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始也簡,其畢也巨
其始也簡,其畢也巨
介紹《臺灣文獻書目解題》
沈津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下面簡稱『臺灣分館』)創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藏書也逾八十五萬冊,其特藏的臺灣文獻一直為研究臺灣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者所最矚目,幾十年來,通過學者的利用、研究,臺灣研究的碩果多被貢獻於世。
對於一個略具規模的公共圖書館來說,它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保存包括千百年來先人們有關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著述以及傳播傳統文化,同時也利用館藏為啓迪讀者心智,為讀者服務。所以圖書館編製的任何索引、書目(電腦檢索、卡片目錄、書本目錄)、提要以及參考資料等等,都是揭示館藏的重要途徑。臺灣和中國大陸無論在地緣與血緣上都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臺灣與大陸並無海峽間隔。有鑒於此,臺灣分館就其所藏豐富的台灣文獻資料,擬出蒐集與整理台灣文獻資料的計畫,更進一步聘請有經驗的從事台灣研究的學者專家,就其中的一些重要圖書撰成解題,而成《臺灣文獻書目解題》。
《論語·八佾》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此中所云『文獻』,文指有關典章制度之文字資料;獻指多聞熟悉掌故的人。後指有歷史價値的圖書文物。『解題』是揭示書籍、文章的作者、卷次及內容、版本的一種寫作方式。這種體裁很早便已形成,如唐吳兢著有《樂府解題》、宋陳振孫撰有《直齋書錄解題》。而梁啓超則有『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與這種『解題』性質相類似的還有如『書志』『提要』『書錄』『敘錄』等,目的都是揭示一書之大旨、考訂作者之履歷、略論版本之異同、流傳之多寡。在過去,此類解題等多為藏書家本人就其所藏而作,也有學者就其所知見之書而寫,雖然立言得失不一,然而考訂不無獨見,也很有於後學。
『臺灣文獻書目解題』,乃為窺知臺灣文獻內容之捷徑。該館就館藏之臺灣文獻,作系統分類以編輯書目,復選其要籍而為之撰成解題,俾讀者知所取捨,進而善加利用。先期出版的這部『解題』計六種,第一種方志類,九冊(主編吳文星、高志彬)、第二種地圖類,三冊(主編施添福)、第三種族譜類,一冊(主編黄文新)、第四種傳記類,四冊(主編高志彬)、第五種語言類,一冊(主編洪惟仁)、第六種公報類,二冊(主編張炎憲、許雪姬)。共二十冊。《解題》中所含之项目,運用了現代圖書館學所標示之解題内容,包括書目資料、撰述經過、著者生平、撰述動機、篇目、内容大要、史源研究、價值判定、版本說明、研究論述、書影等十一项。撰寫內容有長有短,均視有無可述者而寫。惟其中『價值判定』乃作平實記述,不強評論,且力求公允。撰寫人的寫作目的在於期能有助於研究工作者之参考,因此,於舊籍或多涉考證,所述不避其細:於新籍及一般史料,則側重其内容之介紹。
此部《解題》每篇寫作的字數,已經超出了一般書志、敘錄、書錄的撰寫範圍、儼然是內容更詳細丶資料更豐富的名符其實的解題。這種用『心』去撰寫的解題也凝聚了作者所費的心力,所謂的『費神費時,個中滋味,苦後甘來,一言難盡。』著實是作者的心裡話。從歷史的原因看,臺省居民大部分來自大陸閩、粤沿海一帶,尤其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渡臺者多。遷臺的先民,艱苦奮鬥,隨著事業安定,子孫繁衍,多有尋根之想。不少家族之人返鄉抄錄與已身有關之系譜回臺,再予抄分各房族親珍藏備閱。即使如此,族譜存於民間者,並不普遍。撰寫者了搜集資料,多方奔走臺省北部地區各市鄉鎭,親自拜訪洽借。這些族譜的解題首冠祖籍地,次譜名,下注派系及始遷臺祖,且以各族派源流遷移為主,輔以修譜經過,内容大要、祖祠、祭祀等,再略述各譜之特色及資料價值以及版本與收藏。以『族譜類』來說,此類僅一冊,著錄有黃姓族譜四十三種(三種取自臺灣分馆,餘皆探自民間私藏)。正文前有『黄氏源流』一篇,文長一萬七千餘字,於族源、地源、姓源、系統四個方面作了詳盡的探討。其四十三篇解題每篇約六千字至萬餘字不等。筆者獲知大陸有一著名大型圖書館,目前正在編輯一部館藏家譜書錄,數量龐大,組織了十來位人員編寫。然而,大有大的難處,筆者會親見其中的十來篇原稿,每篇約三百字,可惜的是多不能準確反映勾稽館藏家譜的特點,如取之與《解題》相較,差距甚大。但是,話又要說回來,據王世慶先生對臺灣地區所藏家譜的調查了解,數量大約在一萬種(件)左右,如若捨去一些不很全面的本本,即使所存十分之一,那也是極可觀的一筆數字。此本僅寫黃氏族譜的一小部分,或也臺灣分馆或社會上所存族譜之冰山一角而已。
再以方志類例,類此共收有關臺灣地方歷史如一統志丶府志丶廳志丶縣志丶市志、鎭志丶街志丶鄉土志、日據時期街庄概況、日據時期郡要覽、日據時期州廳概況,總共二百九十二種,其所收時間截止在一九八七年六月以前。在收錄的品種上較之大陸中國科學院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一九八五年,北京中華書局)要多。而且在日據時期以及一九四九年以後臺灣新編方志很多都是大陸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丶研究院(所)圖書館所缺藏的。如(民國)《南投縣志稿》十一卷,劉枝萬修,民國四十三年至六十七年(1954-1978)排印本。又如(明治)《臺南縣志》四編,日本奥村金太郎丶清蔡國琳等編纂,日本明治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897-1899)臺南縣排印本。至於在撰寫的質量上,那絕對在號稱『收羅豐實、考據深刻、體例完備而影響我國方志界、圖書館界乃至世界學術界』的《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一九九六年,漢美圖書有限公司)之上·我以爲,《解題》中的每一篇方志提要都寫得清清楚楚,它的特點就是二個字『詳細』有分析、有考據、有研究,舉凡一志之作者、內容、特點、源流、重要性等皆有詳述。故無論是在寫作態度、方法、立場、觀點乃至學術研究上,漢美的《提要》都是不能望《解題》之項背。如臺灣最早的地方志(康熙)《臺灣府志》(今存上海圖書館,孤本)此篇提要《解題》爲七千餘字,而《提要》僅有八百字。再如(光緒)《雲林縣採訪冊》,《解題》所撰八千五百字,而《提要》僅二百餘字。
