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不完全以時間為線
善本不完全以時間為線
沈津
本文是《深圳晚報》對古籍善本專家沈津的採訪,其中談到了古籍善本的定義和民間藏家的影響,以饗大家。
善本不以時間為線,以稀為貴
深圳晚報:現在劃分善本的時間是怎樣?
沈津:現在一般是按照清代乾隆60年前,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時間線一刀切。比如太平天國時期的出版物,國內現在留存的不到10本,其餘的大都被傳教士帶去國外,所以基本都算是善本,還有延安時期的出版物流傳到現在的也很少,因而也很珍貴。總的來說,善本的標準還是按照「以稀為貴,難得、珍貴的圖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線」。
深圳晚報:版本判斷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沈津:主要還是看兩點,字體和紙張。另外,圖書的裝幀、印章用來輔助。但這個還是沒有捷徑,還是多看多記。
深圳晚報:您非常幸運,在海外接觸到大量古籍善本。
沈津:確實,在海外圖書館看古籍很「享受」。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裡,我看到了大量1949年以前的圖書,尤其是元、明、清朝的善本和大量近代書。大約是民國初年,有很多古籍被人從大陸陸續運到美國,除了燕京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耶魯、哥倫比亞等很多大學的東亞圖書館也藏量可觀。並且海外古籍的質量也很好,有很多收藏都是內地沒有的,加上有西方學者用西文寫作的研究中國的學術著述,從而得以看到西方視界裡的中國。
很多訪問學者到了這些圖書館,就像是「小老鼠進了大米倉」,使勁汲取知識。除了做研究看書,成本也便宜很多,最重要的是大大開闊了收藏古籍的眼界。
比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很多大學教授到了台灣,在那邊做研究,成果大都發表在圖書和雜誌上,這些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都看不到,後來我在燕京圖書館裡居然看到了。還有,內地以前沒有版本學雜誌時,台灣中央圖書館的館刊也給版本學研究者提供了參考。
做「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深圳晚報:您回國後,很多圖書館都給您拋出橄欖枝,但您後來選擇了中山大學圖書館,這兩年您在那裡都做了些什麼呢?
沈津:當年我選擇中山大學圖書館,主要是那裡收藏的古籍善本基礎就很好。除了數量上可以名列全國前五,還很有自己的特色,加上館長程煥文思考前瞻、思維活躍,一直在為推動圖書館前進,增強館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就有意加入。另外,圖書館還有個古籍修復基地,是國家文物保護項目。
這兩年,我在中大除了與外國圖書館合作,修復西文古籍,另外就是做善本書目,希望做一本可以體現中大館藏資源的書目,雖說是「無錯不成書」,不過我在工作中還是盡量避免出錯。工作中,我一方面自己也還在堅持學習,另一方面也是把我自己多年在版本學的工作實踐告訴給同事。比如有一次,有個同事拿到一本書,說這本書無序無跋,怎麼整理?我拿過來一看,就立即斷定這本書肯定不是在大陸東部地區,根據圖書採用的皮紙判斷應該出自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後來看到書中有一個圖章很有意思,寫的有「刻、印、篆」,就大致可以推斷出這本書應該是一家刻字店,並且是刻字、印刷一條龍的,這個圖章就是小書店推銷自己的辦法。
我還在做一件事,就是給圖書館裡日本、韓國、越南出版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著述寫提要、善本書志。這些書的數量不小,寫三四千種書的提要跟寫一兩篇又不一樣,得有一定的模式,我一般就是先讓學生寫一篇,再通過實踐訓練,同時借鑒前人著作經驗,讓學生寫作慢慢積少成多,也算是培養人才吧。總之,一直堅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民間收藏家是一股勢力
深圳晚報:國外的館藏和內地的古籍善本收藏情況又不太一樣,內地民間有不少搞收藏的。
沈津:國內有很多一流的收藏家,比如韋力。還有勵雙傑,他是浙江慈溪人,收藏家譜,收了1800多種,是中國收藏家譜最多的一個。收藏印譜的林章松也是奇人,收了1800多部,很多都是元明清的,大概稱得上是華人世界里印譜收藏最厲害的了,但他很低調,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他,所以說民間收藏是一股勢力。
他們對於藏書大都是「只進不出」,也在不斷向前進,為傳統文化做研究,貢獻力量。現在,民間收藏的數量可能佔不到5%,其餘95%以上都在圖書館收藏,但是這5%的收藏也不能小看,有很多是國家沒有的,很多是孤本,特別了不起。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經歷災難、戰爭、政治運動中保存下來,實在很難得。
深圳晚報:那您接下來還有什麼打算?
沈津:我打算寫一本《新書林清話》。《書林清話》這本書很好,是文獻學、目錄學必看書目,作者學問也很好,但都引的是各家的藏書志,所以現在也有個問題,一些文獻學、版本學上的很多觀點都是千人一面,很少人有實物研究。
比方很多人說宋代書籍裝幀都是蝴蝶裝,但我就有個疑問,說這話的人有親眼看過宋本書麼,看了多少呢,內閣大庫、國史院的蝴蝶裝都屬於內府,但除了官刻,還有大量仿刻和私刻,很多仿刻本都不是使用蝴蝶裝幀。所以我做研究,一定要親眼看到第一手材料,比如研究明代書籍價錢,我一定要看到有書價的印才行。因為版本學、文獻學永遠研究不完,寫別人沒寫過的,才有意思。
深圳晚報:但現在的人根本沒有條件看到實物啊。
沈津:確實是,古籍版本再不做,就來不及了。圖書館現在有個現狀:青黃不接。一方面是很多拍賣行頂替了舊書店,很多普通人根本沒有條件接觸到大量古籍,這種情況下私人能出人才就很了不起。過去,很多雜物店小老闆後來養成大本事,成了大專家,就是看得多,練就了本領,做這一行沒有捷徑,還是要看多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