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圖書館員對《永樂大典》的思考

一位西方圖書館員對《永樂大典》的思考

何大偉


一、我為什麼要研究《永樂大典》

我對漢學唯一的原創性貢獻是發現了一冊未被著錄的《永樂大典》,而《永樂大典》是中國著名的百科全書。

1997年4月,阿伯丁大學召開了一個紀念理雅各(James Legge)逝世100週年的會議。理雅各來自阿伯丁哈德利鎮(Huntley,Aberdeen),曾在中國傳教多年,後來成為著名漢學家及牛津大學首任漢學教授。

會議期間的一次晚會上,我問默特爾•安德森•史密斯(Myrtle Anderson Smith)女士,她所負責的特藏部有沒有中文藏書。她唯一能想起來的就是一冊黃色絲綢封面的大書,正文是朱、墨兩色,這可能是某冊《永樂大典》。第二天對這本書的鑒定證實了我的判斷——《永樂大典》的封面和版式都與眾不同,尺寸也遠遠大於其他中文圖書,這些特點使人印象深刻並很容易回憶起來。所謂容易,是指如果你曾經看見過或者觸摸過。

從此以後,我就被當作《永樂大典》研究領域的專家。2002年,北京要舉辦一個紀念《永樂大典》編纂600週年的研討會,我受邀參會並在會上介紹英國所藏《永樂大典》。為了準備這次發言,我開始盡可能多地收集關於《永樂大典》的各種資料,主要是1900年夏「使館之圍」以後,《永樂大典》殘卷的下落情況。

後來,我又對這篇論文進行了擴充,涵蓋了歐洲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殘卷,直到10月份我前往愛爾蘭都柏林拜訪切斯特•比蒂圖書館(Chester Beatty Library),這篇論文才最終完成。文章非常枯燥,內含大量腳注和一個詳細的表格。內容基本上就是我在北京參會時的發言。

2009年3月,阿伯丁大學中文學習小組邀請我去介紹阿伯丁大學藏《永樂大典》。借此機會,我寫下了自己對中國百科全書的理解,以及《永樂大典》是如何編纂的。

最近,英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明代文物展(Ming Exhibition),展品之一就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一冊《永樂大典》。《亞洲藝術》雜誌刊登了一系列關於這個展覽的文章,我的論文也是其中一篇[Arts of Asia,2014,44(6)82-89]。應雜誌要求,我對自己的論文進行了修訂。

見過《永樂大典》殘卷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說觸摸過了。因為我們所說的這部書從來沒有印刷過,而且殘卷散藏在世界各地的少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最多,但是,即使代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前去拜訪中國國家圖書館,我也不會要求他們展示《永樂大典》。因為那就好像一位中國同行拜訪博德利圖書館,要求我們展示一件《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或《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即莎士比亞劇作合集本)一樣。無論如何,仿真複製品就可以較好地體現原書的風貌。

1773年開始修《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就被用於輯佚佚書。因此,《永樂大典》的內容已經被研究得非常透徹了。我現在還記得,2002年的北京研討會上,當一位參會者談到這個話題時,聽眾反應冷淡。

我打算寫三篇(或許更多)博客,來闡述《永樂大典》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編纂方式,獨特而新穎。以下是我為博德利圖書館藏19冊中一冊所編的目錄:

永樂大典  殘一卷(19735)/(明)永樂中解縉等奉敕編明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包背裝1冊;51公分

MS.Backhouse 1j=Arch.O.a.6/17

一冊的封面曾經修復過,不過兩個題簽都保留下來了。有的殘卷上,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題簽都不見了。左側題簽簡單明瞭,是書名及卷數。這冊只有一卷,不過大多數《永樂大典》包含兩卷或者三卷。卷數連續編排,根據卷數無法判斷內容,內容是由右上側的題簽體現的。

《永樂大典》問世之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書是《太平御覽》(1000卷,公元983年完成)及《冊府元龜》(也是1000卷,公元1013年完成)。這是「宋四大書」 中的兩種(另外兩種是《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分別於公元981年和公元982年完成)。這些書都按主題編排。

但是《永樂大典》的規模超出「四大書」的2000倍。據《明實錄》記載,皇帝本人要求條目按韻編排,這樣查找起來「便如探囊取物」①(《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十一,葉九)。據我所知,這是中國百科全書第一次不按主題而按韻目編排——類似英文中的按字母排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做法有點兒隨心所欲。

