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手稿用箋考

魯迅手稿用箋考

蕭振鳴

一、從蕭紅回憶魯迅的故事說起

作家蕭紅曾回憶:「魯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條的那裡用著包油條,我得到了一張,是譯《死魂靈》的原稿,寫信告訴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不以為稀奇。」(蕭紅:《回憶魯迅先生》)蕭紅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那包油條的手稿至今保存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那上面確有著當時的油漬。

魯迅一生著述頗豐,現存魯迅手稿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詩歌、日記、書信,還有譯文、醫學筆記、輯校古籍、輯校石刻等,總字數近千萬。去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的《魯迅手稿全集》,收入了目前蒐集到的魯迅手稿近三萬頁,這是目前收錄最全的魯迅手稿全集。然而,魯迅手稿仍有大量的散佚。據考證,魯迅散佚的著作及其手稿不下480萬字。已有學者總結過魯迅手稿散佚的原因:一是魯迅投稿後手稿並不回收;二是魯迅書信的收信人並無完全保存;三是當時的投稿制度多半不退還原稿;四是由於時事生活動蕩,魯迅也多次遷徙,丟失很多,再因處境危險,他自己也曾燒毀大量書信、手稿。魯迅在致蕭軍的信中曾說道:「我的原稿的境遇,許知道了似乎有點悲哀;我是滿足的,居然還可以包油條,可見還有一些用處。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為我用的是中國紙,比洋紙能吸水。」

中國四大發明的提法,最早卻是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的。然而這一提法,產生在1950年代。魯迅也曾論述過中國古代的發明:「中國古人所發明,而現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風水的火藥和指南針,傳到歐洲,他們就應用在槍炮和航海上,給本師吃了許多虧。還有一件小公案,因為沒有害,倒幾乎忘卻了。那便是木刻。雖然還沒有十分的確證,但歐洲的木刻,已經很有幾個人都說是從中國學去的,其時是十四世紀初,即一三二O年頃。那先驅者,大約是印著極粗的木版圖畫的紙牌;這類紙牌,我們至今在鄉下還可看見。然而這博徒的道具,卻走進歐洲大陸,成了他們文明的利器的印刷術的祖師了。」(《〈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魯迅在文中提到了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與木刻,唯獨沒有提到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一般認為起源於漢代,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此之前,人類書寫的載體是龜甲獸骨、樹皮竹簡,古代讀五車書的人是相當有學問的聖賢。隨著科技的發展,紙張誕生了,至清末民國時期,中國紙的製造技術已臻登峰造極。品種有蠶繭紙、苔紙、發箋紙、竹紙等,產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有名的是安徽涇縣發源的宣紙。紙張是歷代文人墨客賴以傳播思想文化的必要載體,也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

魯迅生活的時代,是延用了兩千多年的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的傳統即將終結的時代。洋紙與鋼筆進入中國,悄悄地取代毛筆與宣紙,毛筆與宣紙漸漸地成為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獨有的寫畫材料。魯迅曾自述:「我自已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筆,後在學校里用鋼筆,後來回到鄉下又用毛筆的人。」(《論毛筆之類》)魯迅說鋼筆「使用的多,原因還是在便當」。在書寫工具大變革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部分作家都已換筆,而魯迅卻頗有些自戀地說:「我並無大刀,只有一枝筆,名曰‘金不換’。」魯迅一生酷愛美術,在美術教育、書籍裝幀、倡導木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魯迅很講究書法美,而毛筆和與之相配的紙張成為他案頭必備的常用工具,可見他對毛筆書寫的鍾愛。於是,魯迅用毛筆從事他的寫作生涯,直到死。

文人寫作離不開紙張,從魯迅遺存的手稿來看,用紙的品種豐富多彩。研究魯迅所使用過的各種紙張,對考察民國時期造紙工藝、制箋藝術及印刷業的狀況也是極好的實證材料,亦能反映魯迅的生活習慣、書寫習慣、工作狀態、經濟狀況、美學品味以及文人雅趣。


