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兩題

《永樂大典》兩題

沈津


一、巨細精粗  粲然明備 ——也說《永樂大典》 

「巨細精粗,粲然明備」是明成祖御撰《永樂大典》序言中的贊語。作為明代重要類書的《大典》,對其價值和流傳的論述已有好幾本專著出版,前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又因《大典》修成600週年而舉行學術研討會,我雖被邀,但因故未能前往。關於《大典》,幾十年來,寫的說的已夠多的了,豈容我來說道。不過寫一點別人不寫的雜事,或許還能成為讀者諸公茶餘飯後之談資。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讀了1938年出版的郭伯恭著《永樂大典纂修考》,這本篳路藍縷之作,是後來者必讀之本,因其資料詳盡,故對研究者有極大的啓示。1986年,我在美國作研究時,收到中華書局張忱石兄寄來的他著的《永樂大典史話》,初讀之下,也深感他為了搞清《大典》的來龍去脈,可真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由於兵燹、內盜等原因,如今國內所存《大典》,僅252卷並2頁,距原數22877卷相差甚遠,只是零頭而已。如今國內收藏最多者,當然首推中國國家圖書館,計存246卷。由於罕見流傳,故國內南京圖書館、四大學圖書館所藏,也僅一冊而已,即使在規模上僅次於國家圖書館之上海圖書館,善本圖書汗牛充棟,但《大典》也只有一冊並一頁。

先說「一頁」吧。早在1950年7月,上海市文管會設立圖書整理處,著手籌 備上海圖書館,而1951年,籌備處以舊人民幣八萬元(今八元)從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夏玉琛處購得一頁《大典》,那是卷1191內之第四頁,內容屬《易經》。雖僅一頁,但也是難得之極,所以上圖將之作為「等級藏品」,呵護有加。

而20世紀70年代中,上海市文物圖書清理小組在整理接收「文革」中「抄 家」圖書時,居然發現《大典》一冊,並移送上圖,那是卷7322至7324,「郎」字韻。內里皆為明以前職官名涉及「郎」字者,如太子司議郎、典膳郎、內宜郎等,計27種。其釋文又分「沿革」及「事實」,前者多為引用正史,後者則源自方志、 別集等。

此冊《大典》,卷內鈐有「顏退省堂」、「鄗客棣生過目」兩印。原來這是顏惠慶的舊藏。顏惠慶,字駿人,上海人,是直系的重要人物,民國時期著名外交家,曾在四任內閣裡任外交總長,還曾做過國務總理以及駐德、駐英、駐俄公使。1949年2月,他曾作為和談代表團非官方代表前往華北,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晤談。他有三子四女,長子即為棣生,肄業於英國沙德厚斯皇家軍官學校。此本《大典》後為顏的大女兒櫻生(曾留學美國)及其夫孫子敬所有。由於《大典》並非一般圖書,且為某處「抄家」移交上圖者,故上圖較為重視。

顏惠慶的藏書並不多,但是在他來說,曾有兩次大的捐獻,第一次是在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將存在天津的中、外文圖書2900冊捐給南開大學;第二次是解放後,他又將存在上海的中文藏書3100冊捐給了聖約翰大學。而顏棣生又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將顏惠慶在北洋政府時代之私人重要檔案文件,分批捐獻給了上海圖書館。1983年10月4日,顏棣生在重病臥床、不能多說話之際,仍念念不忘《大典》的歸宿,於是他致信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師廷龍先生,道及其妹夫孫子敬自美返國探親。他說:「我及舍弟植生將盡力動員他將那冊 《永樂大典》真本捐獻國家。竊以為先生不妨也設法與他接觸。」並將具體時間與旅館等信息詳細告知。以後的事,則是孫子敬先生將《大典》正式捐贈給了上圖。遺憾的是,玉成此舉的顏棣生沒過多久,即以癌症不治而去世。所以顧先生在聽到此噩耗時,即寫下了「不勝悼念」之詞。

上海圖書館在20世紀60年代初,即利用館內工場影印稀見館藏書刊,70年代末,又影印元刻本《農桑輯要》、明刻殘頁《京本忠義傳》以及《大典》等,全部按原裝大小印成,作為禮品贈送或作交換用。當時《大典》印了200冊,裝訂時,也由有經驗的師傅做成包背裝,以力求逼真,忠實於原明嘉靖寫本之風貌。當然,中華書局在影印《大典》續編時,也將之收入。