《永樂大典》據《洪武正韻》編排。當時《洪武正韻》剛剛編成不久,已被確定為標準。它是遵照明朝第一個皇帝明太祖的旨意編纂的,公元1375年編成,本意是將中原正音作為標準,實則反映了編纂者的南方口音。博德利圖書館有兩部明版《洪武正韻》,借此機會介紹一下:


洪武正韻 十六卷/(明)洪武八年[1375]樂韶鳳等奉敕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劉以節刊本線裝5冊;31公分Backhouse 406 


洪武正韻 十六卷/(明)洪武八年[1375]樂韶鳳等奉敕撰 明刊本線裝5冊;30公分 Sinica 539 

這兩個版本的版式相同,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個版本顯然屬於同一個系統。與CALIS數據庫裡查到的其他版本一樣,這兩個版本一定是根據初刻本刊刻的,而初刻本很可能是明初官刻本(imperial edition),儘管我在任何目錄裡都沒有找到這樣著錄的版本。數據庫裡唯一的例外是一個明朝末期的版本,即明崇禎四年(1631)刻本。

《洪武正韻》首先根據四聲(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同)編排,每一個聲調之下再按韻目編排。博德利所藏版本保留了原書的封面及題簽(略受損,不過我會安排修復的),因此我們能看出檢索如何方便,的確,如探囊取物。


回到上述《永樂大典》,由封面題簽可以看出,這冊是「屋」字韻第76冊(一共251冊),「屋」字在入聲里排在第一位。


不過,至少對我來說,找到這個字並非便如探囊取物。 


《永樂大典》目錄,如果曾經有的話,久已失傳。但是,袁同禮在1932年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上影印了該館新入藏的抄本《永樂大典》目錄,目錄上鈐有翰林院印章,而《永樂大典》之前正是藏在翰林院[《永樂大典存目》,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2,6(1):93-133]。袁同禮(1895—1965)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成為卓越的圖書館學家。他痴迷《永樂大典》,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調查《永樂大典》殘卷的下落,正如我在《歐洲圖書館藏〈永樂大典〉》一文里介紹的那樣。(寫於2014年12月3日) 

二、《四庫全書》簽佚書單考

 在我博客的其他文章裡②,我已經介紹了中國百科全書的性質,以及他們在輯佚書方面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四庫全書》是乾隆時期纂修的,其中385種書(超過收書總數的十分之一)已經失傳,是從《永樂大典》裡輯出來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輯佚的方式是非常嚴謹的。這也是《永樂大典》多年來一直吸引我的第二個特點,即粘貼在原書內封的《四庫全書》簽佚書單。博德利圖書館所藏19冊《永樂大典》中,4冊有書單;其中3張是刻印的,另一張是手寫的。 


這些書單極為珍貴,因為我們可以借此一窺《四庫全書》編纂者們如何利用《永樂大典》進行輯佚。如果沒有這些書單,這一過程就沒有任何記錄——那個時代的中國學者(如果不是所有時代的所有學者)對這種單調乏味的俗務沒有興趣。因此,在研究歐洲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的時候,我對有無書單的情況做了詳細記錄,並歸納如下:歐洲所藏59冊中,12冊有書單,16冊有書單留下的痕跡,31冊沒有書單。

歐洲所藏《永樂大典》僅佔原書的0.5%,而有書單或者書單痕跡的還不到一半。不但樣本數量太少,而且我們也不知道那些沒有書單的殘卷是壓根就沒有,還是在修復過程中消失了。起初我以為沒人研究這些書單,因為能接觸到原書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而中華書局1960/1984年影印版(我的論文中引用過)僅收錄了正文,未收錄封面、封底及相關內容。所以,儘管歐洲圖書館的樣本數量不多,但我以為研究的大門是敞開的,要麼我自己為漢學研究做出第二個原創性貢獻,要麼一個聰明的學生就這個題目寫一篇學位論文。但是昨天,我的希望破滅了: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里檢索之後,我發現了一篇這個專題的文章,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明清文獻學教授張升[《〈四庫〉館簽佚書單考》,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3):61-66],四庫學是其研究方向之一。

