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裡的人生(勵雙傑)
尋訪藏書家--在思綏草堂探尋你的家族史
馮惠麗
浙江慈溪有一位家譜收藏家,古籍專家、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善本部原主任沈津先生稱其是「中國民間收藏家譜魁首」,「中國家譜收藏第一人」更是提及他時避不開的頭銜,他就是寧波慈溪家譜收藏家勵雙傑。
藏譜留蹤
對「家文化」的深厚感情
勵雙傑主藏1949年之前的古舊家譜,至今已收藏兩千餘部共2.5萬余冊,包含四百多個姓氏,其中80%是孤本。在勵雙傑的收藏體系中,名人家譜、稀姓家譜、合姓家譜、清乾隆之前的善本家譜、掛譜已形成特色。為了傳播家譜文化,2009年他還創作了一部反映民國時期多方爭奪珍稀家譜的長篇小說《陽謀》。
「我是在1993年收藏到了清宣統三年(1911)的格思堂木活字本《西華顧氏宗譜》,這是我收藏的第一部家譜。」那一年,勵雙傑在慈溪周巷的姚北古玩市場淘古書,突然看到一部32冊的《上虞西華顧氏家譜》,當時對方索價1000元,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我腦子不知怎麼想的,覺得家譜是特別神奇的東西,我就想要。錢付給他的時候,整個手都在抖。」
從那以後,勵雙傑就一頭扎進家譜的世界里,翻著那些質樸的紙張,讀著那娓娓道來的有關家族祖先的故事,「感覺一部家譜就是一部演變著的歷史,特別有意義。」
為了收藏到彭德懷家族的《湘鄉九溪彭氏續修族譜》,他曾經兩赴湖南,再轉山東,最後才從江蘇的一位藏家那裡購得;為了丁福保家族的《無錫南塘丁氏真譜》,在網絡拍賣時出價一百多次仍不肯放棄,最終將其收入囊中……凡此種種,都滿含一位家譜收藏家的熱忱和「痴情」。
家譜是很冷門的收藏,與勵雙傑投緣的同好有,但不多。與其他收藏家譜的藏家不同的是,勵雙傑更關注的是家譜版本,所以,他反倒跟收藏古籍的藏書家更有話題可聊。
勵雙傑安置家譜的地方接近300平方米,雖然做不到恆溫恆濕,但至少可以阻潮通風保持乾燥,存藏條件還算不錯。但在2022年上半年經歷拆遷之後,目前他尚未找到理想的家譜安置地,正在積極想辦法。
最近幾年,重修家譜的風潮興起。在勵雙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大家對家譜開始重視了。「家譜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族源、遷徙的軌跡,還能把好的家風家訓傳承下去。」
服務社會
讓所藏所學發揮能量
在勵雙傑看來,收藏完全是憑個人的喜好。「當你對一件東西津津有味時,對它的喜歡是無可言表的。為什麼選擇家譜收藏,似乎並沒有理由,就是喜歡了。」
舊家譜雖然一樣屬於古籍範疇,但相對於其他的古籍,是很冷門的收藏。以拍賣為例,雖然古籍拍賣中常有家譜出現,甚至也已有過家譜專場,但家譜的真實成交率是令人失望的,這就說明關注家譜的藏家其實相當少。
當被問及日後的收藏目標時,勵雙傑回答:「我只能說並沒有明確的收藏目標,因為我完全憑個人的興趣愛好來收藏。」相比其他的收藏品類,古籍收藏是相對平穩的。藏家中常有年輕人出現,而且很有成就,勵雙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收藏涉及的知識很龐雜,但勵雙傑並沒有為此參加過什麼專業培訓,「因為我們這撥人開始收藏時,似乎就沒有培訓的機構和活動,甚至連相關的專業書籍都很少。當時如果遇有一篇相關的文章,都會讓我如飢似渴去閱讀,去瞭解。」正是因為有這種興趣驅動,勵雙傑才能從這個原本對於他來說陌生的領域中找到新的發力點。
在勵雙傑收藏的名人家譜中,有些是國內許多省級圖書館甚至國家館所未收藏的,在數量上,不少地方館藏更是望塵莫及,以《韶山毛氏宗譜》為例,這麼全面完整的毛主席族譜,在民間已知的只有兩部,其中一部就在勵雙傑手裡。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勵雙傑對此很關注,並積極地去學習瞭解。在他看來,這不僅可以幫助行業從業者建立更加清晰的目標,更可以讓整個古籍收藏業都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讓他自己也更有信心專注自己的收藏,同時也深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家藏保護好利用好。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來思綏草堂「尋根」的人絡繹不絕。曾有嵊州潘氏族人求助過他,彼時,潘氏家族想要重修族譜,可原本早已丟失,再修新譜也幾乎不可能,他們四處打聽,最終在勵雙傑這裡找到了潘氏家譜,並希望可以請回家譜,勵雙傑沒有猶豫,以原價將此家譜賣給了潘氏族人。
