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齋鑒賞袖珍佛典兩種

古香齋鑒賞袖珍佛典兩種

沈津



此《古香齋鑒賞袖珍教乘法數摘要》十二卷、《古香齋鑒賞袖珍翻譯名義集選》一卷。清乾隆間古香齋寫本。二冊。古香齋為乾隆帝之齋名,其為皇子時的一處舊邸,今在故宮重華宮東廡保中殿內,殿內額曰古香齋。弘曆為皇子時,直至雍正五年(1727)成婚後,曾在此居住。登位後改稱為宮。

《古香齋鑒賞袖珍教乘法數摘要》十二卷、《古香齋鑒賞袖珍翻譯名義集選》不分卷,皆為雍正帝所編。雍正為清代第五代皇帝,名胤禎,自號圓明居士,廟號世宗,是康熙帝第四子。自幼喜讀佛典,曾參禮禪僧迦陵性音而大悟廣交僧衲,深通佛理,別有慧解,曾師從高僧,直探心源。其主張儒釋道三教一致、佛教諸宗一致、禪宗五家一致,並師法雲棲袾宏,主張整肅禪門弊風,鼓吹淨土法門,其提倡念佛,對近世佛教之影響很大。據記載,雍正帝重視鑽研佛學,閱讀《指月錄》、《正法眼藏》、《禪宗正脈》、《教外別傳》等。又選編《教乘法數摘要》十二卷,再據宋釋法雲所編《翻譯名義集》一書進行節選,簡化釋文,例條詮注。

按《教乘法數》,凡四十卷,明代圓瀞編。圓瀞因感於藏乘法數、賢首法數等之缺佚甚多,乃基於天台之觀點,收佛教經典乃至諸子百家中,凡有關法數者皆收集於此書。即初由「一心」之法數,次第列記增至「八萬四千門」之法數,其間亦解釋外典之名數。此書以分析、比較、歸納代替說明,為其一大特色。按:此書有十二卷本,為雍正間內府刻本,遼寧省圖書館有藏。前有雍正十三年御制重訂教乘法數序,卷後有娑婆界、日月須彌三界圖,圖後有三界次第安立圖說,次為五教斷證全圖,次後為五教斷證法。北京故宮圖書館所藏《清代殿本書目》著錄為雍正帝選訂,雍正年刻,無序跋。


《翻譯名義集》計七卷,南宋法雲撰,為佛教之梵漢辭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始作於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收集資料前後歷二十年,再經增刪整理而成。其內容系將佛典中重要梵語2040余辭,類別為六十四篇,而加以解說,各篇皆有總論,敘述大意,次出音譯梵文,並一一舉出異譯、出處及解釋,此書解釋梵文,與一般音義的說明譯義為限者不同,對較重要之名相,以天台宗之解釋為主,詳加論釋,對歷代重要譯家亦有專篇記載,此書亦保存了一些有關翻譯的理論。按此書有一卷本,為雍正間內府刻本,北京故宮圖書館有藏。


此書有函套,為吉祥紋仿宋錦如意函套,裝潢精美,書簽為灑銀之紙,四邊雙框為手繪,雖未題有書名,但從整體來看,一種舊氣凸現眼前。此種函套,或為同治時,武英殿失火,殿內所貯康熙以來二百年各書雕版、書籍、材料、印刷工具焚燒一空,從此刻書活動基本停止,武英殿修書處轉以修補、裝潢各殿藏書為主。當時為宮中修書或重裝函套者有琉璃廠路北寶名齋及肄雅堂。

函內書之封面則為藍色綾面,書簽為黃色,邊框亦同函套之書簽一樣,皆手工繪制,釘書的絲線划齊勻整。記得周叔弢先生曾為善本書總結了一個「五好」的標準,即一版刻好(字體),二紙張印刷好,三題跋好,四收藏印章好,五裝潢好。而此書除了沒有題跋外,其他四條都有了。大內所藏之書,其裝潢就如同人之衣飾,衣冠整齊,儀表羨人,真所謂:好一副皇家氣派。

此二書乃用開化紙所抄,紙白如玉,薄而堅韌,細膩腴潤,高雅可觀,觸手如新,有撫不留手之感。開化紙,為清代最名貴之紙張,也是最好的紙中的一種,以其產於浙江開化而得名。由於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色,故又稱「桃花紙」。從另一種角度來理解,也可說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清初內府、武英殿、親王所刻之書,凡是最初精印之本,多用開化紙,雍正、乾隆兩朝尤精美。其它顯宦所刻,間亦有開化紙所印,民間精本亦時用之,但流傳稀見。由於開化紙印本書品精美,故甚得清末及民國藏書家之喜愛,如武進陶湘就喜歡收集殿版開化紙印本,且是當時藏書家中最豐者,其較內府所藏更為完備,所以時人送外號「陶開化」。用開化紙所抄之書,較刷印之本更為難得,百不存一,且難窺見真貌。