張升先介紹了簽佚書單的結構。這是顯而易見的,接下來我會用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所含書單進行展示。然後他根據書單對參與各卷輯佚工作的30位學者進行考證。根據所看到的書單(主要收藏在中國和日本), 他考證出20位學者的姓氏,以及每位學者分別使用了哪些卷《永樂大典》。奇怪的是,他使用了博德利圖書館一冊《永樂大典》(卷5244—5245)的書單,卻沒有提及另外兩冊(卷15073— 15075和卷16217— 16218),而後者能夠幫他填補空白,考證出另外兩位學者的姓氏,即來自廣東的閔和陳。他也沒有利用美國及歐洲其他機構所藏《永樂大典》。接下來,他考證了輯佚的過程,最後確定了輯佚的確切時間。在上述四個方面的考證中,書單即使不是唯一依據,也是主要依據。

這就是博德利圖書館一冊《永樂大典》所含書單,各項內容分別做了標記: 

博德利圖書館《四庫全書》簽佚書單

A.簽出該冊的纂修官的姓氏

B.該冊所含卷序號

C.所輯佚書的書名,以及輯出內容的條數

D.所輯佚書的種數,以及輯出內容的總條數(一種書輯出的內容可能不止一條)

E.簽出該冊的日期

F.指派譽錄佚書學者的姓氏

所有的書單都是用同一塊版刻印的,上面的時間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只有月份和日期需要手寫(E),據此可知輯佚的確切時間。不知道為什麼,所有殘存的書單都沒有填寫譽錄者的姓氏(F)。

由上面的書單可知,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公曆1773年9月27日),一位閔姓纂修官簽出卷15073—15075,並從裡面的17種書中譽錄20條佚文。

還有一種考證輯佚書數量的方法張升沒有提到。下面這兩個例子就驗證了這一方法。2003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仿真影印出版了《永樂大典》卷7889—7890(非常逼真,像真的一樣),其中包含一張書單;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036—1037則包含了一張手寫書單。 


在這裡,佚書的書名並無二致,但是簽出的條數則以圓圈而不是數字來表示,纂修官一定是一邊翻閱,一邊畫圈,以免遺漏。因此我們能夠得知他們當時是怎樣工作的,跟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方法並沒有什麼區別。

我在博德利圖書館藏卷13872—13873里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證據,這冊的內封有書單的痕跡,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此本無簽」。這個紙條肯定不止字面意思這麼簡單,那麼,還有什麼含義呢?

回到上面那張完整的書單上,可以看到從《古今黈》中輯出兩段佚文,在《四庫全書》及之後的刻本中,書名著錄為《敬齋古今黈》。「敬齋」是作者李冶(1192—1279)的號,李冶是元代著名數學家。輯出的內容包含他的筆記:


輯出兩段佚文中的第一段在這裡: 從《古今黈》中輯出的第一段佚文


從在線版《四庫全書》卷二中可以查到輯出的這些佚文是怎麼結束的:


至於如何根據這些輯出的佚文恢復原書,也就是說,根據什麼順序把這些片段綴合起來,以及如何分卷,我完全沒有頭緒。

時至今日,每當瀏覽這些《永樂大典》殘卷,看到某些失傳的古書能夠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以及精確記錄輯佚過程的這些證據,我依然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之情。這些卷的順序是否合適是另一回事,我會繼續研究。(寫於2014年12月9日)


三、影印版《永樂大典》

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版收錄了絕大多數存世的《永樂大典》,共計730卷,分為20函202冊。1984年,中華書局進行了重印,重印版增加了67卷,分為2函20冊。下面是我所編的目錄:

永樂大典/(明)永樂中解縉等奉敕撰 

北京:中華書局,1960—1984

線裝222冊;20公分

影印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殘卷

內容:

第1—20函 永樂大典 殘七百三十卷.-1960.-202冊

第21—22函 永樂大典 殘六十七卷.-1984.-20冊

之後,《永樂大典》殘卷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現,並不時被單獨或彙集起來影印出版。最近,博德利圖書館已經完成了所藏19冊《永樂大典》的數字化工作。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所藏一冊也已經數字化,並可以在線閱覽。

2002年北京研討會之後, 一批新發現的《永樂大典》被影印出版: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胡道靜撰序;許仲毅,余嵐責任編輯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精裝1冊;30公分

ISBN:7-5326-1285-6

不得不承認,這讓我很鬱悶,因為其中3冊在愛爾蘭,而我還以為自己瞭解歐洲所藏的所有《永樂大典》。這下可好,我還得繼續調查。

令人惱火的是,影印本僅注明所在國家,沒有提及詳細的收藏機構。不過在我看來,這比中華書局影印本稍好一點,因為後者沒有提供任何細節。新發現的17卷中,美國和日本各2卷、英國5卷、愛爾蘭8卷。