二、從現存文物看魯迅用紙

魯迅自幼喜歡畫畫,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到了自己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喜歡用一種「荊川紙」摹畫小說上的繡像,而且積攢了一大本。周作人曾回憶說:「魯迅小時候也隨意自畫人物,在院子里矮牆上畫有尖嘴雞爪的雷公,荊川紙小冊子上也畫過‘射死八斤’的漫畫,這時卻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來細心影寫這些繡像。恰巧鄰近雜貨店裡有一種竹紙可以買到,俗名‘明公(蜈蚣)紙’,每張一文制錢,現在想起來,大概是毛邊紙的一種,一大張六開吧。魯迅買了這明公紙來,一張張的描寫……」(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五避難》)。「荊川紙」是一種竹子製成的紙,薄而略透明,可以用於蒙在繡像上描畫。相類似的還有一種叫桃花紙,較白,均產自浙江。

現存最早的魯迅手稿是1897年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期間,手抄祖父所作《桐華閣詩鈔》,共29題105首。手抄塾師周玉田所作《鑒湖竹枝詞》100首。手抄會稽童鈺作《二樹山人寫梅歌》,這是目前存世的魯迅最早的三種手抄本。從紙張上看,應是紹興當地所產素色竹紙。1898年2月,魯迅到杭州探望在獄中的祖父,購買了畫報、畫譜等書,還購買了一部《徐霞客遊記》,在這套書的第一冊內鈐有「戎馬書生」印,並夾有庚子年(1900)冬末重閱時自擬的該書卷目一頁,寫在一張漂亮的箋紙上,箋紙為曙紅色,畫題「風蓮圖」,這是現存的魯迅最早的一頁用箋。同年11月3日—12日間,魯迅抄寫祖父手書的《恆訓》一卷。魯迅以略帶隸意的蠅頭小楷工整地抄錄,並屬「己亥十月上瀚孫樟壽謹抄於江南陸師學堂。」其用紙使用的是16行朱絲欄筒子頁箋,中縫有單魚尾寫有「義和祥」三字,四周有紙約兩分寬的畫有松竹梅花卉的花邊。這是現存最早的魯迅使用的帶朱絲欄的花箋。


三、魯迅日記用紙

現存魯迅日記使用的紙張只有四種:1912年至1921年使用的是十八行朱絲欄宣紙冊,中縫處下部有單魚尾欄;1922年日記佚失;;1923年至1925年使用的是十八行宣紙冊,中縫處下部有單魚尾欄,有「洪興紙店」字樣;1926年至1929年使用的是十八行朱絲欄宣紙冊,中縫處下部有單魚尾欄,有「懿文齋」字樣;1930年至1936年去逝前使用的是十八行朱絲欄宣紙冊,中縫處下部有單魚尾欄,有「松古齋」字樣。「洪興紙店」位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距離魯迅工作的教育部很近,當時稱為「洪興南紙店」,此店現不存。「懿文齋」是清代較早開業的南紙店,以木版刻印各種箋紙著名,「懿文齋」匾額是琉璃廠八大名匾之一,作為老字號現在仍在經營。「松古齋」亦為著名南紙店,擅長刻印各種箋紙,此店於抗戰前後倒閉。魯迅、鄭振鐸所編《北平箋譜》注明的九家「藏版者」,其中就有懿文齋與松古齋。現存魯迅日記保存完好,開本整齊劃一,書寫一絲不苟,是近現代最為精緻的一部日記手稿。


四、魯迅用紙來源

魯迅日記中記載了他在北京時期的用紙來源:

魯迅1912年5月到北京,第一次買紙是同年8月23日,「與錢稻孫同至琉璃廠購紙」。本年,只有三次購紙記錄。

1913年1月25日「二弟寄紙三帖計五百枚」;2月26日,「二弟寄格子紙三帖五百枚」;;3月30日,「二弟寄烏絲欄紙三帖」;9月13日,「到琉璃廠清秘閣買紙墨」,本年再無購紙記錄。

1914年1月6日「二弟所寄寫書格子紙兩帖可千枚」;3月15日「榮寶齋買紙筆,共一元」;6月6日「清秘閣買信紙信封,五角」;12月30日「買清秘閣紙八十枚,筆兩枝,價二元」。

1915年3月19日「赴清秘閣買紙一元」;4月10日「至清秘閣買紙筆,合一元」;5月16日「至留黎廠又買紙一元」;6月17日「二弟所寄桃花紙百枚」(許季上托買);9月16日「二弟寄書格子紙一千二百枚」。