我相信,這二種書亮相在大眾面前,必定是有些人驚詫其雖為手抄,但卻似雕版書之精整,確實,我最初也是這麼認為的。我看過此書兩次,其間相隔二個月。第一次打開此書時,感覺上是光彩如炬,雖是抄本,但和平時所見大有不同,我記得,我還向藏家借放大鏡欲求細看,最後我是對著窗戶外的光線諦審再四,足足看了一分鐘,才找到是抄本的用筆依據。

我看重此書,不僅在於難得稀見珍貴,更在於此書抄寫之精工,其小字細若髪絲,工整雅致,安排有度,令人嘆為觀止。一般之明清抄本,不管是名家所抄,還是書僮小吏執筆,都可以有端楷遒勁之態,但很難有此本之筆墨韻味,這種韻味,很難達成,尤其是秀渾不俗,一氣呵成,甚或是用筆的牽絲及轉筆處,看上去它的墨色單一,但卻能表現變化。蓋其所用之筆當為內廷筆工之專制,我以為寫工使用之筆頭柔軟富有彈性,蘸上墨汁後,寫出的點畫或粗或細,或圓或方,或剛或柔,形態萬千,渾然天成。所以,您如細細審閱,會發現全書字與字之間有收有放,佈置得當,長短錯綜,疏密相間。《古香齋鑒賞袖珍教乘法數摘要》卷首有"婆娑界一日月須彌三界之圖",繪圖之線條,也是精嚴藴藉,美不勝收,不離軌度,層次分明,殆所謂放而能蓄者。如此之精妙之品,也是藏家摩挲愛玩,手不忍釋之物也。

昔乾隆刻《欽定古香齋袖珍十種》,是清宮中最為雅致的一套袖珍刻本。從康熙間刻到乾隆,據《國朝宮史》卷三十五,載乾隆十一年,皇上校鐫經史,卷帙浩繁,梨棗余材,不令遺棄,爰仿古人巾箱之式,命刻古香齋袖珍諸書。十種為《資治通鑒綱目三編》二十卷、《淵鑒類函》四百五十卷、《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五經》八卷、《四書》十九卷、《史記》一百三十卷、《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初學記》三十卷、《施注蘇詩》四十二卷王注正訛一卷續補遺二卷附東坡先生年譜一卷、《春明夢余錄》七十卷。

由於乾隆帝嘗"爰仿古人巾箱之式,命刻古香齋袖珍諸書"。內府刻本《古香齋袖珍十種》,乃為叢書,當亦先由寫工寫樣, 再行雕版之實。除了已刊行的十種之外,《古香齋鑒賞袖珍教乘法數摘要》十二卷、《古香齋鑒賞袖珍翻譯名義集選》不分卷或也是待刻而未付梓之本。在清代的內府刻本中,有不少書名前面多冠有"欽定"、"御定"、"御選"、"御制"字樣,和以上並《古香齋袖珍十種》不同的是, 此二種的書名前均冠有"古香齋鑒賞袖珍"七字,而《十種》之書口刻"古香齋鑒賞"。這說明《摘要》十二卷、《集選》應是乾隆帝極為看重並鑒賞之書, 這一點應是無可置疑的。

此書鈐有弘曆的"乾隆御覽之寶 "橢圓形印,然並無清代乃至民國藏書家之印記及題跋,由此可見其此二書完成後一直保存在內廷,外界根本無人知曉,甚至連《天祿琳琅書目》亦無著錄。1900年8月中旬,八國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14日,北京失陷。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大批群眾慘遭殺戮。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外國侵略者在北京的那場浩劫,致使皇家內廷損失慘重,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

我相信,正是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北京,致使內廷中的這兩部書也隨之流出,如今此書函套內有法人藏書票,可證當年即被法籍士兵或軍官攜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直至2014年方才出現在法國的某場拍賣會上,再由國內的有識之士設法購得,使之在一百十餘年後回歸國門。

我以為前些年在拍賣場上出現的獸首數尊,那是圓明園噴水池邊的器物,是外國藝術家設計的成品,並非中華古物。而此二書,雖然合而一函,並非大部之作,但卻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它們的優雅外表不言而喻,出自內廷,身份特殊,又較之宮中的那些擺設物件,豈能以道里計。如今兩書終於又重見天日,回返祖國,展現"嘉德",讀者自可睹其筆墨之幽香、紙張之潔白、書品之精美、鈐印之回味,裝飾之華麗,那可是皇家和民間收藏之不同的特殊華貴風韻,也是其他同類版本所無法媲美的。

2016年9月30日國慶節前夕於廣州中山大學


此拍品見中國嘉德2016年秋拍第2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