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汪喜孫《孤兒編》的校樣、試印及其他
談談汪喜孫《孤兒編》的校樣、試印及其他
宗旨
喜歡收藏古籍的人固然會有不同的專藏偏好,比如喜歡閨秀、喜歡詞集、喜歡清三代寫刻、喜歡明英烈遺民乃至名妓等等等等。不過總體來說,大致可分為喜歡「鑒賞」和喜歡「學術」兩派。就清代古籍鑒藏而言,黃裳和黃永年二位先生通常被認作是兩派的典型代表,他們各自的藏書目、選書目自然也是大相徑庭。但有這麼一套叢書,它的不同子目書居然同時受到了「兩黃」的喜愛,這在歷代書目中是非常少見的。這部叢書就是道光間汪喜孫匯印的《汪氏遺書》。
一
由於戰亂的關係,流傳下來的整套《汪氏遺書》極其罕見。民國年間李審言、尹石公、陳乃乾、秦曼青影印《江都汪氏叢書》時,經多方尋覓,最後也只是在徐乃昌那裡找到了完整的一部。而按照秦曼青等人的說法,《汪氏遺書》只包括汪喜孫生前編印的七部家刻本:《述學》《容甫先生遺詩》《廣陵通典》《容甫先生年譜》《汪氏學行記》《孤兒編》《從政錄》。這其中,前三部是汪中的著述,後四部是汪喜孫所編撰的。需要說明的是,依據這種劃分,汪中在世時刊印的四卷本《述學》、汪喜孫影刻的《春秋公羊經傳解詁》以及幾家公共圖書館內,經常和《汪氏遺書》各子目書編在一起的《孟慈府君行述》,都不能算是《汪氏遺書》的組成部分。這裡面的道理大概是:四卷本《述學》雖然是汪中自刊本,但其內容比起六卷本來缺失了太多;《春秋公羊經傳解詁》當然是名刻,深受後來黃永年等先生的偏愛,但它畢竟是比照著宋本影刊的,不是汪氏父子的著作;《孟慈府君行述》是在汪喜孫過世後,由其子汪保和等人所刻印的。
而在「兩黃」各自編著的《清代版刻一隅》和《清代版本圖錄》裡,分別選錄了《汪氏遺書》的四部子目書:《孤兒編》《從政錄》;《廣陵通典》《述學》。尤其是《孤兒編》一書,黃裳先生在齊魯書社版的《清代版刻一隅》中解說道:「道光刻本。前有道光六年朱為弼書,許瀚書,道光二十年汪喜孫自序。凡三卷。是本繼《汪氏學行記》、汪容甫《年譜》而成,與《述學》刊刻並同,皆狹行細字精寫付刻者。版心下記字數。」在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增訂本里,進一步續寫道:「卷一述祖德,卷二為容甫諸書跋文,卷三則辨昔人記載之誣。凌仲子撰容甫墓銘,雲容甫好罵,‘所極罵者二人,皆負當世盛名。人或規之,則應曰,吾所罵皆非不知古今者,蓋惡莠恐其亂苗也。若方苞、袁枚輩,豈屑屑罵之哉。’此佚事之見於篇中者,因辨誣而得存。」不僅如此,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來燕榭書跋》,還收錄了黃裳先生為《孤兒編》所寫的兩段題跋:「近來心境甚惡,幾月余未過書肆。昨日春晴,東風作厲,偶至傳薪,已改名為古籍店之廉價部。紹樵病廢,臥於樓上,未之見也。偶於架上抽得此孤兒編三卷一冊,絕初印,闊大,價八金,亦殊不廉,仍買之歸,今後殆亦不復能購書矣。念之悵惘。與此編並行者尚有容甫先生年譜一卷,汪氏學行記六卷,皆喜孫撰。篋中俱無之。此編流傳尤罕。舊曾數見述學之初印本,亦未之購,他日不知尚能一一得之否。容甫遺詩則僅有木活字本,惜未精刻傳世。此編首有椒堂朱氏書一通,系小燕曾祖所作,益增愛惜之念。翌日晨興作記。戊戌三月初一日。明日谷雨。黃裳記」「得此書後近三年,乃更收從政錄四卷於海上書林。寫刻較此俊爽,亦罕傳,取以並藏,信是佳事。辛醜春分前三日」。復旦版《清代版刻一隅》中,附有這兩段題跋的書影圖片,其文字和《來燕榭書跋》所錄寫的稍有不同。