地圖,作臺灣歷史文獻的一部分,這是十分重要的,因它直接反映自然地理和社會经濟状況以及行政區劃,概括反映它們的地理分布、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周禮·地官·大司徒》云:『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此地圖類共收地圖八十一種(幅),其清代臺灣全圖以臺灣全島爲範圍,內容兼具一般自然與人文景觀,而於清頜臺灣時期(1684-1895)所繪之地圖,包括清頜初期與中期僅繪臺灣西部者,及後期所繪完整臺灣全島者。此外也收羅方志、地圖集、類書、雜著中之地圖。這些輿圖的解題著重在於版本說明(出處、來源丶年代、繪者、繪圖目的、繪圖經過、典藏、出版等)、繪制方式(圖幅或刻版規格、色彩、範圍、方位與座標、比例與形状、符號、文字註記)、内容分析(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價值評述(成圖時代背景與傳承、繪制特色、内容特色、參考價值)、引用文獻(著錄有關該圖之資料、及解題所引用參考之文獻)、地名索引(將圖上所出現之山、川、島嶼、砂洲、港澳、軍備、官署、社、街庄、厝店等分類,按圖之順序編製索引)
其它幾類也各具特色,不再贅述。總之,當今的社會已是進人一個信息時代,作圖書館來說,它所提供給社會丶讀者的資訊都應該是盡可能的詳瞻,如果一篇書志、一篇解題、一篇敘錄都只是一書卡片的放大,僅僅是著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冊數、附註项等, 或是三言兩語,略加敘述,那是滿足不了讀者的。《解題》的作者向學術界貢獻出了一部高水準的專著,這也突現了他們的臺灣歷史文獻研究的成果,我作為一個讀者也是對他們充滿了敬佩之意的。
根據《解題》的『凡例』,此書第一期編纂計畫,大抵以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各類臺灣文獻爲範圍,包括參考工具書、宗教、考古、人類學、統計、教育、禮俗、經濟、法制、史料、通史、專史、地理、輿圖、方志、傳記、族譜、語言、文學、藝術等。所收文獻,上起明鄭及其以前之早期圖籍,下迄當代之出版品;内含中文、日文與西文有關臺灣之文獻。目前所完成的六種,僅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已是成績斐然,這實際上也是一部運用專家、學者的智慧集體撰寫的成果。也經過了朱大松、孫德彪、林文睿三任館長的努力,而終於面世,這實在是嘉惠於學林、功德無量的。《解題》的總編纂爲曹永和、王世慶。
在臺灣,收藏臺灣歴史文獻資料的所在大都集中臺灣分館以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三家,而尤以臺灣分馆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國家圖書馆、國立故宫博物院等單位所藏都較之前三家大為遜色。臺灣分館早在日據時期即致力於蒐集臺灣文獻資料,不論中文、日文、西文,從單行本到期刊、報紙、照片等無不全力搜羅。筆者曾去過臺灣分馆三次,除第一次是向林文睿館長作禮節性的拜訪外,後來的兩次都是專程去三樓的『臺灣特藏資料室』去看這些珍貴的專藏。作為『歷史』,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它們都是史學家研究的對象。臺灣研究不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門很精深的
大學問,或許它已成爲一種國際上的『顯學』。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僅僅知道臺灣的現代,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人了解台灣舊日的歷史、文化、傳統,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臺灣分館的幾任館長都是有志於圖書館事業的、專業經驗十分豐富的幹才,在過去的數年中他們利用館藏臺灣文獻,組織力量,編印出了《臺灣文獻資料目錄》、《西文臺灣資料目錄》《日文臺灣資料目錄》等三種,這就使讀者一目在手,檢索十分方便,既可按圖索驥,又可公諸社會,讓學術界可以共享寶貴的文獻資源。
如今,《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的第一步計畫終於完成並全部殺青出版了。它無疑是臺灣分館在逐步推出館藏歷史文獻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開端,同時也可視作一個圖書館只要和社會上的學者專家結合起來,在學術上用宏取精,爬梳扶剔,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工作上、時間上付諸實施,是一定可以出成績的。我慎重向學術界推薦這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如果把它認作是研究臺灣歷史文獻的指南,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本文原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六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