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籍善本

談古籍善本

沈津

近日,由原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部主任、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聘專家沈津圍繞「中華古籍之魅力」在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開講。什麼樣的書才能稱為「善本」?哈佛燕京圖書館選書借書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民間收藏古籍情況怎樣?《晶報》記者對沈津進行了訪問。

善本的標準不能「一刀切」

沈津介紹,目前散落在國內外的中華古籍大約在5000萬冊左右,就收藏實力而言,國內首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次之,海外則以哈佛燕京圖書館為之最。沈津說:「哈佛燕京圖書館目前收藏的中華善本在4000部、4至5萬冊左右。該館僅‘明刻本’就有1500部,其中藏有國內各大圖書館所空缺的版本就有189部之多。所以,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18年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國內所無的古籍善本以彙刊的形式編出,總共是67種37大冊,參考標準就兩條:國內空缺和有學術價值。」

善本的標準不能「一刀切」。沈津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國家有國家的標準,每一個圖書館的標準都不一樣,但都可以互相參考。「比如私人藏書家,他收的,可能有他祖先的東西,覺得是傳家之寶,要把它保留下來。但是別人可能說,我也不認得這個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就像家譜一樣,你家的家譜,視若枕秘,別人也不覺得怎樣。哈佛燕京藏的中國善本原則上截止到乾隆60年(1795),以後就要看難得不難得了,還有一個人的問題,就是很多學者有批校題跋,你覺得這個學者很重要,書的質量也好,又是真跡,也可以列入善本。」

圖書館應為「天下之公器」

沈津曾任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部主任,據他介紹,哈佛燕京圖書館刪選善本的原則和大陸的原則不太一樣。「舉個例子,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印了一套《北京圖書館藏善本叢書》,裡面的《樂律全書》,是明代嘉靖刻本,你說難得嗎?一點都不難得,目前至少有10部以上存世。北圖資源那麼多,你說印這個幹什麼?我的原則是,我有別人沒有我才印。你有、我有、他有,至少十個圖書館有,印來幹什麼?你要做得好、超過前人,才好。我說的前人,是1940年代那些老人所做的,你要能超過他們才做啊。但你拿來一比,1940年的和1990年比,現在的是不能比的。現在做建築的有那麼多豆腐渣工程,古籍出版也有,打著「國家」的名號,但做出來的東西,絕對不如日本,也不如中國台灣地區,太難為情了。」

燕京圖書館之所以為眾多古籍研究者所嚮往,在於「限制」較少。「國內的圖書館,你要去看善本書,肯定是要受限制的,或者要介紹信,或者你想複製、拍照要限量付酬,說得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手續。在哈佛的圖書館,也要手續,你只要出示你的證件ID,就可以了,你跟他說你現在需要這部善本書,告訴他號碼,他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把書送到你的桌子上。你可以隨意抄錄、拍照。」沈津說,到哈佛燕京來做訪問學者不容易,哪怕有三個月、半年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學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你的目標,作為圖書館就應該全力配合你。「你所做的研究、完成的論文,將來印出來,大家可以共享。這就是我們說的‘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不僅是哈佛燕京圖書館所有收藏的書及文獻是公器,你將來形成自己的成果也是公器。」

「公文紙印本」的傳世價值高

談及中華古籍的傳世佳作,沈津表示,「公文紙本」的傳世價值頗高,其數量佔現存古籍的百分之一不到。沈津說:「所謂‘公文紙本’,在版本學界和目錄學界通常稱為公文紙印本,也稱公牘紙本、文牘紙本、官冊紙本等,是古籍刻印本的一種特殊形態,專指宋元明時期利用官府廢棄的公文檔冊賬簿(包括私人書啓等寫本)紙背刷印的古籍,亦即古人利用公私廢舊紙張背面印刷的古籍印本,價值頗高。現存的公文紙本最早為宋代,元明時期相對較多,清代很少見。」

宋版書為什麼如此珍貴呢?沈津說,不僅是宋版書刊印精美,裝潢考究,刻印的書籍內容近於古本,宋人工書法,崇尚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字體,風氣所尚,也影響到版刻事業。更重要的是後代的兵禍戰亂、水火天災,給宋版書帶來了厄運,流傳下來的書籍猶如鳳毛麟角。而早在明清時期,宋版書就是藏書家競相搜求。「明末崇禎年間,著名的刻書和藏書家毛晉,為搜求宋版書,在他的藏書樓門前懸掛徵求啓事:‘以時下善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見宋版書的珍罕。」

「儘管‘宋版書’難得,但並非所有‘宋版’都有價值。如果保存不好,只是殘頁,即使遠至宋版,也不及品相完整的明版、清版書珍貴。」沈津表示,就古籍的價值而言,最重要的在於其是否具備文物性、藝術性和學術性。他說:「除了‘3性’,還有5個層級的劃分標準:即明代及明代以前所出版的所有刻本、抄本;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不超過5部)的刻本、抄本;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比如章太炎等。」


民間有很多孤本收藏,特別了不起

晶報:古籍這麼珍貴,應該怎麼保護?

沈津:與其被蠹魚破壞後難以修復,還不如提前做好防潮措施。比如在書架內放置樟腦丸,準備好防潮機等等。此外,光輻射會影響古籍紙張的耐久性,在保存古籍時還要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古籍受潮時也不能放在陽光下晾曬,要在陰涼通風處自然晾乾等等。


晶報:目前民間的古籍收藏多嗎?

沈津:國內有很多一流的收藏家,比如韋力。還有勵雙傑,他是浙江慈溪人,收藏家譜,收了1800多種,是中國收藏家譜最多的一個。收藏印譜的林章松也是奇人,收了1800多部,很多都是元明清的,大概稱得上是華人世界里印譜收藏最厲害的了,但他很低調,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他,所以說民間收藏是一股勢力。他們對於藏書大都是「只進不出」,也在不斷向前進,為傳統文化做研究,貢獻力量。現在,民間收藏的數量可能佔不到5%,其餘95%以上都在圖書館收藏,但是這5%的收藏也不能小看,有很多是國家沒有的,很多是孤本,特別了不起。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經歷災難、戰爭、政治運動中保存下來,實在很難得。

晶報:古代買書到底貴不貴?

沈津:很貴。以一個縣官的俸祿只能買幾部書而已。

晶報:目前古籍造假的現象嚴重嗎?

沈津:非常嚴重,最多的是在拍賣公司,一切為了錢。

晶報:古籍保護的現狀如何?

沈津:時間緊迫,青黃不接。古籍不能再生,完全靠技術性的延續,而修復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破損的速度。且修復人才很難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個。年輕人願意坐這張冷板凳的又少,所以形勢其實很不好。

以上內容摘自《晶報》,原題為《沈津:造假古籍,最多的是在拍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