二
黃裳先生所說這種紙面「闊大」的《孤兒編》印本,寒齋有幸也藏得一部。這部書卷首鈐「太平蘇氏」印,係蘇繼卿先生舊藏;長28.8釐米、寬17.7釐米,長寬都比一般的《汪氏遺書》本多出一些;文本方面也如黃裳先生所講的那樣,卷一述祖德、卷二跋汪容甫所撰各書、卷三辨誣。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其他本子,如泰和嘉成公司2021年度春拍拍品,與《述學》《容甫先生遺詩》《從政錄》合在一起的那件;以及幾個公家藏書機構,比如國家圖書館藏《甘泉汪氏遺書》(書號:13472)、另一部與《述學》《容甫先生遺詩》合編本(書號:119821) ,天津圖書館藏本(書號:P1910),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江都汪氏叢書》(書號:ra1041),其《孤兒編》三卷的內容基本上也都是這個樣子。
不過從當事人留下的文獻記載來看,《孤兒編》所含的內容和文本編排次序其實是經過再次調整的。台灣經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年版《劉氏尺牘》中,第三十冊《通義堂尺牘六》第七頁,錄有這樣一通信:
前奉致《孤兒編》一冊,又一校樣本,茲又送上校樣本,祈與介伯同校各本;各留一本,餘七本付還,切禱切禱。有散葉可更換者,乞從其長者易之。如《射陽畫象跋尾》少作不足據,擬刪之,請即去籍;《五松園文稿先君子傳正誤》以二行為一行,當重刻,祈照校。匆匆不及細檢。雪甚,一二日未出門,人事尚雜沓,對客作輟,恐有誤字,是正為感。即頌著安。孟謙有信否?十一月四日 喜荀頓首。
這封信是汪喜孫(又名喜荀)寫給劉毓崧的。信中提到的「介伯」,指的是薛壽,他是劉毓崧的師兄弟。當時以劉毓崧的父親劉文淇為首,包括兒子劉毓崧、學生薛壽、女婿田普實、表弟凌鏞等,組成了道光中後期至咸豐間揚州一帶最重要的編刊團隊。很多比較有名的書籍,比如薛傳均的《說文答問疏證》、丁晏的《頤志齋四譜》、岑建功重刻《舊唐書》、道光《重修儀徵縣誌》等等,甚至大名鼎鼎的《史籍考》和《說文解字義證》,都是由這個團隊的全部或部分成員參與編校的。至於這通信的撰作年代,則需要參考汪喜孫寫給劉文淇的另一封信,載於《劉氏尺牘》第二冊《青溪舊屋尺牘二》第三十八頁。
孟詹先生足下:……伯父大事,以文為敬,不在區區幣帛。《行狀》除夕來,除夕作文;元旦來,元旦作文。弟除心悸出汗不作文外,無一日不握管,如蠶之吐絲,絲盡則已。《從政錄》刻成三卷(百餘篇,詞不盡意,不敢為策士之談),非信實人不能帶南;《孤兒編》已刻成八九,皆一腔熱血,或以為經生,或以為文章士,非知我者也。……長至前二日 弟喜孫頓首。
根據劉文淇《青溪舊屋文集》卷十《先府君行略》的記載,劉文淇之父劉錫瑜卒於道光二十年八月,將於次年二月下葬。這篇《行略》的末尾,寫作「伏惟當代立言君子,賜之傳銘,以光窀穸,則世世子孫感且不朽。謹狀」,應該就是這通信裡汪喜孫所講除夕來如何、元旦來如何的《行狀》。由此可知,此信落款中的「長至」,不是指的夏至,而是指當年的冬至,也就是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此時,《從政錄》已刻成三卷,《孤兒編》也已經要接近完工。再來看汪喜孫給劉毓崧的手札,《射陽畫象跋尾》和《五松園文稿先君子傳正誤》都是《孤兒編》卷三里的文章,這樣的在校樣期間調整尾卷中的內容和文本編排方式,或許和「《孤兒編》已刻成八九」相差不太長時間。
