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對床夜語》為金屬活字印本小考
明正德《對床夜語》為金屬活字印本小考
艾俊川
《對床夜語》為南宋范晞文所撰詩論集,據海源閣舊藏黃丕烈校舊鈔本《對床夜語》(今藏中國台北央圖)卷末趙玄度跋:「江陰陳沐翻刻活字小本,後有陳跋,正德十六年翻。」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二十著錄:「對床夜話五卷,傳世最舊者為正德十六年陳沐翻刻本。」此版世傳極罕,不見於公藏,各家書目著錄多誤以為木活字本,僅施廷鏞《中國古籍版本概要》著錄為銅活字本。
從版式看,《對床夜語》的版心只有魚尾,沒有象鼻,與正德時雕版書常見的大黑口形成對比。這是為避免因金屬拒水導致墨色不勻、盡量在版上消除大面積墨塊採取的技術措施。
此書魚尾又分兩種,一種縮得較小,墨色相對勻稱;另一種稍大,墨色嚴重不勻,有的葉甚至大部分魚尾未能刷上墨。若與卷前木版雕刻序言的魚尾對比,明顯可見兩個魚尾印使用的不是同一種材料。
從雕刻技法看,將文字放大,會發現很多活字的筆划被分成兩段或更多段,並且左右或上下錯位。如卷一第三葉第八、九兩行的「君」「十」「年」「未」「也」「王」「仲」等字就非常明顯,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用木頭雕刻的字則很少看到這種情況,究其原因,這是金屬活字在雕刻時受物性和技術限制產生的瑕疵。
雕刻木字在遇到筆劃交叉時,刀鋒往往會通過交叉點,將相對的筆劃刻斷。一方面,刻刀的刃很薄,刻痕本身不明顯;另一方面,刷印時木頭遇水膨脹,可以彌合刀痕,所以對印刷影響不大。由於沒有顧忌,木字的筆劃基本上一刀刻成,放大看也是直的,不會大量出現一筆斷開特別是對接錯位的情況。
雕刻金屬,薄刃的刀無所用力,需要使用刀鑿錘擊鏨刻,刀鑿刃厚,行跡皆為楔形,金屬又沒有彈性,無法彌合刻痕,雕刻時必須避免將筆划刻斷。這就需要在遇到筆划交叉時,將一筆分為兩筆或更多筆,圍繞交叉點分別雕刻,然後對接。此時手眼稍不配合,就會使兩個半筆無法對齊,造成錯位。上述《對床夜語》中活字的筆划斷開、錯位現象,符合金屬雕刻的特點。
雕刻金屬活字如果不慎刻斷筆划,如上葉第四行的「其」,第五行的「苦」,殘損都比較嚴重,也無法修補。這種字畫殘損的形態,也與木活字有所不同,是雕刻而成的金屬活字的另一個特徵。
書中題「陳沐翻刻」,「翻刻」是用出版業習語來表示翻印行為,並非對《對床夜語》印刷技術的真實說明。泰和嘉成2023年6月29日