我在美國作研究時還見到一些《大典》,那是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海外所藏最多者,大約就推「國會館」了,共有40冊之多。記得那時我來該館三次,相加共一個多月,就被「關」在一座鐵籠子似的善本書庫里,雖可盡情瀏覽各種善本,但是那時我的心思全部放在當年王重民先生所沒有見過的200餘部從日本東京移至國會館保存的宋、元、明代的善本書,而它所珍藏的《大典》,我翻閱了僅十來本而已。對這些《大典》,王重民先生在他的《中國善本書提要》中都已作了較詳的敘述。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所存的兩冊,為卷7756至7757,「形」字韻;8841至 8843,「油」字韻。那是20世紀40年代「燕京」從北平買得的,我曾在別的文章里作過介紹。此外還有一冊存於哈佛的賀騰珍本圖書館。而據我所知,在波士頓市圖 書館尚有一冊,但我直到今天也無暇專門去作「探視」。在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的兩冊,為卷14949,即《婦人證治》第二十五;又卷20573,即《大寶積經》卷八。《大寶積經》卷八末寫有「重錄總校官秦鳴雷、王大化;分校官林燫;寫書官沈洧;圈點監生馬承志、吳璥」等銜名。這些都是「鎮館之寶」的藏品,它們的價值和難得程度也絕不亞於宋元版本。

紐約市公共圖書館藏的一冊,國內很少有人知曉,那是卷15957至15958,「運」字韻。此冊有火炙燒殘痕跡,顯為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之物。《永樂大典史話》內的「現存《永樂大典》卷目表」未收。「運」字韻如今所存僅有六卷,連此才八卷而已,另六卷分別藏日本東洋文庫、美國國會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去年11月,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李偉國兄送了一部影印的縮本《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給我。翻閱後,始知內里已經收入紐約市公共圖書館所藏之本,但我所不明白的是胡道靜先生的序中雖對《大典》的敘述極為清楚,但是所謂「海外新發現」的數冊《大典》,都未能交代藏書單位,這是甚為遺憾的。

《大典》在台灣地區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是前北平圖書館的藏書,有54冊之多。由於其財產權屬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中並無著錄,看來還是十分謹慎的。而台北「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八冊,其中兩冊為卷13991「戲」字韻、卷20478至20479 「職」字韻,那是1940年,鄭振鐸等人在陳立夫、朱家驊同意下,冒著危險,在上海組織 「文獻保存同志會」,利用「中英庚款」所購得,所以書中鈐有「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保存文獻之章」。又卷15897至15898「論」字韻,是周越然言言齋的舊藏。而卷485至 486「忠」字韻的封里粘有乾隆間四庫全書館纂修官發寫原籤條,那是更為難得的了。順便提一句,台北「國圖」特藏組主任顧力仁先生已出版的博士論文《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是一本有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尤其是後面所附錄的「《大典》存本待輯書目」、「《大典》研究數據論文索引並提要」極為有用。

至於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也有三冊,其 中一冊卷3401「蘇」字韻,則是《永樂大典史話》未收的。


二、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二本《永樂大典》

過去曾寫過一篇「也說《永樂大典》」(見《書城風弦錄》),裡面提及「燕京」藏的二本《大典》,但未細說,故再寫此小文,聊作補充。 「燕京」的二本《大典》,為卷七千七百五十六至七千七百五十七、卷八千八百四十一至八千八百四十三。