1916年2月30日「二弟寄竹紙千二百枚」。此後再無二弟寄紙記錄。

1918年3月18日「同陳師曾往留黎廠買西紙五十枚歸」。此後到1926年離開北京之前,再無購紙記錄。

以上統計說明瞭幾個問題。第一,從數量上看,1912年至1916年周作人寄給魯迅的紙約有五千張,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多麼大的工作量。第二,在魯迅開始做小說(1917年)之前,大量用紙是為了寓在紹興會館抄古碑,並做輯校古籍工作,而大部分紙張是由二弟周作人從紹興老家寄到北京的。紹興是產紙之地,那裡的竹紙或宣紙應比北京便宜很多。魯迅在經濟生活上是精打細算之人,用紙量又大,所以讓二弟從老家寄紙使用。第三,清秘閣也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其刻印的箋紙非常有名,魯迅多次光顧該店,非常喜愛其所售的箋紙,雖然一元二元在當時也算不菲的價格,但魯迅還是多次出手購買,用於書寫信札。第四,五四運動以後,魯迅組織並參與多個文學社團,諸如「未名稿紙」「語絲稿紙」等公務稿紙增加,稿紙的消費便大幅減少了。


五、小說、雜文用紙

1917年魯迅開始作小說並且「一髮而不可收」,遺憾的是,魯迅小說的手稿除《故事新編》外,一無所留,所以也無從考證他使用的是何種稿紙。現存最早的文稿是1918年4月所作《隨感錄》,竪行40×16雙線綠格子紙一頁,左側有「第卷第葉新青年原稿用紙」字樣。《寫在墳的後面》,作於1926年11月11日。稿紙為綠色長方格子雙線絲欄的洋式稿紙,竪列23格,橫行18格,左側有宋體印刷體「語絲稿紙 每頁一欄」字樣,右下有「第 頁」字樣。魯迅行文自右至左竪寫。

小說《眉間尺》也用的是「語絲稿紙」。散文《朝花夕拾小引》的稿紙使用的是綠色呈長方格子雙線絲欄稿紙,竪列36格,橫行24格,四周文武線,中縫有宋體「未名稿紙」字樣,呈筒子頁型制。小說《眉間尺》也用的是「未名稿紙」。《二十四孝圖》的稿紙使用的是綠色呈長方格子雙線絲欄稿紙,竪列36格,橫行11格,四周文武線,右側有「文藝叢書稿紙 共十一行 每行三十六字」字樣。《五猖會》,筒子頁型制,竪八行紙,中縫單魚尾有「文華閣制」字樣。《無常》用的是長方格子紙32列,12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竪十一行紙。《範愛農》,竪二十二行紙,左下有楷體「廈門大學用紙第九號」字樣。以後的《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大都使用的綠色36×12的長方格子紙。

 

六、書信用箋

現存魯迅手稿中最色彩紛呈的是魯迅書信手稿。

現存魯迅最早的書信手稿是1904年8月29日致許壽裳信,無格,純白素箋紙。1910年7月21日致許壽裳信,用的是34×14格竪式稿紙。1911年以後多使用朱絲欄八行箋,多數是從琉璃廠榮寶齋、清秘閣等南紙店購買。1916年使用過「億錦乾制」八行朱絲欄信箋。1918年至1922年間,多使用有「商務印書館自制」字樣的八行朱絲欄信箋,還有少量六行、七行朱絲欄信箋及純白無絲欄素箋紙。1923年至1925年間大多使用的是有「涵芬樓制」字樣的八行朱絲欄信箋。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魯迅當夜熱情復信,用的是八行竹簡型朱絲欄信箋,魯迅寫此信每行雙排小字,天頭地腳都寫滿了字,共寫了四頁之多。以後他們通信頻繁,均為長篇小字,密密地書寫,由可見證魯迅與許廣平之間初戀的熱情。

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此間書信使用的箋紙有幾種。第一種是八行朱絲欄稿紙,上面自右至左有「廈門大學圖書館用箋」字樣,右側有「 年 月 日」字樣。魯迅的《兩地書》原信中也用過許多這樣的紙。第二種是藍色格子稿紙,四周文武線,右上有「No.」字樣,左下有「泱泱社稿紙 25×24」字樣,與現在通行的橫寫稿紙形制類似,但魯迅手稿仍採用毛筆竪寫。第三種是十四行藍虛線稿紙,自左至右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用箋」字樣,左下側有「No.」、右有「年月」字樣,行距很小,顯然是適於鋼筆書寫的信箋。第四種是「涵芬樓」箋,應是從北京帶到廈門的。

