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珍賞

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珍賞

柳向春

作為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無論是在其生前身後,都備受爭議。但作為一位文學家,毫無疑問,王安石是成功的,在這一領域,他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乃至於被後世認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影響未歇。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文集在其故後不久,即整理成集付梓。而後世於此更是頻頻翻刻,流傳至今,版本繁多。其中最有意味的,則莫過於現今藏於上海博物館中的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殘本七十二卷。

王安石的詩文總集早在北宋末年的徽宗政和年間,就由政府下詔結集。最初應是由其門人薛昂奉詔編校的,但此本存在大量誤收及漏收的現象,是否曾經刊刻,現在也不能確定,總之,此本早已不傳了。之後應該陸續有別的本子問世,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臨川郡守詹大和就是在以往閩、浙二本的基礎上校訂重刊了《臨川集》,並由黃次山作序,這就是傳世的臨川本。至紹興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孫王珏在擔任兩淮西路轉運司時,又根據薛昂編校的遺稿及王安石親筆刻石等內容,再參校各本,重新刊刻行世。此即傳世的杭州本,其版式為左右雙邊,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偶有二十一字。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時曾被覆刻,王珏刻本在元明也均有遞修和補刊,像元人危素就曾收集諸本,增補校訂,集成若干卷,吳澄為之序。不過,這個元本也已經散佚不存了,而此集的名稱也逐漸由最初的《臨川集》演變成了《臨川先生文集》。現在流傳較多的本子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劉氏安正堂本、嘉靖二十五年應雲鸑據安正堂本重刻本、嘉靖三十九年何遷據應本重刻本、萬曆四十年(1612)王安石二十二世裔孫鳳翔據何本整理之《王臨川集》等。但這些本子,包括《四庫全書》本,實際上都是淵源於杭州本。

此外,還有「龍舒本」一種。龍舒郡即今安徽舒城,「龍舒本」原書標目為《王文公文集》。杭州本王珏跋文中有「比年龍舒版行,尚循舊本」之語,說明龍舒本刻於杭州本之前。國內現存之龍舒本原藏於清內閣大庫,光緒末年轉入寶應劉啓瑞氏食舊德齋,殘存七十二卷。此本外,又有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殘本,存卷一至七十。這一版本宋以後未見翻版,傳本幾絕。現存世兩本除去重卷,恰可得一完書。1962年中華書局以食舊德齋原藏本影印卷為基礎,缺卷以北京圖書館藏日本東京宮內省圖書寮藏本照片補足,出版刊行了《王文公文集》。據此影印本卷前趙萬里所撰《宋龍舒郡本王文公集題記》:

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以後未見翻版,傳本幾絕。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根據徐森玉先生倡議,先將傅沅叔先生生前從國內藏本拍攝的玻璃片製版影印,尚缺二十四卷,恰巧北京圖書館從日本東洋文庫得到前七十卷影片,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因向北京圖書館轉借補印,延津劍合,全書告成(現在僅總目卷上缺第一至四葉,卷九十三缺第八葉、第九葉,卷九十四缺首葉)。

可知這一影印本的問世,是出於文博界耆宿徐森玉先生的推轂建議的。今年(2011)正逢徐森玉先生冥誕一百三十週年、辭世四十週年之際,故特草此文以為紀念,不僅以此書為海內孤本也。

龍舒郡本的珍貴,日本島田翰曾經有所論及,據繆荃孫《藝風藏書再續記》卷七中轉引,他說:

日本圖書寮有殘宋本《王文公文集》,今存七十卷,佚其末詩集數卷而已。而今本所佚之文,多至四十七篇。陸存齋《群書校補》據《宋文鑒》、《宋文選》、《播芳大全》、《能改齋漫錄》,以補明覆詹本之缺,尚不過十餘篇,與此本多寡不侔矣。昔政和中開局編書,諸臣之文,獨《臨川集》得預其列,而門下侍郎薛昂肇明實主其事。此書依其異同考之,蓋肇明所編次也。卷一至卷八書,卷九宣詔,卷十至卷十四制誥,卷十五至卷二十一表,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啓,卷二十五傳,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雜著篇,卷三十四、三十五記,卷三十六序,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一古詩,卷五十二至卷七十律詩。半板十行,行十七字。「桓」、「殷」缺末筆,於「構」字下注雲「御名」,則此書高宗時依薛本所入梓也,並王珏所未見矣。日本島田翰跋。