卷七千七百五十六至七千七百五十七為十九庚韻,全為「形」字(最後一葉為「侀」字)。此本有四庫館臣飭鈔之剩錄單,由纂修官莊承籛簽出,可證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時曾提用者。剩錄單有「纂修官莊陝簽出第七千七百五十六,五十七,卷內《採真集》、韓淲《澗泉日記》、馬明叟《實賓錄》、《王融新對》、《燕語考異》、《古今事通》、《江淮異人錄》、《燈下閒談》、《三境圖論》、《尚意譬喻論策》、《敬齋泛說》、《續後漢書》、汪藻《浮溪集》、馬明叟《實賓錄》、《劉文貞公集》、《鄭氏譚綺》、《唐鱠》、姬知常《雲山集》、《僧文珦集》。共書拾玖種,計貳拾玖條。乾隆三十八年月日發寫剩錄。」又書後附葉署有「重錄總校官侍郎臣高拱、學士臣胡正蒙、分校官編修臣呂旻、書寫儒士臣吳一鸞、圈點監生臣徐克和、臣歐陽卿。」「形」字卷內將自古以來古籍中於「形」之哲學與物理,收羅殆盡。其輯佚各書,如《灌畦暇語》、《江州志》、《南康志》、《燕語考異》、《玉融新對》、《有官龜鑒》、《蕭了真集》、《李方叔文集》、《群書足用》、《江淮異人錄》、《內翰談苑》、《三境圖論》、《史樂書》、《經學明訓》、《唐鱠》、《四書章圖》、《僧文珦集》、《太玄寶典》、姬知常《雲山集》、吳筠《步虛詞》、陳纂《葆光錄》、唐柳常侍《言旨》、宋薛季宣《浪語集》等,恐是今已湮沒之典籍。此本為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於一九三一年在北平購得,價為三佰圓(「哈佛燕京」隸屬學社,購書經費都由學社支持)。先存之於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後始運美。是年十月以前入藏「燕京」。此本,北京中華書局以及台北世界書局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都未收入。

查《裘開明年譜》一九三一年四月八日,裘開明致白雷格信中雲,「已經為哈佛買到了一卷《永樂大典》,價格是叄佰圓。」可惜的是,沒有說是購於何處。此信還說到「去年夏天,參觀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獻時,翟林樂博士告訴我,鄧羅先生有兩卷《永樂大典》要賣。翟林樂博士還說鄧羅正考慮將它們還給中國政府。他是想出售還是捐贈,我還不知道。你最好能寫信給鄧羅先生,問他是否願意賣或捐贈。鄧羅先生所擁有的兩卷沒有被袁同禮列在他的《永樂大典》現存卷冊的統計表上,可能因為他不知道。袁先生的統計表發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通訊》上。我還沒看到鄧羅先生的收藏,翟林樂也不記得是否有圖解。如果它們有圖解,而且有可觀的長度,我認為值貳佰到陸佰美金。《永樂大典》在北平的價格一卷從貳佰伍拾到陸佰圓不等,取決於這些特殊卷冊是以什麼形式出版的,是否有圖解,有多少頁等。你能從伯希和教授那裡瞭解《永樂大典》的情況嗎?據說有一位法國女士有意出售一卷《永樂大典》。」 五月六日,白雷格覆裘開明的信中說,他已經開始著手《大典》的事了。並說「我等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收到伯希和教授關於巴黎所藏的《永樂大典》回信,這件事情已成泡影。」如此看來,當時在英法兩國的民間,都有當年所劫的《大典》殘冊,只是「哈佛燕京」沒能得到。 卷八千八百四十一為二十尤韻,全為「油」字;卷八千八百四十二至八千八百四十三為「游」字。書後附頁署有「重錄總校官侍郎臣高拱、學士臣胡正蒙、分校官編修臣王希烈、書寫儒士臣金書、圈點監生臣敖和、臣孫世良。」「油」字卷內將中國古代各種油質及其制法過程,蒐羅頗備。輯佚之書,如《保寧府考究圖經》、《頌古聯珠》、《小說蒙求》、《是齋售用》、《雲南志》、《四明志》、《李氏食經》、《余乾志》等書,今似已不存。 「游」字卷內多為游姓人名,所輯皆取材於正史方志,旁及詩文集中之碑傳與墓誌銘,其中如《兩漢蒙求》、《唐史補》、《姓氏遙華》、《武陽志》、《重慶郡志》、《順慶路志》、《順慶府考究圖經志》、《撫州府志》、《建昌府南豐縣誌》、《新安志》、《瑞陽志》、《建安志》、《吳興續志》、《存古正字》、》、《宋陳了齋集》、張志道《碧霞洞天詩稿》、元吳澄《支言集》、明龔斆《鵝湖集》、宋呂祖儉《大愚叟集》、宋呂南公《灌園集》、呂東萊《辨志錄》、趙庸齋《蓬萊館集》等,或均為佚書。此本一九九八年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台北世界書局出版的《大典》已收入。

