書的增補,永樂胡廣等人奉敕編四書大全,即全以此書為藍本。到後來各版本的標新立異,實則陳陳相因,皆從倪氏本脫胎而來。這一過程正好印證了元明四書學的發展軌跡,以及四書輯釋在四書學史上分水嶺的作用。

其在宋元四書學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明清四書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前屬民間學問,學者注釋者紛呈,此後屬官家教材,大臣奉旨編定。此前理學百家紛議不止,此後國家頒定定於一統。四書學,從民間諸子之一而躍成為官學。

名家評述:

汪克寬:《輯釋》用薈萃二家之說,字求其訓,句探其旨,鳩僝精要,考訂訛舛,名曰《四書輯釋》。學者由是而求子朱子之意,則思過半矣。

楊士奇:朱子集注四書之後,儒先君子著述推廣發明之者,無慮十數家,而今獨資此書(輯釋)為多,他蓋不能悉得也。不若此書多醇少疵也!……永樂朝敕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皆因元倪士毅《四書輯釋》稍加點竄而成。

顧炎武《日知錄》:朱子《集注》既行,當時儒者懼後學誦習之難,因名詮釋。於是有……,由宋迄元,不下數十家,而義理明備,採擇精當,莫如道川倪士毅之《輯釋》……

楊士奇:自朱子《四書章句集注》出,朱於後學「著述推廣發明之者,無慮十數家」,然明初士人通習的 《四書》疏解著作中,以倪士毅《四書輯釋》最多,四庫全書:有明一代,尊《四書大全》為基蓍龜。沿及近代講章,亦無非依徬《輯釋》,變換面貌……倪(士毅)原書最為審要,其義理明備,採擇精醇,實迥出他家之上,則當日(明)諸臣據以編訂,亦不為無因……

文淵閣四庫全書提要云:此書出,諸家之說盡廢,惟是倪氏原書最為審要,一代學校定制所在即此。

四庫全書總目:後來四書講章浩如煙海,皆是編之為濫觴,蓋由漢至宋之經術,於是始盡變矣。特錄存之,以著有明一代士大夫學問根柢具在於斯,亦足以資考鏡焉!

專著參考:

1、《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四書輯釋》第 14、15 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編委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12 月初版。

2、《四書輯釋大成》日本文化九年(清嘉慶 12 年 1812 年)覆刊元至正間日新書堂本,皮紙本

3、《蒙元版刻綜錄》P64 頁

4、《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5、《浙江採集遺書總錄•丙集•四書類》

論文參考:

1、《四書輯釋》在朝鮮王朝的傳播與影響。朱治(華東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

2、從《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術史 顧永新(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主任)

3、《四書輯釋》影印說明 顧永新(北京大學中文系)

4、倪士毅《四書輯釋》研究 蔣艷艷(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

5、倪士毅《四書輯釋》研究 -- 元代「四書學」發展演變示例 朱治(北京師範大學)


高古:四書輯釋:論語 五卷首一卷(元刻孤本•朝廷科舉考試頒定用書)

LOT 2122

詳情描述:(元)倪士毅 輯釋

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陽劉叔簡日新堂刻本

五冊一函一箱

27×18cm

提要:此書明確為元版,實屬難得。一是此書學庸卷後有刊刻木記,明確了刊刻時間等信息。二則此書只有元刻本,無翻刻重刻本,簡單清晰。三則海外回流,來源可靠。四則 前人及當代學者都有著錄和影印出版,元版毫無疑義。  經查各機構所存此書皆缺本拍品中的論語1-5卷,故本拍品是存世孤本。

《四書輯釋》在四書學學術史上,起著分水嶺的作用。他吸取了宋元四書各家注釋之精華,此書出後,明清只在此上增補。四書趨於定型。此前民間理學各家紛議不止,此後國家頒定朝廷定於一統。  由於《四書輯釋》清晰簡明、嚴謹少疵,加之建陽書坊的推廣。適應現實的需要,成為元代「經學疏釋」的典型代表。至明代,變身為四書大全,逐步與科舉相結合定為「科舉用書」。成為元明清三代600年朝廷科舉考試頒定指定用書。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且深刻。


按,此拍品傳給沈先生,先生云:「此本必定與日本有關 書中墨書文字 非中國人書 圖章也非中國的 要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