英國所藏的5卷在英國國家圖書館,分為兩冊,同事告訴我愛爾蘭的8卷藏在切斯特 • 比蒂圖書館。不久之後,我就從網上查到了美國和日本的收藏情況。詳情如下,一共7冊:

1.卷803—806   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圖書館

2.卷8569—8570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3.卷10110—10112  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圖書館

4.卷13201—13203  英國國家圖書館

5.卷14219—14220  英國國家圖書館

6.卷15957—15958 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

7.卷19866 愛爾蘭切斯特•比蒂圖書館

實際上,最後這一冊,即卷19866,中華書局1984年已影印,但是缺第八頁上半頁,也許是1931年拍照複製的時候漏掉了。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時候把這頁補上了。

不過,跟中華書局的影印版一樣,上海辭書出版社也僅僅影印了正文,沒有收錄封面、封底等。因此,影印版裡沒有《四庫全書》簽佚書單(見前),也沒有任何能夠表明其來源的文字或者細節。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永樂大典》的流傳軌跡都被清除了。

1900年的「使館之圍」中,因為有火災,後又救火,因此有些《永樂大典》殘卷上有大片水漬,切斯特•比蒂圖書館藏其中一冊的最後一頁尤為明顯——我從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的Copying and transmitting,knowledge and nonsense(《複製與傳播、知識與無意義》)[載Original intentions:essays on production,reproduction,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arts of China(《原意:中國藝術的生產、複製和詮釋論文集》),佛羅里達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裡複製了這一頁,同時也複製了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版的這一頁。


影印出版過程中,對書影進行了很多的加工。比如,並沒有按原書的形式去影印,而是把黑色文字提取出來,然後整齊劃一地加上紅色框線。可能是因為編者用的是黑白或者灰度圖片,但是又想做得跟原書一樣。但是,在切斯特•比蒂圖書館藏的某一冊裡,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插圖也被印上了紅色的欄線。


最近,中國國家圖書館計劃原大仿真影印出版所有存世的《永樂大典》。為此,上周我們向他們贈送了博德利圖書館所藏19冊《永樂大典》的高清電子文件。如前所述,這些文件已經全部發佈在網絡上,並已被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版所收錄。博德利圖書館也有一套中華書局所使用的縮微膠卷。這是20世紀50年代牛津大學出版社為我們複製的,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博德利圖書館沒有拍攝縮微膠卷的設備。

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仿真影印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拭目以待。我尤其關注修圖問題,因為卷14607-14709(MS.Chin.b.9)卷端有一段話,毫無疑問記錄了這一冊的來源:

北京,1900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從翰林院的廢墟中搶救出的一冊••••••T.Biggin (寫於2015年5月29日)

附記: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機緣巧合之下,我得知美國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新發現一冊《永樂大典》。當時我正在位於都柏林的切斯特•比蒂圖書館查閱該館收藏的《永樂大典》,那幾冊就放在我的電腦旁邊。休息的間隙,我用電腦查收電子郵件,博德利圖書館同事發來的一個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看到了《洛杉磯時報》(L.A.Times) 的報道。

我記得當時很惱火,因為報導裡提到「讓我們回到19世紀中葉,當時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在劫掠過程中,不少《永樂大典》失蹤或被損毀」。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事實是,1900年「使館之圍」期間,我們偷竊/搶救(隨便你們用哪個詞)了一些《永樂大典》。還好,漢庭頓的報道沒有重復這個錯誤。我打算在第四篇博客里對此進行反駁。 


四、存世《永樂大典》殘卷的收藏情況

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寫了三篇關於《永樂大典》的博客。我一直想寫第四篇,關於存世《永樂大典》殘卷的收藏情況。1900年6月23日,星期六,「使館之圍」期間,翰林院失火,僅有約一半《永樂大典》得以幸存。在此期間,去年巴黎新發現的兩冊《永樂大典》為我提供了新的線索,借此機會一並寫出來。


巴黎新發現的兩冊分別是卷2268—2269和卷7391—7392,翁連溪(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殿版古籍研究專家)和高樹偉(北京大學在讀古典文獻專業博士,碩士論文主題即關於《永樂大典》)已經分別撰文進行了詳細介紹③。