再考慮到《從政錄》卷一有道光二十年十月汪喜孫撰《文稿自序》,內稱「謹以《孤兒編》刊布行世」;《從政錄》自序又作於次年正月,作為《汪氏遺書》中刊刻最晚的兩部子目書,《孤兒編》《從政錄》在道光二十一年年底前刊成,似乎應當不成問題。至於《汪氏遺書》的匯印開始時間,汪喜孫《遺書跋》落款作「道光三年三月八日」;在之後的三四天里,他又連續替其父的一批舊作,如《尚書攷異》《春秋述義》《儀禮經注訂訛》《爾雅正誤》《小學》《知新記》《舊學蓄疑》等等,題寫了跋文。這其中,《舊學蓄疑跋》裡說到:「喜孫誓不就禮部試,閉門蟄居,掇拾遺書,寫定成帙,就正於當代大儒,將以付諸剞劂」。另在《廣陵通典》扉頁上,還鐫有「道光癸末開雕」的刊記。根據這些情況來看,以道光三年作為《汪氏遺書》的匯印起始年份,應該是沒有疑義的。並且,汪喜孫最初匯印遺書的目標,顯然只包括他父親的個人撰述。其校刻工作,則主要托付給了前期幫他刊印《述學》的顧廣圻。只不過按照《汪氏學行記》卷四的說法,顧廣圻在校刊完《廣陵通典》後,就以「精力就衰、無能為役」為由把其餘稿子「總封繳還」了。而《孤兒編》《從政錄》這兩種汪喜孫自己的撰作,並不在一開始的彙刻計劃裡,不過是後人把它們統歸在一起,將《汪氏遺書》的作者從汪中一人擴展到了父子二人而已。此外,《孤兒編》卷三《詩毛傳疏跋》的署款在道光二十三年四月。雖然這篇文章的字體刻得比較纖細,看上去和其它各篇不同,象是後來補刊的。但所見諸本均有此篇,未必都是全書畢工後再行增入的。由此看來,《汪氏遺書》子目書的彙刻結束時間,很可能在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之後。
類似《孤兒編》這樣的文字與編排更改,在《汪氏遺書》的彙印過程裡還發生過不少。最著名的《述學》,郭立暄先生和筆者都曾有專文介紹。除此之外,如《青溪舊屋尺牘二》中,汪喜孫致劉文淇的另封信裡還提到:「近二年刻書多,而校手不精。《從政錄》有一部在蘊生處,《禁止拐儥良家子女》內‘風化於以有關’,‘有’字誤作‘攸’,亟宜改正;又《年譜》內‘北來寺後山’,脫去‘寺’字;《遺詩•饋山長》‘扁豆葉墮花開誤’,顛倒一字;《孤兒編》脫漏未刻甚多,《學行記》亦然」等等。
三
在寒齋所藏的這部《孤兒編》里,《射陽畫象跋尾》印在了卷三的第八頁,《五松園文稿先君子傳正誤》印在同卷第二十四頁。粗看這兩篇文章,並不明白劉毓崧他們是否按照汪喜孫的意見,對板片內容進行了完全的刪改。再看前面提到的那幾家公私藏本,跟筆者手中的這部也都一樣。幸運的是,偶然間在南京圖書館發現了一部非常不錯的《孤兒編》(共四冊,書號:2005202),其各卷篇目及編排次序和其他幾部相比,有著很大的差異。
南圖所藏的這部《孤兒編》,卷首前三頁刻的是汪喜孫的學生汪士鐸撰寫的《釋汪》上中下。此文常見於光緒七年刻《汪梅村先生集》卷一,其內容跟南圖本所載同篇比起來,增加了一些雙行小注,文字上也略有不同。最有意思的是,光緒本《釋汪》篇末後跋談到,「右《釋汪》三篇,亂後已佚。同治四年十一月揚州同年劉伯山毓崧舉以見視,因錄存之,以記少作之概。士鐸記」。這篇文章竟然是同治年間汪士鐸從劉毓崧處轉錄的。而劉毓崧,正是前文中所講《孤兒編》的主要校勘者之一。
南圖本《孤兒編》裡,有不少篇含有其他各本文字中所沒有的墨釘,比如:《汪氏非長狄之後辨》十六行,「今曰大人者」的「者」;《先君家傳》次頁十行「以次研貫」的「研」,同頁十六行「申其雅志」的「雅」,以及四頁二十四行「公子彭生」的「公子」;《儀禮經注訂訛跋》十行,「抉擇既嚴」的「擇」;《廣陵通典跋》二行,「或在壽春」的「春」;《春融堂集王少寇撰墓碣正誤》三行,「聲望相上下」的「聲」;《漢射陽石門孔子見老子畫象跋尾》八行,「南宮敬叔」的「宮」;《書鮑封翁佚事》二行,「與先君子定交」的「定」,三行「檢理金山秘書」的「金山」;《古唐銅鑼山先塋記》七行,「遷古唐」的「古」;《盧夫人佚事》二行,「年已六十矣」的「矣」等等。