這段跋文寫得很詳盡,但他推斷此本是「依薛本所入梓」,恐怕只是懸擬之辭,不一定確當。日本藏的這部,《圖書寮漢籍善本書目》卷四集部別集類「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十四冊」條著錄得很詳細:

宋刊本。前後無序跋,不題編者名氏。現存七十卷:一至八,書;卷九,宣詔;卷十至十四,制詔;卷十五至廿一,表;卷廿二至廿四,啓;卷廿五,傳;卷廿六至卅三,雜著;卷卅四、卅五,記;卷卅六,序;卷卅七至五十一,古詩;五十二至七十,律詩。其詩文間有今本佚載者。左右雙邊,每半葉十行,行十七字。界高六寸七分,幅五寸。版心上魚尾下記「文集幾」,下魚尾下記丁數、刻工名氏。卷中遇「構」字,下注「御名」。則刊於南宋南渡之初。雕刻至佳,每冊首有「賜蘆文庫」印同,首尾捺「金澤文庫」、「心華藏書」印,又卷廿九、卅三尾捺「顏氏家藏」印。

又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一書中曾詳細介紹過此書在日本的遞藏過程,今移錄如下:

此本系日本中世時代金澤文庫外流出漢籍之一種,首尾有「金澤文庫」楷書長方墨印,後歸豐後佐伯毛利高標所有。仁孝天皇文政年間(1818-1829)由出雲守毛利高翰獻贈幕府,明治初年歸內閣文庫。明治二十四年(1891)由內閣文庫移入宮內省圖書寮(即今宮內廳書陵部)。卷中有「佐伯侯毛利高標字培孫藏書畫之印」朱文方印。每冊首有新見正路藏書印「賜蘆文庫」長方朱印,卷二十九與卷三十三尾,有「顏氏家藏印」朱文方印。

這段記載,對於我們瞭解日本藏殘本的源流很有幫助。可惜的是,關於此書的卷數,嚴先生卻說:「是集本一百二十卷,此本今《序》與《目》缺,存卷一至七十。」顯然,他對於自己列為參考書目的《圖書寮漢籍善本書目》並未仔細看過,而同樣為他所參考的董康的《書舶庸譚》中,也只是說不知其原來卷數而已。則嚴先生此說,顯然是想當然爾。

國內所藏這部,當以傅增湘先生的幾次題跋所述最為明晰,其《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王文公集一百卷」條(存七十六卷又目錄二卷)著錄云:

宋刊本。十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闌。版心上記字數,下記刊工姓名……宋諱「完」、「慎」不缺筆。此書字體樸厚渾勁,紙細潔堅韌,厚如梵夾。每葉鈐「向氏珍藏」朱文長印(楷書),紙背為宋人簡啓,多江淮間官吏……


同卷中「王文公集一百卷」條(存卷一至七十)又比較了中日所藏兩本的優劣:

余故人潁川君居江淮之交,家藏《王文公文集》,其版式、行款正與此(按:指日藏本而言)同。然余以為視此可貴者有三:原書楮墨精湛,且紙背皆宋人交承啓札,筆墨雅麗,真可反覆把玩,此可貴者一也。寮本無序目,於是談者妄生揣測,以為即真賞齋之一百六十卷本而佚其半者。此本目錄完全,仍為一百卷,不過次第與紹興本異耳。而積疑賴此盡釋,此可貴者二也。寮本缺七十以下各卷,此本缺四至六、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按:據此則缺二十三卷),而七十卷以下完然具存,正可補寮本之缺。且必有佚文出羅鈔之外者,此可貴者三也。

