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挹翠錄序

書城挹翠錄序

沈津

收在這本小書中的書志,共三百篇,是我從事古籍整理、編目、鑒定、研究工作三十餘年的一個小結。這些書志大多寫於1987-1992年,有的曾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的《文獻》、上海市圖書館學會的《圖書館雜誌》、台灣《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書目季刊》、香港《九州學刊》等刊物上發表過。

1960年3月,我從師於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研習圖書流略之學。同時,受教於潘景鄭先生、瞿鳳起先生,三位先生都是中國當代版本目錄學的名家。那時《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初稿)開始編纂,我在協助三位先生工作之時,學習辨識各代版刻以及明清名家的批校題跋和各種鈐印,我幾乎把館藏古籍善本全部都翻看了一篇,包括敦煌寫經、宋元明清各代刻本、抄本、稿本、校本、活字本、套印本、版畫等等。我以為,這種實踐是在大學圖書館學系的講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至今我十分懷念那段時光,既欽佩顧師和潘、翟二先生的道德文章,又感激他們無保留地諄諄以教、提攜後進的可貴精神。

「文革」劫難的結束,標誌著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新生。由於周恩來總理生前提出「要盡快地把古籍善本書目編出來」的指示,古籍版本目錄之學又獲重視。我有幸參與此項盛舉,並在編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八年實踐工作中,我能時時向編委會中的前輩學者、專家請益,又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我曾先後忝任上海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專司特藏以及古籍善本書管理之職,前者和後者都是世界上負有盛名的圖書館。前者是大陸執牛耳的省市一級的公共圖書館,僅次於北京圖書館;後者是美洲地區排名第一的大學東亞圖書館,古籍善本之藏完全可以媲美於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書,就是因為屬於珍本、罕見本而被圖書館珍藏起來,在大陸,就是學者要借閱善本以作研究之用,也是不易之事,而一般讀者更鮮有機會一睹真貌。我在上海的時候,顧師多次要求我注意藏、用關係:善本書也是書,不僅要保存好,而且要利用它,凡是研究者,我們都應提供方便。多年來,我牢記這句話。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少研究人員對於圖書館所藏善本書的情況渾然不知,往往為了一本書而來回奔波,方知有無。那時我總是希望如果能有人將館藏的每一種善本都寫成書志的形式,以供讀者知悉,提供一些諮詢,那該多好。

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地區,有關目錄學和版本學的專書出了一些,這種使讀者或學生瞭解雕版印刷以及版本的各項知識,都是必要的。但是,用書志的形式寫成專書的著作似乎太少。三十多年來,我所經眼的各種善本書約在二萬種以上,有鑒於此,我很希望有系統地做一些對讀者有益的工作,其中一項即是撰寫上圖善本書志。但是,我雖廁身研究館員之列,卻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能在工作之餘,斷斷續續地在上圖所藏的善本書中選取較有特點的、或它館所未收藏者寫了幾十篇,後來又將集部別集類中的罕見本寫了近百種,這實在是九牛一毛而已。

海外的中國古籍收藏,對於大陸的學者歷來似謎一般,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有限的學者也可以到美國等地訪問、參觀,東亞圖書館所藏的善本書也逐步被人們所認識。1986至1987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世界高等宗教研究院圖書館作圖書館學的研究。期間,我先後訪問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紐約市立公共圖書館、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猶他州族譜圖書館等。我除了在那兒演講、研究、工作外,還對美國收藏的中國漢籍,尤其是古籍善本有了新的瞭解。在近萬種的善本書中就有上千種中國大陸未藏,以哈佛燕京為例,該館藏明刻本中有180餘種為中國大陸、臺灣及日本等圖書館善本書目沒有著錄。

《書城挹翠錄》所收的書,除了上海圖書館等館所藏外,其餘多是美國的一些東亞圖書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當然,海外和香港所藏在此書中的反映也只是滄海一粟。此外,這三百來篇書志的著眼點,不在宋元舊槧,因為宋元刻本歷來就被人們重視,且多流傳有緒,有著錄可循,而稿本(尤其是未刻稿本)、抄本(或早於刻本、或未刻)的鑒定,較之刻本要難,其中不僅有名家的真偽之辨,而且還需瞭解有無充分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收藏價值,故我選錄了稿本、抄本近百種,幾乎佔全書三分之一。其中美國的收藏不少為大陸學人所未知,如《炮錄》、《趙烈文函牘稿》、《梯山汪氏家譜》、《南阜山人詩集類稿》、《蓬廬文鈔》、《適園詩集》、《沅湘普舊集續編》等等。這裡,我想說明的一點是,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的宋元明刻本約1,450種,我已全部撰成書志,凡100萬字。清初刻本約2,000種,現已完成200種。這些志稿出版有期,故不在其內。而該館藏的稿本、抄本約千種,多年前,我曾寫過十餘種,今選擇數種收入此書。總之,出版這本小書的本意僅是希望向讀者提供一點信息而已。此書以《書城挹翠錄》為書名,蓋「書城」者,謂筆者工作之圖書館藏書之多,有「坐擁書城」之意。挹者,汲取也,翠者,寶石也,此指善本書中之難得者。

我在離開大陸之前,顧師送了一張小篆給我作為紀念,上面寫的是「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語出孟子「離婁章句」。全文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顧師之意在於鼓勵我多讀書,多思考,多為讀者做些有益的事情。在這本小書結集之時,我非常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師友、同事。顧師廷龍先生為之題署書名,潘師景鄭先生填詞,王多聞先生為之作序,均使本書生色不少,在此一並道謝。

1995年7月

於美國哈佛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