在這些墨釘的位置,其他各本都剜改成了對應的文字。由此可以推斷,南圖本的刷印時間比其他本子更早一些。此外,南圖本《漢射陽石門孔子見老子畫象跋尾》全篇俱在;《五松園文稿先君傳正誤》二行,「朱光祿舅氏雲此說誤」下,直接就是「以撰述自見」;而其他諸本「此說誤」後留五字空格、「以撰述自見」從第三行起另排。由這兩篇的情形來看,與上文中汪喜孫手札所講到的校樣本完全一致。
南圖本其他各篇與諸本相比,也有非常大的不同,具體來說:
01篇目文章差異
南圖本有《釋汪》《送伊少沂之官浙江詩序》,諸本沒有;諸本有《許印林瀚書》,南圖本沒有。
02編排次序差異
南圖本各篇與諸本間的排序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分卷調整
主要是把南圖本卷三的部分內容調整到卷一來。其中包括:《古唐銅鑼山先塋記》《古唐汪氏遷楊始祖辨》《汪氏母行記》《紅術軒印範跋》《紫泥法跋》《揚州金匱山先塋記》《文字原跋》《書楊州竹枝詞後》《遷楊始祖後說》。
另有幾篇文章從卷三調整到了卷二:《汪先生遺詩跋》《金山精法樓校書記》《金山精法樓碑文》。
2)卷內調整
主要是把卷三中的六篇《正誤》和「禮堂授經圖」相關的兩篇從本卷的前部移到了後面。
其中,南圖本《汪氏母行記》的版心中下方是大黑框,《定武蘭亭禊序跋》的版心鐫作「孤兒編」,這兩篇連分卷都未明確;《伯曾祖博亭公傳略》版心刻作「孤兒編一」,只是裝訂進了卷三,而頁數那裡沒有刻字,應該是還未確認在卷內的排序;《送伊少沂之官浙江詩序》《古唐銅鑼山先塋記》《亡孫蓉兒志》的頁數都是墨釘,應當也都沒確定在卷內的前後次序。這些文章中有不少是道光十九年後汪喜孫所撰,與《孤兒編》的刊刻時間相隔不遠。或許此書開始編印時,將許多近作都收入了尾卷,後來形成定本才改作以類分卷的。
除了文章篇目的數量和排序差異外,南圖本有幾篇的標題也和後來印的那些本子有所不同,比如:「揚州汪氏先塋記」 剜改成「揚州禪智寺汪氏先塋記」;「先君家傳」改作「先君學行記」;「齊陳桓子罍拓本跋」挖補為「齊陳子我簠拓本跋」;「金山精法樓碑文」剜作「金山精法樓碑記」;「孤兒編跋」改成「孤兒編序」等等。其中,《先君家傳》篇也收錄進了《汪氏學行記》,其內容主要從《漢學師承記》《述學》《容甫先生年譜》和王引之《行狀》,盧文弨《祭文》,劉台拱、郝懿行作《傳》,江藩、李兆洛撰前人《墓表》以及錢大昕、焦循、王昶等人著作序跋與府縣誌書中輯出;篇幅只有南圖本《先君家傳》的一半左右。《孤兒編》版《先君家傳》和《先君學行記》正是以之為基礎重新改編,並對介紹汪中撰著的部分進行大幅改寫、擴寫而成,恰與《孤兒編序》所說「大懼天下後世不審喜孫言之所自出,乃採輯各家著述為《汪氏學行記》。《年譜》既成之於前,《孤兒編》復言之成文,《汪氏學行記》根據前人之說,三書並存,不復刪定成一家言」相合。而南圖本《先君靈表》的撰寫方式,與《汪氏學行記》中所錄的《先君家傳》類似,也採用的「集語」模式,後來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除此之外,南圖本正文前兩卷的卷名下方是大黑框、尾卷的卷名下方留空,後來諸本改作統一的小黑框;《朱侍郎書》的版心也從「前跋」剜改成「朱書」,或許是因為添入了《許印林瀚書》的關係。