此本為一九五六年得自歐洲。在《裘開明年譜》一九五六年三月十日,載有美國國務院赫德生致裘開明函,談及他的妻子在柏林探望她的母親,「她已與加州大學來遜教授的女兒考瑞博士取得了聯繫。考瑞是德國民族學博物館(即柏林人種博物館)東方部主管,她有四冊《大典》想出售,分別為卷九○三至九○四、卷一○三三、卷四九○八至四九九九、卷一三一八九至一三一九○,想要二千美圓一冊。她還在向美國國會圖書館兜售這些《大典》。她要我寫信給哈佛燕京,並等你的詢問或答復。考瑞出生和生長在中國,中文很流利。」  裘開明於三月二十六日覆赫德生的信中表示,這四冊《大典》,日本石井大慧發表在《還歷紀念東詳史論叢》(東京,一九四○年一○八----一六○)上的論文有記載,是屬於德國民族學博物館所有。學社社長葉理綏教授提出購買屬於他國公共機構的東西是否合法。因此「我們想知道這四冊《永樂大典》的確切合法擁有者。」「至於這四冊《永樂大典》的價格,當然沒有定數,而是隨行就市。根據我個人瞭解的戰前《永樂大典》在各市場上銷售的價格,我感到其價格太高。在北京每冊的售價在叄佰——伍佰美元之間。在歐洲則是壹佰美元一冊。正是在這個價格上,經後來的伯希和推薦,我們從一位法國女士那裡購買了一冊《永樂大典》。」由於《大典》為博物館所有,「燕京」也就停止了企求。

 按,四冊《大典》,為卷九○三至九○四詩字韻、卷一○三三兒字韻、卷一三一八九至一三一九○眾字韻、卷四九○八至四九九九煙字韻,均為柏林人種博物館入藏。按,卷九○三至九○四、卷一○三三、卷一三一八九至一三一九○,均為一九六二年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永樂大典》收入。而北京中華書局本卷九○三至九○四、卷一○三三、卷四九○八至四九九九、卷一三一八九至一三一九○,均佚。

《大典》在乾隆間有一萬一千九十五冊,光緒元年時不及五千冊,至次年只剩三千餘冊,到了十三年,僅有六百餘冊了。庚子(光緒二十六〔一九○○〕年),尚存三百餘冊。繆荃孫《藝風堂文集》中有載翰林院官員竊書事,略雲:每日早間,太史到翰林院,其帶一包袱,包一棉馬褂,約如《大典》兩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穿於身上,將《大典》兩本包於包袱內,如早間帶來樣式。典守者見其早挾一包入,暮挾一包出,大小如一,不虞有詐。久而久之,細水長流,三百餘本,竟掃地無余。所以,繆氏大罵:太史「其偷書之法,真極妙巧刻毐也。」這實在是匪夷所思,而又令人駭怪。 我相信上面信中所說的《大典》,或許是在咸豐十年以及光緒二十六年時,英法聯軍入城,於中國之古物古器,大肆掠劫,而流落至歐美者。雷震《新燕語》卷上云:「庚子拳亂後,四庫藏書散佚過半。都人傳言英法德日運去者不少。又言洋兵入城時,曾取該書之厚二寸許長尺許者以代磚,支墊軍用等物。武進劉葆真太史拾得數冊,閱之則《永樂大典》也,此真斯文掃地矣。」 當然,劫灰之後,《大典》散落廠肆,多為好古者所得。物以稀為貴。《大典》稀少難得,所以價格也不便宜。一九一四年時,張元濟托傅增湘在北京購得《大典》三冊,原裝每冊伍拾圓。一九一八年傅又為張購得五冊,每冊價錢仍在伍拾-陸拾圓。一九二五年,傅為張再購得「倉」字韻四冊,每冊則升至壹佰貳拾—壹佰叄拾圓了。一九二六年九月,每冊《大典》暴漲至叄佰圓。一九二七年傅為張又覓得《大典》四冊,價大約也差不多。 此二冊皆黃絹硬面。內里雙邊、欄線、書口、魚尾、書名及句讀均為朱色,其餘則為墨色。楷書,極工整勻潔。當為明嘉靖時舊錄本,而舊藏翰林院敬一亭者。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國家圖書館存二百四十六卷,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三館存四卷二葉。大連市圖書館有明抄本,存二卷。又台北「國家圖書館」存十五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存五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四十冊、波士頓市圖書館存一冊、哈佛大學賀騰珍本圖書館存一冊。此外尚有一些藏於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法國、日本等處。至於現今《大典》尚存的四百餘冊,藏於何處,可參閱張升編「《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見《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這應該是目前最全的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