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裳未刊藏書題跋輯釋

黃裳未刊藏書題跋輯釋

黃治國


摘要:黃裳先生藏書甚富,且作有大量藏書題跋,學術價值與文學價值兼備。這些題跋大多收入已結集出版的黃裳著述中,而部分散落在各圖書館中的黃裳舊藏,其上之題跋則未見收錄。今將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所藏六種古籍中發現的黃裳手書題跋輯為一束,並加考釋,辨察諸書之遞藏源流,探析黃裳古籍收藏之觀念與特色,以期有助於全面認識黃裳藏書及其題跋文字。

關鍵詞:黃裳,題跋,散佚,輯釋


黃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山東益都(今青州市)人,現代著名散文家,又以富藏書著稱於世,書齋名曰「來燕榭」。《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中有詩詠之曰:「文筆詞鋒薄海知,淘書機智更冠時。澹生復壁能逃劫,舊燕歸來付一痴。」[1]並視之為近代藏書家之殿軍。黃裳先生一生喜讀書藏書,所得明清稿鈔本及集部佳刻頗多。其精於版本鑒別,又富生活情趣,每得書,則作題跋以記之。《來燕榭書跋》後記云:「余購書喜作跋語,多記得書始末,亦偶作小小考訂,皆愛讀之書也。」[2]450他的這些題跋,取法於清代藏書大家黃丕烈,在辨析版本、考證故實之外,常能隨筆點染,記購書因緣,敘藏書故事,話得失悲喜,情韻生動,清雅雋永,兼具學術價值與文學魅力。

黃裳先生的題跋文字,多數收入其已出版的《前塵夢影新錄》《清代版刻一隅》《來燕榭書跋》《來燕榭讀書記》《夢雨齋讀書記》《驚鴻集》《劫餘古艷:來燕榭書跋手跡輯存》《古籍稿鈔本經眼錄:來燕榭書跋題記》等文集中。而因來燕榭藏書後多有散出,入藏於國內數家圖書館,其中部分題跋為已刊各種黃裳文集所失收,雖已有學者陸續為之輯補,但仍難見其全豹。筆者茲就平常流覽所及,輯錄黃裳舊藏六種古籍的題跋,大體依諸書撰者生年先後為序,將之整理迻錄如下,並略加考釋,冀有助於黃裳題跋全集的匯輯以及書跋文學的研究。


一、《蔀齋先生文集》跋

《蔀齋先生文集》十二卷存五卷(卷五至九),明林志撰,明天一閣藍格抄本,一冊,上海圖書館藏。卷五至六為記,卷七至八為墓誌銘,卷九為墓表。書內首尾鈐「黃裳藏本」「黃裳容氏珍藏圖籍」兩印。護頁有黃裳朱筆跋語:

此殆亦倪菩薩書也,卻由林集虛論秤買得,高價歸余。余亦不惜重直收此殘卷,欲拯故書免淪劫火,別無他法,重直收之,書即至矣。函電交馳,功令雜下,皆無濟於事。小雁記。

後一頁又有其墨筆題跋兩則:

此天一閣藍格鈔本《蔀齋先生文集》殘本,原十二卷,今僅存卷五之八四卷,約當原書三之一耳。阮元目著錄集為明林志撰,有正德庚午曾孫士昭序,云原稿五十卷,正統八年梓其三之一,至正德而再刻,仍非其全。此冊存記及墓誌,皆有關明初一代典故者,雖為殘卷,不可便棄之也。得書之夜,觀湘劇歸來,室暖燈昏,不便思睡,因為題記,時已漏下二鼓矣。壬辰大雪後一日,黃裳。志集又有萬曆中活字本十五卷,北平圖書館目有之,卻已在此本後矣。小雁。

書尾有其墨筆跋語兩則:

余年來每遇天一閣殘書,每見必收,計所得不下數十百種矣,暇當另為一目,凡此皆可寶愛,不當有完缺之見存也。壬辰十月。(後有「小雁」一印)癸巳正月廿二日重裝畢。黃裳。

按,撰者林志(1378-1427),字尚默,號蔀齋,又號見一居士,福建閩縣人。明永樂九年(辛卯,1411)鄉試、十年(壬辰1412)會試俱第一,廷試被抑置第二,授翰林院編修,與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古今名臣奏議》,累官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讀。少時受業於王偁,於學無所不究,性恬淡,暇輒以詩文自娛。著有《蔀齋集》。此本《蔀齋先生文集》,《千頃堂書目》未見著錄,可知其稀見。阮元文選樓刻(阮元為主持刊刻者,撰者為范邦甸等范氏後人)《天一閣書目》卷四之二著錄「十二卷,藍絲欄鈔本」[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6921號著錄為「明范氏天一閣抄本,存四卷(五至八)」[4],僅上海圖書館有藏。蓋即此黃裳藏本。《中國古籍總目》亦如此著錄。此本可謂之海內孤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本實際所存為五卷,即卷五至卷九。卷九最後一頁,也即此殘本的最後一頁,本應寫作「蔀齋先生文集卷之九」,而抄寫者誤將「九」寫作「八」,後來諸書目不察,著錄皆誤。黃裳先生題跋中所記亦誤。林志尚有《續刻蔀齋公文集》十五卷,明萬曆福州林氏活字本,曾為明代藏書家徐𤊹紅雨樓舊物,今藏國家圖書館。