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始用「國立中山大學用箋」。一種為八行竹簡型朱絲欄,一種為八行帶花邊朱絲欄,右側有「第 頁」,左側有「中華民國 年 月 日」字樣。還有一種為大開(如今8開)的,也是「國立中山大學用箋」稿紙。在廣州期間也用過一些十五行藍絲欄箋、十二行朱絲欄箋、十行橘色絲欄箋、十一行朱絲欄箋及長方格子紙。有一種比較特別,是十五行藍色虛線絲欄,左上有「No. 」字樣,頁腳居中有「HAKURYU」,日文譯為「白竜」或「白龍」,為日本所造。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到上海,度過了魯迅的最後十年。在上海期間,大量的用紙一部分是魯迅自己購買,一部分是由三弟周建人為他購買。如魯迅日記載:1930年6月5日「同三弟往三洋涇橋買紙,五元。」1932年4月27日「三弟及蘊如來,並為買來宣紙等五百五十枚。」1934年5月26日「三弟為買抄更紙二十帖,共泉二十三元。」在上海期間,魯迅使用的信箋紙有八行、十八行及長方格子稿紙。1931年,用過一種十六行紅虛線絲欄稿紙,上方印有「第 號 頁 年 月 日」字樣,左側有「上海合眾教育用品公司制」字樣;一種是八行朱絲欄箋紙,右印「第 頁」,左印「 年 月 日」,下方自右至左有「上海信封廠制」字樣;還有一種十行箋,上方印西洋小版畫一幅,下方有「便利箋 上海南京路港粵滬華美電器行精選」字樣。1933年,還用過一種方格子稿紙,上自右至左有「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編輯部稿紙」字樣。1935年,使用過各色彩印的中國古代仕女箋、西洋跳芭蕾舞女孩為圖案的信箋。其他還有「涵芬樓」箋及一些素箋紙。在上海期間,魯迅還使用過許多上海九華堂印制的木版水印箋,上有「九華寶書」「九華寶記」「九華堂自記印」「九華寶記制畫箋」等印記,多為著名畫家吳待秋所繪。

   魯迅致許廣平信札,使用帶蓮蓬與枇杷的花箋


七、蒐羅箋紙

1928年起,魯迅寫信就開始使用琉璃廠紙店的木版水印信箋。古代用於寫信的紙稱為信箋,又名詩箋、花箋、彩箋、錦箋等。信箋多為八行紅色絲闌,稱為「八行箋」,較為通行。彩箋則用各種色彩印制,圖案有山水花鳥、神仙人物、漢瓦周壺、鐘鼎銘文等。在箋紙上作信札,稱為信箋;作詩題詠,稱為詩箋。史書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五色花箋,唐代有著名的「薛濤箋」。明代時,由於雕版技術高度發達,箋紙製作已精妙絕倫。一張好的花箋,往往是詩、書、畫、印具佳的美術品。以花箋製成的書稱為箋譜。明代《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使人們看到明代繪畫、雕版、彩印的成就。其中的餖版拱花技術,是版畫史上一大創新。魯迅曾說:「木刻的圖畫,原是中國早先就有的東西。唐末的佛像,紙牌,以至後來的小說繡像,啓蒙小圖,我們至今還能夠看見實物。而且由此明白:它本來就是大眾的,也就是‘俗’的。明人曾用之於詩箋,近乎雅了,然而歸結是有文人學士在它全體上用大筆一揮,證明瞭這其實不過是踐踏。」(《〈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序》)這段文字,說明瞭魯迅對於中國傳統版畫的理解,他認為中國版畫原為「俗」的、「大眾的」藝術,而詩箋則是近乎「雅」的,即文人學士們的小眾藝術。然而魯迅並沒有摒棄這種傳統藝術中的優良品種,為了繼承和保存中國版畫的傳統,編輯出版了至今成為新文學善本的《北平箋譜》。