巴黎當地時間2020年7月7日,星期二下午2時,巴黎知名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Beaussant Lefèvre)舉行亞洲藝術品拍賣會(Archéologie-Art d’Asie),兩冊《永樂大典》是拍品Lot231,單冊預估價為5000—8000歐元。

很難找到有關拍賣細節的英文介紹。儘管這一消息對中國人的重要性遠超西方,但是我當時在網上收藏的一些中文報道已經找不到了。因此,我要感謝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許海燕女士,她目前負責存世《永樂大典》的仿真影印工作。這篇文章里的很多信息都是她幫我收集的。我已經把這些信息複製了下來,以便長期保存。

下午4時47分,兩冊《永樂大典》以1萬歐元起拍,瞬間突破50萬歐元,1分半鐘之後,競拍價已經突破拍賣公司顯示屏的極限,競拍價無法顯示。當天競拍成功的那位中國女士從200萬歐元時開始競價,最終以640萬歐元拍得。據悉,拍賣行的拍賣傭金為27%。因此,兩冊《永樂大典》的最終成交價為812.8萬歐元。換言之,超出預估價1000倍以上。

那位中國女士的身份我還不清楚,她代表一位名叫金亮的中國商人前來競拍,而金亮是被翁連溪告知拍賣一事並參與競拍的。金亮是浙江人,上海春竹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奧特萊斯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他資金雄厚且對古籍愛,又樂於公事,曾捐宋版書於浙江圖書館、敦煌卷子於棲霞寺。對中國人來說,這兩冊《永樂大典》能夠回歸中國當然是天大的好事,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夠歸於公藏。

這件事使我重新思考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即存世《永樂大典》殘卷的收藏情況。對中國人來說,其中大約一半藏在國外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2002年4月,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了紀念《永樂大典》編纂600週年的國際研討會,我在會上宣讀了英國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的論文。我後來對那篇論文進行了擴充,涵蓋了歐洲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收錄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所有歐洲圖書館藏《永樂大典》里。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認識到了中國人對《永樂大典》的這份敏感。

在研討會的招待會上,一群年輕而憤怒的記者包圍了我,他們指責我是賊,要求我立刻把《永樂大典》還給中國。我個人是無辜的,但是這一辯解無濟於事;我也沒有資格把《永樂大典》還給中國,同樣無濟於事。一直到現在,我的博客下面還不時有這種憤怒的留言。

他們把《永樂大典》的散失與圓明園浩劫等同起來。但是,這兩件事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1860年圓明園慘遭破壞,完全是英法聯軍所作所為,這件事情我越想越難過。而「使館之圍」的情況並不相同④。

據估算,失火之前翰林院藏有大約800冊《永樂大典》;其中約400冊毀於大火,400冊幸免於難。幸存的《永樂大典》,大約一半在中國,其餘的在「使館之圍"後,很快就被外國人帶走了。但是,很多中國人認為,翰林院跟圓明園同時遭到劫掠,互聯網上能搜到很多這樣的說法。但是,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親自翻閱了歐洲所藏的每一冊《永樂大典》,並在論文所附的表格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們的來源無一例外指向「使館之圍」。沒有證據表明,其中任何一冊在此之前來到歐洲,更沒有此前偷來並隱藏於公眾視線之外的情況發生。

但是,巴黎新發現兩冊《永樂大典》的來源則不同。《永樂大典》對我而言早已不再神秘,現在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他們的來源。非常不幸,人們對此知之甚少——或者,披露的信息太少——好似霧裡看花。在文章最後,翁連溪說,據賣家介紹,這兩冊《永樂大典》乃家傳,他們祖上有一位法國海軍軍人,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冊《永樂大典》,基本確定來源有一定可信度。

如果這一說法屬實,這兩冊《永樂大典》就是唯一在「使館之圍」之前來到歐洲的,而不是外國人從翰林院帶走的。

之所以寫下這篇博客,並不是為了證明《永樂大典》殘卷流傳至國外並被收藏是合理的,而是為了廓清被情感以及缺乏理智所遮蓋的事實。(寫於2021年3月18日,完)


注:

①原文為「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譯注。

②文章鏈接為https://serica.blog/category/encyclopaedias/.

③這兩篇文章分別是翁連溪《新出現的兩冊〈永樂大典〉趣聞》和高樹偉《讀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記》。

④關於「使館之圍」的情況,本人已在《歐洲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綜述》(載2016年5月第3期《文獻》)一文中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原刊於古籍保護研究第十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