黃裳壬辰年(1952)於林集虛處購得此書。林集虛是近代寧波有名的書商兼藏書家,原名昌清,字喬良,號心齋,精於版本鑒定,家富藏書,堂號「藜照廬」,兼營書肆大酉山房。又旁涉古籍出版,刊刻宋至清人著述十餘種為《藜照廬叢書》。編有《目睹天一閣書錄》四卷。黃裳曾在林氏處購得不少天一閣流散之書,是以書跋中屢見此人。

第二則題跋中,黃裳言此書「皆有關明初一代典故者,雖為殘卷,不可便棄之也」,鮮明地體現出他重視書籍的文獻史料價值的藏書觀,這使得他的藏書活動有著明確的存史、留史的動機。是以黃裳不計殘缺,以重價購進此書。而他的留存故籍,所依賴的方法,也是他認為真正有效的方法,即第一則題跋所述的「重直收之」,也就是「運用經濟規律阻止一切應該受到重視、保存的書籍進入還魂紙廠」(《書的故事》)[5]4-5。因此他曾經向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建議,國家以「善價」收購有價值的古籍。建議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落實,起到了保護文獻的作用。


二、《雲岡先生文集》跋

該書現藏上海圖書館,著錄書名為《金台稿翰撰集》二十卷,明龔用卿撰,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刻本。共六冊,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白魚尾。卷首有嘉靖壬戌(1562)季夏朔旦王應鍾《雲岡先生文集敘》一篇。此書卷一至三為《金台稿翰撰集》,卷四、五為《玉堂稿山居集》,卷六為《玉堂稿北徵集》,卷七為《玉堂稿使東集》,卷八為《青坊稿宮諭集》,卷九為《金陵稿成均集》,卷十至十三為《瓊河稿臥痾集》,卷十四至二十為《瓊河稿山居集》,所收為各體文。書內鈐有「黃裳藏本」「容家書庫」「黃裳百嘉」「來燕榭珍藏記」「來燕榭珍藏圖籍」等黃裳藏書印。護頁有黃裳二則題跋:

用卿所撰有《雲岡選稿》二十卷,萬曆中刻,系選本,且較此為後。此原刻世殆未嘗見之,紅雨樓中所藏閩人集至富而精,鄉邦文獻,所當留意,此意不難明之也。丙申正月。(後有「黃裳」一印)《振綺堂書目》有「《使朝鮮錄》四卷」一條,刊本,金氏文瑞樓所藏,原不分卷,從國史《經籍志》作四卷,明龔用卿撰自序。嘉靖丁酉,用卿為正使,吳希孟為副使,奉詔使朝鮮,歸而錄此。戊戌春晚三月廿四日夜飲微醺,錄汪魚亭家藏書目記此。黃裳記。

按,撰者龔用卿(1500-1563),字鳴治,號雲岡,福建懷安(今屬福州市)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遷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直經筵,與修《明倫大典》《大明會典》。後奉使朝鮮,遠人欽服。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擢南京國子監祭酒,不久以病乞歸,築居福州,卒年六十四歲。有《雲岡選稿》《使朝鮮錄》等。

此書實含龔氏八種小集,僅據其卷一題名,而著錄書名為《金台翰撰稿》(《明別集版本志》《中國古籍總目》均如此著錄),不符合實際。根據內容,聯繫卷首王應鍾序文所稱,將書名著錄為《雲岡先生文集》較為合宜。黃裳題跋已指出,此書為萬曆刻本《雲岡選稿》之原刻。《雲岡選稿》二十卷,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龔爟刻本,藏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7-88冊據以影印,卷首有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謝傑序,卷一至七為詩、詞、賦,卷八至卷二十為記、序、志銘等各體文。嘉靖刻本《雲岡先生文集》較萬曆刻本《雲岡選稿》保存龔氏文章為多,但無詩詞等韻文。台灣地區所謂「國家圖書館」又藏有《雲岡公文集》十七卷,藍格舊鈔本,其卷次內容與嘉靖刻本《雲岡先生文集》全同,唯缺十七卷之後的三卷。另外,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還藏有《雲岡公文集》二十卷,則為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雲岡龔彝圖刻武陵南墅印本。是以,黃裳舊藏此本刊刻時代較前,內容更全,且現今僅上海圖書館有藏,確有較高價值。