信箋作為毛筆時代寫信的載體,魯迅一直在使用。1912年魯迅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後,一直在琉璃廠購買箋紙,寫信、記日記都用箋紙。魯迅日記中有許多諸如到琉璃廠清秘閣、青雲閣等箋紙店買信箋的記錄。1929年3月8日,「得欽文信並信箋四十餘種。」這是魯迅收藏信箋的開始。1929年魯迅回京探親,《兩地書》中記載了魯迅與許廣平的鴻雁之情,一段關於花箋的故事。5月17日,許廣平在信中提醒魯迅:「你如經過琉璃廠,不要忘掉了買你寫日記用的紅格紙,因為所余無幾了。你也許不會忘記,不過我提起一下,較放心。」5月23日魯迅日記載:「從靜文齋、寶晉齋、淳菁閣蒐羅信箋數十種,共泉七元。」在這天魯迅致許廣平的信中說道:「走了三家紙鋪,集得中國紙印的信箋數十種,化錢約七元,也並無什麼妙品。如這信所用的一種,要算是很漂亮的了。還有兩三家未去,便中當再去走一趟,大約再用四五元,即將琉璃廠略佳之箋收備了。」28日,「往松古齋及清閟閣買信箋五種,共泉四元。」魯迅給許廣平的信正是用了在琉璃廠購買的漂亮的花箋紙,傳遞著他的愛意。許廣平也非常喜愛魯迅的手札。回信說:「打開信來,首先看見的自然是那三個通紅的枇杷。這是我所喜歡的東西,……然而那時枇杷的力量卻如此其大,我也是喜歡的人,你卻首先選了那種花樣的紙寄來了。其次是那兩個蓮蓬,並題著的幾句,都很好,我也讀熟了。你是十分精細的,那兩張紙心不是隨手檢起就用的。」魯迅回復道:「我十五日信所用的箋紙,確也選了一下,覺得這兩張很有思想的,尤其是第二張。但後來各箋,卻大抵隨手取用,並非幅幅含有義理,你不要求之過深,百思而不得其解,以致無端受苦為要。」這段故事說明中國傳統的版畫、箋紙與書法會帶給人們高雅的藝術享受。此後魯迅不斷蒐集各種箋紙,知道魯迅有此愛好,又有友人相贈,日記載,12月8日「下午柔石贈信箋數種。」1929年起,魯迅常以花箋與友人書信往來,並為山本初枝、望月玉成、內山完造等日本朋友以他的書法書寫詩箋。1933年魯迅與鄭振鐸開始了《北平箋譜》的編輯工作。


八、編輯箋譜

1932年魯迅探家回北平,到琉璃廠榮寶齋、清秘閣等南紙店買了許多木版水印信箋,1933年2月5日魯迅在致鄭振鐸的信中說:「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廠得了一點箋紙,覺得畫家與刻印之法,已比《文美齋箋譜》時代更佳,譬如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銷沈了。因思倘有人自備佳紙,向各紙鋪擇尤(對於各派)各印數十至一百幅,紙為書葉形,彩色亦須更加濃厚,上加序目,訂成一書,或先約同人,或成後售之好事,實不獨為文房清玩,亦中國木刻史上之一大紀念耳。」由此動議開始,一年中,魯迅在上海,鄭振鐸在北平,關於此書的出版有30多次書信往來。至年底,魯迅、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由北平榮寶齋印行。魯迅在《北平箋譜》的出版廣告上寫到這部書的意義:「中國古法木刻,近來已極凌替。作者寥寥,刻工亦劣。其僅存之一片土,惟在日常應用之‘詩箋’。而亦不為大雅所注意。三十年來,詩箋之製作大盛。繪畫類出名手,刻印復頗精工。民國初元,北平所出者尤多雋品。抒寫性情,隨筆點染。每涉前人未嘗涉及之園地。雖小景短箋,意態無窮。刻工印工,也足以副之。惜尚未有人加以譜錄。近來用毛筆作書者日少,制箋業意在迎合,輒棄成法,而又無新裁,所作乃至醜惡不可言狀。勉維舊業者,全市已不及五七家。更過數載,出品恐將更形荒穢矣。魯迅、西諦二先生因就平日採訪所得,選其尤佳及足以代表一時者三百數十種,(大多數為彩色套印者)托各原店用原刻板片,以上等宣紙,印刷成冊。即名曰《北平箋譜》。書幅闊大,彩色絢麗。實為極可寶重之文籍;而古法就荒,新者代起,然必別有面目,則此又中國木刻史上斷代之惟一之豐碑也。」魯迅指出此書「又中國木刻史上斷代之惟一之豐碑也」已被時間證明,並成為無爭的事實。《北平箋譜》出版後,至今再沒有一部象樣的新刻箋譜問世,木版制箋幾近絕跡,正如魯迅所言:「恐不久也將消沈」。印數只有一百部的《北平箋譜》近年來在拍賣會上出現過不少於三次,而拍賣價已飈至50多萬元,成為新文學版本中最耀眼的善本。它的確成為「中國木刻史上斷代之惟一之豐碑」。《北平箋譜》內收人物、山水、花鳥箋332幅。這些箋紙來自北京的榮寶齋、淳菁閣、松華齋、靜文齋、懿文齋、清秘閣、成興齋、寶晉齋、松古齋等九家紙店的木版水印作品。此後的數年中,魯迅給親友的書信中大量使用各種各樣圖案的信箋。日本有位學者寫過一本《魯迅書簡和詩箋》,考證了魯迅書信中用過170種560張箋紙。魯迅使用的箋紙是魯迅書信手稿中最靚麗的風景構成,其詩書畫印,韻致古雅,妙趣盎然,加之魯迅手書,更為意趣天成,實為新文學時代最為考究且珍稀的善本傑作。如果能將魯迅書信精選篡成《魯迅花箋簡牘》,定會成為中國書史上的一部「極可寶重之文籍」。