其他諸本《先君學行記》
南圖本卷一首頁
南圖本有些文章的分卷和排序還未最終確定,加上《漢射陽石門孔子見老子畫象跋尾》和《五松園文稿先君傳正誤》的緣故,這個本子顯然還處於校樣狀態。而此本《詩毛傳疏跋》第十二行「陳明經奐」以下,包括後面的署款都還未刊刻;且這一頁的字體與它頁相同,並不似其他本子那樣,是重刻後再行補入的。故而這部校樣本的刊印時間,未必會延宕至道光二十三年之後。再考慮到陳奐所著的《詩毛氏傳疏》,於道光二十年春就已成稿、並動工刻印,只是由於鴉片戰爭的關係不得不暫時中止。或許汪喜孫為之撰跋,亦當作於道光二十年前後。
由南圖本與其他諸本的比較來看,從校樣本到定本的篇目和內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包括文章數量、分卷、卷內排序、標題等等,都可能有所差異。而依照民國間影印的《江都汪氏叢書》來看:徐乃昌舊藏的《孤兒編》,其形態與其他各家所藏的定本非常相似,只是卷三多了一篇頁數為墨釘的《送伊少沂之官浙江詩序》,應當屬於從校樣本向定本演變過程中最接近定本的那種。徐藏本《詩毛傳疏跋》篇末尾,已然鐫有「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十二日」一行。由此可見,《汪氏遺書》子目書的匯刻結束時間,似乎確實是在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之後。
四
南圖本的部分篇章,其頁數、甚而包括卷數均為墨釘或不刻。收藏界一般把整本頁數、有的包括卷數都是墨釘或者不刻的本子叫作:試印本。目前看到的試印本還有另外一種典型特點,就是它的各篇之間是不相連的。也就是說,同一個筒子頁內,不存在兩篇以上的文章標題或正文文字。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便於增刪篇目文章、調整前後排序和修改文本內容而特意安排的。對其不太有利的一面,就是比較浪費書板板材,將來刷印時也會隨之多消耗紙張,似乎不是古人刻印書籍的常態。這種試印本,在傳世古籍中所佔的比例也是極小的。
現在看到的很多校樣本,比如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劉台拱手校《述學》;還有上海圖書館藏《豫恕堂叢書》中的一些紅印樣本,《魯論語》《倪石陵書》等等,它們的頁數、有分卷的包括卷數都已刻成。因此,頁數為墨釘,並不是校樣本的典型特徵。這種各篇之間不相連,頁數是墨釘或不刻的做法,恐怕主要是由於編刊團隊事先對全書的篇目內容、分卷和排序沒有完全的把握,在校刻過程中可能會進行大幅調整而專門設計的。同樣是《汪氏遺書》子目書的六卷本《述學》,在汪中自刊本的基礎上,最早由劉台拱進行了初步的遺稿收集整理和字詞校勘;之後,汪喜孫又再次作了文稿採輯與編校,其自撰年譜稱:嘉慶十五年,「校寫《述學•補遺》《別錄》」;而後,再將全部校稿遞送給其父的至交好友們審訂,如嘉慶「十七年,以校寫《述學》就正段先生」、嘉慶「十九年,以校寫《述學》就正王先生念孫」;最後,才在嘉慶二十年將書稿交付顧廣圻,由其校刻出版,最終於嘉慶二十三年畢功。從整部書的編印過程看,前期準備非常充分,刊板期間也未見有較大的內容和排序調整。反觀《孤兒編》,汪喜孫所撰《文稿自序》稱:「今年夏,假館清源講舍。同歲生馮明府雲鵷促余校寫生平文字,至再至三」「兒子延熙出所藏手稿,編孨成帙,藏之於家,謹以《孤兒編》刊布行世」。此書道光二十年夏才剛開始校寫梓行,同年十一月就「已刻成八九」,其編校過程之倉促可想而知。故而編刊團隊採用這種類似試印本的方式,一邊編排一邊刊印,也是出於不得已而為之。或許《孤兒編》也曾有過完整的試印本,在道光二十年左右刊成。而作為《汪氏遺書》七部子目書的最後一種,《從政錄》開刻得更晚,準備期更短,以致於沒有形成定本,只能以試印本形式流傳。
