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的魅力

「宋本」的魅力

沈津


一、傳世「鳳毛麟角」

兩宋時期(960—1279),由於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官私刻書及坊間刻書都極為繁盛,刻書範圍已包括經、史、子、集各類圖書,刻印質量上乘,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本。直到現在,在近十多年出版的各種古典文獻學、古籍版本學的專書里,都會有一章或一節專門介紹宋代刻本;有一些文章甚至專以宋刻本為題,但細細讀來,真正對鑒定宋刻本有心得體會者則不多,尤其是道及鑒定宋刻本中似是而非的版本時,多數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筆者所見宋刻亦不多,50餘年來,也不過三四百部而已,即使是過去寫成的4000余篇善本書志,宋刻本也只有40部左右,是個零頭。究其原因,應是水、火等自然災害及戰爭兵燹造成宋本大量被毀,流傳稀少。

北宋刻本至今已是鳳毛麟角,多為孤本。如傅增湘在《藏園群書題記》中記錄的北宋刻遞修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半頁十行十九字,就為海內孤本,數百年不見著錄。而南宋刻本傳世相對較多,其中也有不少遞修本,然究竟有多少存量,則很少見於報道,一般都以宋元並稱。據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教授、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阿部隆一教授調查(日本《朝日新聞》1977年6月28日晚刊報道),宋元版本在日本有890部,620種;中國有1500部,1000種;台灣有840部,500種,這些書不包括大藏經之類。阿部從1960年開始調查日本各文庫所藏中文善本,有《中國訪書志》一文被收入《阿部隆一遺稿集》里。但他所說的這個數字應是估算所得,據我所知,僅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元版即有1600部,上海圖書館約800部,北京大學圖書館約400部,台灣地區500部,日本600部,歐美地區約30部。


二、佳話廣為流傳

宋版書在明代就十分珍稀,為當時的藏書家及文人學者所看重,至今有很多關於宋本的佳話流傳。比如有一部宋版的《漢書》就曾讓數位大家夢寐以求、視若珍寶。這部《漢書》,為元代趙子昂(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楷書四大家」之一)家故物,字大如錢,作歐陽詢體,羅紋紙印,卷首有趙子昂自畫戴笠像。明嘉靖間,此書流傳至陸深(弘治十八年進士,松江府人,是文學家、書法家,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處。明代獨領文壇二十年、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對此書夢寐以求,後來鬻去太倉的一座莊園方得之,亦繪小像於次帙。京山李本石維注:若得此書,當每日焚香禮拜,死則殉葬。後錢謙益從徽人手中以千二百金贖出,失二冊,終懸金二十求得之,先質於毛子晉,後竟於崇禎十六年(1643),以千金賣於四明謝三賓(象三),錢氏自謂,書去之日如李後主揮淚對宮娥,生平第一煞風景事。順治十五年(1658),此書歸張新陽,錢氏尚及見而跋之。不數年,新陽之書亦流落在外。乾隆時,詔求遺書,婁縣周忠倚以之呈進,遂藏天祿琳琅,高宗繪御容其上並有御題,但是,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天祿琳琅藏書都付諸祝融,此部宋版也為六丁收去。

與王世貞同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南雍司業(相當於南京國子監副長官)的朱大韶則曾以美貌的婢女去換取一部宋槧《後漢紀》(袁宏撰)。這段「美婢換書」的故事,最早見於《遜志堂雜鈔》,後被無數人傳述。其後,有一位名叫陳崇本的收藏家,曾見友人吳縣張塤家藏董其昌書卷真跡,對之心醉不已,亦仿效明人朱大韶以美婢換宋刻《後漢紀》之事,欲以家中美婢伴雲易之,然為張氏所婉拒,未能如願。此可為「美人換書」之後續故事,當為收藏界的另一談資。

宋本書之所以受到藏書家的青睞,還因為宋本的內容更接近古本,且紙墨考究,刊印精美。朱大韶藏宋刻本《六臣注文選》一部,有王世貞跋,雲:「此本繕刻極精。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澄心堂紙,是指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所製成的紙。因其卓越的質量被評為中國史上最好的紙(比黃金還貴),曾得到宮廷和名家的喜愛,成為歲貢中不可少的藝術珍品。明末書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紙時,感慨說:「此紙不敢書。」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傳世之作《五馬圖》,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起草的《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閣帖》等,均取澄心堂紙作。北宋著名書法家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曾經題寫《澄心堂帖》,贊揚澄心堂紙品之精美。而奚氏之墨說的就是奚超和兒子奚廷珪為避唐末戰亂,卜居安徽歙州時,首創皮膠入墨,燒制而成的墨錠。其「堅如玉,紋如犀」,得南唐後主李煜大加贊賞,命奚廷珪為「墨務官」,賜以國姓,改名李廷珪。一部宋本竟用澄心堂紙、奚氏之墨去印,價值不言而喻。