黃裳已刊題跋中有跋嘉靖刻《龔用卿集》一文,云:「此冊為徐興公舊物,乃最罕傳。……原裝十六冊,頗不耐觀,因命工重訂六冊,以還紅雨樓之舊。昨日寄至,手檢入庫。」[6]落款時間為「乙未臘月十七日」,而本文所錄該書第一則題跋,落款為「丙申正月」,正即乙未(1955)臘月得書後不久。所雲嘉靖刻《龔用卿集》即本文所謂嘉靖刻《雲岡先生文集》。「徐興公」,即明人徐𤊹(1570-1642),字惟起,又字興公,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才情宏博而不屑科舉,一生布衣。工詩詞,精考證,酷嗜書,致力於收藏,建紅雨樓,藏書達五萬三千餘卷,著有《鰲峰集》《紅雨樓家藏書目》等,乃晚明著名的藏書家、詩人、學者。此書中多卷卷端題名之下即鈐有「閩中徐惟起藏書印」。

卷首《雲岡先生文集敘》題名上下尚鈐有「閩省方伯所得之書」「雲月硯軒主人」兩印,知此書曾為清中期名臣趙國麟舊藏。趙國麟(1673-1750),字仁圃,號拙庵,自號跛道人,山東泰安人。康熙四十八年(己醜1709)進士,試畢返里,講學於青岩書院,十年後出仕,謁選為長垣縣令,歷任永平知府、長蘆鹽運使、福建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福建巡撫、安徽巡撫、刑部尚書、禮部尚書,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著有《雲月硯軒古體詩稿》《拙庵近稿》等。為官清正,雅愛藏書,家藏善本頗多,藏書印有「仁圃藏書」「青岩珍賞」等多方。趙國麟曾於雍正五年(丁未1727)至七年(己酉1729)間任福建布政使,是以有「八閩方伯」印鑒,藏書印「閩省方伯所得之書」當刻於此時;升任福建巡撫後,他又有「閩省開府」印,藏書印有「閩省開府所得之書」。趙國麟曾獲雲月硯一方,甚為喜愛,由此名其書齋為「雲月硯軒」,故又有「雲月硯軒主人」一印。

龔用卿所著《使朝鮮錄》,是記載明代中國與李氏朝鮮交往的使臣記錄文獻,《振綺堂書目》有著錄。「振綺堂」為清代著名藏書世家錢塘汪氏之藏書樓。其創立者汪憲(1721-1771),字千陂,號魚亭,收藏圖籍萬卷,與吳焯「瓶花齋」並稱。汪氏子孫能世其藏書之業,均富收藏。《振綺堂書目》為汪憲之孫汪諴所編(黃裳曾獲光緒抄本一部),著錄:「《使朝鮮錄》一冊,四卷,原不分卷。明龔用卿撰自序。金氏文瑞樓藏本。」[7]文瑞樓,為清康熙年間著名藏書家金檀的貯書之所。金檀(1660-1730),字星軺,諸生。浙江桐鄉人,晚年定居蘇州。好詩文,喜藏書,所藏尤以明人集部為多,著有《文瑞樓集》,編有《文瑞樓藏書目》。黃裳題跋稱《振綺堂書目》著錄《使朝鮮錄》,標為四卷,乃是「從國史《經籍志》作四卷」,此當為誤記。《千頃堂書目》卷八著錄:「龔用卿《使朝鮮錄》三卷。嘉靖丁酉皇子生,頒詔錄儀注詩文諸作。」[8]《明史•藝文志》卷九十七亦著錄:「龔用卿《使朝鮮錄》三卷。」[9]《使朝鮮錄》本未標卷次,而書中內容概分為三部分,一為龔用卿序出使所歷所見,龔氏卷首自序稱「類次之為三,其一曰出使之禮,……其二曰邦交之儀,……其三曰使職之務」[10]40-41,記述了出使一路所經之禮儀制度以及朝鮮的山川地理等情形。二為出使途中所作詩文,三為在朝鮮與友人唱和詩文。又,此次出使,是因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十一月,皇子降生,乃遣使往朝鮮頒詔。副使吳希孟在《使朝鮮錄後語》中記曰:「季冬載途,孟春載遼,春三月達其國。」[10]46使團回國是在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九月。整個行程跨越兩個年份。但是,涉及到出使時間,也即黃裳題跋中雲「用卿為正使,……奉詔使朝鮮」一句之前的時間表述,準確來說,應該寫作嘉靖丙申,而非「嘉靖丁酉」。


三、《俟知堂集》跋

《俟知堂集》十四卷,明鄒守愚撰,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刻本,上海圖書館藏。共六冊,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黑魚尾。卷首有倫以詵《俟知堂集序》、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秋八月王鳳靈《一山先生文集敘》。所收為序、記、箴、跋、書信、行狀等各體文。書頭卷尾鈐有「黃裳青囊文苑」「黃裳容氏珍藏圖籍」「黃裳珍藏圖書印記」「來燕榭珍藏記」「黃裳鑒藏」「黃裳私印」「來燕榭珍藏書籍印記」「草草亭藏」「黃裳珍藏善本」「黃裳百嘉」「容家書庫」「黃裳瀏覽所及」等多枚黃裳藏書印。護頁內有黃裳墨筆長跋云:

此《俟知堂集》十四卷,明莆田鄒守愚撰,嘉靖刊本。前年姑蘇賈人攜以示余者,卷中割裂處頗多,而第六卷又全佚去,此種書今日無人可購,而余則以其罕秘出重值得之。原書曾經裝裱,又為鼠嚙,閣置經年,乃又於肆中買得舊楮,倩良工為余裝潢,裝潢既畢,又做書函儲之,計前後所耗於此者,不可數計,辛苦保藏之心,又非盡人可知者也。按,此明人別集中之罕見者也,並世藏家無著錄者。《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云:「嘉靖五年丙戌科鄒守愚《俟知堂集》十三卷字□□,莆田人,戶部左侍郎,贈右都御史。」所言不詳,其姓氏尚未全悉,而卷十四之《東涯翁公行狀》則更未見也,是黃氏未睹原書之證。此外則僅見《傳是樓書目》有之,他目未之見也,可不謂之罕秘乎?明人別集浩如煙海,每閱舊目,其富者每數千百種,余何能盡收?然每有所見,仍未能恝置,苟力有所及,必儲之,是可不謂之書淫乎?此冊舊藏虞山沈氏,視其卷中割裂之狀,又大似出之絳雲餘燼,然無牧翁一印,亦殊未敢定也。裝潢既畢,手檢入庫,冊有餘紙,輒寫小跋,以見余愛書之苦心,志一時之興會。書冊之劫,歷世未已,水火兵蟲而外,近乃尤有甚者,江南土改以還,故家典籍輒為平分,而得者無以用之,輒售之紙商,或卷為爆竹,或入還魂紙爐,慘戚不可言狀。中國兵燹頻經,而故家所儲尚有未盡消亡者,今土改之業為國家大法,域內無可漏略,苟無人亟起而輓救之,域內文物恐將掃地以盡矣。日來所見紹興、湖州所出舊書,以麻袋盛之入市,論秤而售,睹之心傷。雖偶有為黠估所見者,取之入市,而購者亦復寥寥。月前余曾得王漁洋跋、朱竹垞藏之《馬石田文集》,張宗子手稿本《史闕》,舊抄《柳開集》《危太朴集》,吳枚庵校之《粵游草》,不過萬千中之一二耳,而出高價以易之,力又不繼。此亙古未有之浩劫也,無人可以語此,更無人可與議輓救之策者,徒滋嘆息,聊書此本卷耑。時辛卯春三月廿二日。入春來,幾日日雨,今日乃未作霖,而天氣陰晦,令人意沮,枯坐齋中,磨墨書此。黃裳。壬辰春分前五日重展錄入百嘉庫中。裳。

目錄之後又有一跋云:

此嘉靖刊《俟知堂集》十四卷,明人集部中至罕見之本也。余獲之姑蘇舊肆中,卷六全佚,餘卷亦有割裂。諸家目中俱未見,僅傳是樓藏書有之,今亦不知流落何許,無從補完。錢牧翁曾取明人集,割裂黏成《碑傳集》四大冊,以為修史之資。此書舊出虞山,豈亦絳雲之餘燼耶?閣置經年,未遑修治,會吳下書友有欲為余裝煌書冊者,乃更檢出,復取舊棉紙數十張付之,俾重裝入庫,聊記卷耑。庚寅九秋,黃裳。

第一卷後又有墨筆、朱筆題跋各一:

三十八年春三月,海上收得。黃裳。辛卯春二月重裝訖。

書之卷尾又有跋曰:

此書收得後即置之架上,未遑裝治,蠹殘鼠嚙,頗不耐觀。會得明初舊皮紙數百張,即付之重裝,補成,缺番無從鈔寫,恐天壤間亦無復第二冊矣。經冬歷春,幾將半載,書始裝訖,今日攜來,重展入庫,並記歲月。辛卯二月初二日。(後有「黃」「裳」二印)辛卯三月廿二日做書函訖,更閱一過。(後有「裳讀」一印)

按,《俟知堂集》撰者鄒守愚(?-1556),字君哲,又字一山,福建莆田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進士。授戶部主事,擢郎中,累遷江西按察副使、河南左布政使等,官至戶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奉命賑濟陝西地震災民,積勞而卒。曾修《(嘉靖)河南通志》四十五卷,選編《全唐詩選》十八卷,著有《俟知堂集》。此集流傳甚罕,《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著錄者為十三卷本,蓋萬曆間刻本。而《俟知堂集》十四卷本,僅清代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卷四《集部•明別集類》著錄[11],今僅上海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有藏,上海圖書館所藏即黃裳藏本。書中黃裳鈐印累累,且一再題跋,可見其甚為寶愛。此書割裂處頗多,第六卷又缺失,但黃裳因其罕秘,而重值收購,重新裝池後入其百嘉庫中。所謂「百嘉」,乃嘉靖刻本百種之意。黃裳《天一閣拾零》雲:「余曾發願收嘉靖百種,為百嘉書藏,……不棄叢殘,以此中往往有絕罕佳本,不易遇,亦不敢輕棄也。」[12]184從中不難見出其不棄叢殘、尤重罕秘的藏書觀念。