其中所述的三可貴者,尤以第一條值得詳細一說。

宋版《王文公集》已成稀世之珍,而沈埋在書葉內的宋人墨跡更屬寶中之寶。據統計,此書現存共計九百餘葉,其中舊紙印者七百八十餘,包括宋人書簡三百一十餘通,另紹興三十二年(1162)、隆興元年(1163)間公牘五十餘件。而宋人手跡除此之外,全國現存,包括台灣在內,總計不及百通,則這批墨跡之寶重可以想見。前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本卷末,僅僅附錄十四幅函件的圖片,雖可作一臠之嘗,但實在不能饜研究者之意。所幸現存所有函牘部分,已於1990年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名之曰《宋人佚簡》,沾溉學林,為功不淺。而這七百八十餘葉中,每葉均鈐有「向氏珍藏」朱文長方印記,可知其為向氏舊藏。據汪桂海《宋代公文紙印本斷代研究舉例》一文雲,他曾統計出現存公文紙印書七十九種,而估計大概存世約百種左右。又雲宋代公文約保存十年左右便行處理,其法有二,一則歸官用,再以餘者售予民間。則此書的用紙,必是當日公牘廢棄處理後為向氏所購置者。而已故文獻學家顧廷龍先生以為此書為龍舒官刻之本,恐怕也不一定正確。至少,不能以其採用舊公文紙來印刷,就將其作為官刻本的證據。這批函札中,包括有宋人向汮、葉義向、洪適、李若川、張運、呂廣問等六十餘人的書簡,其中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其中存有向汮往來函札多通。結合當時龍舒郡服官及寓居之向氏情形,無疑是以向汮最有可能為這批公文紙的主人。向汮,字荊父,開封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以右朝奉大夫權知舒州主管學事。隆興二年(1164)改提舉淮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後歷知揚州(乾道二年,1166)、台州(乾道五年,1169)、湖州(乾道六年,1170)、蘇州(乾道八年正月,1172)等府。曾協《雲莊集》卷二有《送向兄荊父帥維揚荊父名汮》二首:「寵數頻煩色愈溫,耐官丞相克家孫。川原迤邐提封闊,旌纛森嚴上將尊。心識古人風節似,望知前輩典刑存。春風草綠長淮淨,眼看頻流雨露恩。」「大父曾開刺史天,固應陳跡尚依然。邦人卻怪家風在,故老今推宅相賢。仗鉞秉旄仍置使,輕裘緩帶更安邊。須知此日分憂重,更覺光榮掩後前。」大概可見向汮的家世與生平大概。另在《宋人佚簡》署有年月的公牘中,時間上限為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下限則為隆興元年六月,大約與向汮在舒州任上的時間相當。這或許說明,官員任期之內的公牘文獻,該官員可能有保管權,並有優先購買權,所以在其保存期過後便能以之挪為他用。而這些函件、文書上所鈐向氏印記,也反映了其本為向氏保存之物這一事實。再據前引王珏跋文中有「比年龍舒版行」句來推斷,則現存此本必為後印本,其印刷距版片雕成至少已經有二三十年之久了。


柳向春著《海上古籍風雲錄》(北京市:中華書局,2023年6月)定價:168.00元

目次

序(陳正宏)

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珍賞

附:新發現《王文公文集》殘卷考

南宋宋器之《梅花喜神譜》年譜

上海博物館藏大藏經零本四種

上海博物館藏珍本二種述要

《玉華堂日記》及其中所見潘氏家事舉隅

康熙刻本《六書通》解題

胡正言及其《印存初集》述略

《胡氏印存殘帙》及其藏家考實

虞山錢遵王詩集說略

石韞玉與其《古香林印稿》

上海博物館藏黃丕烈題跋本

劉喜海《海東金石苑》刊行始末

上海博物館藏《孟子疏證》二十二卷

《半塘老人鈐印》等三種印譜提要

翁同龢與光緒本《愧林漫錄》

善本經眼錄之《朝鮮古活字版拾葉》

紅印本《彊邨校詞圖題詠》解題

紅印本《松鄰遺集》解題

紅印本《倚松老人詩集》解題

留垞寫刻《郁華閣遺集》詩三卷詞一卷紅印本珍賞

《印林清話》及其作者考實

滬籍前賢文獻經眼錄

上海博物館存秦康祥舊藏文物概述

上海博物館參與《中國古籍總目》項目情況綜述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