三、流傳背後的感性意義

我有時在想,每一部古籍善本的背後,或許都有它更感性的意義,因為每一部書的流傳都要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比如,作為蘇東坡文集中最著名的版本——《注東坡先生詩》全帙四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為翁方綱所得,首有東坡小像,又有翁方綱四十歲小像,再有乾隆、嘉慶以來名家題跋,印記累累,更為可寶。每逢十二月十九日坡公生日,翁方綱必焚香設宴,招待友朋同好等人鑒賞。這種拜蘇的行為,當可視為一種對古人的敬畏之心。然此本在二百年內七易其手,到清光緒年間,為袁伯夔(思亮)花三千金得之,珍愛之至,並存於夫人室內,然不慎失火,當時袁氏悲慟之下,欲以身共焚,後為人攔下,併入火中搶得劫餘數冊,每冊邊欄四圍,盡為燼毀。此本題跋皆名人,如閔貞、華秋岳、朱畦雲、顧蒓、英和、桂馥、陳崇本、張塤、何紹基、伊秉綬、阮元等,或繪畫,或題詞,觀款至邵位西、曾國藩而止。

《唐女郎魚玄機詩集》,宋代陳宅書籍鋪刻印,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女詩人魚玄機的詩文集。魚是陝西西安人,出身貧寒,但姿色出眾,喜讀書,擅吟詠,關於她的生平事跡史志無載。魚玄機詩傳世僅50首,此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收詩49首,僅十二葉,是現存收錄魚玄機詩最全、刊刻最早的本子。此書在流傳過程中,曾有多位名人題跋(題詩者15人、題詞7人、題跋6人、題有6人,共28人),十分珍貴,更妙的是,在這部書中還有鈐印128方,余集(秋室)繪魚玄機肖像一幅。余集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至侍講學士,擅畫山水、花卉、禽鳥、蘭竹,尤工仕女,無不精妙,工書及詩畫,時稱三絕,余集還繪有柳如是小像,極妙。這些都蘊含了學者們對魚詩的感受,諸家題跋則留下藏書佳話。陳宅書籍鋪所刻唐宋人詩文集傳世極為罕見,此集為孤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最近剛剛出版的張波《唐女郎魚玄機詩史話》,就是對這一位唐代女詩人及馳的著作的版本作了最全面最細緻的詮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作為政治家,王安石一直備受爭議,但是作為文學家,王安石則享有較高的聲譽,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集在他死後才得到整理刻印,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的版本,宋代即有兩種,一為宋紹興龍舒郡齋刻本,一為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兩浙西路轉運司王珏刻元明遞修本。而明代則有八種,包括明嘉靖三十九年何遷刻本、明隆慶五年邵廉刻本、明萬曆四十五年王鳳翔光啓堂刻本等。

但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南宋紹興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王文公文集》,原為一百卷,現殘缺,僅存七十五卷,九百四十餘頁。此書之珍貴,在於印刷時,利用了當時政府部門用過的舊公文紙來刷印,約有七百八十餘頁,這些舊公文紙上字跡清晰,易於識讀。書內有文書53件,62人的信札,共310通,其中洪適、黃祖舜、葉義問、張運等見於《宋史》,見於其他記載者有二十餘人,中有達官、貴爵、逸士、名家,書簡中有友誼存問、官場交際之內容。書簡紙幅頗廣,行距寬大,為後來所罕見。文書則為隆興年間舒州地區紹興的公牘,這些公牘主要是官方文書和舒州酒務酒帳,頗多珍貴史料,也是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最為原始、直觀的材料。宋代公文紙堅韌瑩潔,可以長期保存,而使用逾期公文紙印書,亦敬惜字紙之一舉。宋代所存公文紙印本,僅有十餘種,而此書之公文及函札已使《王文公文集》成為稀世之寶。

龍舒本原藏清內閣大庫,光緒末年流入寶應劉啓瑞食舊德齋,後入南通吳氏、吳興芮氏,二十年代後,不知所蹤,直至四十年代初始現,被武進王氏攜去香港。1985年,王氏出於愛國熱忱,捐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書大小套色影印三百部。同年,上海博物館將《王文公文集》書頁背面的文字全部影印出版,取名《宋人佚簡》,一共五冊,書由李一氓題簽,顧廷龍撰序。

綜上,正因為珍貴、稀罕,難得,所以宋本本身產生了一種魅力,讓明、清乃至近現代的收藏家們視之若奇珍異寶、和璧隋珠般,為之不遺餘力,趨之若鶩。

原刊藏書報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