此書卷一第一頁、第十四卷卷末分別鈐蓋「虞山沈氏希任齋劫餘」「曾在沈芳圃家」朱文方印各一枚,知其曾為清末民國常熟沈養孫希任齋之舊藏。沈養孫(1869-1932),原名鐘英,字彥民,亦寫作彥明、彥敏、硯銘等,晚號隱禪居士,江蘇常熟人,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庠生。平生唯好藏書,聚書二萬余卷,因慕南朝任昉多蓄異書,名其藏書樓為「希任齋」。編撰有《希任齋藏書目錄》《希任齋藏書記》,著有《希任齋詩文稿》。抗日戰爭期間,常熟淪陷,歷劫後希任齋藏書留存十之六七,沈養孫之子沈藝芬(字芳畦)編訂有《希任齋劫餘書目》,印文所謂「希任齋劫餘」,即此之謂也。後藏書分別由其子沈瘦香、沈藝芬二人繼承。沈瘦香(1898-1966),字芳圃,號韻齋,擅書畫篆刻,藏書印鑒尚有「沈韻齋藏書記」等,劉承幹嘉業堂曾購得其部分藏書。此書即曾經沈芳圃遞藏。

黃裳收得此書在1949年,即跋語所謂「三十八年春三月」。此後請人裝池、又做函套,事畢均作題跋記之。據落款時間可知,幾則跋語集中在庚寅(1950)、辛卯(1951)、壬辰(1952)三年間。時當新舊交替之際,隨著土改的推行,舊的藏書體系變更,而新的藏書體系尚未建立,故家所藏一時湧出,流散市上,甚至歸入還魂紙廠,黃裳對此甚感痛心。其《栴檀閣風人稿》題識即雲:「近日集部賤如泥沙,人皆棄而不取,余無力多收,藏書亦無地,每見舊本入還魂紙爐,輒為心痛。」[13]其《天一閣拾零》一文開頭亦言:「五十年前海上書市最疲而實最盛,故家所藏與山陬海隅論秤而出之書,狼藉市上。余日日過市,收拾殘零,雖力薄而藏書無地,未能廣收博取,而不能無慨於祖國文化之罹此浩劫,救之無術。」[12]148是以,他以一己微力,遇罕秘之本,輒不惜高價易之。黃裳尤重那些作者雖非名家但傳世稀少的集部古籍,認為它們「是思想史、社會史的大量紀錄與素材」(《談集部》)[5]31,實具史家存史之眼光與識力,有搶救、保護典籍之文化意義。


四、《兩洲集》跋

《兩洲集》十卷,明吳時行撰,明崇禎刻本,上海圖書館藏。共四冊,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白魚尾,版心有「黃伯符刻」四字。卷首序目失卻。卷一、卷二為各體詩、賦(卷二之末收有文八篇),卷三至十為各體文。書內前後鈐有「木雁齋」「來燕榭珍藏記」「黃裳瀏覽所及」「黃裳青囊文苑」「容家書庫」「草草亭藏」「裳讀」「黃裳藏本」「黃裳百嘉」「黃裳珍藏善本」「黃裳容氏珍藏圖籍」等多枚黃裳藏書印鑒。第一冊封面有黃裳手書題名「兩洲集」,旁有其墨筆、朱筆題跋各一則:

此吳時行《兩洲集》十卷,萬曆刊本,為全毀之本,諸家目略無之。此冊出於會稽山中,全訂三冊,猶是毛訂,眼有蠹吻,固倩工重裝為四冊焉。匆匆未暇題記。壬辰秋九重展卷書。黃裳小雁。此本罕傳,入全毀目內,不雲卷數,在新進呈書目中有之,還作十卷,諸家藏目惟見此耳。癸巳上元日,黃裳。

是書卷尾又有墨筆、朱筆題跋各一:

庚寅初冬,海上所收人間奇秘,當珍護之。黃裳記。辛卯初三月,重讀記。

按,《兩洲集》撰者吳時行,字與偕,號兩洲山人,南直隸休寧(今屬安徽黃山市)人。明萬曆至崇禎年間在世,崇禎時官河南開封府知府。題跋雲此本為「萬曆刊本」,誤。該集卷二有數詩,可見出撰寫時間。《讀大行皇帝遺詔哀悼,復聞新天子發帑止稅,悲喜交集,情見乎詞》二首,其一首句云:「享國由來最久長」,可知此處「大行皇帝」指明神宗,年號萬曆。萬曆年間派太監赴全國各地開礦、榷稅,大興礦稅,民怨沸騰。明光宗即位後,便下令停止任何採榷活動,並假借皇帝遺詔的名義,發內帑犒勞邊防將士。可知詩即作於此時。又,《甲申歲過饒州,今四十五年矣,追思往事感賦》,「甲申」為萬曆十二年(1584),則此詩作於崇禎元年(戊辰,1628)。《聞叛兵殘破東省》三首,則寫毛文龍部將孔有德率兵在吳橋叛變,蹂躪山東數城一事,事在崇禎四年、五年間。卷二又有《甲戌除夕述懷》,可知作於崇禎七年(甲戌,1634)。《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第72冊影印收錄有《兩洲集》十卷,版式、內容與黃裳藏本無異,而卷首有崇禎甲戌程策序、崇禎乙亥金聲序。其中程策序曰:「今行年耳順,乃發其笥中集行世,而屬余弁首。」[14]據此,則崇禎七年(甲戌,1634)時,吳時行年屆六十,其生年當在萬曆三年(乙亥,1575)左右。

黃裳先生曾購得萬曆刊大方冊本《羅漢十八相》一卷,書之板心有刻工姓名。黃裳先生題跋稱此書乃「萬曆中新安諸黃所刻」[2]215,並進一步解釋道:「應泰、應瑞為昆弟行。伯符,應瑞字也。《古今女範》四卷亦為所刊,萬曆壬寅刻本。」[2]216黃應泰、黃應瑞兄弟為晚明版畫刻工的傑出代表,與吳時行同里。也許是所舉黃氏兄弟刊刻二書均刻於萬曆間,所以黃裳先生在《羅漢十八相》的跋語中還寫道:「刻工則新安諸黃也,亦往往見之他書。余舊藏吳時行《兩洲集》,板心下有‘黃伯符刻’數字,可為刊刻同時之證。」[2]215這可能是黃裳先生誤判《兩洲集》為「萬曆刊本」的由來。

此集中有詩《接邸報知遼氛稍戢,讀經略疏揭不勝悲憤》二首、《都城虜警》四首等,多清廷所謂悖謬之詞,是以乾隆中入全毀書目,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著錄[15]。今除上海圖書館外,此書國內僅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有藏,海外則日本內閣文庫有藏。

又,據題跋中「庚寅初冬,海上所收人間奇秘」,可知黃裳收得此書時在1950年。第一、二則題跋落款之「壬辰」「癸巳」,分別為1952、1953年。黃裳已刊之《澹生堂外集》題跋提及:「此冊[按,指《澹生堂外集》]舊藏靜惕堂,後入蕭山王氏十萬卷樓,……王授[按,應為綬]珊珍重收儲,身後為朱某陰沒入己,深藏密鎖,人不可見。修綆堂孫氏乃獨能取其書出。入余庫者此外尚有吳尺鳧跋明鈔本《琴史》、曹璣小集十種、吳時行《兩洲集》,皆其中白眉也。得書之後,歡喜無限,爰記此書原委及入藏始末於卷端焉。」落款為「庚寅初冬十月初六日」[2]199,時間與收得《兩洲集》一致,蓋此數種書乃一同購入。

王綬珊,即民國藏書家王體仁(1873-1938),浙江紹興人,以經營鹽業致富,於杭州築藏書樓曰「九峰舊廬」,曾雇請書商朱遂翔代辦收書業務。朱遂翔(1900-1967),字慎初,浙江紹興人,藏書家、書商,於杭州設抱經堂書局經營舊書,上海有其分店。修綆堂孫氏,指北京隆福寺古舊書店修綆堂店主孫誠儉(1906-1970),字助廉,河北冀縣人,精版本目錄,常往來南北收書,《兩洲集》或即由孫氏之介入歸黃裳。

前述《澹生堂外集》題跋中提及的另外兩種書,即曹璣(字子玉)小集十種、吳尺鳧跋明鈔本《琴史》,黃裳均有題跋,取觀適可證之。其跋《曹子玉詩十集》雲:「上海三馬路舊有抱經堂書坊,主人朱遂翔,……時在解放之初,書市寂寞,修綆堂主人孫助廉伺間說之,……於是所藏佳冊少少而出。余日過溫知書店(即修綆堂滬上支店),常見助廉持書來,置八仙桌上。」[16]176又雲:「余展轉於助廉許所得朱遂翔書,無宋元舊本,然亦有至精之冊,曹子玉十集即其一。」[16]177