如此例子數不勝數。但也有很多人只是慕名而來,並未事先同勵雙傑聯繫,因此難免未達預期。「他們最好先跟我聯繫一下,確定一個大致範圍,這樣找起來也方便一點,也不至於白跑一趟。」
研藏一體
做獨步天下的專題收藏
至於藏品修復方面,勵雙傑認為家譜收藏有其特殊性:「如果只是普通的版本,能妥善修復,當然是最好的。但家譜有很多的特殊版本,比如開本厚大的明版家譜,一旦拆線修復,就再也回不到它原始厚度的狀態。還有很多家譜是多眼針裝,是其他古籍中所極罕見的。修復後,多針眼裝的形式也將不復存在。就算依原樣恢復,也不能再看到原貌。所以我總是認為,修復需慎重,不能把保護最後變成了對文物的毀壞。」
挖掘家譜中的史料價值,是勵雙傑一直在做的。他出版的《中國家譜藏談》《名人家譜摭談》《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種》等專著,就是家譜的研究成果,他曾經也在本報開闢過「雙傑說譜」的專欄:「我是《藏書報》忠實的讀者和好朋友。」
到目前為止,勵雙傑手中有兩個目錄,一個是簡目,一個是提要。簡目很簡單,只包括譜籍、題名、卷數、作者、版本和冊數。提要則做到能詳盡詳,每部家譜的提要,少者千字,多者萬字以上,大部分在一二千字之間。據勵雙傑介紹,目前提要只完成所有家譜的三分之一,還在逐步完善。
2018年上海圖書館主辦「中共一大代表暨館藏革命家族譜特展」,其中的中共一大代表家譜全部由勵雙傑提供。2019年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國家圖書館主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古籍展示,勵雙傑也參與其中,成為全國31位藏書家中的一位。
「我在其他圖書館中也做過幾次展覽。現在我在社區內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展廳,長期展出一些有特色的家譜,歡迎有相同愛好的師友光臨指導。」
利用數量龐大的藏品,勵雙傑已主編出版以「思綏草堂」為品牌的《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匯刊》《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家訓百種》《思綏草堂藏稀見鄉土文獻匯編》《思綏草堂藏中國民間祠堂文獻匯編》等多部大型叢書。《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匯刊》自立項起,即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第一輯出版後,獲得2012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直至第六輯,又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這些,我認為都是讓自己的藏品利用活起來的舉措。」當然還有其他的措施,比如家族史料的查閱、藏品的展出、家譜的複製等,都是勵雙傑讓自己的藏品活起來的具體方式。
詩書傳家
期待呈現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
「離我幾十千米的天一閣是我很好的榜樣,如果能讓自己的藏品傳下去,當然是最好的,但這樣的可能性非常小。」勵雙傑表示,到目前為止,他雖然還沒有認真考慮過捐贈公藏的想法,「但我想,國家的政策會越來越好,公私藏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也一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
對於勵雙傑來說,目前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思綏草堂條件的改善。因為拆遷,他暫時把藏品安放在一個臨時的地方,這是當地政府為他尋找的「藏品落腳地」。但因為在小區內,有很多不適宜的地方,比如面積不夠,比如防火防潮達不到藏品保護的標準等,都是讓他頭痛的問題。「我還是期待能有一個更適合存藏古籍的環境,讓這些珍貴的家譜得到更好的保護。」
原載藏書報2023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