九、紙張行家

魯迅出生於書香門第,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他雖然猛烈地抨擊「國粹」,但對舊文化主張「擇取」,即擇取舊文化中優秀的成分,為新時代的發展服務。對外來文化,魯迅主張「拿來」,但「拿來」的同時,也必須「擇取」。魯迅說:「我已經確切地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魯迅:《〈引玉集〉後記》)這就是魯迅對於文化遺產的態度。

對於傳承數千年的中國紙,魯迅其實就是個行家。1931年至1932年,魯迅為編輯《引玉集》,委託曹靖華聯繫蘇聯版畫家徵求木刻原作,魯迅先後六次買紙寄往蘇聯,最終魯迅得到了118幅作品。這批紙張包括「抄扛紙」「參皮紙」「特別宣」。「抄扛紙」,又作「抄更紙」「抄梗紙」,是用碎紙再制的紙張,因為是再造,所以又稱「還魂紙」,魯迅曾有解釋:「我看那印著《鐵流》圖的紙,果然是中國紙,然而是一種上海的所謂‘抄更紙’,乃是集紙質較好的碎紙,第二次做成的紙張。」(魯迅:《集外集拾遺•後記》)「參皮紙」是以樹皮為原料的宣紙,較適用於繪畫。「特別宣」,應是一種質量較高級的宣紙。為此事,魯迅還特地托內山完造從日本買到名曰「西之內」「鳥之子」的日本紙各100張寄往蘇聯。

1935年他托王冶秋找人到南陽拓印石刻,指明「只須用中國連史紙就好,萬勿用洋紙。」連史紙最早產自福建、江西,是以嫩竹為原料的手工紙,質地精良,非常有名。明、清代許多著名的書籍都是用連史紙印成。對於紙張印書的使用,魯迅也是很講究的。1935年1月17日致曹聚仁的一封信中說:「《蹇安五記》見贈,謝謝。但紙用仿中國紙,為精印本之一小缺點。我亦非中庸者,時而為極端國粹派,以為印古色古香書,必須用古式紙,以機器製造者斥之,猶之泡中國綠茶之不可用咖啡杯也。」


十、結語

古人說「紙壽千年」,如果紙是有生命的話,從被製造成紙,直到灰飛煙滅,每一片紙張都會有自己的一段傳奇,關鍵是要看這紙承載的內容是否具有史料價值、書法價值及文物價值。近年來民國文人信札收藏價格暴漲,2013年拍賣行拍賣過一頁《魯迅致陶亢德信札》,竟拍出650多萬的價格,這恐怕是民國名人信札中最貴的一頁紙了,其原因在於魯迅手稿具有超高的史料價值、書法價值及文物價值。近現代作家中手稿保留到今天的以魯迅為最,魯迅用箋承載了魯迅時代的藝術、工藝、書寫形式的變革等豐富的信息,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非常值得後人進行研究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