當然,這種試印本的形態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可能只包含其中的部分文章,如筆者手中的王慶麟《洞庭文集》,只有十二卷中的十卷;也可能包括全部內容,例如《從政錄》。可能已經分卷;也可能不分卷,如劉恭冕所撰《廣經室文抄》。可能只以試印本行世;可能試印本之後,最終又形成了定本,以定本傳世。比如汪懋麟的《百尺梧桐閣文集》,在康熙早年刻的試印本板葉,到了康熙晚期編印八卷本時,就將原來的墨釘都改成了具體頁數,從試印本轉化成了定本。
市面上還有一些本子,如道光《劉禮部集》,當然也包括《孤兒編》,各篇之間並不相連,但其頁數均已刻成,應該也都是由類似試印本狀態轉化來的定本。這種試印本,除了作校樣本外,似乎還會起到與編刊團隊之外的師友相互切磋、徵詢修改意見的作用。比如著名的不分卷本《經義述聞》,從《昭代經師手簡》及《二編》的情況看,在嘉慶二十二年重刻本之前,就有不少這樣的討論與反饋。
此外,由南圖本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校樣階段同樣會有修版、重刻、補刻等情形出現。故此,在沒有文獻記載或前一個印次印本的前提下,不能單純以是否存在修版等等來確定印本的初後印關係。比如,《汪氏學行記》卷四顧廣圻致汪喜孫札提到:「委刊刻《述學》,茲已竣工」「此書傳寫之訛,合諸端翁所校,大約已正。惟恐修板或有一二不到處,亦俟教知為幸」;《通義堂尺牘二》中,厲秀芳致劉毓崧的信裡也談到:「承薦手民,既系熟手,伊前次上板後而始校對,以致片片挖補訛字」等等。可見,在書板刊成之前進行修版並不是罕事。而通常我們談論初後印次,是要在全書完工、形成定本之後才能進行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目前高校和圖書館系統等學術界的主流意見,除了這種全本頁數墨釘或不刻的本子之外,還把某種確定的校樣本(比如有編刊團隊成員的校筆等等)以及與它相同印次的刷印本(也就是前人所說的刻樣本)也叫作試印本。比如陳正宏先生《從寫樣到紅印——〈豫恕堂叢書〉中所見的晚清書籍初刻試印程序及相關史料》、石祥先生《清初書籍刻印的實態細節:清通志堂刻試印本〈讀史方輿紀要〉讀後》等等,都持這樣的看法。與此相類似,收藏界也會把一些明確的校樣本、刻樣本,如一般的紅藍印本,稱為初印本。在楊成凱先生《「豈待開卷看,撫弄亦欣然」——說初印本》中,就是這麼講的。這和黃永年先生以來,典型的如郭立暄先生《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後印研究》所倡導的,主要以文字內容變化及修版與否來區分初後印本,是有明顯差異的。
總的來說,和學術界相比,收藏界更傾向於通過直接的版刻風貌特徵,比如顏色、墨釘、字口、欄線、板框等等,來定義和區別不同的本子。這種劃分法,有時候會更加明確些,比如校樣本、紅藍印本、試印本;有時候會更加模糊些,比如極初印、初印、中前印、中印、中後印、後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