黃裳跋所藏《琴史》亦可證之,其云:「此明人鈔本《琴史》,經吳尺鳧校跋者,獲之三年矣。……此本由江安傅氏轉歸杭州王氏,朱賈遂翔巧取於王氏身後,余則由修綆堂孫氏之介,獲之者也。癸巳七月廿五日雨後書。」[17]「癸巳」之前三年即1950年,則《琴史》入藏時間與經手人均可與前述《澹生堂外集》題跋所雲互相印證。《澹生堂外集》、曹璣小集十種、《琴史》《兩洲集》系同一批購入之書,則《兩洲集》當亦購自朱遂翔。但《澹生堂外集》與《琴史》乃出自王綬珊舊藏,曹璣小集十種卻與此不同,黃裳記曰:「遂翔告此集得於屯溪故家,已數十年前事,絕無藏記,不知出自誰何也。」[16]178-179而《兩洲集》題跋曰「此冊出於會稽山中」,其在朱遂翔之前的舊主人大概亦屬渺茫難以求考了。


五、《繡林劉氏合刻詩選》跋

《繡林劉氏合刻詩選》五種不分卷,清劉宗詵編,清康熙刻本,上海圖書館藏。共六冊,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黑魚尾。書內鈐有「黃裳藏本」一印。書尾有黃裳題跋一則:

十日前游武林,過文警書店,架上絕無佳書,只此繡林劉氏合刻共六冊,當是康熙舊校,傳本亦稀,未見著錄,卷前總目凡六種,只《秀野傳稿》一種無之,蓋是附錄,非合集也,因挾之歸。丁酉三月廿四日晨窗記。黃裳。

按,《繡林劉氏合刻詩選》為清初湖北石首劉氏之家集,收書五種。其一《秀野園詩選》,劉鴻慶(字子遵)撰;其二《楠枝閣詩選》,曾素蓮(字潔君)撰;其三《綠梅亭詩選》,劉宗光(字斐武)撰;其四《到智果園詩選》,劉宗亢(字斐貽)撰;其五《石浪館詩選》,劉宗詵(字原菉)撰。其中較為知名者為曾素蓮(1619-1695),系劉鴻慶之妻,明萬曆二十九年(辛醜1601)科探花曾可前孫女,以能詩傳名於清初。劉宗光、劉宗亢、劉宗詵兄弟三人系劉鴻慶、曾素蓮之子。

此書傳本甚罕,清代藏書家書目未見著錄,今僅上海圖書館有藏,即黃裳舊藏本。《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分別著錄了此五人之詩集,並注明五部詩集輯入了《繡林劉氏合刻》。但誤將曾素蓮寫作「曾秀蓮」[18]335,劉宗詵寫作「劉宗撰」[18]452,劉宗亢之《到智果園詩選》,又脫一「到」字[18]427,蓋未見原書也。又,此書《清代家集敘錄》已著錄並撰提要,記作「王章編」[19],不確。其編輯者應作「劉宗詵」。《楠枝閣詩選》卷前有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吳士乾《繡林劉氏合刻序》,起首云:「斐貽、原菉匯其尊公羽陽先生《秀野園詩稿》、太君曾夫人《楠枝閣集》暨令兄斐武《綠梅亭詠》諸詩而並鐫之,曰《劉氏合刻》。」可知,編者非王章。同時,劉宗詵《石浪館詩選》中又有《戊子立秋日二兄下世二旬矣》一詩,其所言「二兄」即劉宗亢(斐貽),則可知此合刻本乃劉宗亢去世後,劉宗詵合家族五人之集而刻之。此書扉頁刻有「萊陽王酉山先生覽定」字樣,蓋因此致誤。王章,字闇子,號酉山,順治四年(丁亥1647)進士,曾任石首縣丞。《秀野園詩選》與《綠梅亭詩選》卷首均有其所作序。

黃裳所藏中明清集部尤多,他以史家之眼光收書,對非名家的作品亦予重視,從留存史料的角度看,它們「未必就不足觀」,可以從中「發現值得珍重的東西」(《談集部》)[5]31。就《繡林劉氏合刻詩選》來說就是這樣,書中詩作可見劉氏詩人之生平,《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著錄五人詩集時,作者生卒年均付之闕如,據此書即可補足。詩作中亦涉清初史事,如《楠枝閣詩選》即有《哭大兒發洲》三首,題下小注曰「甲寅春,時吳逆初陷石城」,詩歌寫及三藩之亂初期之社會。另外,《秀野園詩選》收劉鴻慶詞作三首,《石浪館詩選》末附《柳塘詩餘》一卷,收劉宗詵詞作五首,均為《全清詞•順康卷》及《補編》所未收,可據之補輯。以上管中窺豹,即可見黃裳所藏罕見之本的文獻價值。


六、《連陽八排風土記》跋

《連陽八排風土記》八卷,清李來章撰,清康熙連山書院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共八冊,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黑魚尾。封面有「連山書院」印記,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十月朔旦李來章自序一篇。書內首尾鈐蓋黃裳藏書印多枚,如「來燕榭珍藏記」「草草亭藏」「木雁齋」「黃裳藏本」「黃裳瀏覽所及」等。護頁有黃裳墨筆跋語一則:

休寧汪晉徵涵齋《雙溪草堂詩》卷九有《送李禮山宰連山》二首:讀書須作親民吏,能使窮檐笑口開。況復大儒嫻治譜,坐令異域享春台。蠻煙處處興弦誦,瘴地時時辟草萊。報最佇聽循卓績,相期燕市醉金罍。十年學道契平生,我友曾推命世英冉、竇二太史為余言禮山之學。蕭寺麈談茶味永初晤禮山於長椿寺,講堂書課夜燈明紫雲書院。一行吏牘敷經術,百里花封起頌聲。惆悵春風歌折柳,燕雲粵嶠遠含情。丁酉小寒日,偶讀汪集,遂錄卷首,可補禮山生平事實。

李來章序後又有黃裳一則題跋:

此康熙刻《連陽八排風土記》傳世絕罕。李來章曾有《連山縣誌》八卷,附《建置》《藝文志》各一卷,亦康熙刻,此則別行未見著錄,所記邊疆少數民族風土故實甚悉,三百年來封建統治種種故跡,皆可於此中窺其一二,良史料也。乙未四月廿五日檢書記。(後有「黃裳」一印)

按,後一則題跋落款時間「乙未」,為1955年,說明至少在此之前,黃裳先生已購得此書;第一則落款為「丁酉」,即1957年,乃閱汪晉徵詩集後摘引與李來章有關之資料而寫。李來章(1654-1721),名灼然,號禮山,以字行,河南襄城人。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舉人。初就學於孫奇逢,後游魏象樞之門。曾主講南陽書院,又重修紫陽書院,讀書其中。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選廣東連山知縣,於瑤亂後力行撫化,頗有政績。後任兵部主事,尋引疾歸,再徵堅辭不出。平生與張沐、耿介、冉覲祖、竇克勤、張伯行友善,時以書札往來,究極性命之旨。工詩、古文辭,有《禮山園詩集》《禮山園文集》等行世。《連陽八排風土記》為李來章宰連山時所作,《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八著錄此書,謂:「八排者,猺獠所居,以竹木為寨柵,謂之排也。」[20]是書分《圖繪》《形勢》《風俗》《言語》《剿撫》《建置》《約束》《向化》八卷,多記瑤鄉風物人事。跋文所雲之汪晉徵(1639-1709),字符尹,號涵齋,安徽休寧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進士,由吏科給事中累官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有《雙溪草堂詩集》。該集已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2冊,黃裳所引汪氏二詩見於卷九(第290頁),可證李來章之生平,可補汪、李二人之交遊。又,黃裳先生言「此康熙刻《連陽八排風土記》傳世絕罕」,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11084號著錄,國內僅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四家有藏。海外則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亦有收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6冊收錄者則為據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七年刻乾隆增刻本影印。

另外,書內尚鈐有「寒香書屋」「求善價而沽諸」「少泉蔡氏珍藏」「金溪熊子建藏書」「北京圖書館藏」諸印。知此書曾為清人郭承勳、蔡學蘇等舊藏。郭承勳(1796-1860),字銘之,號止亭、定齋,別號嘉禾老農,浙江嘉興人,署室名曰淳雅齋、寒香書屋。善治印,工書法,收藏圖籍及漢古銅印甚富,與張廷濟、戴熙等有交。蔡學蘇(1816-?),字少泉,江西南城人,其家累世藏書,建石經山房,庋藏圖籍甚富,嘗捐職主事,往來京師收買書籍,晚年轉售部分圖書,籌資刊刻《三餘書屋叢書》。熊子建,江西人,清末民國藏書家,與湖南著名藏書家徐崇立為友。是書亦經熊氏遞藏,後歸黃裳來燕榭中,最終入藏國家圖書館。

 

參考文獻

[1]周退密,宋路霞.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71.

[2]黃裳.來燕榭書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范邦甸;江曦,李婧.天一閣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48.

[4]《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71.

[5]黃裳.榆下說書[M].北京:三聯書店,1998.

[6]黃裳.驚鴻集[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29.

[7]汪諴.振綺堂書目[M].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8]黃虞稷;瞿鳳起,潘景鄭.千頃堂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5.

[9]張廷玉等.明史: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19.

[10]龔用卿.使朝鮮錄[M]//姜亞沙,經莉,陳湛綺.朝鮮史料匯編:第19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11]徐乾學.傳是樓書目[M]//續修四庫全書:第9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59.

[12]黃裳.劫餘古艷:來燕榭書跋手跡輯存[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13]黃裳.來燕榭讀書記:下冊[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9-30.

[14]吳時行.兩洲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44.

[15]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軍機處奏准全毀書目[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50.

[16]黃裳.翠墨集[M].北京:三聯書店,1985.

[17]黃裳.古籍稿鈔本經眼錄:來燕榭書跋題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11.

[18]柯愈春.清人詩文總目提要:上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9]徐雁平.清代家集敘錄:中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1474.

[20]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681


本文原刊於《圖書館雜誌》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